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非等高电离层薄壳模型研究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9-05-27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非等高电离层薄壳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开发了新的全球定位系统硬件偏差和电离层电子密度解算算法。在本模型中,首先利用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提供的电子密度剖面数据进行计算得到薄壳高度,然后一方面利用计算得到的薄壳高度对电离层高度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用计算得到的薄壳高度代替以往使用的常数电离层壳高度,得到非等高电离层薄壳模型。分别基于等高模型和非等高模型对2014年的日本全球导航系统观测网的硬件偏差和电离层总电子含量进行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由不同模型计算得到的硬件偏差的平均标准差相差大约2%;由不同模型反演得到的总电子含量大约相差0.5 TECU;由日本全球导航系统观测网观测数据反演得到的总电子含量和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相差可达10 TECU;由非等高模型得到的总电子含量和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更加接近。

  • 不同SOA下视觉返回抑制对视听觉整合的调节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基于外源性线索-靶子范式, 采用2(线索-靶子间隔时间, stimulus onset asynchronies, SOA:400~600 ms、1000~1200 ms) × 3(目标刺激类型:视觉、听觉、视听觉) × 2(线索有效性:有效线索、无效线索)的被试内实验设计, 要求被试对目标刺激完成检测任务, 以考察视觉线索诱发的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 IOR)对视听觉整合的调节作用, 从而为感知觉敏感度、空间不确定性及感觉通道间信号强度差异假说提供实验证据。结果发现:(1) 随SOA增长, 视觉IOR效应显著降低, 视听觉整合效应显著增强; (2) 短SOA (400~600 ms)时, 有效线索位置上的视听觉整合效应显著小于无效线索位置, 但长SOA (1000~1200 ms)时, 有效与无效线索位置上的视听觉整合效应并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 在不同SOA条件下, 视觉IOR对视听觉整合的调节作用产生变化, 当前结果支持感觉通道间信号强度差异假说。

  • 内源性空间线索有效性对视听觉整合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采用内源性线索-靶子范式, 操纵线索类型(有效线索、无效线索)和靶刺激通道类型(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视听觉刺激)两个自变量, 通过两个实验, 分别设置50%和80%两种内源性空间线索有效性来考察不同空间线索有效性条件下内源性空间注意对视听觉整合的影响。结果发现, 当线索有效性为50%时(实验1), 有效线索位置和无效线索位置的视听觉整合效应没有显著差异; 当线索有效性为80%时(实验2), 有效线索位置的视听觉整合效应显著大于无效线索位置的视听觉整合效应。结果表明, 线索有效性不同时, 内源性空间注意对视听觉整合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高线索有效性条件下内源性空间注意能够促进视听觉整合效应。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2-2020年全科医生转岗运行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07-26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目前,全科医生仍然是紧缺人才之一,转岗培训是培养全科医生的过渡性措施之一,通过了解转岗培训的贡献,为培养全科医生制定相关政策奠定基础。目的:浅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2-2020年全科医生转岗运行情况。方法:通过查阅《卫生统计年鉴》,结合新疆地区2012-2020年转岗培训的人员名单及分配名额,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描述,统计分析采取卡方检验。结果:2012年开始到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科医师数5980人,其中转岗培训培养的合格全科医生共计1765人,其中男性占44.59%,女性占55.41%,转岗培训全科医生平均年龄为44.817.535。14个地州的转岗培训全科医生,男女占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0岁组转岗人数明显高于40组(P<0.001)。本区需配置的全科医生人数呈递增状态,而转岗培训全科医生人数呈递减状态。2012年给出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名额最多,共293名,2017年分配名额最少,为11名;2012年到2020年,喀什地区的分配名额最多,共计248名,克拉玛依市分配名额最少,仅4个名额。结论:转岗培训为培养全科医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各种政策的实施下,虽然全科医生的总量已达到每万人口的目标,但全科医生的总量尚未达到7000人,仍然是医学紧缺人才。应加强实施相关政策,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 复杂环境下肉牛三维点云重建与目标提取方法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林、牧、渔业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3-02-17 合作期刊: 《智慧农业(中英文)》

    摘要: 基于点云采集技术的非接触式测量能够缓解肉牛在采集体尺体重等参数时的应激问题,但采集肉 牛的三维数据耗时长且易受环境干扰而产生大量无关噪点,难以适应实际养殖环境需求。为解决该问题,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非接触式肉牛三维点云重建与目标提取系统与方法,采集的肉牛三维点云可为肉牛育种 育肥提供大量标准化和三维量化表型数据。三维点云采集系统由Kinect DK深度相机、红外对射光栅触发器 和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触发器组成,可在肉牛自由通过步行道的瞬间实现肉牛 点云的多角度瞬时采集。肉牛点云目标提取方法基于C++语言与点云处理库(Point Cloud Library,PCL) 开 发,通过空间直通滤波、统计学离群点滤波、随机抽样一致(Random Sample Consensus,RANSAC) 形态拟 合与点云抽稀、基于降维密度聚类的感知盒滤波等算法有效滤除与肉牛紧贴的栏杆等干扰,不破坏点云的 完整性,实现肉牛点云的三维重建与分析。在养殖场中对20头肉牛进行了124次点云采集与目标提取试验。 结果表明,重建的肉牛三维模型与肉牛真实形态1:1对应,系统的采集成功率为91.89%,采集的点云与真实 值相比,体尺重建误差为0.6%。该系统与方法可以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实现多角度肉牛点云数据的自动 采集与三维重建,并从复杂环境中自动提取目标肉牛的点云,为非接触式肉牛体高、体宽、体斜长、胸围、 腹围和体重等核心表型参数的测量提供重要的方法支撑,促进肉牛育种和育肥的标准化管理。

  • 非均一方差的GNSS定位误差模型检验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9-04-03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中,定位精度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准确的定位误差模型有利于理解系统的工作模式,同时也为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提供指导。当卫星的测距误差满足相互独立和方差均一的条件时,定位误差等于测距误差标准差乘以几何精度因子。然而实际应用中,由于不同卫星信号的传播路径的不同,测距误差的统计特征难以相同。尤其当有卫星信号受到多径干扰与电离层闪烁影响时,不同卫星间的测距误差会有显著的差异。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建立的非均一测距误差的定位误差理论模型;利用北京站与香港站的实测数据,对受到多径效应与电离层闪烁影响的定位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统计特性与非均一方差的定位误差模型给出的结果一致,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 多元驱动下水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与应用——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6-29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水生态承载力通常是指在维持水生态系统自身及其支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基于一定的生态保护和承载目标,自然水生态系统所能支撑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从水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出发,基于水资源、水环境和社会经济等要素,筛选出水资源利用率、污水处理率、万元GDP用水量等16个指标对水生态承载力评价的多元耦合作用进行分析,量化驱动因子与水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关联度,建立了具有多元驱动功能的粒子群引力搜索算法-投影追踪(PSOGSA-PP)水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解析了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生态效益,以及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内在驱动,评价了水生态承载力并阐明其影响因素。进一步设定不同时间段的水生态承载力情景方案,通过具有较高寻优精度和较好算法执行能力的粒子群引力搜索算法,利用最佳投影方向a分别计算分级标准阈值的投影值z'(i)和评价实例的投影值z'(i),基于投影值z'(i)构造水生态承载力评价等级,实现了水生态承载力的分级评价,结果表明,在多元因子共同驱动下, 2008年-2030年京津冀所属13个地区的水生态承载力在波动中呈好转趋势,逐步由Ⅳ级(超载)、Ⅴ级(严重超载)向趋于Ⅱ级(比较理想)状态的演变,张家口市始终保持着Ⅱ级水平,并在2030年达到Ⅰ级(理想)的临界值。研究成果将为京津冀一体化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源生态涵养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

  • 基于激活扩散模型的认知图谱构建权重影响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3-07-28

    摘要: [目的/意义] 针对目前认知图谱缺乏通用赋值机制、检索或推理过程解释力不足、图谱冗杂导致过高认知负荷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激活扩散模型的认知图谱构建方法,来优化认知图谱的权重分配并进一步提高认知智能。[方法/过程] 首先,分析认知图谱目前的局限性并提出解决方案。其次,以解决方案为依据设计基于激活扩散模型的认知图谱构建过程并融合激活扩散模型中的能量的获得分配与衰减、激活状态判断、激活范围限制等计算公式,提出了基于激活扩散模型的认知图谱构建方法。[结果/结论] 通过对本文提出的激活扩散模型与传统的基于频次统计的认知图谱构建权重计算方法作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基于激活扩散模型的认知图谱具有更强的细节揭示能力和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呈现更多层次的权重分布,且权重赋值具有可靠性,并可以证明构建结果的因果不对称性。基于激活扩散模型的认知图谱构建权重计算方法对提升认知图谱的认知智能有着明显的效果,可以形成具有认知偏好和差异的认知图谱。

  •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及实践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4-03-27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正式设立的首批国家公园之一,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作为我国重要 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都具有重大的保护价值。针对三江源国家公园 生物多样性丧失、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高寒草地退化和家畜超载放牧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问题,基于草地多 功能目标管理理论创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技术研发,推动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的落地实施,形成了三 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民生改善的科技支撑新范式,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方案,为全球 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为“双碳”目标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科技创新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中起到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实现“双碳”目标要在能源生产、能源消费、固碳 3 个方面持续发力,构建以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清洁能源规模利用与多能互补、工业流程低碳再造、建筑交通智能化多能融合为主线,以甲醇、氢能和储能为平台的多能融合能源生产和利用新模式,支撑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22 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通过实施科技战略研究、基础前沿交叉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新技术综合示范、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合作支撑、创新体系能力提升、“双碳”科普等八大行动,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 商业化肉牛繁育大数据平台设计与关键技术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林、牧、渔业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3-02-17 合作期刊: 《智慧农业(中英文)》

    摘要: 针对当前中国肉牛繁育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本研究借鉴国际先进肉牛养殖 国家的经验,建立了适合中国的商业化肉牛繁育大数据平台。该平台主要完成肉牛种质信息资源的整合, 在线自动测定肉牛关键繁育性状,全程服务支撑肉牛繁育过程,形成肉牛种质资源大数据分析决策,并实 现肉牛联合育种创新模式。本文详细介绍了商业化肉牛繁育大数据软件平台开发思路,包括数据中心的实 现、软件平台前端开发技术和后端开发技术等,并总结了该平台的关键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内容,包括肉 牛种质资源与良种管理系谱深度挖掘技术,非接触式繁育性状自动获取评价技术,以及多源异构信息融合 提供智能决策支持等,为中国肉牛种业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以促进肉牛育种整体水平 的提高。

  • 用于不稳定核研究的精密激光核谱学的发展与机遇

    分类: 物理学 >> 核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2-16

    摘要: 不稳定原子核的基本性质是开展奇特核结构研究的重要依据。基于多学科交叉的精密激光核谱技术可 以通过测量原子、离子或分子的超精细结构谱提取原子核自旋、磁矩、电四极矩、电荷半径等基本性质,目前在核素版图各质量区域的不稳定核奇特结构研究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超精细结构谱的研究历史出 发,阐述了精密激光核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以 Pb (𝑍 = 82) 核区丰质子侧不稳定 核的结构研究为例简述激光核谱学方法在核结构研究中的独特优势。此外,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共线激光 谱和共线共振电离谱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最新进展。最后展望了激光核谱技术在未来国内的核物理大科学装置 上的应用规划,在不稳定核性质和结构,以及基于放射性分子谱的基本对称性研究方面的广阔前景。

  • CNPC2023 通过 4-𝛼 衰变观测 16O 中可能的玻色凝聚态

    分类: 物理学 >> 核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2-06

    摘要: 近期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开展的 16O + 12C 非弹散射实验,给出了 16O 中存在 4-𝛼 玻色凝聚状态的新证据。实验采用多套双面硅微条带电粒子望远镜,首次在 16O 衰变中实现了 4 个 𝛼 粒子的准确识别 (Particle Identification, PID) 和符合测量。在此基础上获得了高分辨的反应 𝑄 值谱并重建了清晰的 4-𝛼 共振态。其中在阈值附近观察到 4 个高显著度 (大部分高于 5𝜎) 的共振态,它们按照12C(Hoyle state) + 𝛼 的特征模式衰变,与理论预言的类 Hoyle-BEC 结构及其转动带特征相一致。本观测结果将推动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实验上也需要对上述共振态做更多物理量的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