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人工智能与未来:大模型视域下的高校图书馆AI素养教育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4-18

    摘要: 目的/意义 在AI大模型和生成式AI崛起的新形势下,AI素养成为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要求。对高校AI素养教育进行研究有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推动Al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方法/过程 系统梳理信息素养、数字素养、AI素养等相关概念,在归纳总结国内外关于AI素养教育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盘点国内五所高校在AI素养教育实践中的举措,并对高校图书馆AI素养教育提出建议。 结果/结论 以高校图书馆为素养教育的核心阵地,从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实践操作、建立教育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提高图书馆AI素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 海南东寨港两种红树植物旱季和雨季的光合生理特征比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是退化植物群落恢复、重建植物种选择的重要依据。为 研究不同红树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该文于 2021 年旱季的 4—5 月、雨季的 7—9 月 利用 LI-6400 光合仪,测定了红树植物秋茄和海莲的光合生理参数和主要生态因子,并 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主要生态因子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秋茄旱 季净光合速率日均值(8.43 μmol-2·s-1)略低于雨季(8.67 μmol-2·s-1),差异不显著;而 海莲旱季净光合速率日均值(7.03 μmol-2·s-1)显著低于雨季(9.41 μmol-2·s-1);旱季秋 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显著高于海莲,而雨季秋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显著低于海莲。(2) 旱季、雨季秋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 CO2 浓度等光合生理因子日均值变化幅度 小于海莲,水分利用效率也低于海莲。(3)旱季、雨季两种红树植物均存在“光合午 休”现象。旱季,秋茄属于非气孔限制,而海莲属于气孔限制;雨季,秋茄和海莲均属 于气孔限制。(4)旱季影响秋茄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决策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主要限 制因子是相对湿度,而生态因子对海莲净光合速率均起限制作用,其中饱和水汽压差是 主要限制因子;雨季秋茄和海莲的主要决策因子均是光合有效辐射,主要限制因子均是 饱和水汽压差。综上研究表明,秋茄对于生境变化有着更强的适应性,而海莲不仅具有 较好耐旱性能,还更适合高温多雨生境,研究结果为退化红树林的恢复重建植物种选择 提供科学依据。

  • 新闻文档实体重要性排序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现有新闻文档实体排序研究大多以文档或实体为中心,如文本分类、实体链接等,关注实体在文本中的重要性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基于重要性的新闻文档实体排序。[方法/过程]给定一篇文档,判断文档中实体相对文档而言的重要性,并基于此对实体进行排序。在搜狗全网新闻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并利用NDCG和逆序对比率两个指标对实体排序结果进行评价。[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实体频率、TF*IDF、信息熵、TextRank等的方法以及集成方法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基于聚集系数的方法效果一般。其中基于TF*IDF的方法NDCG值为95.86%,是该指标下的最好结果;基于集成方法的逆序对比率值为84.46%,是该指标下的最好结果。

  • 海南岛木麻黄林林下植物天然更新影响因素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木麻黄海防林是海南岛重要的海岸生态屏障,天然更新对其持续发挥防护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调查发现海南岛大多数木麻黄林林下天然更新困难,然而却存在局部更新良好的现象。为了探究天然更新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通过分析不同林地更新质量的差异,研究影响木麻黄海防林林下天然更新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促进海南海防林由人工林向近自然林转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在海南岛木麻黄海防林中共设置73块临时样地,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别研究林地所属气候区、林分条件、土壤因子和凋落物累积量对天然更新质量和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润气候区的木麻黄林下更新要显著优于半干旱区;木麻黄林分密度与更新密度和草本盖度存在显著负相关,但林分条件其它因子对更新影响不大;不同更新质量样地的土壤pH和养分均无显著性差异,但铵态氮对幼苗、有机质对幼树的更新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凋落物的累计整体不利于天然更新的进行。结果说明气候因子,木麻黄林分密度,木麻黄凋落物积累量是影响木麻黄海防林林下植物天然更新的主要因素。

  • 木麻黄种子萌发的限制生态因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成功的天然更新应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1)种源数量充足、质量良好;(2)适宜种子萌发的微生境;(3)幼苗、幼树存活的生态条件。为探究海南岛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海防林自身无法天然更新的障碍因子,对影响其天然更新的三个条件之一的种子萌发条件进行了研究,探讨不同的生态因子,如:木麻黄化感,土壤酸碱度、盐度,温度,基质类型,水分等对木麻黄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浸提物的不同浸提液浓度处理的种子萌发率与CK组无显著性差异;设定范围内的pH、盐度和温度对木麻黄种子萌发率无显著影响;不同浓度梯度PEG溶液处理的木麻黄种子萌发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伴随PEG溶液浓度增加,木麻黄种子萌发率随之锐减;不同基质及浇水频度对种子萌发率也具有显著影响。综合PEG干旱胁迫,基质及浇水频度的结果可以发现,木麻黄种子抗旱能力较弱,对水分敏感,因此,水分是制约木麻黄种子萌发的主要限制因子,同时凋落物层及滨海沙土较差的保水性也不同程度制约了种子的萌发。

  • 外来红树植物拉关木对乡土种桐花树和正红树的化感作用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0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究外来红树植物拉关木对乡土红树植物的化感作用,本研究观察了不同浓度(0.1、0.3、0.5 g·mL-1)的拉关木根、叶水浸提液对乡土红树植物桐花树和正红树的胚轴(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拉关木水浸提液对桐花树种子的成苗率、萌发指数和根长均存在抑制作用,其中,对根长的抑制作用随水浸提液浓度的提高而增强。根水浸提液对桐花树幼苗的根长、苗高、生物量等生长指标的影响总体上均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拉关木水浸提液对正红树胚轴的萌发率、萌发指数、生长指标均表现为促进作用,且根0.1、0.3 g·mL-1 处理组的芽长以及根、叶0.1、0.3 g·mL-1 处理组的生物量显著大于对照组。拉关木水浸提液对正红树幼苗的生物量也表现为促进作用。抗性生理方面,随着拉关木水浸提液浓度的升高,桐花树和正红树幼苗SOD 活性降低,正红树幼苗POD 活性在根0.3 g·mL-1 和叶0.1 g·mL-1 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乡土植物对拉关木化感作用的敏感性不同,拉关木水浸提液抑制了桐花树的生长,而对正红树的生长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 海南岛木麻黄海防林天然更新特征及更新树种筛选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天然更新是森林资源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的生态学过程,良好的天然更新可促进人工林向近自然林方向的转变。为了解海南木麻黄海防林天然更新现状及特征,并筛选出自然条件下天然更新良好的树种,该研究采用典型抽样的调查方法对海南全岛木麻黄海防林天然更新状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应用天然更新密度及物种丰富度等指标,对干湿不同气候区木麻黄天然更新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应用更新密度、更新指数等指标对天然更新质量较好的树种进行了筛选。在海南岛木麻黄海防林内共计设立临时样地 73 块,样地总面积为 2.51 hm2。结果表明:(1)海南岛木麻黄海防林下天然更新质量整体不佳,木麻黄自身无法实现天然更新,但局部其他树种天然更新良好,更新良好的比例为 15.1%;(2)湿润区天然更新丰富度及物种多样性远优于半干旱区,其中湿润区样地更新树种为 28 科,50 属,59 种;半干旱区样地更新的树种仅为 6 科,6 属,6 种;(3)乔木更新情况优于灌木;(4)潺槁木姜子、鸦胆子、台湾相思、榄仁树等具有较强的天然更新性能,适合与木麻黄混交,可作为木麻黄海防林的混交树种或伴生树种。

  • 豆油部分或全部替代饲料中鱼油对中华条颈龟肠道形态及菌群结构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通过组织切片及16S rRNA V3~V4区测序研究豆油部分或全部替代饲料中鱼油对中华条颈龟(Mauremys sinensis)肠道形态及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中华条颈龟雌龟[4龄,平均体重(1 557±307)g]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Ⅰ组(对照组)饲喂含1%鱼油的配合饲料(全鱼油饲料,豆油与鱼油的比例为0:3),3个试验组分别饲喂用豆油替代全鱼油饲料中33%(Ⅱ组,豆油与鱼油的比例为1:2)、67%(Ⅲ组,豆油与鱼油的比例为2:1)和100%(Ⅳ组,豆油与鱼油的比例为3:0)鱼油的饲料。每周喂食2次,试验期为10个月。结果表明:1)Ⅰ和Ⅲ组十二指肠绒毛长/隐窝深度(VH/CD)显著高于Ⅱ和Ⅳ组(P<0.05)。2)根据序列相似性97%水平划分,Ⅰ、Ⅱ、Ⅲ和Ⅳ组OTU总数分别为396、321、347和331个,特有OTU个数分别为43、3、4和5个,分别被鉴定出139、117、128、120个属。十二肠道优势菌门主要包含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杆菌门(Firmicu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4个门。Ⅱ、Ⅲ和Ⅳ组梭杆菌门和变形菌门所占比例增加,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所占比例下降,Ⅲ组厚壁杆菌门和拟杆菌门所占比例与Ⅰ组差距最小。细菌Ace指数和香农指数表现为Ⅰ组最高,其次是Ⅲ和Ⅳ组,Ⅱ组最小;细菌辛普森指数表现为Ⅱ组最大,其次是Ⅲ和Ⅳ组,Ⅰ组最小。由此得出,饲喂用豆油替代67%鱼油的饲料的中华条颈龟的肠道细胞发育成熟度以及菌群结构与饲喂全鱼油饲料的中华条颈龟相近。

  • 北京上空中层顶区域重力波参数关系的激光雷达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空间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6-05-04

    摘要: 基于子午工程项目北京钠激光雷达的长期观测数据(2010年4月到2011年9月),采用Yang等人(2008)的重力波参数提取方法,提取了在253个夜晚2 208 h的有效观测时间里出现的162个钠层单色重力波的垂直波长、周期、幅度值和幅度增长因子参数值。统计分析显示激光雷达所观测到的中层顶区域重力波具有系统性的参数关系,λz=0.226T0.530ob、KE=6.66×10-10k-3.091z和KE=8.97×10-6×f-1.696ob。这些实验观测结果验证了Gardner(1994)扩散滤波理论的结果,但同时发现仅认为波致涡流扩散是重力波衰减的主要途径是不完全正确的,其它因素引起的衰减在重力波的饱和和耗散机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 情绪对饮食行为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人类的饮食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等, 其中情绪对饮食行为的影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这种影响一般表现为摄入量的多少和食物(热量)的选择。通过探讨不同情绪下临床和非临床个体食物摄入量的表现, 总结发现消极情绪导致个体暴饮暴食的可能更大。积极情绪影响下的饮食行为的研究结果则存在分歧: 生理角度解释为积极情绪能够促进个体的享乐机制, 导致进食行为增加; 而自我控制理论则认为积极情绪增加了个人资源以抵制美食诱惑。此外, 进一步探讨了情绪影响下饮食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未来在饮食相关的临床研究和治疗上, 需要对情绪影响下的饮食行为有更深入的神经机制方面的探究。

  • 木麻黄原生境种子萌发及幼苗存活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木麻黄无法天然更新已严重影响了海南岛木麻黄海防林发挥其永续的防护效能。该文 以海口木麻黄海防林为原生境试验基地,采用5 因素2 水平的因子试验设计方法,共计设计 36 个处理组合,探究木麻黄种子萌发及幼苗存活的影响因素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 木麻黄种子发芽率最高的处理组合为林窗-不浇水-沙土-保水-盖土(GJ0SBM),发芽率为 37.33%,显著高于其它组合(P<0.05);平均株高最高的处理组合为林窗-浇水-红土-不保 水-不盖土(GJRB0M0),平均株高为6.43 cm/53 d,显著高于其它组合(P<0.05);存活 率最高的组合为林窗-浇水-沙土-保水-盖土(GJSBM),存活率为79.00%/73 d,显著高于 其它组合(P<0.05);(2)林分光照条件、盖土方式是影响木麻黄种子发芽率及发芽势的 影响因素,保水方式对种子发芽速则有显著影响;(3)林分光照条件是影响木麻黄幼苗株 高的影响因素;(4)浇水方式是影响木麻黄幼苗存活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综上所述,木麻 黄自身无法天然更新的障碍机制不在于种子萌发,而在于木麻黄幼苗在海南旱季因缺乏必要 的水分而无法存活,从而导致木麻黄自身无法天然更新。

  • 2010年海口上空突发钠层事件观测

    分类: 地球科学 >> 空间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6-05-13

    摘要: 使用钠荧光激光雷达观测2010年低纬度地区海口(20.0°N,110.3°E)上空突发钠层事件.2010年总计观测时间为458h,观测到突发钠层事件38次,即每观测12h有1次突发钠层事件发生.结合武汉上空突发钠层数据,对比巴西低纬度地区数据,揭示低纬度地区突发钠层频发现象.观测到2010年12月30日突发钠层峰值时刻钠层密度廓线具有很好的空间对称性.分析了距海口激光雷达西南约160km中国海南澹州(19.5°N,109.1°E)的测高仪数据,检测了13对突发钠层和电离层偶发事件,结果表明突发钠层与Es有很强的相关性.通过分析低纬度地区上空突发钠层峰值径迹平均速度发现,大多数突发钠层峰值向下运动.

  • 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初探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世界自然遗产地是全球最具有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地,强调全球突出普遍价值的完整 性和在全球的唯一性。世界自然遗产有助于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促进 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该研究在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原生动植物及植被群落(亚洲北缘热带雨林)为研究对象,从 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特有种等生物生态过程方面,评估海南潜在世界自然 遗产地的全球突出普遍价值。结果表明:(1)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分布有 3 653 种野 生维管植物,资源植物种类丰富。陆栖脊椎动物有 540 种,各类野生动物占比全国的比例 高达 10%~30%,生物多样性极高。(2)植物区系独特,海南岛的热带雨林植被区划属于 印度-马来雨林群系,属马来区的部分呈现出热带性和与中国华南大陆共源性显示出明显的 热带边缘性质,为中国华南植物区系与亚洲热带雨林的过渡类型。(3)植物区系中的植物 物种特有性较低,特有属仅有 7 个,特有种仅约占岛内植物的 1/10,较低的特有性表明了 其大陆起源特征,是生物多样性不可替代的元素,具有鲜明的环境指示特色。本研究明确 了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在全球背景下的突出普遍价值,为海南未来申遗提供科学依据 和技术支撑。

  • 北京地区重力波活动及其波谱的季节分布特性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空间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6-05-13

    摘要: 利用激光雷达对北京地区上空Na层进行持续观测,通过连续三年累积的夜间观测数据对北京地区重力波活动及其波谱进行研究.根据重力波的线性理论计算,得到北京地区上空的大气密度扰动规律、空间功率谱和时间频率谱.通过选择重力波波长在1~8 km,具有特定波长以及特定周期为60,45,25 min的重力波活动辅助研究重力波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重力波大气密度扰动具有夏季大、冬季小的活动规律.结合波源与背景风场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分析得出北京上空重力波活动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为青藏高原地形和对流因素与我国北方地区季节性背景风场共同作用的结果.

  • 基于激光雷达手段的海南地区重力波与其波谱的季节分布特性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空间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6-05-04

    摘要: 利用子午工程海南激光雷达对我国海南地区上空进行持续观测,通过3年的累积观测数据对我国低纬度地区重力波活动的季节分布特性进行研究,依据重力波线性理论对海南地区上空的大气密度扰动规律、空间功率谱及时间频率谱进行分析,并通过选择波长在1 km至8 km范围内具有特定波长以及具有波动周期为60 min至25 min的特定频率的重力波辅助研究大气密度扰动的季节变化规律,总结得出海南地区重力波活动具有夏季大、春秋季小、而冬季依然频繁的季节性分布规律.结合海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当地季节性气候特征分析得出海南地区上空重力波活动季节性变化的可能原因为青藏高原地形及我国南海地区存在的热带强对流与赤道潜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 中文阅读伴随词汇学习中的视觉复杂性效应:基于笔画数和词长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5

    摘要: 通过两个实验考查重复学习新词过程中视觉复杂性效应的变化模式。采用阅读伴随词汇学习范式,将双字假词作为新词,嵌入15个语境,分五个时间段供被试阅读。实验一操纵新词笔画数(多、少),实验二操纵新词词长(两字词、三字词),记录大学生阅读句子时的眼动轨迹。结果发现,随着新词学习次数的增加,笔画数效应并未发生显著变化,表明笔画数作为反映汉字视觉复杂性的因素之一,同时作用于词汇学习的早期和晚期,符合视觉限制性假说;相比之下,随着新词学习次数的增加,词长效应逐步减小,表现出词长的“熟悉性”效应,符合视觉和语言共同限制性假说。上述发现表明,笔画数和词长在中文阅读伴随词汇习得中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笔画数类似于一种低水平视觉信息,作用于词汇加工的视觉层;而词长则更加类似语言信息的加工方式,作用于词汇加工的较高层级。

  • 间伐修枝对拉关木林下乡土红树植物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0-2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保护区内对外来红树拉关木(Laguncularia racemosa)人工林不采取剧烈扰 动生境的皆伐措施,而通过间伐修枝处理使拉关木逐渐退出更替为乡土红树林的新途径的影 响,该研究以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拉关木林为研究区域,依托保护区对拉关木林 进行间伐修枝,研究拉关木林间伐修枝的调控措施对恢复乡土红树群落的生态效应。结果表 明:(1)间伐修枝后拉关木残桩萌枝的无性繁殖削弱了处理效果,但一次干预(50%强度 的间伐修枝)和两次干预(50%强度的间伐修枝之后追加一次修枝)2 种处理之间,拉关木 残桩萌枝的效果没有显著差异。(2)间伐修枝能丰富林下灌木层的乡土红树种类和促进其 生长,且两次干预比一次干预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对草本层红树幼苗自然更新无显著影响。 (3)在未间伐、间伐修枝和林缘3 种样地中人工种植乡土红树苗木,间伐修枝对红海榄 (Rhizophora stylosa)、秋茄(Kandelia obovata)幼苗的存活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间伐 修枝处理对红海榄的生长有接近林缘条件的效果,但效果有限。建议在50%强度间伐修枝 的基础上加大间伐强度或修枝频率,在林下适当进行乡土红树植物的人工种植,同时清除拉 关木残桩萌生的枝条,可以更有利于拉关木林向乡土红树林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