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中国社会陌生人之间合作行为的变迁:基于社会困境研究的元分析(1999~2019)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0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陌生人间的合作行为对于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义重大。本研究采用横断历史元分析方法,基于1999~2019年间开展的254项使用社会困境范式研究我国陌生人间合作行为的数据(共302个合作率,29249名被试,平均年龄:18~28岁),探讨了中国社会中合作行为的变迁及一些社会发展指标在其中的解释作用,并比较中美两国的合作行为变迁趋势。结果表明,中国人的合作行为水平随时间而上升,一些社会发展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率、高等教育水平、互联网普及率等)可能是其上升的社会变迁基础。中美两国合作行为表现出相似的上升趋势,但中国的在更短时间内有更大上升幅度。研究结果对提振民众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 多对象情境中一级视觉视角采择的自发性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06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本研究设计了三项实验探究多对象情境中一级视觉视角采择的自发性表现。实验一通过改编经典的视角采择任务范式,验证了一级视觉视角采择的过程是可以自发产生的观点。实验二增加了一个虚拟对象,结果发现存在多个对象的情况下,尤其是对自我视角进行判断时,虚拟对象所看到的客体数量一致性会产生群体视角作用,影响任务绩效。实验三将虚拟对象看到的客体数量设定为不一致,证明对象间视线的一致性也会吸引被试的注意,在自我视角和他人视角条件下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总之,在多对象情境中,无论该视角是否为目标视角,人都会高度灵活、自发地对他人视角进行采择,这一过程受到“本人-目标对象-无关对象”三者间关系的影响,呈现出基于情境的特有表现。

  • 视觉时距知觉序列依赖效应的空间迁移性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05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个体当前的知觉反应不仅取决于当前的刺激输入,而且依赖于先前的感知经验,可表现为知觉的序列依赖效应。结合时距二分任务,通过三个实验系统改变先前试次和当前试次中刺激的位置关系,考察了时距知觉的序列依赖效应及其空间迁移性。结果发现,(1)先前试次的刺激时距导致了排斥性的刺激序列依赖效应,并且这种效应能够完全迁移到不同的空间位置;(2)先前试次的决策反应导致了吸引性的决策序列依赖效应,但该效应仅能部分迁移到不同的空间位置;(3)时距知觉的刺激和决策序列依赖效应的空间迁移性不受空间类型(外部空间 vs. 视网膜空间)的调节。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视觉时距知觉序列依赖效应产生的潜在神经位置:刺激序列依赖效应可能产生于对空间信息不敏感或具有较大感受野的较高级视觉加工脑区;决策序列依赖效应则可能源于具有类别组织功能的高级认知脑区。

  • 视觉意识是离散还是连续模式?基于注意瞬脱的整合性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01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视觉意识是离散还是连续模式?注意抑制角度下的注意瞬脱范式是回答这一问题的重要工具。注意瞬脱范式指在固定的空间位置中快速连续地呈现多个刺激(约每秒10个),被试需要在若干分心物中报告一个或多个目标。该范式能够通过控制滞后时间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有效地削弱意识,既规避了被试在主观判断中易混淆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外源性注意导致的误差。基于整合理论观点论证注意瞬脱下两种模式的共存,为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提供相容的理论框架,并有助于进一步探究测量方式、刺激材料、被试反应方式、加工水平和注意负载等因素影响视觉意识模式的原因。未来研究可以根据上述因素对实验方法和操作进行优化,从而基于注意瞬脱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实证探究。
     

  • 学龄前儿童24小时动作行为与抑制控制的关联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29

    摘要:学龄前儿童正处于抑制控制发展的“关键期”,尽管以往研究发现身体活动会改善儿童的抑制控制能力,但该能力是如何受到24小时动作行为的综合影响尚存争议。因此,本研究采用相关问卷测量24小时动作行为,使用Fish flanker和Emotional flanker范式测量学前儿童的“冷”、“热”抑制控制,采用成分数据的等时替代模型,探究24小时动作行为与学龄前儿童“冷”、“热”抑制控制的关联。结果发现学龄前儿童24小时动作行为与其“冷”、“热”抑制控制存在显著性关联,且以牺牲久坐行为或低强度身体活动为代价增加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时间,或者牺牲久坐行为或低强度身体活动为代价增加睡眠时间与学龄前儿童“冷”、“热”抑制控制的积极变化有关。提示“冷”、“热”抑制控制的变化可以用学龄前儿童的日常24小时动作行为成分来解释,且这一变化因动作行为的不同组合而异。

  • 密集追踪研究中测验信度的估计:多层结构和动态特性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3-11-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随着密集追踪研究在心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广泛运用,密集追踪情境中测验信度的估计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早期沿用横断研究中信度估计思想或基于概化理论的信度估计方法存在诸多局限,并不适用于密集追踪的情境。针对密集追踪数据的多层结构和动态特性这两大特点,可基于多层验证性因子分析、动态因子分析和动态结构方程模型估计密集追踪研究中测验的信度。通过实证数据的演示与比较,讨论三种估计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情境。未来研究可基于其它密集追踪模型探讨测验信度的估计,也应重视测验信度的检验与报告。

  • 眼睛效应不稳定性的原因阐释:基于主客观因素与心理机制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27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眼睛效应指当呈现直视的眼睛线索时,个体的行为反应会发生明显变化。已有研究表明眼睛线索具有促进亲社会行为、减少反社会行为、提高自我意识等积极效应。然而在部分研究中眼睛效应并不能稳定地出现,导致其不稳定的因素包括眼睛的生理特征、情绪类型、呈现时间、眼神注视方向、任务交互形式、周边人数与噪音、个体自我意识、群体身份和行为成本等。眼睛效应的心理机制包括声誉机制和规则机制等。基于影响因素和心理机制视角解释眼睛效应不稳定性的原因,有助于为其产生稳定的效益提供理论启示。未来可进一步细化眼睛线索的种类来扩展研究的适用范围,结合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深入探察相关的神经机制,在个体不同的发展阶段展开纵向对比,以及开展实地研究提高该领域研究的生态效度。

  • 疫情后期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变迁趋势及其潜在因果:一项追踪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26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在新冠疫情初期,青少年抑郁、焦虑问题急剧恶化,而疫情后期青少年抑郁、焦虑的发展状况尚不清晰。结合我国疫情发展趋势,本研究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心理韧性量表、亲社会倾向量表收集了疫情后期我国1170名中学生三次数据(T1=2021年5月; T2=2021年11月; T3=2022年5月),并借助潜在增长曲线模型对疫情后期青少年抑郁、焦虑的变化轨迹、性别差异及其潜在因果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疫情后期青少年的抑郁、焦虑水平逐渐下降,且男生和女生的变化轨迹无显著差异;心理韧性对抑郁、焦虑的初始水平及其变化轨迹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即T1的心理韧性水平越高,T1的抑郁与焦虑水平越低,此后抑郁和焦虑的下降速度也越快。此外,青少年抑郁的初始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均能够负向预测T3的亲社会倾向,即T1抑郁水平越高,T3亲社会倾向越低;抑郁下降速度越快,T3亲社会倾向越高。总之,在疫情后期,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变化呈向好趋势,这一发现可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经验证据。

  • 奖赏对工作记忆提取准确性的促进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24

    摘要:根据任务需要准确提取工作记忆表征对提高认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工作记忆提取准确性的调节因素及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因素为切入点,在工作记忆提取阶段呈现奖赏线索,分别采用单次提取(实验1)与连续提取任务(实验2)考察工作记忆提取过程的奖赏调节机制。考察工作记忆提取过程的奖赏调节机制。实验1和2分别采用单次提取和连续提取任务。本研究发现:(1)奖赏可以直接促进工作记忆提取准确性;(2)奖赏促进作用的机制是对工作记忆资源的再分配;(3)奖赏促进作用受提取顺序和个体工作记忆能力差异的影响。这些发现揭示了工作记忆提取阶段的奖赏调节机制,为促进认知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 证据积累模型的行为与认知神经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22

    摘要:证据积累模型(evidence accumulation models, EAM)是关于人类决策过程的主要认知模型之一,其假定决策者不断搜集信息并将信息整合成与决策有关的证据,当累积证据量达到某个阈值时做出决策并反应。虽然EAM在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其已经达到了理论的高原期,但EAM的理论预设并未被严格检验。以漂移扩散模型(Drift diffusion model,DDM)这一最具有代表性的EAM计算模型为例,其存在五个基本预设:(1)证据积累的普适性、(2)证据积累的选择性、(3)证据以存在噪音的线性方式积累、(4)决策标准恒定、(5)决策与运动执行过程独立。回顾对这五个基本预设进行检验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尽管DDM被广泛应用于知觉决策、记忆和基于价值的决策任务,但研究者仅在知觉决策任务中对证据积累是否存在进行了验证,在其他任务中多为直接应用;证据积累的选择性目前较缺乏实证研究;证据以存在噪音的线性方式积累的预设得到了较多知觉决策实验数据的支持,但在基于价值的决策中其是否成立仍然存在争议;决策标准恒定的预设则存在较大争议,促进了新证据积累模型的产生;决策独立于反应执行的预设近年来受到关注,但较多实证研究质疑了这一预设。总之,对证据积累模型的预设进行验证的实证研究并不均衡,部分预设的实证证据有限,亟需更多的实证研究进行验证。同时,通过对EAM预设进行清晰表述并回顾其实证证据,本研究表明清晰地表述模型预设有助于全面而系统地检验模型,从而不断地推动模型的更新与理论的发展,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认知过程。

  • 宗族文化对“招娣/弟”比例省间差异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3-11-22

    摘要:“招娣/弟”是个有明确涵义的名字,它在群体层面上能够反应命名者对男孩偏好的社会价值取向。本研究探讨了宗族文化对“招娣/弟”比例的省间差异的影响。我们通过档案数据,建构了省层面的宗族文化、“招娣/弟”比例等的数据,通过卡方检验证实了“招娣/弟“比例存在省间的差异。相关和回归分析支持宗族文化能够正向预测“招娣/弟”比例的差异,宗族文化越强的省“招娣/弟“比例就越高。并对其研究意义进行了探讨。

  • 母亲的依恋风格影响对婴儿敏感性的认知过程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22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母亲敏感性对孩子的发育发展至关重要。尽管以往诸多研究已发现依恋风格会对母亲敏感性产生影响,但这些研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依恋风格与母亲敏感性认知过程的关系,因此现有研究无法回答依恋风格为何会对母亲敏感性产生影响。母亲敏感性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整合了与母亲敏感性有关的关键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并将其认知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基于该模型,我们回顾了依恋风格在母亲情感感知、母亲归因、动机反应和反应选择四个阶段的个体差异及作用机制。未来研究应从时间维度深化依恋风格对母亲敏感性认知过程的影响;应拓展母亲敏感性的多种认知结构对其认知过程的共同影响;应关注情境因素在依恋风格与母亲敏感性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此外,还应进一步探讨依恋风格对母亲敏感性情绪过程和认知过程的双重影响。

  • CD-CAT中基于SCAD惩罚和EM视角的在线标定方法开发——基于G-DINA模型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3-11-22

    摘要:G-DINA (the generalized deterministic input, noisy and gate)模型限制条件少,应用范围广,满足大量心理与教育评估测验数据的要求。研究提出一种适用于G-DINA等模型的同时标定新题Q矩阵与项目参数的认知诊断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CD-CAT)在线标定新方法SCADOCM,以期促进CD-CAT在实践中的推广与应用。本研究分别基于模拟题库以及真实题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SIE方法,SCADOCM在各实验条件下均具有较为理想的标定精度与标定效率,应用前景较好;SIE方法不适用于饱和的G-DINA等模型,其各实验条件下的Q矩阵标定精度均较低。

  • 炎症性肠病与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22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类神经发育障碍疾病,除了社交障碍、重复刻板行为等核心症状外,几乎一半的ASD患者出现了胃肠道症状,表现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IBD是一种与免疫失调、肠道微生物组改变、微量营养吸收不良和贫血相关的慢性疾病,这些特征可能是ASD相关的围产期因素。患有ASD的儿童很可能被诊断出患有包括IBD在内的共生疾病。通过治疗IBD来缓解或干预儿童ASD的治疗方式已经初见成效,未来可以开展更多临床实验来证实IB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IBD与ASD、父母IBD和儿童ASD之间关系的探究可以为儿童ASD的病因研究、早期筛查及临床治疗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支持。

  • 任务相关性对数量感序列依赖效应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20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序列依赖效应反映了当前的知觉体验不仅取决于当下的刺激输入,还受到近期历史的影响。这一效应对于我们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形成相对稳定的知觉至关重要。本研究使用点阵作为刺激材料,在数量/面积(实验一)或数量/大小(实验二)两个维度上进行正交设计,旨在通过估计任务探索任务相关性如何影响线性分布特征的序列依赖效应。结果显示无论特征是否与任务相关,前一试次与当前试次同一特征总会对当前试次的知觉产生相反的影响。对于任务相关特征,前一试次产生的序列依赖始终为排斥效应。而对于任务无关特征,如果在当前试次中无关特征对被试的知觉反应有正向预测作用,则前一试次无关特征产生排斥的序列依赖效应;反之,如果在当前试次中无关特征对被试的知觉反应有负向预测,则前一试次无关特征产生吸引的序列依赖效应。任务相关性对序列依赖效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效应幅值的降低。这些发现揭示了线性分布特征的序列依赖效应受任务相关性以及特征本身特性的共同影响,而无关特征的序列依赖效应则暗示在客体水平也可以产生序列依赖效应。

  • 团队反思训练对团队双元发展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20

    摘要:本文基于“差异化—整合化”框架,探讨团队反思训练对团队双元增长的影响(研究1)以及元知识共享与观点采择的中介作用(研究2)。本研究通过对360名新大学生组成的90个课程团队、进行为期3个月(研究1)和656名员工组成的74个创新团队、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调查(研究2),分别构建潜变量增长模型和潜在差分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团队反思训练正向影响团队双元增长趋势;(2)元知识共享与观点采择中介了团队反思训练对团队双元增长趋势的正向影响,即当团队接受反思训练后,团队元知识共享与观点采择水平提高,进而使团队双元水平上升。研究支持团队反思在促进团队适应能力、提高双元水平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其内在机制。同时,研究对揭示团队双元的动态性与提升复杂性具有积极作用。

  • 个体与集体时间自我评价:来自行为和ERP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9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和时间自我参照任务,通过两个系列实验探讨了大学生的个体时间自我评价和集体时间自我评价。结果显示,被试采用更多积极词、更少消极词来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个体自我和集体自我,个体自我评价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维度上存在积极递增效应;个体自我和集体自我在过去和现在维度上的消极词比积极词诱发了更大LPC波幅,而未来维度上的积极词和消极词之间的LPC波幅无显著差异。这表明,中国大学生的个体时间自我评价和集体时间自我评价均具有跨时间的积极偏向。而且,个体与集体时间自我评价在神经生理水平上都存在负偏向效应。因此,中国大学生的集体时间自我评价与个体时间自我评价具有相似的认知神经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为依存型自我建构理论提供了支持证据。

  • The stability and instability of the language control network: a longitudinal resting-state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7

    摘要:Objective: The language control network is vital among language-related networks responsibl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multiple language switching. Researchers have expressed concerns about the instability of the language control network when exposed to external influences (e.g., Long-term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However, some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language control network is stable. Therefore, whether the language control network is stable or not remains unclear.
    Method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directly evaluated the stability and instability of the language control network using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 We employed cohorts of Chinese first-year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English who underwent second language (L2) acquisition courses at a university and those who did not. Two resting-state fMRI scans were acquired approximately 1 year apart. We found that the language control network was both moderately stable and unstable. We further investigated the morphological coexistence patterns of stability and instability within the language control network. First, we extracted connections representing stability and plasticity from the entire network. We then evaluated whether the coexistence patterns were modular (stability and instability involve different brain regions) or non-modular (stability and plasticity involve the same brain regions but have unique connectivity patterns).
    Results: We found that both stability and instability coexisted in a non-modular pattern. Compared with the non-English major group, the English major group has a more non-modular coexistence pattern.
    Limitations: This study spanned a wide range of practices, and the sources of variation in the linguistic control network could not be precisely controlled to ensure that the values were derived from bilingual experience.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preliminary evidence of the coexistence of stability and instability in the language control network.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preliminary evidence of the coexistence of stability and instability in the language control network.

     

  • 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表达模式与变化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7

    摘要:宗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强调家族内部统治秩序的社会组织实体。宗族文化以血脉为纽带,重视维护族内成员的关系,同宗同族是身份认同的关键所在。宗族观念包括血缘认同、互助、孝道、传承、礼治和乡土观念,体现了宗族成员对家族重要性和角色的内在信仰和态度。宗族观念和宗族文化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 “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投入的 潜在类别转变及影响因素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5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采用潜在转变分析考察“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投入的转变类别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347名小学生为被试, 对其“双减”实施前后的学习投入水平、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进行了纵向追踪。结果表明: (1)小学生学习投入存在“低学习投入组”、“中等学习投入组”、“高专注低活力组”和“高学习投入组”四种不同类别; (2)“双减”政策实施后, “中等学习投入组”和“高学习投入组”稳定性较强, “低学习投入组”更易向“中等学习投入组”转变, 在政策实施半年后, “高专注低活力组”学生更易向“中等学习投入组”转变, 政策实施一年后, 该组学生保持在“高专注低活力组”的概率较高; (3)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对“双减”政策前后小学生学习投入类别转变的预测作用存在差异。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小学生学习投入的发展变化及影响因素, 还为“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了实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