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随机森林模型在输卵管再通术后妊娠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4-07-16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保护女性的生育力是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及愿景之一,其中输卵管再通术为输卵管性不孕患者妊娠提供了可能。目的 准确识别影响输卵管再通术后患者成功妊娠的影响因素,探讨随机森林算法在输卵管再通术后妊娠影响因素的筛选和预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2018年于北京世纪坛医院妇科进行的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再通术17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后患者2年内是否成功自然妊娠分为妊娠组与未妊娠组。采用R软件在训练数据集[采用Bootstrap自助法抽取63.2%(108例)数据]上建立输卵管再通术后妊娠风险预测的随机森林模型,在验证数据集上采用预测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妊娠组82例,未妊娠组88例,术后自然妊娠率为48.23%。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对训练集建立的模型在测试集上验证,得出预测准确率为87.1%、灵敏度为93.1%、特异度为81.8%、阳性预测值为81.8%、阴性预测值为93.1%、AUC为0.921。采用随机森林算法通过变量重要性评分对输卵管再通术后妊娠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得到排名前3位的重要预测变量为:不孕时间、既往孕次及年龄。结论 随机森林算法可用于输卵管再通术后妊娠影响因素的风险预测中,基于不孕时间、既往孕次及年龄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和准确度。识别输卵管再通术后的关键因素,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建议合并危险因素的患者借助辅助生殖技术提高妊娠率。

  • 帮助行为中的先来与后到:人们对先行帮助者的偏好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7-15

    摘要: 帮助顺序先后会影响求助者对帮助者出于共情或痛苦的动机归因,进而影响对帮助者的感知真诚,最终影响对帮助者的评价和反应。研究采用被试间和被试内设计,在多种助人情境下对帮助的顺序效应及其机制进行探讨:研究1a和1b验证了人们对先行帮助者的偏好效应,发现求助者对越早提供帮助的人认知情感评价和总体印象评价越高。研究2进一步验证研究1a和1b发现的稳定性,求助者对越早提供帮助的人有着越高的再次求助意愿和互惠意愿。研究3探究该效应的中介机制,发现对越早提供帮助的帮助者,求助者会对帮助者做出更高的共情归因与更低的痛苦归因;共情感知、痛苦感知和感知真诚在帮助顺序与帮助者评价关系之间起到平行链式中介作用。以上结果验证了帮助的顺序效应及其机制, 增加了助人行为全新的情境影响因素。

  • 记忆快速巩固:基于图式的学习与重复再激活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4

    摘要: 记忆巩固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然而,新的研究显示,当新信息与已有图式一致或采用特定编码方式时,记忆能够迅速巩固。此外,睡眠和提取对记忆的促进也被认为与记忆的快速巩固有关。这些现象揭示了记忆快速巩固两种可能的途径:基于图式的学习和记忆重复再激活。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海马在皮层学习中的作用,干扰抑制对记忆巩固的意义,以及在理解记忆快速巩固两面性的基础上,从适应环境的视角来考察记忆巩固的快与慢。

  • 加工流畅性、预期和认知目标如何塑造审美判断?——基于多模型整合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7-12

    摘要: 审美愉悦的加工流畅性理论认为刺激加工的容易程度会引发积极情绪,从而促进对刺激的积极评价。在近20年的概念发展和实证研究中,该模型逐渐面临理论和经验的双重挑战。结合预测加工框架和认知动机模型有望对早期流畅性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多模型整合的审美判断流畅性解释框架。它强调了四个因素在影响审美判断方面的作用:对刺激的期望、对流畅性本身的期望、与特定信念相关的定向目标以及与流畅性和确定性相关的非定向目标。四个因素共同决定了加工流畅性如何介入审美判断,以及会对审美判断产生哪些具体影响。该框架为更好地解释审美判断过程中矛盾而复杂的流畅性效应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为该领域未来的实证研究指明了方向。

  • 全科医学科研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一项范围综述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4-07-12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全科医学作为一种新兴医疗模式,强调以社区为基础的全面医疗服务,旨在提高医疗的可及性和效率。然而,尽管全科医学在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中扮演关键角色,全科医学研究仍处于发展滞后的状态,需要通过科学研究和社会支持来改善这一状态,并提高其学科地位。目的 在研究人员、科研机构和学科整体三个自下而上的层级中,分层次地分析影响全科医学领域科研能力发展的因素。方法 于2023年12月—2024年3月,本文采用范围综述方法,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ofScience数据库进行检索,并手动浏览国际全科医学科研和行业学会的信息发布平台,和谷歌搜索引擎,收集2000—2023年发表的全科医学科研能力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并通过手动检索补充灰色文献。通过两阶段的筛选,最终纳入相关文献,并使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归类影响因素,并通过归纳性的主题分析法分析数据,最终以日冕图的形式展示研究结果。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122篇文献,其中包括原创研究62篇、系统综述2篇、非原创论文54篇、灰色文献4篇,基于文献分析,共归纳出21项影响全科医学科研能力发展的因素。相关因素被分为个体(研究人员)、群体(机构)和整体(学科)三个层级。个体层面的因素涉及研究人员的科研知识和技能、申请资金的能力、对科研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习科研知识和发展科研合作的机遇、用于科研工作的时间以及科研和临床工作的结合情况;群体层面的因素涉及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力、科研资源、科研环境、科研管理机制、科研培训能力、外部科研合作资源和机构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学科层面的因素则涉及学科的科研特点、核心的科研和协调机构、政府、学协会、学术期刊和国际合作者的外部影响,以及科研经费等方面。结论 本研究综述了全球范围内关于全科医学科研能力发展的文献,识别出21个关键的影响因素。在我国的实际环境中,上述因素可能会集中表现为学科组织分散、总体资源有限、学科理论不清、社会认知不足等一系列相互影响的问题。这要求该领域的研究者更加主动地以学科核心理念为导向,对机构的科研绩效导向和管理机制,以及个人的科研领域和路径进行合理的调整和重塑,并增强对全科医生具有全科医学学科特色的科研理论、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形成学科合力的基础。

  • 领导者如何通过学习机会评估减少由下属宣泄引起的领导日常辱虐行为?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2

    摘要: 现有文献主要从“宣泄者”视角出发,讨论宣泄如何影响了宣泄者的态度和行为,从“接受者”视角探索宣泄对接受者的影响的文献相对匮乏。仅有的“接受者”视角文章将领导者看作是被动的接受者,指出下属对领导者宣泄会引起领导者的负面情绪,进而导致领导者对下属做出负面行为。同时,文章还指出组织需要选择具有合适的个人特质的领导者来应对下属宣泄带来的挑战。不同于以往研究,本文将领导者看作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接受者,基于压力交互理论,提出在个体内层次,自我耗竭这一认知机制在领导者接受到下属宣泄和实施领导日常辱虐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同时,领导者自己能够通过下属宣泄学习机会评估来缓解下属宣泄导致领导者自我耗竭效应,进而减少领导日常辱虐行为。本文采用经验取样法,在一家大型制造业企业和一家金融服务企业收集了连续10个工作日、每天3次调研的数据,来自188位中基层领导者的1532个观测点的匹配数据支持了上述假设。

  • 1例肝细胞癌肋骨转移致癌性疼痛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个案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2

    摘要: 目的 本文总结了1例肝细胞癌肝内转移致右肋疼痛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例肝细胞癌肝内转移引起的右肋疼痛患者进行口服强止痛药、中药膏摩联合砭石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护理,观察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和患者的整体满意度。结果 经过个体化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下降,癌性疼痛得到有效控制,心理状态明显改善,住院时间缩短,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 对于肝细胞癌肝内转移致右肋疼痛的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心理状态,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 基于FLUKA的放射性核素产额计算方法研究

    分类: 化学 >> 核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7-11

    摘要: 医用放射性核素99mTc广泛应用于SPECT显像,其主要来源于母核99Mo衰变。占全球99Mo供应量90%的五座反应堆将陆续停堆,99Mo面临不能稳定供应的情况,使用质子加速器照射100Mo靶生产99Mo和99mTc成为重要的补充手段。一些科研人员使用蒙特卡罗软件FLUKA模拟计算放射性核素的产额并发现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存在差异。为检验FLUKA能否正确模拟质子照射100Mo靶生成99Mo和99mTc,本文计算了FLUKA所使用的激活函数并与多个数据库及核反应程序TALYS计算结果相比较,提出了一种结合FLUKA和其它数据库激活函数计算产额的方法,使用不同的激活函数计算了质子照射100Mo靶并冷却一段时间后99Mo和99mTc的产额。结果表明FLUKA计算99Mo产额偏小,约为使用TENDL2023激活函数计算结果的59%-67%;99mTc产额偏大,约为使用TENDL2023激活函数计算结果的245%-260%。差异来源于FLUKA的质子-核反应截面与其它数据库存在较大区别且FLUKA无法正确处理不同激发态核素的产生。

  • 新疆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差异与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通过测算2007—2020年新疆13个地州市的农业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利用基尼系数分解法揭示新疆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新疆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与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考察期内新疆农业碳排放总量的演变特征大致分为3个阶段:快速上升、持续下降和平稳上升。最大的碳源是秸秆燃烧,其次是禽畜养殖。考察期内农业碳排放强度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2)考察期初与期末农业碳排放强度表现较大空间差异,呈现出“北低南高”的特征。基于碳排放构成的差异可将新疆划分为5类不同地区。新疆整体、北疆和南疆地区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基尼系数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最大。(3)考察期内新疆农业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且各地州市间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联系程度随时间推移变得更加紧密。新疆农业碳排放主要受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影响,从市场层面来说,产业聚集、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发展水平以及种植结构与农业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具有显著的区域间溢出效应。从政府层面分析,环境治理水平和地区灾害发生面积与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 基于生态网络的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以延安市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划定生态修复关键区是落实差异化生态修复策略的前提与基础。以延安市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法构建景观格局,融合可能连通性指数识别生态源地。基于土地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等影响因子,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计算最小累积阻力差值,提取生态廊道,构建生态网络,并通过成本连通性划分廊道等级,利用图论法分析网络结构特征,最后叠加生态廊道与景观格局,识别延安市生态修复关键区。结果表明:(1)延安市森林、草地等覆盖基数较大,但整体较分散,景观连通性较差。(2)延安市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东南部,而东北部生境质量较差,不宜物种栖息。(3)延安市生态廊道以森林景观为主,其中重要廊道占10%,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生态网络空间分布极不均匀。(4)生态网络的闭合度、复杂度和连通度均较低,网络稳定性较差。(5)延安市生态孤岛主要分布在洛川县,生态修复关键区主要集中在富县和黄龙县,其中一级修复区占比21.93%。研究结果可为延安市及其他市域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及生态网络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 宁夏区域发展对环境胁迫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区域发展引发的环境胁迫已经成为制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黄河上游地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研究区,构建环境胁迫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2012—2020年宁夏各县域的环境胁迫指数进行测度,并系统分析环境胁迫指数的空间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借助GWR模型对影响环境胁迫空间分异的因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虽然宁夏各县域环境胁迫指数的平均值由0.56580降至0.49762,但是环境胁迫指数的最小值由0.056359增至0.091005,最大值也仅由0.948896降至0.911162,区域发展对环境造成的胁迫压力仍然较重,表现为整体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局部环境胁迫压力依然趋紧的特点。(2)环境胁迫指数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较高环境胁迫等级和高环境胁迫等级的县域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源相对较丰富的宁夏北部川区,而低环境胁迫等级和较低环境胁迫等级的县域主要分布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宁夏南部山区。Moran’s I 指数和Getis-Ord G*指数分析表明,环境胁迫指数的空间聚集性在逐渐增强,且其强度和冷热点区的分布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相关性。(3)人口因素、城镇化因素和能源消耗因素对环境胁迫具有正相关性,产业结构因素和土地利用因素对环境胁迫具有负相关性。为此,宁夏应该有序促进人口在空间合理分布,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 山西黄河流域水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生态系统服务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条件的要素,其中水生态系统服务对于维持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流域水生态服务研究相对薄弱。基于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 offs)模型量化了山西黄河流域2000—2020年的产水量、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服务的时空分布格局。探讨了气候条件和土地利用与产水量、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服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20 a,流域的产水量出现了波动上升的变化,且高峰值的出现在2020年,达152.37 mm。在空间上产水量分布差异明显,高值区范围扩大,低值区范围缩小。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共同影响山西黄河流域产水服务时空变化。气候变化对流域产水服务的贡献率远大于土地利用变化。(2)近20 a,流域水源涵养量与产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高峰值的出现在2020年,达100.32 mm。空间上,林地水源涵养量增加最多,其次为草地,降水量大且蒸散相对较小的地区水源涵养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地区。相比土地利用,气候因素对水源涵养量的影响更大。(3)在水质净化方面,同时期流域N、P输出量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在2020年N、P输出量均达到最低值,分别为0.4739 kg·hm-2和0.0366 kg·hm-2。空间上,山区和丘陵地区的N、P输出量显著低于平原和盆地。人类农业活动特别是对农业用地中化肥的广泛投入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同时伴随城市化发展的不透水地面的扩张也会对研究区水质净化造成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山西黄河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及生态补偿与流域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 山西省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成效 评价及驱动路径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融合发展的自组织过程视角,从内外双驱力层面构建了评价体系,以山西省11个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村落为研究样本,综合评估两者服务融合发展水平,并通过定性比较分析探讨了其驱动路径。研究表明:(1)内驱动力权重高于外驱力,资源融合、设施融合、机构融合是影响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2)案例地整体处于局部融合发展阶段,揭示出其在融合动力、融合保障、融合深度及融合过程等发展上存在明显不足。(3)内驱动力组合上,文旅公共服务平台被视为核心条件,反映出融合表现形式上具有“小而精”特征。外部驱动力上,文旅消费市场潜力是核心条件,反映出存在城乡社会服务融合发展短板。(4)驱动路径分析提炼出了自上而下方式的统筹管理路径、改革供给模式的功能创新路径、扩宽融合渠道的资源共享路径、优化要素协同的融合保障路径。 

  • 民航运输对入境旅游经济的影响——基于异质性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民航运输是入境旅客来华通道的物质主体,是实现旅游产品价值的先决条件。收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1—2022年的经济数据,按照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程度引入分区域测度法探究航空运输对入境旅游的异质性溢出。研究扩展单一时间序列数据为时间和空间面板数据,通过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模拟实证。结论表明:(1)我国入境旅游业总体呈现聚集合作的态势。(2)民航运输对入境旅游的溢出存在空间差异。在入境旅游发达区域,空间溢出为正,在入境旅游不发达地区则为负。(3)不同地区,入境旅游的空间集聚特征不同。在入境旅游发达地区,存在明显的竞争和集聚效应;在入境旅游不发达地区,没有明显的集聚特征,旅游生产要素没有空间关联。研究结果为民航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推动我国区域入境旅游一体化的形成,实现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

  • “交旅”融合下旅游经济与高速交通协调发展分析——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关中平原城市群是我国西部旅游资源的重要聚集地,其众多旅游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均衡发展亟需高速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速交通和旅游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剖析高速交通与旅游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并从时空维度分析两者耦合协调的演化态势,最后探究不同高速交通方式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关中平原城市群高速交通与旅游经济综合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且城市群内部发展存在较大差异。(2)城市群高速交通和旅游经济尚未形成明显协调发展格局,其耦合协调度在时序上呈逐步上升趋势,在空间上逐步向“一圈一轴三带”格局演化。(3)不同的高速交通对系统协调程度和旅游经济边际效应存在明显差异,且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度也不同。

  • 基于RF分类调优和SNIC 聚类的新疆红枣种植区遥感提取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论文旨在快速提取新疆红枣种植区分布信息和种植面积,为预测产量、价格,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数据支持。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快速获取覆盖全疆的Sentinel-1雷达影像、Sentinel-2光学影像及SRTM地形数据,从中提取光谱、纹理、地形等44个特征并进行特征优选过程,在对随机森林分类器进行超参数调优后,得到新疆2021年10 m分辨率红枣种植区空间分布图,运用超像素聚类的方法对全疆主要红枣种植区域进行分类后处理及分区统计,最终得到全疆红枣种植面积。结果表明:(1)通过基于简单非迭代聚类算法进行分类处理,得到全疆红枣种植面积为4253 km2,其主要分布在南疆的阿克苏、喀什、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东疆的吐鲁番市、哈密市等地。(2)对随机森林分类器进行超参数调优后,能够有效提高提取精度,基于混淆矩阵计算的平均总体分类精度为0.86,平均Kappa系数为0.82,红枣提取的生产者精度为0.87,用户精度为0.80。(3)Sentinel-1极化波段特征在红枣信息提取中占据重要地位,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次之。结合多源遥感数据能够快速提取新疆红枣种植区分布与面积信息,对推动该地区农业现代化、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2001—2021 年内蒙古荒漠草原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是表征水碳过程的重要指标,对研究生态脆弱区水碳耦合规律及其响应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总初级生产力(GPP)、蒸散发(ET)、气温、降水量和土壤水分系统分析了2001—2021年内蒙古荒漠草原WUE的时空变化特征,讨论了影响WUE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1)内蒙古荒漠草原2001—2021年WUE平均值0.877 g C·mm-1·m-2,空间变化范围在0.35~2.42 g C·mm-1·m-2。(2)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发生转变的区域占比较大(约占69.00%),这些区域WUE未来变化趋势容易逆转。(3)空间上超过60.00%研究区的WUE与降水量、ET、土壤水分呈现正相关,其中降水量与WUE正相关最为明显(正相关区域占比约91.00%,通过显著性检验P<0.05区域占比约30.00%)。(4)WUE与气温总体呈现负相关,负相关区域占比超过60.00%。(5)气候变化在内蒙古荒漠草原WUE变化中起主要作用。内蒙古荒漠草原WUE受多种因素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荒漠草原地区WUE研究提供参考。

  • 阿克达拉大气本底站地表辐射收支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地表辐射收支变化影响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利用阿克达拉大气本底站基准辐射观测系统的2021年11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地表辐射四分量数据,分析阿克达拉大气本底站地表辐射与反照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太阳总辐射年曝辐量为5772.74 MJ·m-2。太阳总辐射曝辐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不同月份太阳总辐射和反射短波辐射日峰值集中在11:00—12:00,地面长波辐射日峰值集中在12:00—13:00,大气逆辐射日峰值出现时间没有明显规律。(2)净收入辐射最大值主要出现在正午,净支出辐射最大值出现时间主要在日落时。(3)降雨对太阳总辐射、反射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地表反照率具有削弱作用,降雪过程太阳总辐射受到削弱,降雪后地面积雪导致地表反照率增大,地面反射短波辐射增强,日间地面长波辐射和地面净辐射减弱,由于雪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夜间地面长波辐射较降雪前增强;降雨与降雪均对大气逆辐射具有增强作用。(4)雨天地表反照率最小值为0.16;当积雪深度达到5 cm时,地表反照率可达0.96,新雪地表反照率大于老雪,且稳定积雪的地表反照率日均值在0.72~0.88。

  • 西藏高原人体舒适度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西藏高原38个气象站1981—2020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及1970—2000年30 s空间分辨率气候数据,对人体舒适度指数(ICHB)及高原人体舒适度指数(PICHB)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西藏高原近40 a ICHB呈显著上升趋势,整个西藏高原年ICHB升高率为0.76·(10a)-1,各气候区年ICHB升高率为(0.57~0.98)·(10a)-1。季ICHB升高率在时间上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2)年ICHB和季ICHB的升高率在空间上表现为西部>北部>东北部>东南部>中部、南部边缘。(3)PICHB空间上表现为寒冷特不舒适、重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及东北部的高山上;冷不舒适、重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及南部边缘的高山上;冷不舒适、中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和南部边缘等区域的较低海拔地区;凉较不舒适、轻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不冷不热舒适、无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错那县南部和墨脱县南部。随着西藏高原近40 a 和未来气候“暖湿化”的变化趋势,各地月ICHB、季ICHB、年ICHB明显提高,PICHB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均向着舒适度升高的方向发展。

  • 关中地区人类活动强度与地表温度的时空 关联特征及其驱动作用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人类活动对全球温度升高的促进作用愈加明显,如何科学衡量人类活动强度并探究其与地表温度的时空关联性成为当前研究热题。以关中地区为例,整合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夜间灯光强度、建设用地面积比例、电量消耗5个指标表征人类活动强度,分析关中地区人类活动强度与地表温度时空变化规律,探究人类活动强度与地表温度关联性及其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2001—2020年关中地区平均地表高温、低温区域分别呈现总体增大、减少的趋势,地表高温区域范围不断扩大。(2)2000—2020年关中地区的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增加,特别是在各地级市的市辖区和主要居民点,高强度区域范围不断扩大,而低强度区域主要位于秦岭山区。(3)2000—2020年关中地区人类活动强度与地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性和空间上的集聚性,正相关区域面积呈现增大趋势,主要由不显著及负相关转化为正相关区域,高-高类型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各城市主城区,低-低类型集聚区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区。(4)影响地表温度的人类活动强度指标中,夜间灯光强度、人口密度、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对地表温度的驱动作用最为显著;且夜间灯光强度与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人口密度与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交互作用对地表温度的解释力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