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焦虑行为研究进展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3-04-01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移动社交媒体在给用户带来极大便利和丰富体验的同时,其信息过载、重复、冗余等特点也使得用户倦怠、信息焦虑等负面情绪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因此,对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用户信息焦虑行为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方法/过程]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从信息焦虑行为阐述、成因分析和研究对策等方面对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用户信息焦虑行为研究进展进行探讨。[结果/结论] 强迫使用、信息倦怠、抑郁情绪等都与信息焦虑行为相关,移动社交媒体下的用户信息焦虑行为表现为信息寻求焦虑、信息错失焦虑、信息安全焦虑、信息贮存焦虑。用户个体因素、信息资源因素、技术环境因素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当前研究主要从构建信息焦虑行为量表(IAS)、开展实证研究、提出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国内外在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后续需要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关注特殊群体的信息焦虑行为、为每一种类型的信息焦虑行为构建细化的量表、验证信息焦虑行为消解措施的有效性。

  • 自我控制减少拖延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拖延行为常常阻碍个人、企业和政府按时完成既定任务, 妨害了人们的工作、学业以及疾病防治等方方面面。自我控制是自主减少拖延行为的主要能力, 但却是一种相对有限的认知资源。探明自我控制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更高效地减少拖延行为。然而, 由于缺乏合适的认知机制理论和脑成像实验范式, 国内外研究多从现象层面探索自我控制、拖延行为和神经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团队提出的时间决策模型通过揭示人们如何做出拖延决策, 为认知机制的研究和脑成像实验范式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基于时间决策模型中现在做还是以后做的决策机制, 本项目拟: (1)结合横向和纵向研究, 考察自我控制作用的认知机制及其稳定性; (2)开发拖延的脑成像实验范式, 结合多模态MRI技术, 揭示自我控制减少拖延决策的神经基础; (3)利用神经刺激技术, 考察

  • 基于即时反馈的反应抑制训练对青少年和成人执行功能的训练效应和迁移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本研究以基于即时反馈的Stop Signal范式为训练任务, 考察3周训练是否对青少年和成人的执行功能产生训练效应和迁移效应。发现青少年、成人实验组和积极控制组都出现了训练效应。两个实验组均产生了对反应抑制Go/No-go任务的迁移效应; 但只有青少年实验组出现了对干扰抑制Stroop任务的迁移效应。成人实验组和积极控制组都出现了对2-back任务的迁移效应; 但只有青少年实验组出现了在2-和3-back任务上的迁移效应。所有组别都未能出现对推理能力的迁移。研究证明从青春期到成年期, 基于即时反馈的反应抑制训练能够对执行功能产生训练和迁移效应, 但迁移仅限于抑制和工作记忆等基础成分, 无法改善推理能力。

  • 基于即时反馈的反应抑制训练对青少年和成人执行功能的训练效应和迁移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16

    摘要: 本研究以基于即时反馈的Stop Signal范式为训练任务,考察3周训练是否对青少年和成人的执行功能产生训练效应和迁移效应。发现青少年、成人实验组和积极控制组都出现了训练效应。两个实验组均产生了对反应抑制Go/No-go任务的迁移效应;但只有青少年实验组出现了对干扰抑制Stroop任务的迁移效应。成人实验组和积极控制组都出现了对2-back任务的迁移效应;但只有青少年实验组出现了在2-和3-back任务上的迁移效应。所有组别都未能出现对推理能力的迁移。研究证明从青春期到成年期,基于即时反馈的反应抑制训练能够对执行功能产生训练和迁移效应,但迁移仅限于抑制和工作记忆等基础成分,无法改善推理能力。

  • PPAR-γ2 基因-C34G、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基因-C242T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交互作用和 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关系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21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2(PPAR-γ2)基因-C34G、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基因-C242T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的交互作用和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5年3月收治的ESCCBroderⅠ级、BroderⅡ级和BroderⅢ级患者各200例,以2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以上述各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为样本,利用PCR-RFLP检测PPAR-γ2 基因-C34G和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基因-C242T多态性。采用14C-UBT检测受检者H. Pylori与14C结合的每分钟衰变数(DPM)以判断H. Pylori感染情况。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C34G、-C242T多态性与H. Pylori感染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 -C34G(CG)和-C34G(GG)基因型者患ESCC的风险均显著增加,-C242T(CT)和-C242T(TT)基因型者患ESCC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基因突变的协同分析发现-C34G(GG)和-C242T(TT)基因型在ESCC发生、发展存在正向的交互作用,另外在-C34G(CG)和 -C242T(TT)之间、-C34G(CG)和-C242T(CT)之间及-C34G(GG)和-C242T(CT)之间均存在正向交互作用(γ均大于1)。H. Pylori感染者患ESCC的风险性均明显增高。H. Pylori感染与-C34G(CG)、-C34G(GG)、-C242T(CT)和 -C242T(TT)基因型与均有正向交互作用(γ均大于1)。结论 携带-C34G(CG)、-C34G(GG)、-C242T(CT)和 -C242T(TT)基因型的个体属ESCC高危险人群,这些基因型和H. Pylori感染的交互作用促进了ESCC的发生、发展,应当采取根除H. Pylori或调控基因表达的措施以达到有效预防LSCC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