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15
摘要: “贵壮贱老”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共性,“尊老爱幼”是古代华夏民族的习俗。汉族“胡化”和少数民族“汉化”是我国历史上文化融合的表现,这集中体现了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在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如傅斯年、顾颉刚和陈寅恪等人都做了很好的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和文化学的证据。中华民族文化融合有哪些心理学证据?通过两个实验,本研究考察不同年龄的河北汉族人和云南纳西族人在不同情境中对不同年龄者的保障行为和助人行为的意愿。结果发现,云南纳西族中老年人对老年人的保障行为和助人行为意愿更强烈,汉族中老年人对中年人的保障行为和助人行为意愿更强烈。这表明,在长期文化融合过程中,受华夏民族“尊老爱幼”文化影响,纳西族人的尊老意识变强了;受少数民族“贵壮贱老”习俗影响,河北汉族人也兼具“贵壮”特征。河北汉族和云南纳西族的中老年人无论在何种情境下都将儿童放在保障行为和助人行为的第一位,既体现了国人重视子嗣的伦理观,也受现代化带来的“少子化”影响。两民族高中生在多数情境下都优先选择保障或帮助儿童或父亲,表明在当代社会,民族间的性格取向差异正在消弹。整个研究表明,“胡化”与“汉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河北汉族人和云南纳西族人的文化心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心理是文化融合的结果。中华民族内各民族的心理体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特点,这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和陈寅恪的“化认说”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学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11
摘要: 人类经常需要根据当前的情景做出预测,以指导后续的行为。然而,目前研究者关于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记忆表现孰好孰坏争论不休。在本研究中(实验1:项目再认;实验2:联结再认),我们通过类别和语义距离操纵预期,考察了不同预期程度下的记忆表现。两个实验一致表明,在学习阶段,参与者加工符合类别规则的项目时正确率更高,反应时更短。实验2发现,语义距离越近,P600(语义整合的ERP指标)越正。两个实验中,多变量模式分析表明不同条件下的神经表征存在显著差异。两个实验均发现,随着类别规则的违反和语义距离的增加,学习阶段N400(预测程度的ERP指标)的波幅变得更负,测验阶段的记忆表现变得更差。此外,学习阶段的N400和测验阶段的记忆表现呈显著的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类别和语义距离通过不同的机制调节预期对记忆的影响:类别通过调节编码负担影响记忆,而语义距离通过调节语义整合影响记忆。这些发现为解决可预测与不可预测项目在记忆表现上的争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11
摘要: 在全球群体矛盾日益凸显的当下,心理时间框架是助力群际帮助行为的新路径,能够有效缓和社会冲突和促进资源再分配。相比于传统的单一时间点,通过拓展多个时间点,基于认知和情感角度构建心理时间视角多维模型,或能更有效促进群际帮助行为。具体而言,该模型首先从时间知觉取向、心理时间旅行、时间比较过程和时间态度四个视角出发,通过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双系统阐释其助力群际帮助行为的可行性。其次,基于相关理论(连续动机理论、意义维持模型、时间比较理论和扩展-建构理论)从自我连续性、生命意义感、自尊和感恩等内在机制厘清多维心理时间视角助力群际帮助行为的差异性。然后,揭示年龄、事件心理距离、区域松-紧文化和客观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在其中的适配性。最后,指出未来研究应在关注情绪效价、代际后代视角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区分群际帮助行为类型,建构定向促进群际帮助行为的多维适配模型。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10
摘要: [目的]探索基于微博文本的青少年感知社会支持评估方法,并分析其人口学差异特征。[方法]采用Python爬取全国12–18岁青少年微博文本(约30万条),构建包含四维度的感知社会支持词典,通过“文心”系统进行词频分析,并结合性别、年龄、地区等变量开展统计分析。[结果]构建词典共收录1312个词汇,具备良好效度;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年龄与地区的青少年在感知社会支持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西部和东北部地区较低,东部和中部地区较高。[局限]数据来源为公开微博文本,可能存在群体代表性偏差;词典虽具效度,但对深层心理语义的捕捉能力有限。[结论]社交媒体文本可用于有效评估青少年感知社会支持水平,具备实践价值与预警潜力。关键词:感知社会支持,微博文本分析,词典构建,青少年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9
摘要: 认知脱离综合征(Cognitive Disengagement Syndrome,CDS),又称认知节奏迟缓(Sluggish Cognitive Tempo,SCT),是一组涉及注意脱离、对外界信息加工迟滞及行为活动低下等因神经发育不良导致的持续行为或症状。该综合征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研究中逐渐受到关注,并成为新兴的独立研究领域。研究发现,CDS/SCT群体在心智游移、学业问题、内化问题、睡眠问题等方面存在有别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相关障碍的损伤特征,CDS功能损伤可能与背侧注意网络和默认模式网络异常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CDS是一种独立的心理疾病。未来除了明确CDS 作为一种独立障碍、关注CDS特征的毕生发展历程、探讨CDS的整体结构与子维度的关系外,还需丰富CDS的研究方法。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7
摘要: 随着智能家居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安全风险成为人机信任的新挑战。本研究提出并验证了智能家居机器人信任的新维度一—安全信任。为此,研究1编制了智能家居机器人安全信任量表,并验证了人机信任三因子结构的稳定性和信效度。研究2和研究3,深入分析了机器人的静态和动态特征对人类与人工智能(AI)使用者安全信任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静态特征上,人们对身高较矮以及摄像头不明显的机器人安全信任水平更高;并且机器人拟人化程度影响了人类对这些静态特征的敏感性。在动态特征上,机器人较慢的运动速度和摄像头关闭动作提高了人类的安全信任,同时,不同场景下这些动态特征的影响存在差异。此外,AI与人类在安全信任上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但总体上AI对机器人摄像头的敏感度低于人类。本研究结果为家居机器人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5-07-06
摘要: 运动感染作为人类社会互动中感知与动作系统动态耦合的核心机制,其神经机制与进化意义长期存在争议。在社会交往中,个体通过观察他人动作引发的对自身动作的无意识影响被称为运动感染。运动感染构成了人类模仿和社会学习的基础,在社会认知、群体协同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认为,运动感染的本质是感知系统、运动系统与社会认知网络的动态交互。镜像神经系统在动作观察与执行共享表征中发挥基础作用,但其功能需置于预测误差调控与意识路径竞争的整体框架中理解。预测加工理论通过前馈模型校准内部动作表征,揭示预测误差对运动感染方向可塑性的调节作用,阐释从模仿到偏离的行为多样性。社会情境通过前额叶皮层调控感染强度,表明运动感染具有进化赋予的适应性功能。未来研究需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与计算建模的跨学科整合,深化动态交互机制的解析,并探索其在复杂社会场景中的实践路径。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4
摘要: 多通道类别学习的认知特征和神经机制对揭示跨通道知识表征规律具有关键意义。本研究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与漂移扩散模型,系统考察多通道类别学习的认知特征和神经机制。行为结果显示,相较于学习前期,学习中期和后期在行为层面表现出正确率和漂移率显著提升,反应时显著降低,同时决策起始点向正确选项偏移。神经层面发现,学习中期和学习后期引发N1、P1、N250、FSP(Frontal Selection Positivity)及LPC(Late Positive Component)振幅的变化;时频分析显示 Theta、Alpha 及 Delta 频段能量显著衰减。回归分析表明N250-FSP振幅和Theta振荡共同解释漂移率变异,而P1、N250-FSP和LPC可预测决策起始点偏移。研究表明,学习训练通过双重机制优化决策效能:(1)信息积累速率提升与N250-FSP振幅降低及Theta频段能量衰减相关;(2)决策起始点偏移由早期感知编码(P1)、特征辨别(N250-FSP)和记忆提取(LPC)的协同作用驱动。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2
摘要: 成瘾者对相关线索的解释偏向属于认知偏向的重要成分,然而,吸烟者对吸烟相关线索解释偏向的特征及其诱发机制还未探明。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分别考察吸烟者吸烟相关解释偏向的特征,吸烟者身份认同对吸烟相关解释偏向的影响,以及认知负荷在吸烟者身份认同影响吸烟相关解释偏向中的作用。实验采用模糊情境测验吸烟者解释偏向,结果显示:(1)吸烟者的吸烟相关解释偏向显著高于非吸烟者;(2)高吸烟者身份认同吸烟者的吸烟相关解释偏向显著高于低吸烟者身份认同吸烟者; (3)随着认知负荷增加,吸烟者身份认同对吸烟者吸烟相关解释偏向的影响减小。结果说明充足的认知资源促进了吸烟者身份认同对吸烟者吸烟相关解释偏向的诱发作用。研究扩充了对吸烟者认知偏向成分及其诱发机制的认识。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1
摘要: 本研究挑战“生育与女性工作动力相矛盾”的社会成见,提出父母身份增益理论。研究提出父母身份认同能成为职场母亲工作动机的重要来源。这种增益通过两种机制发挥作用:父母榜样动机(母亲努力工作以成为子女榜样)和从子女探索精神中获取感染(激发工作好奇心与内在动机)。研究从个人、组织和家庭三个角度提出父母增益理论的适用情境,深化了对生育相关身份与女性工作动力关系的理解,并为提振育龄女性工作动力提出管理对策建议。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6-30
摘要: 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家庭幸福与科学育儿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基于中国370位学龄初期儿童母亲5日的密集追踪数据,采用动态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母亲生活满意度与儿童学习行为之间的双向关系。结果发现,家庭内层面,母亲生活满意度与儿童的学习专注度、自主性、课外学习类型和学习时长均呈显著双向滞后效应;家庭间层面,仅学习自主性与母亲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研究揭示了母子互动的动态机制,为家庭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分类: 心理学 >> 医学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生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6-28
摘要: [目的] 探索基于愤怒对抗的执行意向(II)能否减少恐惧相关障碍患者的恐惧重建和回避行为。[方法] 采用辨别性恐惧条件化范式,II组在消退前形成基于愤怒对抗的II(“如果我看到鱼类和鸟类图片感到害怕的话, 我就会觉得自己很愚蠢, 竟然会害怕一张动物图片, 我会攥紧拳头对自己感到很生气, 很生气!!”),对照组无II。测量消退期/重建期的主观指标(恐惧、愤怒、威胁预期、回避距离)和皮肤电反应。[结果] II组在消退后期对CS+的回避距离显著短于对照组;重建期恐惧、愤怒、威胁预期和回避距离均显著更低。皮肤电无组间差异。[局限] 性别比例不平衡,皮肤电指标无法区分愤怒和恐惧。[结论] 消退前形成的愤怒对抗II需多次实践后才能自动化减少恐惧重建和回避倾向。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6-26
摘要: 生育意愿是预测生育行为的关键因素,诸多研究探讨了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 Planned Behavior,TPB)在预测生育意愿中的作用,但其结论尚不一致。为检验TPB理论在解释生育意愿中的适用性,本研究采用了随机效应模型对纳入的33项研究(包括128个效应值、共47923个被试)进行三水平元分析。结果表明:TPB变量均与生育意愿显著相关,其中态度与生育意愿的关系最强(r+=0.41),其次是主观规范(r+=0.30)和感知行为控制(r+=0.23)。TPB与生育意愿的相关强度受研究对象的性别、生育经历和社会经济背景的调节,但不受个体-集体主义文化背景、时间框架的调节。本研究澄清了TPB变量与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为开发生育意愿提升方案与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学理支撑。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6-26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开始作为工作主体参与到人类的工作中。那么,人类是否接受将工作分配给智能机器人完成呢?智能机器人拥有中等水平的能动性和较低的感受性,使其能够承担的工作任务与人类存在差异。实验1和实验2分别在金钱损益和道德损益两类工作任务情境中,探索工作分配接受度是否存在人机差异。结果表明,无论在金钱还是道德任务中,人们都更接受将损失工作分配给机器人,而将收益工作分配给人类。心智水平和责任感知中介了主体类型对工作分配接受度的影响。实验3和实验4继续探索多主体协同工作是否影响工作分配接受度。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协同工作小组表现出差异化的群体心智,群体心智亦可通过责任感知影响人们对工作分配的接受度。研究结果对于明确智能机器人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6-24
摘要: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Interface,BCI)是一种通过采集、解码和反馈神经信号,构建大脑与外部设备直接通信通道的交互技术,为理解和扩展心智潜能开辟了全新的路径。本研究探索了BCI技术在认知增强和心理治疗领域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构建了长期使用BCI对心理适应性的伦理分析模型,提出了“技术依赖风险指数”(TDRI)以量化技术依赖对个体心理自主性的潜在影响;结合人工智能(AI)和虚拟现实(VR)技术等前沿技术,为复杂心理过程的干预提供了可能的创新解决方案。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提升BCI应用“人性化”体验,深入探讨技术依赖对心理自主性和情绪调节的长期影响,并利用注意、记忆等认知心理理论和神经可塑性理论指导BCI解码特征选择和神经反馈设计,构建更灵活、个性化的心理学干预范式。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6-23
摘要: 为厘清亲密伴侣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IPV)脱离的复杂路径及其内部机制,本研究对IPV脱离的多层级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梳理,结合行为阶段转变理论模型的阶段划分与心理社会准备模型的动态连续框架提出IPV脱离的阶段-连续动态交互模型(Staged-Continuum DynamicInteraction Model,SCDIM)。SCDIM整合了阶段跃迁的触发机制以及风险/保护因素在阶段转换中的动态博弈,为理解IPV脱离的复杂机制提供了整合性理论框架,弥补了传统模型对多因素交互作用及阶段间非线性关系的解释局限。未来研究需对SCDIM的模型效度、适用范围进行验证,结合跨学科视角拓展其应用前景与实证研究方向。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6-22
摘要: 呈现同一人的多张面孔图像能够显著提升被试对面孔身份的识别绩效。然而,对于多图 像提高面孔识别绩效背后的认知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A通过 面孔匹配范式,同时呈现或继时呈现一张、两张或三张面孔,测量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辨别 力。结果发现:(1)仅在继时呈现条件下,被试的辨别力随着图像数量的增多而提高(出现 多图像优势);(2)呈现三张面孔图像时,被试在继时呈现条件下的辨别力高于在同时匹配 条件下的辨别力。实验1B控制面孔呈现时间,重复了上述结果。实验2在实验1A的基础 上将面孔倒置以破坏面孔表征的整合过程,结果发现,(3)无论学习图像为单张还是多张, 被试在继时呈现条件下的辨别力都低于在同时呈现条件下的辨别力,(4)两种任务都没有 发现多图像优势。综上,实验结果提示面孔身份辨别中的多图像优势是源于面孔表征的形成 且该过程须依赖记忆的参与。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6-22
摘要: 感动是一种由外部刺激引发的非自主性、即时产生的情绪状态。感动产生后具有社会联结效应,不仅能够增强个体与直接触发者之间的联结,还具有更广泛的扩展效应,使个体的社会联结倾向超越具体的情境。共享关系强化理论和意义凸显性理论分别从感动联结效应的自动化与认知建构过程进行解释:前者强调感动源于进化适应性机制,通过激活共有共享关系促进社会联结;后者认为感动引发个体对核心价值的认同,促使其主动寻求社会联结。本文在梳理感动直接联结与扩展联结表现的基础上,分析了上述两种心理机制的异同与交织特性,并指出未来研究可从感动联结效应的扩展边界、理论机制的区分与整合、以及个体差异的调节作用等方向,进一步深化对感动社会功能的理解与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6-20
摘要: 健康动机性推理是指个体通过选择性处理健康信息来强化或维护自身健康信念及行为的心理过程。当前研究主要涉及健康动机的分类模式、健康动机性推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健康动机可依据时间指向、个体心理、推理目标、调节策略及信息生命周期等特点进行类别划分。这种推理形式与三类因素密切相关: 一是健康信念、认知特质、离散情绪等个人因素, 二是信息冲突性、信息框架等信息特征, 三是社会认同、文化规范等社会文化因素。采用贝叶斯模型动态地解析动机如何影响健康信息的加工过程, 有助于整合新的健康证据和个体信念的调整过程。未来研究应致力于构建健康动机性推理的综合影响因素模型, 结合认知神经科学方法深入探讨其机制, 并进一步优化健康干预策略。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6-16
摘要: 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自伤行为密切相关,但仍缺乏研究从“基因×环境-内表型-行为表型”理论视角探究其内在机制。本研究基于多基因累加得分研究范式,采用问卷法和DNA分型技术,在两个独立样本(主样本包含407名青少年,Mage = 12.77 ± 0.74岁;验证样本包含109名青少年,Mage = 12.54 ± 0.60岁)中探讨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关系,并考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多基因累加得分的调节作用,以及抑郁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自伤行为正相关;(2)HPA轴多基因累加得分与童年期虐待的交互作用不直接影响青少年自伤行为,而是通过抑郁间接影响青少年自伤行为,具体而言,和HPA轴多基因累加得分较低的青少年相比,HPA轴多基因累加得分高的青少年在经历童年期虐待后有更高的抑郁水平,从而增加了其自伤行为的风险。研究结果在另一个独立样本中得到了重复验证。研究结果有利于从早期环境、遗传基因及个体内表型多角度深入揭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形成机制,并为青少年自伤的干预提供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