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用户需求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管理与服务促进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31 合作期刊: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摘要: [目的/ 意义]通过对读者提交的荐购原始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挖掘荐购数据包含的潜在信息和多重价值,为 更好地发挥读者荐购服务在图书馆资源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过程]采用扎根理论方法, 对读者荐购数据中“推荐理由”部分做重点解析,从中抽出表达读者深层意思的主要涵义,据此归纳、演绎出相互关联的概 念范畴,并发展成理论性概念,进而构建出用户需求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管理与服务促进机制模型。[结果/ 结论]读者 荐购数据中包含的信息能帮助采访人员弥补专业局限,揭示资源管理的不足,反映读者在信息素养方面的潜在需求。对荐购 信息进行深度研究和利用,有助于图书馆正确评价资源配置和服务配置之间的关系,促进图书馆在资源建设、资源管理、资 源服务等多方面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 安全服务链中虚拟网络功能分配与调度算法研究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18-05-18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安全服务链中的虚拟网络功能(virtual network function,VNF)将传统网络安全功能与硬件设备解耦,使得服务功能的部署更具动态性和可扩展性。然而,VNF向节点的合理分配以及节点上VNF的高效调度问题仍亟待解决。为此,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NFV)环境,提出基于优化算法的解决方案。首先,对资源分配与调度问题进行举例并形式化定义问题的优化目标;其次,提出基于贪心算法的资源分配方案和基于混合蜂群算法的资源调度方案,统一协调解决VNF的资源分配与调度问题。最后,设计仿真实验,验证所提算法的时间复杂性和在总资源成本和总服务收益方面的提升;同时,对比混合蜂群算法和传统蜂群算法,结果显示前者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

  • 中国文化心理底色及其起源-《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的书评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29

    摘要: 《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考古学领域的发现,并对早期中国的人类社会的形态、生业方式等按照时间和空间的框架作了梳理,并对不同地区之间的考古学文化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其背后的可能动因做了推测。并在最后对中国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特殊性作了介绍。我们在此基础上,按照文化演化的框架,提出了中国文化心理的底色包括三个特征:关联性思维、尊尊和亲亲。并以书中的考古学发现以及本书作者后续的研究推测巫-萨满诠释了中国文化心理底色的起源和维系。

  • 省域“双一流”政策文本分析视角下图书馆服务对接路径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3-04-01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高等教育政策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调控作用。新时期教育政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需要转型升级。通过政策文本分析,助力高校图书馆服务新思考。[方法/过程] 在综述高校图书馆服务开展的基础上,利用Nvivo文本分析软件对30个省域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分析,解读政策文本,梳理与图书馆服务相关的编码。[结果/结论] 高校图书馆助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可以通过保障对接、辐射对接、升级对接、转型对接4条路径开展服务。图书馆服务开展需要以省域政策为导向,找准服务对接点,开展持续性和有效性服务,加强机制建设,提升服务纵深度和细粒度,同时推动图书馆服务转型升级。

  • “别人家的孩子”vs.平庸的自己:社会比较对独特性寻求行为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2-17

    摘要: 人们在自我评价中普遍存在着优于平均值效应, 而上行社会比较会打破这一自我评价偏差, 引发后续的补偿性消费行为。通过五个实验, 依次论证上行比较(vs.下行比较)会提升个体对于独特产品选项的偏好(实验1); 其心理机制在于上行比较降低而非下行比较提升了个体的自我独特性感知, 从而促使个体出于补偿的目的而寻求独特性(实验2a、2b和2c); 上述效应适用于经济状况这一特定比较维度, 并且在感知经济流动性的调节作用下得到强化或削弱(实验3)。研究结论对于推动社会比较、独特性寻求行为相关领域的理论进展, 指导长尾市场中企业的营销策略、帮助个体缓解上行比较的威胁有着积极的启示价值。

  • 喀斯特山地土地利用变化的垂直分布特征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受复杂地形影响, 以往大尺度研究皆是对整个研究区地形特征进行统计,局部土地利用变化空间特征和差异研究较少。本文以黔桂喀斯特山地为例, 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垂直梯度指数, 刻画和揭示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1990—2010 年, 喀斯特山地土地利用的净变化面积较小, 但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化剧烈。耕地被建设用地挤占, 林地和草地又被开垦为耕地; 生态恢复工程使得林地、草地和水域等明显增加。增加和减少的耕地在垂直分布上明显错位, 减少耕地主要分布于低海拔(0~200m)和缓坡度(0~5)区域, 而增加耕地主要位于高海拔(600~1 400 m)和陡坡(8~25)区域; 增加和减少的林地和草地在分布上相互对应, 分别在800~1 400 m 和8~25出现峰值; 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多位于低海拔(0~800m)和缓坡度(0~5)区域。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垂直梯度指数发现, 尽管2000—2010 年研究区新增建设用地集中在最低海拔和最缓坡度等级, 但局部范围内新增建设用地趋近于相对更高海拔和陡坡区域分布。有限土地资源使得喀斯特山区有向高海拔、陡坡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开发的趋势。土地利用动态垂直梯度指数, 既可进一步支撑采用全局统计分析方法结论, 也可分析和挖掘土地利用变化垂直分布特征的局部相对差异。

  • 非能动安全壳闭式冷却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

    分类: 核科学技术 >> 核科学与技术 提交时间: 2024-05-06

    摘要: 安全壳作为核电站的最后一道屏障,在极端情况下能够承受事故产生的内部压力,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能够将安全壳内部的热量及时导出至外部循环水箱,降低事故发生时安全壳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对于保证安全壳的完整性具有重大作用。为有效评估非能动安全壳闭式冷却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核事故的发生概率,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 HPR1000 中非能动安全壳闭式冷却系统进行模化分析,并对比已有实验结果进行模型验证。获得了安全壳内换热器管外传热系数、PCS 水箱温度、换热器相对高度等参数对非能动闭式冷却系统性能及启动时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以此来估算安全壳的临界值用以优化非能动安全壳闭式冷却系统,增强安全壳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基于视觉感知的快速雾天图像清晰度复原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18-05-24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针对雾霾恶劣天气状况下获取的图像视觉效果差,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感知的快速雾天图像清晰度复原方法,测算大气光学物理模型的两个重要参量。首先采用阈值分割结合二叉树分割的方法拟合较为精准的大气光值,进而采用自适应各向异性型高斯滤波与色调调整方法优化透射率。与算法[1,3,5,8]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的去雾效果图效果饱和清晰,能够保留清晰的边缘细节和较高的对比度,算法的处理效率高,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 西北地区东部季风摆动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对夏季风 活动和季风降水的响应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01-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大气边界层高度影响着近地层能量、水分的发展变化,而季风摆动区边界层受夏季风活动 和季风降水影响很大,变化特殊,但其边界层高度的响应特征并不清楚。应用西北地区东部 5 站民 勤、榆中、平凉、银川和延安 2006—2016 年 5~9 月逐日 19 时每隔 10 m 高度高空加密观测资料,以 及民勤 2006—2016 年逐日 07 时探空规定层和特性层资料,结合地面逐日观测资料,对比计算多种 资料找到合适的边界层高度。进一步运用 NCEP、EC 再分析资料,分析夏季风对季风摆动区的影 响,得出边界层高度与夏季风、季风期降水影响的关系。结果表明:基于每隔 10 m 加密压温湿风探 空资料,确定了 9 点平均位温梯度法作为边界层高度的最佳计算方法,该区边界层高度 5~6 月较 高,7~9 月逐渐降低,5~9 月平均高度由非季风影响区的 2 600 m、季风摆动区的 1 800 m 逐渐降低 到季风影响区的 1 500 m 以下。边界层高度与地面相对湿度、地温和风场关系密切,湿度越大、风 速越大,边界层高度越低,相反,近地面地气温差越大,气温越高,吹西北风时,边界层高度越高。 在不受夏季风影响时,边界层高度较高,有夏季影响风时,边界层高度较低。夏季风持续时间越 长,边界层高度越低,当夏季风持续时间为 0 候、1~4 候和≥ 5 候时,边界层高度分别为 2 000 m 左 右、1 600~1 900 m 和 1 300~1 400 m。APO 季风强度指数与季风影响区边界层高度有显著的负相 关,APO 季风强度指数越大,季风影响区边界层高度越低。边界层高度与季风期降水性质、强度关 系较为密切,从大到小为无降水、对流性降水和稳定性降水;随着降水强度增强,边界层高度降低, 边界层高度中非季风影响区较高,季风摆动区次之,季风影响区最低。降水日数越多,边界层高度 越低。夏季风反过来对降低边界层高度,增多增强季风期降水起着积极作用。

  • 不同工质时脉动热管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分类: 动力与电气工程 >> 工程热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7-10-17 合作期刊: 《工程热物理学报》

    摘要: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工质类型和工质充液率对竖直式脉动热管换热特性的影响。采用了去离子水、甲醇和乙醇三种液体作为工质,加热功率为5~80 W。结果表明,脉动热管的换热特性与工质充液率密切相关。当去离子水充液率为50%时,脉动热管内能够形成稳定的气柱和液塞流动,具有最佳的换热表现,获得的最低热阻为80 W加热功率下的0.47K/W。在较小的加热功率下,乙醇和去离子水具有比甲醇更小的热阻,随加热功率增加,采用甲醇时加热段温度上升波动剧烈,而采用去离子水和乙醇时温度上升平缓,具有更好换热效果。甲醇和乙醇做工质时获得的最小热阻分别为80 W加热功率下的0.56 K/W和0.48 K/W。

  • 基于Renyi熵的Openflow信道链路泛洪攻击主动防御方法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18-04-12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针对新型链路泛洪攻击,提出一种基于Renyi熵的Openflow信道链路泛洪攻击主动防御方法。运用Renyi熵分析攻击者在构建Openflow信道Linkmap过程中产生的ICMP超时报文数量变化。一旦出现攻击前兆由流量监控服务器向控制器发出攻击预警,控制器启动交换机-控制器连接迁移机制,将交换机迁移至新的控制器下并使用新的Openflow信道与之通信。实验证明,主动防御方法能有效避免控制器与交换机之间通信链路受到链路泛洪攻击的影响,确保控制器和交换机能持续交互提供网络服务,增强了SDN网络的健壮性。

  • 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地图系统设计及应用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10-08 合作期刊: 《知识管理论坛》

    摘要: [ 目的 / 意义 ] 推动协同创新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选择和 根本动力。[ 方法 / 过程 ] 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需求,提出基于 GIS 的协同创新发展地图系统的设 计依据、思路和总体框架,并围绕创新资源存量与空间分布分析、创新主体间关联分析、创新空间格 局的信息集成展示等方面进行案例分析。[ 结果 / 结论 ] 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有效地处理创新资源空间与 属性数据,能够直观展示京津冀创新资源空间分布情况、协同创新发展态势,对揭示资源的空间分布特 征、剖析存在的问题起到辅助作用,为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水平和效率评价提供支撑。

  • 创造性产品评价中的从众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1-28

    摘要: 尽管对从众效应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对于创造性产品的评价是否存在从众效应仍有待探讨。本实验以原创性程度不同的两类创造性产品—“创新产品”和“革新产品” —为材料,采用“初次评价-从众诱导-延时再评”的实验程序,研究了人们在创造性产品的两个基本维度—新颖性和实用性—的感知和评价上是否存在从众效应。结果发现,两类产品在两个维度的评价上都存在从众效应;但“创新产品”在实用性维度的评价上比“革新产品”更容易从众。实验进一步比较了被试在做出两个维度的评价时其确定性程度有无差异,发现被试在对“创新产品”进行实用性评价时所伴随的不确定感较之革新产品更强,这提示可能是对“创新产品”进行实用性判断时所具有的更大的不确定感导致了从众程度的增加。

  • 基于不完全信息多阶段博弈的入侵路径预测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18-05-20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随着入侵的推进入侵者掌握的信息会逐步增加,依据新信息入侵者会找到更好的入侵路径并作出调整。为了使防御方能准确预测入侵路径,首先基于超图理论建立动态防御图并提出动态防御图更新方法,对入侵者的信息更新进行预测;然后建立不完全信息多阶段博弈模型对不同阶段入侵者的入侵路径调整进行预测;最后设计基于博弈的动态防御图路径预测算法,对完整的入侵路径进行预测。实验给出对入侵路径进行预测的典型实例,对实例结果的分析说明了模型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 基于网络用户评论的评分预测模型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17-12-05 合作期刊: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摘要: 【目的】通过网络用户评论, 为评论网站构建有效的评分预测机制。【方法】提出基于网络用户评论的评 分预测模型, 该模型包括 4 个模块: 网络用户评论获取模块、预测变量获取模块、预测分析模块以及预测结果评 价模块。抓取 30 部不同类型的电影评论数据, 27 部用于构建模型, 3 部用于检验模型。【结果】使用逐步回归方 法筛选出变量: 参与评分人数、参与评论人数、想要观看人数和电影正向评论情感均值, 构建评分预测模型。使 用 3 部电影验证, 预测评分与 IMDb 评分相差最大值为 0.0644, 最小值为 0.0227。【局限】在数据样本量、情感 特征提取精度、模型普适性验证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结论】该模型能够依据用户评论对评分进行有效预测, 在网络水军探测方面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 基于网络用户评论的评分预测模型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17-11-30 合作期刊: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摘要: 【目的】通过网络用户评论, 为评论网站构建有效的评分预测机制。【方法】提出基于网络用户评论的评 分预测模型, 该模型包括 4 个模块: 网络用户评论获取模块、预测变量获取模块、预测分析模块以及预测结果评 价模块。抓取 30 部不同类型的电影评论数据, 27 部用于构建模型, 3 部用于检验模型。【结果】使用逐步回归方 法筛选出变量: 参与评分人数、参与评论人数、想要观看人数和电影正向评论情感均值, 构建评分预测模型。使 用 3 部电影验证, 预测评分与 IMDb 评分相差最大值为 0.0644, 最小值为 0.0227。【局限】在数据样本量、情感 特征提取精度、模型普适性验证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结论】该模型能够依据用户评论对评分进行有效预测, 在网络水军探测方面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 适应负荷: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健康的生理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会经历更多的生活压力, 并有更少的应对资源, 因此其健康状况面临更大的威胁。这些压力可能自胎儿期就存在, 对健康产生累积性影响。社会经济地位低所带来的压力对生理的影响可以用适应负荷来衡量。适应负荷反映了压力状态下个体多个生理系统的综合变化, 这些生理改变的累积对个体身体和心理健康会产生长期的重要影响。适应负荷理论为理解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的影响提供了有益的解释。同时, 社会经济地位对适应负荷的影响受到环境压力、社会支持、个人特质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调节。未来的研究应该结合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 探讨社会环境压力与适应负荷及健康后果之间的关系, 并探索保护机制, 为促进处境不利社会群体的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 我国荒漠植被生产力动态及其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了探讨近30 a来我国干旱区荒漠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 (NPP)及其与水热因子相关性随时间的变化,运用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模型估算我国荒漠植被1982—2015年生长季的NPP,并运用线性回归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滑动相关系数分析了荒漠植被NPP与水热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单位面积NPP均值为42 g·m-2·a-1,NPP整体水平较低。空间上呈西北部、东部边缘较高,中部、南部和中东部较低的分布特征。② 荒漠植被NPP年均总量为5.783×1013 g·a-1。从荒漠植被NPP的年际变化来看,1982—2015年中国荒漠植被NPP总量以1.64×1012 g·(10a)-1的线性速率(P=0.054)上升,荒漠植被生长状况总体上不断改善,但总量趋势呈现阶段性变化,1982—1993年荒漠植被NPP总量呈极显著增长态势(1.25×1012g·a-1,P0.05)。从空间变化来看,47.65%的荒漠植被NPP呈增加态势,主要分布在阿拉善高原、天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柴达木盆地的东南边缘、阿尔金山南麓和昆仑山脉。③ 从荒漠植被NPP与各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随时间的变化来看,NPP与气温的滑动相关系数随时间的变化保持为负相关,与降水、干燥度的滑动相关系数保持为正相关,与太阳总辐射的滑动相关系数随时间变化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变化趋势。总体上,荒漠植被与水热因子的相关关系在研究时段均有进一步减弱的态势,即荒漠植被NPP对气候因子的变化愈来愈不敏感。

  • 中国季节性昼夜增温的不对称性及其对植被活动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6-09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基于1982-2015年气象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我国近34年季节性昼夜增温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并结合GIMMS-NDVI 3g遥感数据和植被区划数据,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植被分区植被对季节性不对称性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34年来中国昼夜气温普遍存在极为显著的上升趋势;昼夜增温在各季节均表现出不对称特征,且该不对称特征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春季、夏季、秋冬和冬季白天增温速率分别为夜间增温速率的1.49倍、0.98倍、0.73倍和1.69倍;(2)不同分区植被对季节性昼夜不对称增温的响应各异:相对于夜间增温,白天增温对植被活动影响程度更大,影响区域更为广泛;春季和冬季昼夜增温对植被活动的影响范围更广,且春、秋季昼夜增温对植被NDVI的上升普遍起到促进作用;(3)季节非对称性昼夜增温对不同分区的植被活动有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程度随季节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分析中国昼夜增温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及其对不同类型植被的影响,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季节性昼夜不对称增温对中国陆地植被动态影响的认识。

  • 关于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在资源环境领域开展重点合作的建议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首次提出到2018年的5年以来,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科技合作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框架及协议,取得了诸多进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中国加强海洋国际合作和追求互利共赢的重大顶层设计。印度尼西亚位于两大蓝色经济通道交汇之处,地理优势十分突出,该国提出的“全球海洋支点”构想是其发展重心由陆地转向海洋的关键性战略调整。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同印度尼西亚的“全球海洋支点”高度契合,两者深度对接将为两国的科技合作带来新的机遇。文章在系统梳理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科技合作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两国加强科技合作的关键契合点,提出了海洋资源规划、产业链优化、基础设施风险防控、重大自然灾害应对等具有合作潜力的重点领域,建议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和政策导向,结合民生要求和科学目标,加快推进两国的科技合作,尤其应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应对的合作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