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生物学
  • 析“本性二元论”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7-19

    摘要: 生物本性假设是生物进化论的理论基石和中心议题。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最初是个体选择论,以生物本性利己为基本假设,由于无法解释蜂类蚁类的“利他主义行为”导致了致命的“利他主义难题”,也称为“达尔文主义难题”。为了破解难题,学者们又提出了群体、亲缘、基因和多层次等多种选择论。除个体选择论之外,各种选择论都认为生物中存在着“利他本性”,可统称为“利他本性存在论”。运用这种理论解释生物乃至人类的行为依然矛盾重重,论战不休。只有彻底破除“利他本性存在论”,坚持“利他本性不存在论”,也称“利己本性论”或“本性一元论”,才能摆脱困扰,破解难题。笔者将“利他本性存在论”分为“群内本性利他论”、“群内本性相异论”和“本性二元论”三个分支。限于篇幅,采用三篇论文分析。本文从违反对称性原理、违反简单性原理、定义矛盾、基因矛盾、本性矛盾、三种理论之间矛盾等方面充分论证了“本性二元论”不能成立。

  • 析“群内本性相异论”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进化论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7-19

    摘要: 生物本性假设是生物进化论的理论基石和中心议题。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最初是个体选择论,以生物本性利己为基本假设,由于无法解释蜂类蚁类的“利他主义行为”导致了致命的“利他主义难题”,也称为“达尔文主义难题”。为了破解难题,学者们又提出了群体、亲缘、基因和多层次等多种选择论。除个体选择论之外,各种选择论都认为生物中存在着“利他本性”,可统称为“利他本性存在论”。运用这种理论解释生物乃至人类的行为依然矛盾重重,论战不休。只有彻底破除“利他本性存在论”,坚持“利他本性不存在论”,也称“利己本性论”或“本性一元论”,才能摆脱困扰,破解难题。笔者将“利他本性存在论”分为“群内本性利他论”、“群内本性相异论”和“本性二元论”三个分支。限于篇幅,采用三篇论文分析。本文从违反自然科学原理、实验研究前提无一具备、假设数据不能代表真实总体等方面充分论证了“群内本性相异论”的谬误。

  • 析“群内本性利他论”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进化论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7-19

    摘要: 生物本性假设是生物进化论的理论基石和中心议题。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最初是个体选择论,以生物本性利己为基本假设,由于无法解释蜂类蚁类的“利他主义行为”导致了致命的“利他主义难题”,也称为“达尔文主义难题”。为了破解难题,学者们又提出了群体、亲缘、基因和多层次等多种选择论。除个体选择论之外,各种选择论都认为生物中存在着“利他本性”,可统称为“利他本性存在论”。运用这种理论解释生物乃至人类的行为依然矛盾重重,论战不休。只有彻底破除“利他本性存在论”,坚持“利他本性不存在论”,也称“利己本性论”或“本性一元论”,才能摆脱困扰,破解难题。笔者将“利他本性存在论”分为“群内本性利他论”、“群内本性相异论”和“本性二元论”三个分支。限于篇幅,采用三篇论文分析。本文以生物进化论、需要运动论、自然科学原理和生物行为为依据,充分论证了“群内本性利他论”不能成立。

  • 鬼点灯化学成分及抗结直肠癌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鬼点灯(Bothriospermum zeylanicum)的抗结直肠癌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 ODS 反相柱色谱、高压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对乙酸乙酯部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及核磁 共振等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釆用CCK8 法检测化合物对人结直肠癌细胞(SW620、 HT-29)及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 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鬼点灯乙酸乙酯 部共分离得到12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富马酸(1)、原儿茶酸(2)、富马酸单甲酯(3)、 3,4,α-三羟基甲基苯丙酸酯(4)、对羟基苯甲酸(5)、echiumin A(6)、echiumin B(7)、 (+)-异落叶松脂素-2a-O-β-D-葡萄糖苷(8)、对香豆酰-α-L-鼠李吡喃糖苷(9)、对香豆酸 (10)、(-)-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醇-3α-O-β-D-葡萄糖苷(11)、rupestrin B(12),化合物 1-12 均为首次从鬼点灯中分离得到。(2)化合物8 和化合物12 对SW620 细胞增殖具有一 定抑制作用,其IC50 分别为(9.34±1.10) μmol·L-1 和(0.33±0.06) μmol·L-1,化合物 12 对HT-29 细胞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IC50 为(15.94±1.56) μmol·L-1。该研究结 果丰富了鬼点灯的化学成分,进一步明确了其抗结直肠癌活性成分,为鬼点灯的药效开发与 利用提供了参考。

  • 青海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地质、地貌的形成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化历 史与整个青藏高原一脉相承。 全省 共有野生种子植物 97 科、 595 属、 3 558 种 ,该研究在作 者多年实地 考察和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对青海境内所有植物的科、属、种进行了分布区类型 的划分和分析,结果表明: 1 吴征镒先生关于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中的 15 个分布区类型在青海均有代表出现,体现出区系成分的丰富程度及其生态地理环境的复杂多 样。( 2 )热带类型 多体现出边缘分布的 性质,并以泛热带类型为代表,但无木本类型。( 3 青海区系的核心成分,在属级层面是以北温带和东亚为主的温寒性质的属为主,而在种一级 层面,则是以温带亚洲和东亚分布的种为主。( 4 )中国特有成分体现出青海与我国西南(横 断山)区系和喜马拉雅区系紧密的联系 且青藏高原高寒区系的特色明显。( 5 )我国西南 地 区区系 和北方区系对青海的影响较大并各有侧重。 6 温性湿润的 祁连山地、高寒的青南 高原和温性干旱的柴达木盆地的 “三区”交汇,体现出过渡区系性质明显以及各自植物区系 的特点迥异并各有突出。( 7 )以 许多植物种分布的 西界和海拔高度的最高界为标志的分布 末梢区或是边缘分布区性质明显。( 8 )以多年生草本类群为主而木本类群贫乏的年轻和衍 生的区系性质明显。综上认为, 青海的植物区系 具有以北温带成分,特别是欧亚大陆温、寒 地带典型成分为优势的,兼具温性、寒温和高寒类型的温带区系性质,并同 时体现出“复合 型”区系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首次在国内 建立起了青海野生种子植物种一级分布区类型系 统。

  • 东京银背藤中一个新的异戊烯基异黄酮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东京银背藤(Argyreia pierreana)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该研究采用硅 胶、Sephadex LH-20、C18 中低压等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等色谱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 理化性质、波谱数据结合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采用MTS 法测定单体化合物对肿瘤细 胞增殖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1)分离得到12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rgypierin A(1)、 4′-羟基-5,7-二甲氧基-6-(3-甲基-丁烯基)-异黄酮(2)、2-羟基-3-甲基蒽醌(3)、rubiadin (4)、rubiadin-1-methyl ether(5)、克罗酰胺(6)、methyl 1,4-di-O-caffeoylquinate(7)、 3,4-二-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8)、3,5-二-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9)、3,5-二-O-咖啡酰基 奎宁酸乙酯(10)、ω-hydroxypropioguaiacone(11)、C-藜芦酰乙二醇(12)。其中,化合物 1 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7、10-12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11、12 为首次从 银背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6 对白血病HL-60、乳腺 癌MDA-MB-231、结肠癌SW480 肿瘤细胞株具有较好的增殖抑制活性,其IC50 值分别为 (10.89 ± 0.37),(16.37 ± 1.13),(17.35 ± 0.44) μmol·L-1。

  • 江西官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粒度效应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确定合理的 粒 度是景观格局分析和生态研究过程的关键 。为 深入了解空间的多样 性和景观格局的动态特征 基于 2015 年 、 2020 年江西官山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 hm 2 森林 大样地调查数据,分析 8 种不同景观类型的 各个景观指数在 5~50 m 粒度范围内的粒度效应; 通过变异系数揭示不同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增大的变化特征 结合各项景观指数变化拐点 选取最佳粒度。 结果表明: 1 根据重要值分析得出大样地内乔木层划分出 8 种不同的景 观类型,分别为林窗、竹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林、杉松混交林、竹松混交林、竹 杉混交林。( 2 )整体景观的斑块分布较为均衡,分布形式变化不大。更大的空间粒度下 各景观类型的聚集度增 加,发生景观融合的概率增加,而小粒度下,景观类型有明显的破 碎化趋势,更全面地展示各景观类型的数量、密度、形状等特征。其中, 斑块数量( NP 能很好地表征景观破碎化程度, 平均形状指数( SHAPE_MN 能更精准地反映斑块形状; 香农 多样性指数( SHDI 能更好地说明景观类型的多样性。 斑块密度( PD 、 斑块数量 NP 、 边缘密度( ED 、 景观形状指数( LSI 、 平均分维数( FRAC_MN 、 蔓延度 CONTAG 随粒度的增加而增加, 平均斑块面积( AREA_MN 、 香农 多样性指数 SHDI 、 香农 均匀度指数( SHEI 随粒度的增加而减少。( 3 景观指数中 斑块密度 PD 、 斑块数量( NP 、边缘密度( ED )、 景观形状指数( LSI 、 平均斑块面积 AREA_MN 的变异系数最大, 综合景观结构稳定性和多样性,不同景观指数的变化主 要集中在 5 m 处的拐点。 以上结果说明 景观类型的多样性, 变异系数 反映了景观格局最敏 感的变化特征, 该 研究认为 江西官山 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景观格局研究 的 最佳粒度为 5 m 。

  • 垂穗披碱草TCP转录因子 家族 鉴定 及激素响应模式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优质牧草,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TCP是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家族,参与调控植物叶片发育、侧枝形成、植物激素合成与信号转导等生理过程。为鉴定垂穗披碱草TCP转录因子家族成员,该研究利用SMRT(single molecule real-time)测序技术获得了垂穗披碱草全长转录组数据,并对不同激素处理后的垂穗披碱草叶片进行Illumina测序,以探究EnTCPs基因在不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1)垂穗披碱草全长转录组测序共获得90 956条非冗余转录本。(2)基于全长转录组数据共鉴定到26个EnTCPs,氨基酸数介于186~575 aa,亚细胞定位预测均位于细胞核。(3)根据进化树的分支情况可将26个EnTCPs分为Class I,Class II-a(CIN)和Class II-b(CYC/TB1)3个亚家族,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它们均含有TCP结构域。(4)不同激素处理后的表达模式分析表明,7个EnTCPs家族成员(En108950、En35573、En10347、En16325、En128790、En10346和En14028)在激素处理后上调/下调表达,它们可能参与了激素合成与信号转导通路;QRT-PCR分析结果显示En35573和En14028参与生长素响应,En108950、En10347、En128790、En10346和En14028均参与细胞分裂素响应,En14028参与脱落酸响应,En108950参与茉莉酸响应,而En16325可能参与多种激素信号转导通路。该研究结果为后续EnTCPs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为研究EnTCPs对激素响应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 玉米岩藻糖基转移酶基因SPINDLY 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SPINDLY(SPY)是植物中特有的岩藻糖基转移酶,其介导的O-岩藻糖基化修饰作用 在维持细胞内稳态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玉米(Zea mays )岩藻 糖基转移酶基因(ZmSPY)的功能,本研究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ZmSPY 蛋白的保守 结构域、氨基酸序列以及理化性质等进行分析,并从玉米根系组织中克隆该基因,构建GFP 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分析其蛋白质亚细胞定位,同时通过外源激素处理分析ZmSPY 对不同 激素(GA、IAA、6BA、ABA)的应答。结果表明:(1) ZmSPY 蛋白归属于TPR 和SPY 超 家族,主要由TPR 结构域以及催化结构域构成。(2) SPYs 高度保守,ZmSPY 与高粱(Sorghum bicolor) SbSPY 的序列同源性最高。(3) ZmSPY CDS(coding sequence)区为2 736 bp,编码911 个氨基酸,所编码蛋白为亲水蛋白,无跨膜结构域,二级、三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卷曲为 主,并含有33 个糖基化位点。(4) 亚细胞定位研究显示,ZmSPY 主要定位于细胞核。(5) ZmSPY 表达水平受GA、IAA、6BA、ABA 等外源激素信号调控,并呈现不同程度响应。该 研究结果为玉米SPY 的功能探究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为植物中O-岩藻糖基化修饰的相关 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 七叶一枝花种子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及酶活性变化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七叶一枝花种子的萌发 生理机制,该文从种胚形态上划分七叶一枝花种子萌发过程时期,并分析了 不同时期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 )七叶一枝花种子根据种胚形态可将萌发过程 细分为 8 个时期,分别为种胚未萌动时期( S1 期)、心形胚时期( S2 期)、种胚膨大时期( S3 期)、胚根未突破 种皮时期( S4 期)、子叶柄伸长、胚根突破种皮时期( S5 期)、下胚轴突破种皮时期( S6 期)、上胚轴伸长时期 S7 期)、胚根伸长时期( S8 期)。( 2 )七叶一枝花种子在不同萌发时期 α 淀粉酶活性均明显高于 β 淀粉酶。( 3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在 S5 期最高, S1 期最低;过氧化物酶( POD )和过氧化氢酶 CAT )活性随萌发进 程总体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随萌发进程先下降后升高。( 4 )吲哚乙酸 IAA )、赤霉素 GA 3 )、脱落酸 ABA )和水杨酸 SA )含量随种子萌发进程呈整体下降趋势 1 氨基环丙烷羧酸( ACC )、茉莉酸 JA )、油菜 素内酯( BRs )随种子萌发进程呈整体上升趋势;细胞分裂素类 CTKs )含量无显著变化 IAA/ABA 和 GA 3 /ABA 随种子萌发进程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CTKs/ABA 则不断升高。( 5 ABA 、 IAA 、 GA 3 含量与 胚率呈负相关,而 ACC 、 JA 、 BRs 、 POD 、 CAT 、 β 淀粉酶活性与胚率呈正相关。综上认为,根据种胚形态可将七叶一枝花种子萌发 过程细分为 8 个时期,在不同时期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各不相同,其 中 α 淀粉酶活性、 POD 活性可能与 种胚胚根伸长有关, GA 3 可能影响七叶一枝花种胚形成, ABA 则可能抑制种胚的生长发育。

  • TG 和VI 生产力模型在中亚热带典型森林多时间尺度的适用性评价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估算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对探索陆地生态系统中碳的流动和存储至关重要, 并有助于解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遥感GPP 模型是区域和全球尺度上模拟GPP 的重 要工具。为摸清TG 和VI 这两种遥感GPP 模型在中亚热带地区两种典型森林的适用性以及 不同模型参数标定方法的模拟效果,该研究基于地面气象数据和MODIS 数据,从全年和季 节两种尺度利用通量塔实测GPP 对TG 和VI 模型的敏感参数进行标定,分别对中亚热带次 生常绿阔叶林和桉树人工林的GPP 进行模拟,并对比分析TG 和VI 模型在这两种生态系统 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1)经过参数标定后,模型的模拟精度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在分季 节标定的情况下,模拟精度明显优于全年标定的结果。(2)TG 和VI 模型的输入参数与两 种生态系统实测GPP 的相关性较高(R2 >0.70,P<0.001)。(3)TG 模型的GPP 模拟值与实 测GPP 的相关性高于VI 模型,并且TG 模型在次生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模拟误差最小 (RE<2%)。综上认为,两种模型皆具备在中亚热带地区两种典型森林应用的潜力,且TG 模型的模拟效果优于VI 模型。

  •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与形态学证据探讨银粉背蕨、假银粉背蕨和长尾粉背蕨的系统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银粉背蕨 Aleuritopteris argentea (S. G. Gmelin) Fée 、假银粉背蕨 A. subargentea Ching 和长尾粉背蕨 A. mich elii (Christ) Ching 隶属于凤尾蕨科( Pteridaceae )碎米蕨亚科 Cheilanthoideae )粉背蕨属 Aleuritopteris )。由于形态相似,它们之间的系统关系一直饱 受争议,不同学者的分类处理差异较大。为解决三者分类上的混乱,该文通过分子系统学和 形态学证据对银粉背蕨、假银粉背蕨与长尾粉背蕨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1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和核糖体基因组构建的系统发育结果显示 银粉背蕨与假银粉背蕨 亲缘关系较远;长尾粉背蕨样品并未聚成单系,且样品个体嵌入假银粉背蕨 样品构成的单系 中。( 2 )对形态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银粉背蕨与假银粉背蕨形态性状上存在明显的差 异;长尾粉背蕨与假银粉背蕨形态性状不存在明显差异。综上认为,结合分子系统学和形态 学的研究结果,该研究支持假银粉背蕨的种级地位,并将长尾粉背蕨处理为假银粉背蕨的异 名。

  • 西南手参醇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挖掘西南手参醇提物的应用潜力, 该研究采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生化分析技 术和 MTT 法,研究了西南手参醇提物体外抗氧化活性与 体外 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 1 供试西南手参醇提物中 含有天麻素 质量分数为 2.5 m g· g 1 。( 2 )西南手参醇提物 对羟基自由基、 ABTS 自由基以及 DPPH 自由基具有显著的清除能力, 并 且随着浓度的 升高 作用更加明显,具有浓度依赖性, 西南手参醇提物的浓度为 2 .0 m g· mL 1 时最为 显著 2 .0 m g· mL 1 的手参醇提取物对羟自由基 、 ABTS 自由基和 DPPH 自由基 的清除率分 别为 81.68% 19.94% 和 48.16% 而天麻素仅对羟基自由基具有清除能力 ,对 ABTS 自 由基 与 DPPH 自由基 没有 清除能力 。 3 2 .0 m g· mL 1 的 西南手参 醇提物 对 人肝癌 SMMC 7721 和 HepG 2 细胞 的半数抑制浓度为 5.170 m g· mL 1 和 4.551 m g· mL 1 对 人胃癌 BGC 823 和 MKN 45 细胞 的半数抑制浓度为 1.759 m g· mL 1 和 1.564 m g· mL 1 对 人乳腺癌 MDA MB 231 细胞 半数抑制浓度为 2.665 m g· mL 1 对 人胶质瘤 U251 细胞 的半数抑制浓度 4.401 m g· mL 1 说明 西南手参醇提物 对 人肝癌 SMMC 7721 和 HepG 2 细胞、人胃癌 BGC 823 和 MKN 45 细胞、人乳腺癌 MDA MB 231 细胞以及人胶质瘤 U251 细胞活性 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对人胃癌 BGC 823 和 MKN 45 细胞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 表明 西南手参的抗肿瘤作用具有广谱性 。 该 研究 结果 认为 西南手参醇提物 具有抗氧化活 性且 比其抗氧化活性物质天麻素具有更广谱的活性氧清除能力, 依据 活性氧与肿瘤发生 之间的关系 将其用于抗肿瘤的研究 发现具有广泛的抗肿瘤特性,发挥了天然植物 通过 多种成分的协同作用 的特性, 抑制了 多种 肿瘤细胞尤其是人胃癌细胞的增殖。

  • 湄公锥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湄公锥(Castanopsis mekongensis)叶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该研究以湄公 锥叶70%甲醇提取物为研究对象,选用多种现代分离材料对其开展系统的分离纯化,综合运用NMR 和MS 等波谱分析方法鉴定所得化合物结构,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使用PNPG 法筛选其降糖活性。结果表明:(1) 从湄公锥叶中分离出17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湄公锥A(1)、没食子酸(2)、3,4 二羟基苯甲酸(3)、丁香 酸(4)、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5)、没食子酸甲酯(6)、鞣花酸(7)、龙胆酸5-O-β-D-木糖苷(8)、3-O- 没食子酰基莽草酸(9)、2,3-O-(S)-六羟基二苯基吡喃葡萄糖(10)、木麻黄鞣质(11)、5-desgalloylstarchyurin (12)、芦丁(13)、山奈酚3-O-芸香糖苷(14)、槲皮素-3-O-(6′′-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5)、 槲皮素-3-O-(6′′-O- 没食子酰基-β-D- 吡喃半乳糖苷) ( 16 ) 、 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3′→O-3′′)querce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17)。其中化合物1 为新化合 物,所有化合物皆为首次从湄公锥植物中分离得到。(2)药理试验结果显示,化合物3、9、10、11、12、14、 17 比阳性对照阿卡波糖展示更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湄公锥的化学成分,明确了其 降糖活性成分,为后续降糖相关产品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 生长周期对四数九里香叶片代谢物的累积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明不同生长周期对四数九里香 Murraya tetramera 代谢物种类差异 的影响, 建立科学的培育体系及采摘体系 ,该研究 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四数九里香新叶 与老叶进行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 PCA 、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 判别分析法 OPLS DA 对 代谢物的组间差异 进行分析 采取将差异倍数、 t 检验的 P 值和 OPLS DA 模型的 VIP 值 相结合的方法来筛选差异 积累 代谢物 。 结果表明: 1 共筛选到 850 个差异 积累 代谢物 DAMs )),其中 426 个 DAMs 在老叶中较高 表达, 424 个 DAMs 在新叶中较高 表达 。 2 对 筛 选到的 DAMs 进行分类,共分为 41 类,其中最为丰富的是羧酸及其衍生物、脂肪酰基、有 机氧化合物、苯和取代衍生物、黄酮类、有机氮化合物 。 3 通过 KEGG 进行通路富集分析, 差异积累代谢物 在 2 氧代羧酸代谢、嘌呤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乙 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等代谢通路中显著富集。 综上认为, 在老叶中较高表达 的 差异积累代谢 物 与在新叶中较高表达的 差异积累代谢物 所富集的 KEGG 通路具有显著差异。

  • High-resolution CT-scan data reveals the tooth replacement pattern of the Late Jurassic tyrannosauroid Guanlong wucaii (Dinosauria, Theropoda)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进化论 提交时间: 2024-07-16

    摘要: The Tyrannosaurida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pecialized pachydont dentition and putative bone-cracking predatory strategies, is one of the most extensively studied theropod lineages. Although tooth replacement pattern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feeding behaviors, have been thoroughly studied in this group, studies on non-tyrannosaurid tyrannosauroids are relatively scarce. This study utilizes high-resolution CT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tooth replacement pattern in two specimens of Guanlong wucaii, a Late Jurassic tyrannosauroid, and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tooth replacement across Tyrannosauroidea. Second-generation replacement teeth, a rarity observed mainly in giant predatory theropods (e.g. some tyrannosaurids), were detected in the dentary dentition of the juvenile Guanlong. Zahnreihen reconstructions display a consistent cephalad alternating tooth replacement pattern in the maxilla and the dentary of both of the examined individuals, with Z-spacing values exceeding 2.0. As Guanlong grows, the Z-spacing value in the maxillary dentition increases, resembling the ontogenetic changes documented in the Tyrannosauridae. Additionally, like Tarbosaurus, Guanlong also displays a discontinuity between the tooth replacement waves at the premaxilla-maxilla boundary. This study thus demonstrates that some tyrannosaurid-like tooth replacement patterns were acquired before the origin of the Tyrannosauridae.

  • Comparative microbiome analysis of core drought responsive microbiome

    分类: 生物学 >> 微生物学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0

    摘要: Plants evolved sophisticated genetic and metabolic mechanisms to shape their “core microbiome” under normal growth conditions. However, whether natural plant ecotypes re-shape a core “stress responsive microbiome” remains elusive. Considering that drought is the most serious abiotic stress worldwide, we conducted comparative microbiome analysis to study the potential conserved core root microbiome changes upon drought stress in natural Arabidopsis ecotypes. We screened the drought tolerance of 130 worldwide Arabidopsis ecotypes, and chose the extremely drought tolerant and sensitive ecotypes for comparative microbiome studies. We detected diverse differentially abundant ASVs , network driver taxa, as well as key functions pathways shared in diverse ecotypes upon drought stress, indicating the existence of some core drought-responsive microbiome changes. Our work unveiled the existence of a core drought-responsive microbiome and its critical role in enhancing plant fitness. This work also provided a research paradigm for guiding the discovery of stress-alleviating microbiomes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using natural ecotypes.

  • 高层次主体选择论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进化论 提交时间: 2024-07-01

    摘要: 达尔文自然选择论最初是个体选择论,但是不能合理解释生物的“利他主义行为”,由此产生了著名的“达尔文主义难题”。学者们又提出了群体、亲缘、基因、多层次等多种选择论,难题依然未解。本文提出了高层次主体选择论,指出生物和人类的体内和体外存在不同层次的主体,每一层次主体都可以成为自主需要主体,成为支配生物发生适应自然行为的高层次主体,成为自然选择单位。生物本性是利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需要。依据这一理论可以圆满解答“达尔文主义难题”以及一切生物行为和生物进化事实。

  • Humans are invited to write cell backbones as complex numbers by writing polyribonucleotides as computable numbers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分类: 生物学 >> 分子生物学 分类: 数学 >> 逻辑 提交时间: 2024-07-01

    摘要: Polymer aggregates and molecular polymers are written as computable numbers, resulting in a unity between cells and universal Turing machines with the Entscheidungsproblem. However, whether the Entscheidungsproblem of cells really exists remains elusive. Alan Turing found universal Turing machines read only computable numbers written by humans who further differentiate transcendental numbers from the set of computable numbers by Georg Cantor’s diagonal process. It follows that the decidability of the Entscheidungsproblem derived from humans eliminates the independence of computable numbers from each other and enables computable numbers to be fused with each other into the set of computable numbers, with the result that humans are endowed with a capacity to read of the fusion of computable numbers with each other into the set of computable numbers by humans to read the set of computable numbers bearing computable numbers by being endowed with a capacity to write computable numbers. Accordingly, it is shown here how humans are invited to write cell backbones as complex numbers rea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chines emulated by cells by writing polyribonucleotides as computable numbers read by universal Turing machines emulated by extracellular ribosomes to extend Georg Cantor’s continuum hypothesis by being invited to extend Alan Turing’s work on the Entscheidungsproblem, resulting in a unity between cell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chines without the Entscheidungsproblem.

  •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and prediction of water yield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Bosten Lake Basin based on the PLUS-InVEST model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24-06-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科学》

    摘要: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alterations in water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 within arid watersheds,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Bosten Lake Basin, which is situated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The research was based on land use/land cover (LULC), natural, socioeconomic, and accessibility data, utilizing the Patch-level Land Use Simulation (PLUS) and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InVEST) models to dynamically assess LULC change and associated variations in water yield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he analyses included the evaluation of contribution indices of various land use types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driv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water yield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ange of LULC in the Bosten Lake Basin from 2000 to 2020 showed a trend of increasing in cultivated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and decreasing in grassland, forest, and unused land. The unused land of all the three predicted scenarios of 2030 (S1, a natural development scenario; S2, an ecological protection scenario; and S3, a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scenario)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The scenarios S1 and S3 showed a trend of decreasing in grassland and increasing in cultivated land; while the scenario S2 showed a trend of decreasing in cultivated land and increasing in grassland. The water yield of the Bosten Lake Basin exhibited an initial decline followed by a slight increase from 2000 to 2020. The areas with higher water yield values were primarily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section of the basi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altitude. Water conservation demonstrated a pattern of initial decrease followed by stabilization, with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demonstrating higher water conservation values. In the projected LULC scenarios of 2030, the estimated water yield under scenarios S1 and S3 was marginally greater than that under scenario S2; while the level of water conservation across all three scenarios remained rather consist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ejing County is an important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zone, and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Xiaoyouledusi Basi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nd should be protected.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offer a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advanc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rid watersheds and facilitating efficient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