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8-07
摘要: 有效应对和管理负面情绪是孤独症(ASD)儿童适应社会的必备能力,然而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情绪识别和情绪理解,对ASD儿童情绪调节特征及干预则关注较少。为此,本研究结合多模态(量表、行为观察和生理测量)多场景(实验室、日常生活)的评估方法,全面考察ASD儿童的情绪调节特征,并进一步探究正念和认知行为策略训练对其情绪调节的改善作用。实验1通过挫折任务收集了ASD(n=23)和典型发育儿童(n=22)负性情绪的应对策略和生理指标,并通过量表评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调节能力。结果发现,ASD儿童在应对负面情绪时更多采用非适应性调节策略,且呈现生理唤醒水平显著更高,波动更大以及恢复速度更慢的特点;父母报告也显示ASD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更频繁体验消极情绪,情绪调节能力低于典型发育儿童。基于此,实验2开发正念和认知行为策略的综合干预方案,并采用2(干预组、对照组)×2(前测、后测)实验设计,干预组进行8周,每周2次,每次60分钟,每组2~3人的干预训练。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训练后干预组在实验室场景中使用适应性策略的频率显著增加,非适应性策略显著减少,且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调节能力也显著提升。本研究表明ASD儿童在情绪调节方面的普遍困难,并为改善其情绪调节能力提供了多模态评估与综合干预的新路径。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8-05
摘要: 日常社交的言语交流中同时包含着语义线索和韵律线索,孤独症谱系儿童社交中判断说话者的情绪是基于韵律还是语义?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索有利于了解障碍成因,并为未来干预提供方向,但目前悬而未解且争论激烈。由此,本文对纳入的47项研究(包括93个效应量,3142名被试)使用三水平元分析模型进行分析,并对分类变量(如任务类型、语境文化、年龄段、对照组匹配类型、语音性别、情绪类型、谱系亚型)进行亚组分析,对连续变量(发表年份、样本量和研究质量)进行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孤独症谱系语音情绪识别表现存在显著缺陷 (g = −0.71);整合任务效应量最大(g= −0.90)、韵律任务次之(g= −0.61)、语义任务的效应量最小(g= −0.49);语境文化(p= 0.023)、整合任务中材料类型(p< 0.001)可调节孤独症儿童语音情绪识别的表现,且任务类型与语境文化、情绪类型、谱系亚型存在交互作用。研究支持了“弱中央统合理论”,研究为理解孤独症社交障碍机制及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了实证依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8-04
摘要: 母亲,尤其是人类母亲,对婴儿哭声和笑声所具有的独特的声学特征、情绪价值和生存线索特别敏感。本文评估了多种基于婴儿哭声材料所开发的认知实验范式,并探讨了母亲在对婴儿哭声的知觉敏感性、注意力分配和情绪处理等心理功能上的表现。母亲对婴儿声音的知觉、注意和情绪加工能力明显高过非母亲;初级听觉皮层到前额叶-边缘系统的多层次网络的激活也更高。催产素、多巴胺等神经分子以及育儿经验、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对母亲的心理加工能力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现有研究总体符合认知重组理论,即大脑结构和功能的适应性变化更好促进了母婴双方的共同福祉。然而,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拓展多模态结合的研究设计,在实验中区分各类心理功能,并深入解析背后的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8-03
摘要: 本研究从学习投入的社会文化视角出发,结合了人力资本理论,锚定三类社会因素采用两个子研究对中国内地学生学习投入的纵向变迁进行分析,并考察经济(GDP、基尼指数、城镇失业率)、教育(教育经费)、互联网(互联网普及率)三类共5种社会因素对学习投入的影响。子研究1纳入406篇文献(n=393117)进行横断历史元分析,结果发现学习投入主要表现为逐年上升的趋势,在2020年出现整体下降后又迅速回升。基尼指数和城镇失业率不能显著预测学习投入,而其余3种社会因素均能显著正向预测。子研究2采用中国家庭小组追踪数据集(n=14623)进行多层线性回归,结果同样发现中国内地学生的学习投入展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在2012 年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此外,除城镇失业率对学习投入的影响方向不一致外,其余4种因素均能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投入。整体来看,两项子研究结果相互印证,共同表明中国内地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配置和互联网普及率在其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8-02
摘要: 结婚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发展轨迹吗?这既是个事关国家和谐稳定的大问题,也是个事关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研究基于享乐适应理论与缓冲器模型,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20)六期纵向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与线性混合模型考察了结婚对新兴成年期(18~29岁)生活满意度发展轨迹的影响及其年龄阶段异质性。研究发现:1)总体而言,事件组的生活满意度显著提升并长期稳定。2)婚姻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年龄阶段而异:18~21岁,结婚未能提升生活满意度;22~25岁,婚后生活满意度先升后降;26~29岁,随婚期临近而提升并在婚后保持稳定。进一步的中介分析显示,婚姻可能通过提升积极情感和缓冲消极症状,共同塑造个体生活满意度的变化轨迹。研究挑战了传统享乐适应理论迅速适应的观点,揭示结婚事件对生活满意度较为持久的积极影响,也为理解婚姻时机与生活满意度的关联机制提供了新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8-01
摘要: 本研究采用注视相关电位技术,考察中文阅读中的预测加工,及其影响词汇识别效应的认知机制。分析目标词前区和目标词区内的眼动和脑电数据,结果发现:(1)语境预测性会导致目标词前区的凝视时间增加,语境预测性也影响早期时间窗内的负向波幅,导致各脑区负向波幅增大。(2)目标词区域的注视时间和脑电波幅都受语境预测性影响,预测性升高导致注视时间(包括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和脑电波幅降低。由此可知,中文读者注视加工目标词汇之前,高预测性语境会诱发预测加工机制;在注视目标词汇时,读者会利用先前的预测加工促进目标词汇识别的各个环节。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8-01
摘要: 威胁刺激在注意加工中具有硬优先,但其是促进或干扰习得性分心抑制的形成还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考察威胁刺激对基于位置概率的习得性分心抑制形成的影响。三个实验结果一致发现,当分心物在高概率分心位置呈现时,个体对目标的反应显著快于其在低概率分心位置呈现时。计算建模结果表明,当分心物在高概率位置呈现时,个体在经历少量试次后,即可形成对颜色单子的习得性分心抑制,表明这一学习过程稳定且高效。更重要的是,当威胁以特征形式在视觉搜索任务中呈现时不会影响习得性分心抑制的形成,当威胁以客体呈现时则会促进其习得。上述结果表明,威胁刺激促进习得性分心抑制形成的关键在于威胁客体,而非单一的威胁特征。威胁刺激可能通过增强选择历史在注意优先图中的权重,促进对高概率位置分心刺激的抑制,从而提升目标加工效率。这一发现将突显特异性分心抑制理论的适用范围从传统的视觉突显拓展至情绪突显,进一步突出了情绪信息在注意抑制学习中的核心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5-07-30
摘要: 认知任务(cognitive tasks)是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核心手段,广泛应用于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等领域。随着个体化研究的兴起,认知任务在测量个体差异方面的应用日益增多,其测量信度问题也逐渐引起关注。近年研究发现,一些在群体层面呈现稳定实验效应的任务,在个体层面的信度却表现不佳,形成所谓的“信度悖论”。深入分析表明,该问题主要源于两方面挑战:其一,构念效度不足,任务指标未能有效反映个体在潜在认知能力或过程上的差异;其二,传统信度估计方法难以适应认知任务所呈现的层级结构数据。前者强调需提升任务指标对潜在认知能力或过程的测量效度,后者则表明亟需发展更契合数据结构的信度评估方法。近年来,研究者使用基于置换检验的分半信度、内相关系数(ICC)等方法作为认知任务的信度估计方法,但关于如何选取能稳定反映潜在认知能力或过程的指标,仍有待深入探索。要提升认知任务的信度,仍需在构念效度提升、测量误差控制、统计建模优化及测量模型创新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
分类: 药物科学 >> 药物设计 提交时间: 2025-07-29
摘要: We present PBCNet2.0, a cartesian tensor-based Siamese Neural Network for protein-ligand relative binding affinity prediction. Trained on 8.6 milion protein-ligand complex structure pairs, PBCNet2.0 achieves zero-shot performance comparable to computationally intensive physics-based simulations. Our prioritization experiments show that PBCNet2.0 speeds up binding affinity optimization by 718% while reducing resource use by 41%. Through extensive retrospective experiments, we demonstrate that PBCNet2.0 intrinsically comprehends protein-ligand interactions, showing high sensitivity to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s and exceptional perception of spatial geometric information. Strikingly, PBCNet2.0 exhibits an emergent capability to predict affinity changes induced by binding residue variations, highlighting its potential for identifying resistance mutation. We prospectively validated these capabilities on two targets ENPpl and ALDH1Bl, where PBCNet2.0 successfully identified affinity shifts arising from subtle molecular interactions and conformational differences, and pinpointed critical binding residues with an 83% hit rate. This combination of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spatial geometric perception of binding site, and generalizable affinity prediction establishes PBCNet2.0 as a transformative tool for developing pharmacological probes for all human proteins.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5-07-2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是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石,发展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是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创新、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重要议题。目的 本文分析2012-2024年我国基层中医药人才政策的制定特征与实施成效,揭示政策工具使用偏好与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为优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政策主题-政策工具-政策评价”三维框架,采用LDA主题模型对47份中国政府网站公开的政策文本进行主题挖掘,运用NVivo编码分析政策工具分布,并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其相关部门官方网站公开的数据资料评价政策实施效果。结果 政策主题分析显示当前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发展政策主题聚焦人才使用与人才培养,合计占比超65%。工具使用呈现能力建设型(47.0%)>规制型(23.5%)>激励型(20.2%)>信息与劝诫型(9.3%)的格局,但尚存结构性失衡问题,如经济激励工具仅占5%,信息提供与推广工具占比均小于5%。政策评价方面,2023年基层中医药人员总量达27.7万人,以中医为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数达12.8万人,较2012年增长显著;人员结构方面,中医药人员在同类别机构卫生人员中的占比仍然较低,中医师占比(22.6%)仍低于25%的目标;服务能力结构方面,基层中医药人才服务的覆盖率不断提升,但人均配置量不足,高素质人才仍然短缺。结论 政策主题方面,当前基层中医药政策聚焦于人才使用与培养领域。政策工具方面,已初步形成“能力建设主导、规制保障执行、激励引导补充”的运用格局,其中人才培养、标准设定与非经济激励为高频子工具,但经济激励不足、信息与劝诫工具的缺位制约了政策效能。政策评价方面,当前仍面临人才结构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平衡、高素质人才匮乏等挑战。我国基层中医药人才政策已形成系统性布局,建议进一步优化工具组合与资源配置,以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与可持续性。
分类: 药物科学 >> 药物输送 提交时间: 2025-07-28
摘要: Chemotherapy for glioblastoma (GBM) has not achieved the desired outcome due to inefficient blood–brain barrier (BBB) penetration and limited tumor-specific drug accumulation. Strategies that employ bioinspired nanoparticles to enhance targeted drug accumulation can help improve therapeutic efficacy. In this work, a novel nanoparticle, PCM@TMA-lip, exhibiting hybrid-targeting capabilities, is presented, with an engineered cell membrane coated on a lipid core. The membrane modified with a biologically derived peptide enables PCM@TMA-lip to evade immune clearance and enable precise tumor targeting. The lipid core with docosahexaenoic acid (DHA)-conjugated temozolomide (TMZ) enhances FABP7-mediated uptake, promotes lysosomal escape via lipid peroxidation, and reduces tumor migra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In vitro, PCM@TMA-lip inhibited tumor cell malignancy and suppressed the growth of 3D spheroids. In vivo, it suppressed tumorprogression, reduced Ki67+ proliferation, increased TUNEL+ apoptosis, and prolonged survival in GBM-bearing mice, highlighting its potential a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improve GBM chemotherapy.
分类: 药物科学 >> 药代动力学 提交时间: 2025-07-28
摘要: SAF-189s is a promising highly selective, brain-penetrant, next-generation inhibitor of anaplasticlymphoma kinase (ALK)and oncogenic c-ros oncogene (ROS1). The pharmacokinetics, massbalance, and metabolism of SAF-189s were measured in six healthy Chinese male subjects afterreceiving a single oral dose of 160 mg [14C]SAF-189s (150 μCi). SAF-189s was rapidly absorbedwith a median Tmax of 4.0 h. The arithmetic mean half-life of total radioactivity in plasma wasapproximately 32.1 h. The ratio of mean total drug-related substance concentration in whole bloodto that in plasma (B/PAUC) was 3.06, indicating that the drug was predominantly distributed inblood cells. After 336 h of drug administration, the average cumulative excretion of radioactivityaccounted for 96.98% of the total dose, with 6.24% of the drug excreted in urine and 90.74% ofthe drug excreted in feces. In total, 14 metabolites were identified. SAF-189s was the predominantcomponent in plasma but was scarcely detected in urine and feces. Oxidative metabolism mediatedby CYP3A4 was determined to be the primary metabolic pathway for SAF-189s, with theisopropyl group being the most susceptible metabolizing site. M543 was identified as the mainoxidative metabolite of SAF-189s in humans, and its production was likely affected by bothCYP3A and intestinal microbiota. Following a single oral dose of [14C]SAF-189s, SAF-189s andits principal metabolites were primarily excreted via feces. The main metabolic pathway wasoxidation, likely catalyzed by both CYP3A and intestinal microbiota.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27
摘要: 现有关于工作场所自然接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源视角,本研究率先引入动机视角,将个体角色从被动恢复者转化为主动建构者,探寻自我控制动机在“自然接触→积极效应"过程中的作用。基于自我控制整合理论,本文采用情景实验法(研究1,N=199)与多时点问卷法(研究2,N=380),探究了工作场所自然接触对自我领导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作场所自然接触会激发员工的自我控制动机,进而促进其自我领导力,任务分割在这一过程中调节作用显著。具体而言,高任务分割会增强自然接触通过自我控制动机影响自我领导力的中介效应。本研究不仅从动机视角揭示了“自然接触→自我领导力"的内在机制,还开创了自我领导力的生态类前因研究。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26
摘要: 本文总结1例疑似垂体危象合并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的护理经验。患者入院时呈现严重的心血管功能障碍及疑似内分泌系统紊乱,病情复杂危重。护理重点包括:(1)循环系统支持与持续监测;(2)垂体危象的早期识别与规范化用药护理;(3)多系统并发症的预防与干预;(4)早期心脏康复指导。经过21天精细化治疗与护理,患者心功能逐步改善,疑似垂体危象相关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最终顺利出院。1个月后随访显示患者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26
摘要: [目的]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推进共同富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考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与公平感的关系。[方法] 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2021年8期数据(N = 61,751)和分层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与公平感的关系受到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双重调节,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向上流动感知在其中起到相互拮抗的中介作用。具体来说,当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都低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会降低公平感,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有显著负向的中介作用,而向上流动感知有显著正向的中介作用;当收入或经济发展水平变高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公平感的预测作用转为正向,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的中介作用转为正向,而向上流动感知的中介作用转为负向。时空异质性检验发现研究结果具有可推广性。[结果] 总的来说,本研究提示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应以经济发展为先。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5-07-26
摘要: 目的 创建一种新的椎间盘损伤有限元模型并评估椎间盘损伤是否是短节段椎弓根6钉固定治疗腰1爆裂骨折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建立T12、L1和L2椎弓根6钉固定治疗L1爆裂骨折模型,降低T12-L1椎间盘弹性模量模拟椎间盘损伤并评估模型的生物力学性质。结果 前屈、左右旋转和直立工况下椎间盘弹性模量降低≥50%时的断钉风险增加。直立工况下弹性模量降低至80%时螺钉断裂的风险不高。结论 这项研究首创了一种通过降低弹性模量来模拟椎间盘损伤的模型。T12-L1椎间盘弹性模量下降≥50%和/或椎间盘损伤≥2级是短节段椎弓根6钉固定治疗L1椎爆裂骨折失败的危险因素。维持直立能降低固定失败风险。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24
摘要: 敬畏拥有着超越一般积极情绪的力量,能够提高个体的亲社会性。本研究基于小我假说、真我假说以及阶层的社会认知理论,探讨敬畏影响亲社会性的心理机制及其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者中的差异。通过五项涵盖问卷调查、日记法和实验法的研究,结果表明:敬畏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小我与真我在其中起到平行中介作用;敬畏对小我的影响在低社会经济地位者中更加显著,敬畏对真我的影响在高社会经济地位者中更加显著;高社会经济地位者通过真我的中介作用显著提升亲社会性;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低社会经济地位者更倾向于通过能力型敬畏激活小我路径,而高社会经济地位者则倾向于通过审美型敬畏激活真我路径,进而增强其亲社会行为。本研究为充分发挥敬畏的潜在干预作用,特别是推动以慈善捐赠为核心的第三次分配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证依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24
摘要: 研究表明,受助者的回馈行为来自对两种情感动机的权衡:感激和内疚作为交往动机促进回馈,义务感作为义务动机促进回馈;回馈中过多偏好义务动机或交往动机均可能带来负面社会问题。揭示个体回馈偏好的关键影响因素是对相关负面社会问题进行针对性干预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两个行为实验和计算建模发现,对于义务动机偏好型和交往动机偏好型个体,观察学习(即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来调整自身行为的过程)均能够促进回馈行为及其情感动机向被观察者趋同。两类个体对观察学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且受到被观察者身份权威性的调节:义务型个体观察学习效应更强,受被观察者身份权威性调节较弱;交往型个体观察学习效应较弱,且受被观察者身份权威性显著调节。本研究为理解回馈行为的动态性提供了新证据,为社会政策制定和相关问题干预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24
摘要: 目的 探究艾灸疗法在宫颈癌筛查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中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选取 2022 年 4 月~2024 年 4 月于我院妇科就诊的宫颈癌筛查结果为高危型 HPV 的患者 70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 35 例。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护理上药,实验组在常规护理上药的基础上加用艾灸疗法进行特色护理干预。所有患者经过三个月的分组干预后复查 HPV,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 HPV 复查结果转阴率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高危 HPV 转阴率 5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2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 94.29%,优于对照组的 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艾灸疗法对高危型 HPV 感染患者的辅助治疗具有十分优异的效果,且护理满意度高,具有推广价值。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23
摘要: 亲社会行为是有利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如合作、捐赠、助人等,在促进社会繁荣、企业发展和个体幸福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进化心理学中的“抚育动机”概念被引入管理学领域,为理解亲社会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此,本研究旨在从进化适应性视角揭示抚育动机影响亲社会行为的“认知-能量”机制,并认为抚育动机会分别通过“共有认知”和“希望赋能”机制促进亲社会行为。具体而言,研究1综合多种研究方法探讨抚育动机影响亲社会行为的行为规律。研究2探讨抚育动机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共有认知和希望赋能的“认知-能量”机制。研究3则基于抚育动机影响亲社会行为模式,探讨如何在真实情景助推个体和组织亲社会行为。我们预期该研究结果有利于从进化适应性视角理解抚育动机克服亲社会行为限制力的认知-能量模型,也为在实践中提高亲社会行为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