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26
摘要:意识是心智的核心,其中视觉意识是意识研究的重要领域。视觉意识到底是离散的、全或无模式的,还是连续的、具有分级状态的?两种视觉意识模式的存在已从知觉抑制的角度得到检验,然而其在注意抑制角度的证据尚不充分。因此本文聚焦注意抑制下的注意瞬脱范式,基于整合理论观点论证了注意抑制下两种模式的共存,并论述测量方式、刺激材料的性质、被试的反应方式、加工水平和注意负载等因素影响视觉意识模式的原因。此外,本文根据前人研究中存在的测量结果不纯粹、概念界定不清晰等问题,进一步对后续研究提供具体实验操作方面的展望和建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24
摘要:伴随着SPaCEN理论的提出,阅读对社会认知能力的促进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共情作为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之一,在文本阅读中的加工机制及影响因素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模型。共情在文本阅读中的加工机制可以从共情诱发通路的多样化,共情体验的影响因素及其后效,共情与文本阅读共享的脑区三方面进行剖析。未来亟需在基础加工层面和应用层面进行多维研究,促进读者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20
摘要:已有大量研究使用系列决策任务探讨了各类决策的决策策略。通过假定个体采用单一策略完成所有任务试次,并比较对应的计算认知模型拟合实证数据的能力,这些研究发现各种决策任务都涉及多种可能的决策策略。但是,此类研究的一个共同缺陷在于忽视了个体在任务过程中转换决策策略的可能性。通过开发允许在强化学习策略和启发式策略间转换的针对爱荷华赌博任务的计算认知模型,并将此类模型同单一策略模型进行对比,研究1提供了个体在该系列决策任务中会改变决策策略的明确证据。研究2则发现,随着试次数的增加,发生策略转换的可能性也会上升。这些结果表明,为了正确认识各种决策任务的决策策略,需要充分考虑在系列决策任务过程中发生策略转换的可能性,尤其是试次较多的系列任务。未来研究可以探讨策略转换的多种可能形式,以及导致策略转换的任务和个体因素,以便进一步深化对于系列决策任务的心理机制的认识。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15
摘要:People can judge the emotions of other individuals by their movements, which are influenced by previously occurring movements, possibly because previously occurring movements provide a priori information about the current.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presented sequences of biological motion of different emotional states and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previously occurring actions on the evaluation of emotion for the current action in the biological motion sequence. We found that: first, emotion evaluation for the current biological motion systematically deviated from, rather than bias toward, past evaluation, showing a repulsive bias, with the amplitude of the bi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overall emotion recognition error. Second, the amplitude of the bias was not found to correlate with autistic traits or empathy, but with third-person movement imagery. Results tentatively suggest that there is no attractive bias in biological motion emotion perception, and the repulsive bias produced by previously observed biological motion states on current evaluation is an adaptation-like aftereffect, which enhances the accuracy of emotion recognition, but it is part of general visual cognitive rather than social cognitive functioning.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15
摘要:在个体视觉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视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会受到视觉经验和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被称为视觉可塑性。视觉可塑性在出生后的发育关键期内达到峰值。虽然成年期视皮层神经环路的结构功能趋于稳定,但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成年人视皮层中仍保留着一定程度的可塑性,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眼优势的可塑性。最近十几年的研究发现,短时程操控成年人的各种视觉输入信息,乃至调节两眼间注意资源的分配,都可以引起成年人眼优势发生偏移。然而,两者调节眼优势的神经机制可能并不相同。视觉输入对成年人眼优势的调节可能主要反映了视觉皮层的稳态可塑性机制;而注意对眼优势的影响则是一种高级加工对初级视觉皮层的反馈调节,目前可以用拮抗神经元的适应机制来作解释。未来研究可以寻找更加直接的证据来支持这一解释,此外也应重点关注注意与视觉输入之间会如何交互影响成年人眼优势。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21
摘要:动作电子游戏是指要求参与者在广阔的视野中处理多个复杂且快速变化的信息, 并对这些刺激做出快速而准确反应的游戏。以往研究对动作电子游戏是否能够促进注意能力的发展存在争议。采用元分析的方法, 研究分析了动作电子游戏对注意及其子网络的影响, 并考察行为指标作为调节变量时, 在动作电子游戏与注意之间关系产生的影响。共计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28篇, 其中包含71个效应量, 涉及被试3359人。研究结果显示, 动作电子游戏对注意警觉的影响最为显著, 呈现为中等偏高程度的影响, 而注意定向呈现中等偏低程度的影响, 对注意的执行控制呈现低程度的影响。动作电子游戏对注意的影响还受到行为指标的调节, 反应时均大于正确率的效应值, 说明考察注意水平时反应时更加敏感。这些结果表明, 动作电子游戏与注意中的警觉功能关系最为密切, 且会受到行为指标选取的影响。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动作电子游戏与注意的关系, 为不同研究之间的结果比较提供依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20
摘要:在反应控制的研究中,长期以来的理论观点认为只有干扰当前目标的效应器出现了抑制效应。总结近年研究发现,在反应控制过程中,不仅干扰效应器出现了抑制效应,与任务无关的效应器和任务要求效应器均出现了抑制效应;与反应控制相关的抑制效应不仅仅局限于涉及反应冲突的任务,而是广泛存在于涉及反应执行的任务,即整个运动系统在多个情境下呈现抑制的全局性。双加工模型认为对不同效应器的抑制由不同脑区控制,聚光灯模型则认为不同效应器的抑制源于同一个系统,后者与计算神经科学领域的归一化模型一致。反应控制中抑制效应的全局性特征有助于从协同性和整体性的角度思考认知加工。同时,当前研究对抑制效应全局性出现的条件也存在一些争论。未来研究应区分不同效应器,结合计算模型阐明各效应器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各效应器在运动皮层的计算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异常与心理精神疾病人群反应控制失调的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16
摘要:从运动的客体中感知生命性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传达生命性的动态线索可分为具有生物运动模式和表现意图的运动两类,二者所包含的一些特定运动特征是其引发生命性知觉的关键。现有理论假说分别从视觉信息加工和社会认知的角度解释了上述现象的认知机制。基于两类动态线索的生命性感知与皮层下和皮层上多个脑区的活动有关,这些脑区可能构成了一个涉及基本的生命信号探测以及高级的意图理解和推理功能的脑网络。未来研究需从认知、行为遗传及神经等层面系统揭示两类动态线索在生命性知觉中的作用及其交互机制,阐明上述脑网络的组织和连接方式及各个节点的具体功能;同时探究基于动态线索感知生命性的计算原理及将生命性感知异常作为社会认知障碍标志物的可能性,以推动其在人工智能与心理疾患识别等领域的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12
摘要:视觉工作记忆不同加工阶段(编码、维持)对多特征客体信息的注意选择模式是否相同目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变化觉察范式,引入前注意线索和后注意线索,分别探测在视觉工作记忆编码和维持两个阶段中的注意选择模式。三个实验结果显示,在前注意线索试次中,被试对任务相关特征变化的觉察显著受到任务无关特征变化的干扰,表现为任务无关特征变化条件相比于不变条件的反应更慢,报告标准更低;且该干扰效应并不受记忆负荷的影响。而在后注意线索试次中,仅在低记忆负荷条件下(实验1a/1b)存在干扰效应,当记忆负荷增大后(实验2/3)干扰效应消失。结果表明,在视觉工作记忆编码阶段,客体中任务相关与无关特征均被编码进视觉工作记忆并相互竞争注意资源;而在维持阶段,任务无关特征仅在低记忆负荷条件下得到加工。结果揭示,在编码阶段的注意选择模式是基于客体的;而维持阶段的注意选择模式是基于特征的,且受到记忆负荷的调控。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12
摘要:基于脑电探讨心理过程的认知神经机制,需要信号本身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本研究多角度对比了睁眼、闭眼两种静息态脑电以及精神运动警觉任务、Oddball两种任务态事件相关电位的重测信度。发现静息态的重测信度普遍优于任务态,其中闭眼静息态又比睁眼静息态的重测信度更高,alpha频段的重测信度在所有频段中最高。对于两种任务态,在时域上均表现为刺激出现后200 ms左右较高的重测信度。在空间上,五种状态的结果都表明中央区域比外周区域的重测信度更高,这可能与外周区域更容易出现伪迹有关。本研究涉及多个静息态和任务态脑电实验,在频域、时域、空域三个维度的特征上,较为全面地对比了重测信度并分析了可能的原因,为后续研究脑电信号重测信度选择合适的实验范式和指标提出了建议,对于基础和临床领域的脑电应用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11
摘要:嗅觉是人类进化而来解决生存与繁衍问题的“适应器”。大量研究证实嗅觉影响个体的人际知觉与道德判断,影响其亲社会行为、风险行为与消费行为的决策,但尚无文献系统探讨这些影响背后的作用机制。在综述各类研究的基础上,从种系发展、身体、情绪、认知与人际等维度出发,整理与总结了进化假说、生理学假说、情绪诱导假说、具身认知假说和社会建构假说等5种假说,在多个层面对嗅觉影响社会判断与决策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释。当前研究存在着个体对气味的感知存在差异,不同研究对气味的剂量、暴露时间等操纵方式不同,未充分考虑嗅觉的跨通道信息整合等问题,未来应加强嗅觉在跨通道、本土化和跨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比如消费心理等领域的相关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07
摘要:人们能够优先处理工作记忆中更有价值的信息,可能是因为人们在工作记忆维持阶段优先刷新了这些信息。那么,人们是如何优先刷新这些信息的呢?本文通过价值导向的记忆范式操纵信息的价值,结合点探测任务(实验1和实验2)和空白屏范式(实验3)考察了价值导向的注意刷新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高价值项目的记忆成绩优于低价值项目;(2)不论项目是同时还是继时呈现,相比低价值项目,高价值项目对应位置的点探测反应时显著更快;(3)相比低价值项目,被试在高价值项目对应位置的注视频率显著更高。上述结果表明,价值能够引导注意刷新;价值导向的注意刷新可能是通过增加高价值信息的刷新频率来实现的。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4
以往关于元刻板印象的研究集中于消极视角,而对积极元刻板印象如何影响认知加工缺乏相应探讨。本研究采用N-back任务,选取农村大学生为被试,通过3个实验考察积极元刻板印象激活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在工作记忆高难度任务(2-back)中,积极元刻板印象激活会导致更低的正确率,趋近动机在其中起中介作用,核心自我评价起调节作用,即积极元刻板印象激活会通过增加趋近动机,降低高难度任务的正确率,且这一效应仅存在于高核心自我评价者中。本研究将积极元刻板印象窒息效应拓展到认知加工领域,并且揭示了窒息效应的内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8
中期测试对错误信息效应的影响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其中,提取加强暗示感受性(retrieval enhanced suggestibility, RES)是指接受中期测试的被试在最终记忆测试中的正确率较低,且更可能报告错误信息;测试的保护作用(protective effect of testing, PET)则是指中期测试削弱了错误信息效应,并改善了被试的记忆表现。对现有研究的系统回顾表明:首先,这两种现象可分别采用记忆再巩固理论、注意捕捉假说、提取流畅性假说(RES)以及记忆强度理论、提取努力理论、差异检测理论(PET)等进行解释。相关理论在作用阶段和解释角度两方面存在不同,并被整合在一个新的理论模型中。其次,RES和PET的分离存在一些潜在的影响因素,包括原始信息材料、中期测试类型以及错误信息特点等。最后,未来研究可从模型验证和研究拓展两方面继续探索。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7
既往研究积累了无损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NIBS)技术干预情绪调节以改善负性情绪的大量证据。总结NIBS的情绪调节干预效果和适用范围,对于丰富情绪调节理论、促进转化研究有重要意义。通过综述文献可发现NIBS能有效影响相关脑区(例如前额叶)的活动,从而干预外显与内隐情绪调节过程;通过改善情绪调节功能,NIBS具有改善精神障碍症状的潜在可能性。此领域尚需解决的问题如下:首先,研究间异质性太强导致结果不一;其次,情绪调节干预过程的脑神经环路机制仍不明确,情绪调节的衡量指标单一。此外,以往NIBS方案存在定位精度不高、单时段效果微弱、现有方案难以满足新需要,以及具有一定的副作用等问题。据此,未来有必要全面定量总结现有文献,结合神经导航技术确定最优靶点,考察干预状态下外显/内隐情绪调节的脑神经环路改变,并从主观体验-生理指标-神经特征多层面评估NIBS干预效果。未来还可采用多靶点NIBS方案,或结合超扫描、神经反馈等技术以提高研究效度,为相关的转化研究和临床提供启示。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5
已有研究提示自闭症个体的疼痛共情缺陷可能源于自身疼痛的异常。鉴于高自闭特质与自闭症的相似性, 本研究分别通过实验范式和问卷调查评估了状态和特质共情, 旨在刻画自闭特质、自身疼痛与共情之间的联系。在假双人疼痛共情范式中, 高自闭特质个体在目睹他人接受疼痛时P2响应更强, 不愉悦度评分更高, 且部分源于对疼痛的高恐惧水平。问卷调查结果发现, 自闭特质水平越高, 在共情特质量表的观点采择维度得分越低, 而个人痛苦维度得分越高, 其中疼痛恐惧和灾难化中介了自闭特质与个人痛苦之间的联系。因此, 高自闭特质个体表现出高水平的状态和特质情绪共情, 且部分源于对疼痛存在更为负面的情绪和认知。这支持从自身疼痛异常的角度去理解高自闭特质和自闭症群体的共情等社会功能障碍, 为临床治疗和干预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摘要:品牌名称作为一类特殊词汇,其形式表征分为视觉表征(印刷字母的视觉特征)和听觉表征(词语的整体声学特征),字样(包括字母大小写、字形、颜色)和语音(包括音素、音节、声调或重音)可以分别代指二者。品牌名称字样和语音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均发生在词汇的知觉加工阶段,两者的影响结果和作用机制既存在联系,又相互区别。此外,品牌名称的视听效应之间存在跨通道联结。未来研究应结合实践问题,对品牌名称视听效应进行补充性探讨。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自我控制不仅仅是努力抑制冲动,人们还会主动采取各种自我控制策略来促进自我控制成功。基于自我控制过程模型提出的策略被认为包含了绝大多数的自我控制策略,但是该模型提出的早期策略比晚期策略更有效的假设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考察。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会使用至少一种策略来抵制欲望,会根据欲望类型和情境的不同选择使用不同的策略,策略使用的有效性也会因个体差异、欲望类型和情境差异等因素而发生变化。未来研究需要深入挖掘自我控制策略使用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多种策略联合使用的机制,重视研究自我控制策略使用与自我控制能力提升的关系以及加强自我控制策略使用的干预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0
研究表明语素意义会自动激活并影响整词语义加工。但是, 汉语复合词识别中语素意义何时被激活以及如何参与并影响复合词语义整合的时间进程还缺乏清晰的认识。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 构建了三类双字词材料: 语素意义与词义相关的透明复合词(如炽热)、语素意义与词义不相关的不透明复合词(如风流)、以及作为控制条件的单语素词汇(如伶俐), 对比考察双字词的首词素和尾词素语义参与复合词语义加工的时间进程。结果发现,首字加工的早期(300~400 ms)和晚期(460~700 ms)都表现出语素效应, 即两类复合词要比单语素词诱发更负的波幅。在尾字加工的早期阶段(260~420 ms)不仅发现了语素效应, 还发现了语义透明度效应, 即不透明复合词比透明复合词诱发了更负的波幅。而在尾字加工的晚期(480~700 ms), 出现了反转的语素效应, 即两类复合词比单语素词诱发更正的波幅。结果表明了语素作为独立表征单元, 在早期加工阶段就得到了自动激活; 语义透明度在复合词早期加工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透明复合词语素整合加工能够顺利获取整词语义, 而不透明复合词语素整合加工则会阻碍整词语义获取。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23
视听跨通道对应(audiovisual crossmodal correspondence)在不同类型的视、听刺激之间被广泛发现,但其发生阶段尚不明确。研究采用线索-靶子范式,探究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 IOR)对于视听跨通道对应的影响。实验1操纵线索和目标之间的空间位置一致性和听觉音调与视觉目标位置之间的跨通道对应一致性,结果发现IOR效应和视听跨通道对应存在交互作用,线索化位置存在稳定的视听跨通道对应效应,而非线索化位置的视听跨通道对应效应消失。实验2操纵无关听觉刺激是否出现,发现IOR效应与单独的声音出现与否不存在交互作用,排除了警觉效应对于结果的混淆。实验3通过延长线索和目标的间隔时间(stimulus onset asynchronies, SOA),发现伴随着IOR效应减弱,线索化位置的视听跨通道对应效应也相应减弱,且IOR效应对于视听跨通道对应的调节作用减弱。研究表明,仅当听觉刺激与视觉空间位置之间发生跨通道对应时,才会与同样发生在知觉水平的IOR效应产生交互,支持了视听跨通道对应发生在知觉阶段。同时研究结果支持视听跨通道对应的发生符合反比效应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