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29
摘要:《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考古学领域的发现,并对早期中国的人类社会的形态、生业方式等按照时间和空间的框架作了梳理,并对不同地区之间的考古学文化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其背后的可能动因做了推测。并在最后对中国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特殊性作了介绍。我们在此基础上,按照文化演化的框架,提出了中国文化心理的底色包括三个特征:关联性思维、尊尊和亲亲。并以书中的考古学发现以及本书作者后续的研究推测巫-萨满诠释了中国文化心理底色的起源和维系。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17
摘要:基于社会分类的直觉理论和群体实体性的观点,本研究建构了物质性和社会性线索类型。两个子研究结合量化和质化方法,从社会分类视角探索了3~8岁儿童对群体认知线索的偏好及其发展。研究发现,3~8岁儿童总体上存在社会性线索偏好,但其稳定性受到了研究选取的线索样例影响。儿童的社会性线索偏好随年龄增长而提升,自5~6岁开始更为突出和稳定。上述结果既说明了物质性和社会性线索框架的有效性,又在引导儿童的积极社会互动方面具有实践价值。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04
摘要:宠物与人类的关系日益紧密,宠物的道德地位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本文通过预研究将宠物分类成传统宠物和非传统宠物,并通过研究1~3探讨养宠人身份、宠物类型与宠物特质对宠物道德地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 1 ) 传统宠物道德地位高于非传统宠物,该差异由能动性、感受性、危害性中介;( 2 ) 比起非传统养宠人,传统养宠人感知到的传统宠物道德地位更高;两者感知到的非传统宠物道德地位无显著差异;( 3 ) 动物同理心在传统养宠人宠物依恋与传统宠物道德地位之间起中介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宠物内部存在道德地位差别,表现为传统宠物主义,养宠人与宠物之间的情感联系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3-05-04
摘要:学业内卷虽有可能危害高校人才培养,但尚缺乏可靠的测量工具进行检验。本文通过3 个研究开发了大学生学业内卷问卷并验证其有效性。研究 1 结合文献分析、生活观察和访谈构建了初始题库,并基于 338 名大学生的试测结果筛选了题目。研究 2 基于大样本(N = 3000)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独立样本(N = 571)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确立了 16 个条目,三因子(舍心逐物、竞争失格和脱实务虚)的最终版问卷。 3000 人的样本显示, 多数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业内卷。 高学业内卷个体的零和信念更强、特质焦虑更高、生活满意度更低、睡眠质量更差,但创造力倾向却没有更高。研究 3 基于 99 人的数据发现问卷重测信度为 0.83。本研究不仅开发了可靠的测量工具,还发现大学生学业内卷普遍存在且危害明显。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01
摘要:本研究考察对他人可信程度的感知是否会影响对该人物面孔长相的表征及其潜在的机制。实验1让被试形成目标人物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随后利用反相关图像分类技术将被试对目标人物面孔的心理表征可视化。结果发现无论目标人物是男性还是女性,高可信度的目标人物与更具吸引力和积极特质的面孔表征相关。实验2从一批新的被试中可视化了可信和不可信群体的面孔表征的特征,并与实验1中获得的目标人物的面孔表征的特征做相似性分析,发现被描述为可信(或不可信)的目标人物的面孔表征特征与可信(或不可信)群体的面孔表征特征有更多的相似性,说明当人们得知他人是可信(或不可信)时,会把脑海中的对应图式特征叠加到该人物的面孔物理特征上,从而重塑面孔表征。本研究说明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在面孔表征形成中扮演了重要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17
摘要:求助者境况是募捐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境况的不同描述理应影响募捐效果,却未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研究根据对求助者境况变化过程的不同描述,将募捐信息分为两类:“恢复/重建”(强调求助者过去境况较好,当前变得很差,捐赠使其由损失境况恢复至原状)和“改善/提高”(强调捐赠使求助者由当前很差的境况变得更好)。通过1个二手数据(N = 978,研究1)和6个实验(N = 1163,研究2/3a/3b/4/5a/5b)发现,“恢复/重建”(vs.“改善/提高”)类描述使捐赠者感知慈善项目更有利于求助者减少损失(vs.增加获得),而当捐赠者面对不可控(vs.可控)事件时也更关注减少损失(vs.增加获得)。因此,基于调节焦点的匹配,对不可控事件采用“恢复/重建”(vs.“改善/提高”)类描述,对可控事件采用“改善/提高”(vs.“恢复/重建”)类描述,个体的捐赠意愿(研究5)和实际捐赠(二手数据)更高。本文在理论上提出了新的募捐信息分类并证明其后续影响,在实践上可以指导慈善组织根据事件可控性合理设计募捐信息。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11
摘要:嗅觉是人类进化而来解决生存与繁衍问题的“适应器”。大量研究证实嗅觉影响个体的人际知觉与道德判断,影响其亲社会行为、风险行为与消费行为的决策,但尚无文献系统探讨这些影响背后的作用机制。在综述各类研究的基础上,从种系发展、身体、情绪、认知与人际等维度出发,整理与总结了进化假说、生理学假说、情绪诱导假说、具身认知假说和社会建构假说等5种假说,在多个层面对嗅觉影响社会判断与决策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释。当前研究存在着个体对气味的感知存在差异,不同研究对气味的剂量、暴露时间等操纵方式不同,未充分考虑嗅觉的跨通道信息整合等问题,未来应加强嗅觉在跨通道、本土化和跨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比如消费心理等领域的相关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06
代际困境反映了当前自我利益与未来他人利益之间发生冲突的情境。人们在代际困境中如何权衡利益事关个体、组织乃至全人类的福祉。相比于传统社会困境,代际困境具有权力不对称、合作行为无直接回报和心理距离较远这三个特异性特征,它们是阻碍代际合作的主要原因。基于当前研究广泛关注的个人特质、决策情境和社会规范这三类影响代际合作的因素,本文建议可通过培养感恩与亲社会品质、扩大代际合作的声誉影响、提高与未来世代的亲近度、减少对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感等方式促进代际合作行为。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究研究范式的生态效度,声誉线索对代际合作的影响,并广泛开展跨文化研究,为促进代际合作行为提供更有力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9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内卷的涌现和加剧俨然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变迁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尽管内卷引发了全民关注与讨论,人们对内卷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其成因却尚不清晰。本研究提出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中,内卷是极具新时代意义且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的多维心理构念。为了对内卷的内涵及心理结构有更为清晰的界定,研究一采用访谈法,通过分析在校学生与在岗社会人员对中国社会中内卷看法的一手资料,结合扎根理论得到内卷的心理学概念及其潜在的心理维度,即资源稀缺、心理压力、社会规范、竞争行为。研究二采用问卷调查法,结合自编内卷多维心理测量问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再次验证内卷的四因素心理结构。研究三基于个体层面探究社会规范对内卷相关心理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个体面对强社会规范时会表现出更多符合社会规范的努力行为,但其行为结果则在弱社会规范条件下更好。为了进一步从群体层面考察中国社会变迁中社会规范的强度(即文化松紧度)与内卷之间的关联,研究四基于访谈确定初始词并利用中文词向量库扩充词库,最终形成内卷相关词库,进而分析内卷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自1970年起的内卷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此外,文化松紧度对内卷呈单向因果关系,存在3~5年的滞后效应。综上,本研究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究了中国社会中内卷的内涵、影响因素与成因,该发现为应对内卷所带来的心理适应不良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证依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4
摘要:阿西莫夫三大伦理原则是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基本伦理规范。本研究提出人机投射假说——人会从自身具有的认知、情感和行动智能出发, 去理解机器人的智能并与之互动。通过三个实验, 从原则一到原则三逐步考察在机器人是否遵守伦理原则对人机信任的影响中, 机器人决策类型(作为与否; 服从人类命令与否; 保护自身与否)的效应, 以及人机投射的潜在机制。结果揭示了人机投射在机器人遵守伦理原则促进人机信任中起中介作用, 以及机器人决策类型与是否遵守伦理原则之间有趣且有意义的交互效应:(1)在遵守情境下, 机器人作为相对于不作为更有利于促进信任, 但在违反情境下, 则反之; (2)在遵守且尤其在违反情境下, 机器人服从相比不服从人类命令更有利于促进人机信任; (3)相较于违反情境, 机器人保护相比不保护自身在遵守情境下更有利于促进人机信任。跨实验的分析更深入地阐释了在遵守和违反伦理原则情境中以及伦理要求冲突情境中, 有利于促进人机信任的机器人行动决策因素。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8
中期测试对错误信息效应的影响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其中,提取加强暗示感受性(retrieval enhanced suggestibility, RES)是指接受中期测试的被试在最终记忆测试中的正确率较低,且更可能报告错误信息;测试的保护作用(protective effect of testing, PET)则是指中期测试削弱了错误信息效应,并改善了被试的记忆表现。对现有研究的系统回顾表明:首先,这两种现象可分别采用记忆再巩固理论、注意捕捉假说、提取流畅性假说(RES)以及记忆强度理论、提取努力理论、差异检测理论(PET)等进行解释。相关理论在作用阶段和解释角度两方面存在不同,并被整合在一个新的理论模型中。其次,RES和PET的分离存在一些潜在的影响因素,包括原始信息材料、中期测试类型以及错误信息特点等。最后,未来研究可从模型验证和研究拓展两方面继续探索。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摘要:品牌名称作为一类特殊词汇,其形式表征分为视觉表征(印刷字母的视觉特征)和听觉表征(词语的整体声学特征),字样(包括字母大小写、字形、颜色)和语音(包括音素、音节、声调或重音)可以分别代指二者。品牌名称字样和语音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均发生在词汇的知觉加工阶段,两者的影响结果和作用机制既存在联系,又相互区别。此外,品牌名称的视听效应之间存在跨通道联结。未来研究应结合实践问题,对品牌名称视听效应进行补充性探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07
理解幸福和积极因素与亲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探究影响亲环境行为的积极前因,研究聚焦于心理丰富的幸福取向,通过10个子研究(N = 2979)考察了心理丰富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心理丰富程度越高,人们越愿意为环保做出努力和行为改变(研究1.1~1.4),而这是因为心理丰富提高了自我扩展水平 (研究2.1~2.4),并且在个体将自然看作比自我更渺小时,自我扩展对亲环境行为的预测作用更显著(研究3.1~3.2)。研究结果揭示了幸福对亲环境行为的积极作用,为推动人们参与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提供了启示。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03
摘要:以往集体记忆的心理学研究侧重于理解集体记忆机制而忽视了记忆对话及身份变量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实验1操作记忆激活方式(对话、非对话)、实验2在实验1记忆对话基础上操作信息一致性(一致、不一致)、实验3进一步在信息不一致情况下操作身份标识(内群体、外群体), 逐步考察对话和身份标识对集体记忆的作用, 并分别在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指标上进行考察。结果显示: (1)对话作为单独变量可使集体记忆共同忘记的部分显著减少; (2)在对话基础上, 一致性信息可使集体记忆共同记住的部分显著增加; (3)在对话基础上, 当不一致信息来自外群体成员时可使人们集体记忆共同记住的部分显著增加, 不一致信息来自内群体成员则不会产生显著影响。这表明, 对话作为单独变量主要是通过影响集体记忆中共同忘记部分、而对话过程中的信息一致性和群体身份标识则主要通过影响人们集体记忆中共同记住部分来影响集体记忆。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24
摘要:控制居民的储蓄行为已经成为国人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了了解储蓄行为,许多国家都对居民的储蓄动机进行了研究,因为储蓄动机是促使人们进行这种储蓄行为的目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首先回顾了以前关于储蓄动机的研究,然后将其分为四类。这四类动机分别是预防型储蓄动机、享乐型储蓄动机、个人内部因素和个人外部因素。然后,我们将建立我们自己的关于储蓄动机的分类模型。我们的模型由两个轴组成,第一个轴是个体内部-个体外部轴,另一个是保护-促进轴。本模型的意义在于,以前关于储蓄动机的研究是较为分散,相互之间不够关联的,所以我们希望我们的模型能够在储蓄动机领域提供一个更清晰、更综合的视角,并对模型进行了群体差异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23
摘要:世俗中的社会生活同步动作是一种跨文化的普遍现象,与集体仪式同步动作具有同等的亲社会功能。在建立社会联结、增进心理健康方面,社会生活同步动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集体仪式发挥对个体和群体的心理保护作用。从动作的相位、意识水平、协调方式等角度,可以将社会生活同步动作划分为五种类型,并且不同类型的动作与社会性响应因素、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心理与生理机制存在异同。未来需进一步揭示社会生活同步对集体仪式同步的替代性与补偿性,考察动作的意识水平、相位等因素对同步效应的影响,着力关注不同类型的同步动作的功能和发生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20
父母性别偏见对女孩影响的研究多聚焦于幼儿与青少年时期家庭领域, 忽视了其对女性成年后工作领域的深远影响。基于自我概念理论, 探讨了父母性别偏见对女性职场表现的负面影响机制。基于225份多时点、多来源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1)父母性别偏见通过降低女性自尊加剧其职业妥协; (2)职业妥协负向影响女性工作绩效和创造力; (3)父母性别偏见依次通过自尊、职业妥协削弱女性工作绩效和创造力。研究结论从原生家庭界面拓展女性职场表现研究视角, 为识别影响女性职业选择和职场表现根源因素、促进职场性别平等和女性职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16
合理且充分利用用户数据是互联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数据采集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用户隐私,需要获得用户授权,这就是用户隐私披露。目前对于隐私披露的相关研究缺乏基于客观和群体层面的视角,而且在隐私授权的决策机制上也不清晰。本项目以调节定向理论为基础,在个体和群体两个层次上,将结合行为实验、眼动测量和数据挖掘方法系统探究调节定向和调节匹配对隐私披露不同阶段的影响机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理解隐私授权过程中调节定向的作用机制,也将在隐私授权的助推设计中发挥潜在的应用价值。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12
近年来,社交网络上涌现出大量具有真人特征的虚拟人物,他们以第一人称视角叙事以获得影响力,然而其背后的道德伦理问题也逐渐浮现。当社交媒体虚拟人犯错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其道德判断会有何不同?本文基于心智感知理论,通过五个主要实验探索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虚拟人道德责任判断的影响和机制。研究表明,在被告知虚拟人的不道德行为后,比起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人们认为虚拟人需要承担更大的道德责任;但这种文化差异没有出现在对真人的道德责任判断上(实验1a~1c)。并且不论虚拟人是由真实人类还是人工智能驱动,这种文化差异都会存在(实验1c)。这种文化差异通过感知心智能力来中介(实验2)。具体而言,比起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人们认为虚拟人的心智能力(特别是感知力)更高,因此需要承担更大的道德责任。此外,对虚拟人更大的道德责任判断会导致中国文化(相比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人们更倾向于对虚拟人施加道德惩罚(实验3)。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将道德责任判断和心智感知的对象拓展到虚拟人上,并揭示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后续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10
摘要:为探讨人际情绪调节效果的影响因素, 采用改编的情绪选择范式进行研究。实验1探究了互动双方情绪状态对人际情绪调节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 即互动双方情绪一致时调节效果更好。此外, 调节者在人际情绪调节时选择的策略匹配度会受到情绪状态的影响。研究者猜测可能是因为受到调节者自我调节导致认知资源分配。因此, 实验2设置了情绪一致性情境, 通过要求调节者调整注意倾向, 以操纵其分配于人际情绪调节的认知资源, 考察调节者自我关注程度对人际情绪调节效果和策略选择的影响, 结果发现仅在负性情绪状态下, 关注自我组的调节效果更差且策略匹配度更低。上述结果表明: (1)人际情绪调节中存在情绪一致性效应, 互动双方情绪同频有助于提高人际情绪调节的效果。(2)情绪调节过程中同时存在人际情绪调节和个体自我情绪调节两种形式, 在调节者负性情绪状态时尤为明显。(3)自我注意倾向引起的注意资源短缺会影响人际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