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句法结构和动词重复对汉语句子口语产生中句法启动效应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研究中采用启动范式和图片描述任务, 利用句法选择比率和句子产生潜伏期的两个指标, 考察了启动句句法结构、动词是否相同和延时对汉语口语句子产生中句法启动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选择比率上, 句法结构产生的启动效应随延时变化保持稳定, 由启动句和目标句动词相同导致的启动效应的提高量(词汇增强效应)快速衰退, 首次为句子产生过程的句法选择阶段和计划阶段提供了证据。在句子产生潜伏期上, 仅发现启动句和目标句句法结构相同时缩短了句子产生潜伏期, 这可能是由于启动句句法结构激活水平的提高, 使得说话者在目标句产生的句法计划和选择阶段都更快引起的。选择阶段的加工影响句法选择比率, 而选择阶段和计划阶段共同影响了句子产生的潜伏期, 实验结果支持了两阶段竞争理论的观点。

  • 言语运动系统中前馈和反馈控制整合加工的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1-02

    摘要: 口语产生的最后阶段是发声运动,该阶段涉及到言语运动系统中前馈和反馈控制的整合加工。其中,前馈控制指个体自上而下地提取并执行产生目标语音的运动指令,而反馈控制指个体根据发声时产生的感觉反馈自下而上地调整言语运动,感觉目标和感觉预期是联系两者的重要枢纽。基于DIVA(directions into velocities of articulators)神经计算模型,从语言习得和语言产生两个阶段,阐述了前馈和反馈控制整合的认知神经机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听觉反馈如何帮助个体在线控制言语运动和更新前馈运动表征,以及ERP研究中P1-N1-P2成分波相应的认知内涵。此外,总结了影响讲话者前馈和反馈控制的各种因素,包括个体差异、训练经历和任务情境等,并提出这一领域应该重点关注的研究问题。

  • 句法结构和动词重复影响了汉语句子口语产生中的句法启动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1-27

    摘要: 研究中采用启动范式和图片描述任务,利用句法选择比率和句子产生潜伏期的两个指标,考察了启动句句法结构、动词是否相同和延时对汉语口语句子产生中句法启动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选择比率上,句法结构产生的启动效应随延时变化保持稳定,由启动句和目标句动词相同导致的启动效应的提高量(词汇增强效应)快速衰退,首次为句子产生过程的句法选择阶段和计划阶段提供了证据。在句子产生潜伏期上,仅发现启动句和目标句句法结构相同时缩短了句子产生潜伏期,这可能是由于启动句句法结构激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说话者在目标句产生的句法计划和选择阶段都更快引起的。选择阶段的加工影响句法选择比率,而选择阶段和计划阶段共同影响了句子产生的潜伏期,实验结果支持了两阶段竞争理论的观点。

  • 汉语图画命名过程的年老化机制:非选择性抑制能力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6-25

    摘要: 采用图画-词汇干扰任务考察和比较了青年人和老年人在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的干扰词频效应,以及非选择性抑制能力对两组人群干扰词频效应和图画命名潜伏期的影响。结果发现:无关干扰词的词频影响了青年人的图画命名过程,出现了干扰词频效应,这一效应更可能发生在反应排除阶段,且不受非选择性抑制能力的影响;相比而言,老年人中未出现干扰词频效应,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的音韵表征衰退导致其不能利用干扰词的词频信息,支持了口语产生认知年老化的传输不足假设。非选择性抑制能力影响了老年人的图画-词汇干扰任务中图画命名的潜伏期,非选择性抑制能力减弱,图画命名时间延长,表明一般性认知能力的衰退影响了语言产生过程。

  • 言语产生中音节频率效应的认知机制: 跨语言视角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在口语词汇产生过程中, 音节频率效应(syllable frequency effect)指的是高频音节相对于低频音节的加工优势。综述了言语产生过程中音节频率效应的表现形式和理论基础, 从影响因素、发生阶段和神经机制等角度阐述了印欧语系和汉语中音节频率效应的跨语言差异。基于口语产生的理论模型和合适单元假说, 结合不同语言的固有特性, 分析了音节频率效应存在跨语言差异的原因, 提出了一个有关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音节作用机制的模型, 为音节在汉语和字母语言口语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应进一步探究音节频率的两种测量方式对音节频率效应产生影响的具体机制, 加强对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音节频率效应的考察, 利用多种实验技术和范式深入探讨言语产生过程中音节加工的跨语言差异。

  • 汉语口语词汇产生的音韵编码单元:内隐启动范式的ERP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2-13

    摘要: 本研究中选择英语水平低的汉语母语者,排除作为二语的英语音韵编码单元(音素)可能对汉语口语词汇产生过程的影响后,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了汉语口语产生过程中音节和音素效应的时间进程。实验采用内隐启动范式,要求被试看到提示词之后说出对应的目标词。事件相关电位分析结果发现,音节效应出现在线索词呈现后的100~400ms之间,音素效应出现在500~600ms之间,波形表现为相关条件比无关条件的波形更正。这表明在词汇选择之后的音韵编码阶段讲话者首先提取的单元是音节,而音素效应出现的时间窗口可能是音韵编码阶段后期或者是语音编码阶段,结果验证了合适编码单元假说的观点。

  • 基于[WTHX]NDVI[WTBZ]时间序列影像的天山北坡经济带农业种植结构提取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水资源匮乏是干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干旱区农业灌溉耗费大量的水资源,不同农作物在生长期所需的灌溉水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快速准确地了解干旱区的农业种植结构可以为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提供重要依据。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研究区,以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为支撑,以Sentinel 2以及Landsat 7-8的数据为遥感数据源,采取以下步骤进行研究区的农业种植结构提取:首先,为了简化农业种植结构提取的过程,利用一年最大NDVI值以及坡度信息构建耕地掩膜图层;然后,根据研究区内主要农作物的物候历,获取不同时间段内的最大NDVI值的时间序列数据以及农作物在一年中出现NDVI最大值的日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包含10波段的特征波段影像;最后,结合野外实地考察获得的有效样本点以及经耕地掩膜图层掩膜后的10波段特征波段影像,利用随机森林分类器进行研究区的农业种植结构提取。分类结果表明:2018年研究区内棉花、玉米、小麦的总体分类精度为92.19%,Kappa系数为0.883。为了进一步将分类结果与统计数据进行对比,我们将训练得到的分类器应用于2017年的遥感影像,提取了研究区内2017年的农业种植结构信息,其分类结果表明2017年研究区内棉花、玉米、小麦的种植面积分别为5 270 km2、2 000 km2、2 340 km2,其相对精度分别为86.53%、77.54%、86.19%。

  • 金属腐蚀磨损的测试及评价方法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31 合作期刊: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摘要: 介绍了近年来金属腐蚀磨损研究的几种典型设备,讨论了腐蚀磨损交互作用机理及测试方法,指出了现有金属腐蚀磨损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腐蚀磨损的实验装置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展望。

  • 习得年龄对客体和动作图画口语命名的不同影响:ERP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1-09

    摘要: 词汇习得年龄指人们最早理解单词意义时的年龄, 已有研究发现早习得词汇的阅读反应时间短于晚习得词汇, 研究者对于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认知机制存在争论。本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考察了词汇习得年龄(早与晚)对客体图画和动作图画命名的影响。研究中采用图画命名任务, 要求被试在看到图画后迅速且准确地说出图画名称。结果发现早习得名词的命名快于晚习得名词, 而早习得动词的命名却慢于晚习得动词; 习得年龄对于名词产生的影响发生在图画呈现后的250~300 ms之间, 表现为早习得名词波幅小于晚习得名词, 而习得年龄对于动词产生的影响发生在图画呈现后的200~600 ms之间, 表现为早习得动词波幅大于晚习得动词。这表明名词产生中的习得年龄效应发生在词汇选择阶段, 支持了语义假设的观点; 动词产生过程中的习得年龄效应出现在多个加工阶段, 包括了词汇选择、音韵编码和语音编码阶段, 这与动词语义的多重性及其与动作相关的脑区激活有关, 支持了网络可塑性假说的观点。

  • θ频段(4~8 Hz)的活动反映了汉语口语产生中音节信息的加工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大脑的神经振荡往往反映了人类的各种认知活动。语言理解的研究发现大脑θ频段的活动与音节的加工密切相关, 但目前尚未有研究者探究语言产生过程中大脑特定频段活动与音节加工的联系。我们通过EEG时频分析技术, 采用掩蔽启动范式, 考察了23名健康被试在图片命名过程中θ频段的活动与音节加工过程的关系。行为结果发现, 当启动词和目标图名称之间存在音节相关时, 个体的命名反应时快于音节无关的条件, 而音素相关条件的命名反应时慢于音素无关条件。时频结果发现, 在刺激出现后的270~460 ms, 音节相关条件下个体θ频段神经振荡的能量显著低于音节无关条件, 音素相关与音素无关之间无显著差异。综上, 我们认为汉语口语产生中大脑θ频段的活动反映了对音节的加工, 从神经振荡指标上为音节是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提供了证据。

  • 英汉双语者二语口语产生中音韵编码过程的同化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本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结合时空微态分割分析法, 考察英汉双语者二语口语产生过程中音韵编码过程的同化与顺应机制。研究中采用图词干扰即时命名任务, 比较英汉双语者的汉语产生过程中音韵编码的加工单元与汉语母语者的汉语产生过程还是与英语母语者的英语产生过程的特点类似。反应时结果发现汉汉组、英汉组与英英组都出现显著的音节效应。事件相关电位的结果发现英汉双语者的汉语产生过程中出现了音素效应, 与其英语产生过程的特点类似, 音素效应在英语和汉语的产生过程中都出现在图画呈现后的200~250 ms之间, 而汉语母语者的汉语产生过程中仅发现了音节效应, 出现在250~300 ms之间。时空微态分割分析发现英汉双语者在汉语产生的音韵编码过程与英语母语者在英语产生过程所对应的脑电微态成分相同, 仅在持续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 其微态成分不同于汉语母语者的汉语产生过程。上述结果表明英汉双语者汉语产生的音韵编码过程与英语作为母语时的产生过程相似, 而与汉语作为母语时的产生过程不同。英汉双语者的汉语产生过程采用了母语同化机制。

  • theta频段反映了音节编码过程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16

    摘要: 大脑的神经振荡往往反映了人类的各种认知活动。语言理解的研究发现大脑θ频段的活动与音节的加工密切相关,但目前尚未有研究者探究语言产生过程中大脑特定频段活动与音节加工的联系。我们通过EEG时频分析技术,采用掩蔽启动范式,考察了23名健康被试在图片命名过程中θ频段的活动与音节加工过程的关系。行为结果发现,当启动词和目标图名称之间存在音节相关时,个体的命名反应时快于音节无关的条件,而音素相关条件的命名反应时慢于音素无关条件。时频结果发现,在刺激出现后的270~460 ms,音节相关条件下个体θ频段神经振荡的能量显著低于音节无关条件,音素相关与音素无关之间无显著差异。综上,我们认为汉语口语产生中大脑θ频段的活动反映了对音节的加工,从神经振荡指标上为音节是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提供了证据。

  • 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的多重音韵激活:单词翻译任务的ERP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口语词汇产生过程中, 非目标词是否会产生音韵激活是独立两阶段模型和交互激活模型的争论焦点之一。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考察了被试在翻译命名任务中是否受到背景图片音韵或语义干扰词的影响。行为反应时中未发现显著的音韵效应, 而语义效应显著, 表明非目标词不会产生音韵激活。事件相关电位的结果显示在目标单词呈现后的400~600 ms时间窗口中出现了显著的语义效应, 在600~700 ms时间窗口内出现了边缘显著的语义效应和音韵效应, 均表现为相关条件比无关条件波幅更正。上述结果表明在将英语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 尽管在脑电上呈现出可能存在微弱的多重音韵激活, 但行为结果并不会显示出非目标项的音韵激活。研究结果支持了汉语口语词汇产生遵循独立两阶段模式的观点。

  • 图词间隔时间影响口语词汇产生中语义效应的机制:图词干扰范式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口语词汇产生过程中存在语义抑制和语义促进效应, 可能发生在概念准备和词汇选择或者后词汇水平阶段。本研究采用图画-词汇干扰实验任务, 变化图画与词汇出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 SOA), 运用脑电技术考察口语词汇产生中语义效应发生的时间进程。结果显示, 当SOA为0 ms时表现出语义抑制效应, 语义效应发生在词汇选择阶段(344~418 ms); 当SOA为-400 ms时, 语义效应发生在概念准备阶段(0~76 ms)和词汇选择阶段(274~390 ms); 460~594 ms时间窗口内的语义效应可能表明讲话者对语义信息的自我监测。词汇产生中存在语义促进效应和抑制效应的权衡, 影响了行为结果中语义效应的方向, 上述发现支持了口语词汇产生的词汇竞争假说。

  • 认知还是元认知:口语产生中舌尖效应的心理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8-19

    摘要: 舌尖效应(Tip-of-the-tongue, TOT)在口语产生领域存在认知和元认知两种研究视角。认知视角主要针对口语产生的词汇通达过程,认为信息激活或提取不充分是TOT发生的主要原因。元认知视角则主要关注口语产生的元认知过程,认为个体对目标词提取状态的监测引发了TOT。TOT的元认知过程不仅可以监测目标词的提取状态及词汇通达过程中相关信息的提取,而且可以控制词汇通达过程,使目标词在TOT发生后成功地提取出来。两种研究视角在TOT发生的认知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生理基础方面均存在分离。未来研究应该探讨TOT监测和控制口语产生的作用机制和生理基础,关注汉语背景下TOT发生规律及其对口语产生年老化的积极影响。

  • 语言能力的老化机制:语言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因素的共同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语言能力的衰退是由于一般认知能力衰退引起的, 还是由于语言加工系统的衰退引起的, 抑或是两者的共同作用?研究中测量了青年组和老年组的一般认知能力(加工速度、工作记忆和抑制能力), 以及在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水平上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产生能力。结果发现, 一般认知能力、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能力都存在年老化现象。分层回归分析表明, 一般认知能力对语言能力的贡献, 以及语言理解能力和产生能力之间的相互贡献在青年组和老年组中是不同的, 且存在词汇、句子和语篇水平上的差异。在词汇水平上, 青年人的成绩能够被一般认知能力和另一种语言能力所显著预测, 而老年人的成绩却不受一般认知因素影响; 在句子水平上, 青年人的成绩仍能被一般认知能力或另一种语言能力所解释, 但这两类变量都无法预测老年人的任务成绩; 在语篇水平上, 青年人理解任务的成绩显著地受到产生能力影响, 而老年人的理解和产生任务成绩则分别可以被一般认知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所解释。对组间差异的回归分析表明, 一般认知能力和另一种语言能力对组间差异都有显著贡献, 且前者的贡献大于后者。上述研究结果表明, 语言能力的老化是语言特异性因素和非特异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硒代蛋氨酸对条纹锯鮨生长性能、组织硒含量、抗氧化能力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硒代蛋氨酸(Se-Met)对条纹锯鮨生长性能、组织硒含量、抗氧化能力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81.62±0.75) g的健康条纹锯鮨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各组分别投喂硒含量为0.09、0.21、0.44、0.58、0.77和1.05 mg/kg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饲料硒含量为0.58 mg/kg组的终末体重和增重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硒含量为0.58 mg/kg组的饲料系数最低,显著低于饲料硒含量为0.09、0.77和1.05 mg/kg组(P<0.05)。2)饲料硒含量为0.77 mg/kg组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除饲料硒含量为0.58 mg/kg组的其他各组(P<0.05)。饲料硒含量为0.44 mg/kg组的肌肉粗灰分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饲料硒含量为0.77 mg/kg组的肝脏中硒含量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09、0.21和0.44 mg/kg组(P<0.05)。饲料硒含量为0.58 mg/kg组的血清中硒含量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09、0.21、0.44和1.05 mg/kg组(P<0.05)。4)饲料硒含量为1.05 mg/kg组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硒含量为0.58 mg/kg组的血清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77和1.05 mg/kg组。饲料硒含量为0.58 mg/kg组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09、0.21和1.05 mg/kg组(P<0.05)。饲料硒含量为1.05 mg/kg组的血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09、0.21、0.44和0.58 mg/kg组(P<0.05)。5)饲料硒含量为0.09 mg/kg组的肝脏GPx活性最低,显著低于饲料硒含量为0.44、0.58和0.77 mg/kg组(P<0.05)。饲料硒含量为0.09 mg/kg组的肝脏GR活性最低,显著低于饲料硒含量为0.44、0.58和1.05 mg/kg组(P<0.05)。饲料硒含量为0.09 mg/kg组的肝脏GST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44、0.58、0.77和1.05 mg/kg组(P<0.05)。饲料硒含量为0.77 mg/kg组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09和1.05 mg/kg组(P<0.05)。饲料硒含量为0.44 mg/kg组的肝脏CAT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6)饲料硒含量为0.58 mg/kg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硒含量为0.58 mg/kg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09、0.21和0.44 mg/kg组(P<0.05)。饲料硒含量为0.77 mg/kg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含量和溶菌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09、0.21、0.44和1.05 mg/kg组(P<0.05)。以增重率、肝脏中硒含量、血清溶菌酶活性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曲线分析得出条纹锯鮨对硒的适宜需求量分别为0.62、0.92、0.72 mg/kg,可见饲料中硒的适宜含量为0.62~0.92 mg/kg。

  • 自然情境下舌尖效应的认知年老化——日记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2-20

    摘要: 舌尖效应是一种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的单词提取失败现象(Tip-of-the-Tongue, TOT)。本研究通过TOT回溯问卷和日记记录方法对青年人和老年人进行了为期28天的追踪,考察了自然情境下舌尖效应认知年老化的发生特点及机制。结果表明:(1)自然情境下TOT存在认知老化现象,老年人TOT发生频率比青年人更高;(2)TOT发生时,个体存在替代词和语义相关信息的提取,且青年人比老年人产生了更强烈的兴奋感和疲惫感的元认知体验;(3)TOT发生后目标词几乎都能获得提取,老年人TOT的解决时间比青年人长,但其解决率无年龄差异。TOT的解决时间受目标词熟悉性、是否存在替代词和个体主观体验的认知和元认知因素影响。(4)对TOT认知状态和元认知状态的记录会影响后续发生TOT的状态,且延长其解决时间,表明被试付出了更多努力和时间解决TOT。TOT的认知状态和元认知状态的因素都对TOT的解决时间产生了影响。

  • 条纹锯鮨(Centropristis striata)幼鱼维生素C需要量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条纹锯鮨(Centropristis striata)幼鱼维生素C需要量。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法,选取平均体重为(88.34±24.1) g的条纹锯鮨幼鱼630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维生素C含量(实测值)分别为10.97(对照)、74.03、148.33、213.64、335.33、618.88和910.98 mg/kg等氮等能饲料。检测饲料维生素C含量对条纹锯鮨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相关酶活性、各组织中维生素C积累量和肌肉成分的影响。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74.03 mg/kg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10.97、618.88和910.98 mg/kg组(P<0.05),74.03 mg/kg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10.97和910.98 mg/kg组(P<0.05),10.97和910.98 mg/kg组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74.03和618.88 mg/kg组(P<0.05),335.33 mg/kg组的肥满度显著低于74.03、148.33和213.64 mg/kg组(P<0.05)。2)10.97、74.03 mg/kg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618.88和910.98 mg/kg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10.97 mg/kg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低于213.64、335.33、618.88、910.98 mg/kg组(P<0.05)。3)335.33 mg/kg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10.97、74.03、910.98 mg/kg组(P<0.05),335.33 mg/kg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10.97、618.88、910.98 mg/kg组(P<0.05),335.33 mg/kg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10.97 mg/kg组(P<0.05)。4)10.97 mg/kg组肝脏SOD和过氧化物酶(CAT)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148.33、335.33和910.98 mg/kg组肝脏MDA含量显著低于10.97 mg/kg(P<0.05)。5)74.03 mg/kg组肌肉SOD活性和T-AOC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6)213.64、335.33、618.88、910.98 mg/kg组血清谷丙转氨酶(GOT)活性显著低于10.97 mg/kg组(P<0.05),10.97 mg/kg组肝脏GOT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10.97、74.03 mg/kg组血清谷草转氨酶(GP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7)910.98 mg/kg组血清中维生素C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910.98 mg/kg组肝脏中维生素C积累量显著高于10.97、74.03、148.33和213.64 mg/kg组(P<0.05),618.88 mg/kg组的肌肉中维生素C积累量显著高于10.97、74.03、148.33和213.64 mg/kg组(P<0.05)。8)74.03 mg/kg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10.97、148.33和213.64 mg/kg组(P<0.05),910.98 mg/kg组肌肉胶原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见,以特定生长率、肝脏中维生素C积累量和血清溶菌酶活性为评价标准,通过折线回归模型得出条纹锯鮨幼鱼饲料维生素C需要量分别为66.66、309.93和345.11 mg/kg

  • 绒山羊羔羊和成年羊前体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及传代方法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主要探索绒山羊羔羊和成年羊前体脂肪细胞的培养及传代方法,为研究绒山羊的脂肪代谢机理提供细胞模型。以3月龄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羔羊肾周脂肪组织为试验材料,采用胶原酶法直接得到羔羊前体脂肪细胞,结合其细胞形态观察、生长曲线和油红O染色进行鉴定;以绒山羊成年羊肾周脂肪组织为试验材料,采用胶原酶法和“天花板”法得到成熟脂肪细胞后,通过去分化得到前体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后利用油红O染色鉴定其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的情况。绒山羊羔羊肾周脂肪组织中前体脂肪细胞的适宜分离条件为0.1% Ⅰ型胶原酶、37 ℃消化1 h,250g离心10 min;传代时分离细胞采用0.25%胰蛋白酶消化60 s。细胞形态为梭形,生长曲线呈“S”型,油红O染色结果呈阳性。成年羊采用和羔羊相同的胶原酶法获得成熟脂肪细胞后,通过改进的“天花板”法获得前体脂肪细胞,经诱导分化后,油红O染色结果呈阳性。综上,采用I型胶原酶消化法可直接分离培养3月龄绒山羊羔羊的前体脂肪细胞;采用胶原酶法和改进后的“天花板”法分离培养成年绒山羊的前体脂肪细胞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