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益气除痰法通过减轻炎症浸润缓解肿瘤性骨骼肌损伤的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5-07-16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肿瘤患者常出现肌肉减少等症状,但其病理学机制未完全明确。目的 探讨肿瘤性骨骼肌损伤的病理学机制并研究益气除痰法对肿瘤性骨骼肌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 于2020年10月—2021年5月,采用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共30只,随机选取20只小鼠通过皮下注射LLC细胞构建荷瘤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为肿瘤组(n=10)和益气除痰法组(YQCT组,n=10)以及对照组(n=10),YQCT组予以益肺散结丸灌胃处理(3g·kg-1·d-1),对照组和肿瘤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处理,共21 d。末次给药24 h后,采用旷场试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进行行为学评估;采集腓肠肌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观察腓肠肌组织病理损伤变化;采用转录组学分析,观察差异表达基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组织炎症因子水平。取对数生长期的RAW264.7细胞,随机分为小鼠血清对照组(RAW264.7组)、小鼠肿瘤血清组(RAW264.7-LPS组)和小鼠益气除痰法血清组(YQCT组),RAW264.7组使用含10%的对照组小鼠血清的培养基、RAW264.7-LPS组使用含10%的肿瘤组小鼠血清+100 ng/mL LPS的培养基、YQCT组使用含10%的YQCT小鼠血清+100 μg/L LPS的培养基处理24 h,采用ELISA检测RAW264.7的炎症因子水平。上述处理后的RAW264.7细胞与小鼠C2C12细胞共培养48 h后,采用溶酶体红色荧光探针试剂盒检测C2C12细胞的自噬溶酶体水平。结果 三组小鼠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总运动路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肿瘤组低于对照组,YQCT组高于肿瘤组(P<0.001);病理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肿瘤组肌细胞出现明显的损伤,而YQCT组损伤程度降低;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YQCT组基因表达趋势较为统一,肿瘤组基因表达趋势则与之相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肿瘤组腓肠肌中M1型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浸润增加;与肿瘤组相比,YQCT组M2型巨噬细胞的浸润增加,其他促炎细胞的浸润减少。ELISA检测结果显示,肿瘤组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高于对照组,YQCT组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低于肿瘤组(P<0.001)。细胞实验结果显示,RAW264.7-LPS组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高于对照组,YQCT组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低于RAW264.7-LPS组(P<0.001),且活化的RAW264.7细胞能导致C2C12细胞自噬溶酶体增多。结论 益气除痰法减少肿瘤所致的骨骼肌炎症细胞浸润,从而减轻骨骼肌炎症性损伤,保护荷瘤小鼠的运动功能。

  • 二穗短柄草BdFKF1 基因调控烟草开花的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FKF1是响应蓝光节律表达的基因,是光周期途径调控植物开花的重要因子之一。为探索BdFKF1基因在光周期途径中调控烟草植株开花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以野生型烟草 SR1 和转 BdFKF1 基因( BdFKF1-OE 烟草植株为材料,利用转录组学测序并进行 RT qPCR 验证,观测并记录两种材料的开花时间 。结果表明:(1)在SR1 vs FKF1 组中 ,共筛选出472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基因248个、下调基因224个,其中与光周期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有14个、上调基因7个、下调基因7个。(2)GO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大量富集在U5 小核核糖核蛋白 和氧化还原酶活性 通路 中,作用于成对供体、 蓝光反应 等通路中,其中与光周期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FK506 结合 、光周期 开花、光 周期、 磷脂酰乙醇胺结合 、大环内酯结合、 花发育调控 等通路中。( 3 KEGG 富集分析发 现 ,在 ABC转运蛋白、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 、 角质,木栓素和蜡的生物合成、昼夜 节律 植物 等通路中,其中与光周期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昼夜节 律 植物 通路中。( 4 )通过观察记录发现 BdFKF1-OE植株开花时间比 SR1 提前 3.9 d。( 5 RT qPCR 结果与转录组学数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转录组数据有较高的可靠性。综上 认为,在长日照条件下, BdFKF1 基因会影响光周期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过表达 BdFKF1 基因具有促进烟草植株开花的作用。

  • 进化与未进化小球藻响应苯酚的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07-24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苯酚是工业废水中典型的环境污染物。小球藻(Chlorella sp.)由于其生长快、抗逆性强,可以有效利用废水中的酚类化合物,是最有潜力的含酚废水处理藻株。但是高浓度苯酚产生的氧化压力会造成小球藻细胞的氧化损伤。通过实验室适应性进化已经得到了可以耐受500 mg/L苯酚的小球藻藻株(L5)。本研究通过无参比较转录组学数据,在基因组尺度上考察了未进化小球藻(L3)和L5对高浓度苯酚的响应差异。无参比较转录组学结果表明进化后小球藻能够耐受并降解高浓度苯酚是多个代谢途径整体调控的结果。相比于原始小球藻(L3),进化后小球藻(L5)在500mg/L苯酚浓度下对苯酚氧化胁迫的响应增强,主要体现在细胞信号转导、ABC转运蛋白、热休克蛋白、氮代谢和三羧酸循环(TCA)等相关的转录水平明显上调。进化后小球藻通过这些响应降低高浓度苯酚产生的氧化压力。

  • 蚊虫的组学研究:媒介生物学和传播疾病的大数据分析平台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二代测序等生物技术的的快速发展,蚊虫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小RNA组学等领域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提升。迄今为止,已有多种重要蚊媒包括冈比亚按蚊、致倦库蚊、埃及伊蚊等的基因组获得解析;不同蚊种的基因组大小差异很大,且与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的多少呈正相关;基因组序列为嗅觉相关基因、性别决定基因等蚊虫基因的克隆鉴定提供了便利。转录组研究则给蚊虫基因的功能分析带来了有效手段,吸血蚊虫的分子基础、唾液腺蛋白的分类构成以及滞育的发生机制{:霎昔肠借此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小RNA组研究则揭示miRNA和piRNA对蚊虫的卵巢发育和吸血消化具有调节作用,而且在蚊媒抗病毒免疫中起重要作用。总之,蚊虫的组学研究为其媒介生物学和传播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广阔的、实用的大数据分析平台。

  • 睡眠片段化对高脂喂养小鼠心脏重塑的作用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睡眠片段化(SF)作为睡眠障碍的标志之一,对于心脏重塑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 观察SF对高脂饮食小鼠心脏重塑的作用。方法 研究时间为2023年8月—2024年6月。将21只8周龄C57BL/6J雄鼠随机分为高脂睡眠片段化组(SF组,n=10)与高脂对照组(Ctrl组,n=11),分别放置于睡眠剥夺仪(XR-XS108型)中和普通笼位中,两组均给予45%高脂饲料,睡眠片段化干预时间为5个月。以心脏/体质量(HW/BW)和心脏/胫骨长度(HW/TL)评价心脏肥大程度。以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结构变化。采用心肌HE染色、Masson染色、WGA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大小与胶原含量,获取小鼠的心脏组织进行转录组与代谢组学测序并分析结果。结果 与Ctrl组相比,SF组心脏重量增加(P<0.05),HW/BW与HW/TL升高(P<0.05),左心室舒张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增加(P<0.05),舒张期左心室后壁厚度下降(P<0.05)。HE染色显示,与Ctrl组相比,SF组心脏增大,心肌细胞增大;Masson染色统计图显示,与Ctrl组相比,SF组心肌纤维化增多(P<0.01);WGA染色统计图显示,与Ctrl组相比,SF组心肌细胞增大(P<0.001)。转录组学结果提示SF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上调。代谢组学提示SF组心脏重塑增加与甘油磷脂代谢途径下调有关。结论 睡眠片段化能引起高脂饮食小鼠心脏增大,心腔增大,室壁变薄,胶原含量增多,造成心脏重塑增加。其机制可能与TGF-β信号通路上调,甘油磷脂代谢下调有关。

  • 基因组时代林木抗病分子机理研究的新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06-01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林木的分子病理学研究长久以来落后于农业作物病理学。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问世,林木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2006年至今,杨树、云杉等重要森林树种的全基因组测序相继完成,这为全面解析林木的抗病过程提供了遗传背景。同时,转录组学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应用使得人们能快速地积累大量的数据,从而为揭示林木和病原菌之间的分子互作机制奠定了基础。近两年来CRISPR/Cas9基因编辑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创新不断。高效地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基因组学研究有利于林木育种的研究。本文阐述了林木对抗病原菌入侵的生理机制,综合论述了近十年来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在木本植物分子病理学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林木抗病领域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以期为林木抗病育种提供参考。

  • IgA血管炎多组学的研究进展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5-03-1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IgA血管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系统性小血管炎,其发病由IgA免疫复合物沉积为主,表现为皮肤紫癜伴或不伴消化道损伤、关节损伤及肾脏受累,远期预后主要与肾脏损害的严重程度有关,部分可能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危害着儿童的身心健康。IgA血管炎的病因及发病、进展机制复杂,至今尚无定论。组学技术作为疾病研究的有效工具,逐渐被应用于IgA血管炎不同分子层次上生物标志物的寻找及其发病、进展等机制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效果。本文通过梳理目前IgA血管炎的组学研究文献,总结并分析了多种组学技术在IgA血管炎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以期为今后更深入地研究IgA血管炎提供思路和方向。

  • 基于单细胞测序的巨噬细胞在肝硬化-肝癌疾病进展中的功能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4-02-1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肝脏巨噬细胞在构建宿主防御机制及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参与肝脏损伤和修复的重要细胞成分。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在基因调控以及具体功能方面与肝脏固有巨噬细胞不尽相同。90%以上的原发性肝癌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巨噬细胞在肝硬化及肝癌疾病进展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值得探讨。目的 解析不同来源肝脏巨噬细胞的转录组学差异,分析巨噬细胞在肝硬化 - 肝癌疾病进展中的动态变化规律,探索预防肝硬化进展为肝癌的潜在策略。方法 本研究通过从 GEO 数据库获取健康、肝硬化及肝癌组织的单细胞转录组学数据。健康及肝硬化数据来自 GEO 数据库 GSE136103 数据集,取自 5 例健康肝脏以及 5 例肝硬化肝脏的数据。肝癌数据来自 GEO 数据库 GSE149614 数据集,取自 10 例肝癌患者的数据。通过 Seurat 软件包分别对肝硬化及肝癌样本的数据进行聚类,鉴定各个细胞类型。将肝硬化样本中的 3 簇巨噬细胞亚群提取后,分析各个亚群前 200 特异性表达基因,应用 Metascape 在线分析软件对各亚簇特异性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析。提取巨噬细胞亚群肝硬化特异性表达基因,通过KEGG 功能分析探究巨噬细胞在肝硬化中的功能。将肝硬化以及肝癌单细胞转录组数据通过 CellChat 软件包进行细胞间相互作用分析,对比肝硬化与肝细胞癌样本巨噬细胞细胞通讯的差异。将健康对照、肝硬化以及肝癌三者不同来源的巨噬细胞通过 Harmony 软件包去批次效应,之后导入 Monocle 软件包进行伪时序分析,构建健康肝脏 - 肝硬化肝脏 - 肝癌巨噬细胞的演变轨迹。利用 limma 软件包找寻在健康肝脏 - 肝硬化肝脏 - 肝癌巨噬细胞的演变过程中连续上调以及下调的基因,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对所有细胞进行无监督聚类,根据标记基因表达情况,共提取出 3 个巨噬细胞亚簇(分别为 Mac1,Mac2 和 Mac3)。其中 Mac1 起源于组织驻留巨噬细胞(Kuffer 细胞),Mac2 以及 Mac3 起源于血液单核细胞,并且其数量在肝硬化组织中明显增多。在肝硬化组织中的 Mac1 表现了适应性免疫系统(adaptive immune system)相关功能的上调,Mac2 以及 Mac3 亚群均表现出吞噬体(Phagosome)相关功能以及抗原提呈功能的下调。肝硬化与肝癌样本中巨噬细胞与其他类型细胞的通讯存在巨大的差异。某些细胞间通讯仅发生于肝硬化巨噬细胞中,这包括干扰素 - Ⅱ(IFN- Ⅱ)以及 CD40 等信号通路的细胞通讯。经过去批次效应的处理后,对健康肝脏、肝硬化肝脏以及肝癌巨噬细胞进行伪时序分析,结果提示三组数据存在特定的时序关系。本研究发现 81 个在该过程中连续下调的基因,然而未发现在健康肝脏 - 肝硬化肝脏 - 肝癌巨噬细胞演变过程中连续上调的基因。功能分析提示连续下调基因存在对细菌的免疫反应的功能富集。结论 肝硬化巨噬细胞可以分为 3 个亚群,其中 Mac1 来自于肝脏固有 Kuffer细胞,Mac2、Mac3 来自于血液单核细胞。肝硬化中诸多免疫相关细胞通讯例如 IFN- Ⅱ以及 CD40 通路在肝细胞癌中消失。健康肝脏 - 肝硬化肝脏 - 肝癌巨噬细胞演变过程存在对细菌的免疫反应的持续下调,这可能加重了门脉高压造成的肠道菌群位移的危害。对于肝硬化患者,尽早地治疗门脉高压造成的肠漏,可能是重要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