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智媒视域下心理距离对高校网络舆情再传播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自我效能的调节作用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4-09

    摘要: 智媒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着传统的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更具复杂性、迭代性、不可控性,这也给高校带来更多的网络舆情压力。本文构建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对智媒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再传播意愿的影响模型,并验证自我效能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时间距离、社会距离正向影响高校网络舆情再传播意愿;自我效能在时间距离、社会距离与高校网络舆情再传播意愿间起显著调节作用。

  • 1例成人罕见法布里病患者的护理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1-06

    摘要: 本文总结1例成人罕见法布里病(FD)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做好注射用阿加糖酶静脉治疗过程中的用药护理、发热疼痛护理、防止意外伤害、症状管理、饮食指导以及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 气温与气温变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5-03

    摘要: 气温与气温变化对心理健康的威胁和影响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气温及气温变化对情绪体验、抑郁症等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物质滥用与依赖、自杀意念与行为等心理健康指标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气象情绪效应、棕色脂肪组织理论和血清素理论从生理角度解释气温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健康保持行为理论则从行为角度解释气温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工人是高温与高温压力的易感人群。气温变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存在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的差异。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区分不同的气温指标,增加对低温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关注,控制其它因素对气温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干扰,并揭示群体间差异。

  • 人为热排放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研究展望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6-29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全球范围的城市扩张和能源消耗,导致人为热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影响地表热环境,人为热排放与城市热岛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国内外文献总结源清单法、数值模拟法和能量平衡方程等3种人为热估算方法的优缺点,评价人为热研究在城市、区域和全球尺度的主要进展和区别,归纳出现有研究在城市尺度多关注人为热的时间动态变化,区域和全球尺度研究则更关注人为热的空间差异,以及人为热对于全球变暖的贡献和人类的适应对策。从中发现人为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包括研究尺度和研究方法匹配性、研究结果的验证和比较、人为热排放与景观功能的联系、人为热排放强度和周期对气温的影响机制等。根据现存问题提出多学科集成、人为热与景观功能耦合、时空尺度选择、数据获取等4个方面的建议,有助于在理论和方法方面深化和拓展城市人为热研究。

  • 2017年与2014年西安极端高温天气及其环流特征对比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借助观测资料与FNL全球分析资料,对比研究2017年与2014年西安高温天气基本特征与有利环流形势,结果表明:① 2 a西安均发生了40 ℃以上的长时间持续高温天气,其中2014年属于常规高温年份,而2017年西安高温则提前1个月发生,高温的提前发生主要是因为南亚高压强于正常年份同期强度;② 不同于我国南方地区的闷湿高温,西安高温属于干性高温,且昼夜温差较小,由此造成24 h对人体的不适;③ 详细描述了西安高温发生的典型环流特征,即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同时增强,并在对流层中高层相互贯通;④ 南亚高压是影响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热源基地,在较大经向度的有利环流背景下,强风速可将热气团向南向东深度输送至下游地区(即西安);⑤ 在“上辐合、下辐散”的散度场配置下,西安500 hPa以下高空维持明显的下沉气流,加之有利的局部要素相配合,最终造成该地区高温天气的发生。

  • 辣木的抗菌消炎作用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辣木原产于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南麓,是辣木属中利用及研究最多、商业价值最高的品种。大量研究表明,辣木根、树皮、叶、籽等多个部位含有生物活性物质,如黄酮、多糖、生物碱、酚类等。此外,辣木具有抗菌、消炎和促进肠道发育作用,在维持动物个体健康和预防疾病方面有潜在的利用价值。因此,本综述对辣木的营养价值、化学成分、药理特性以及其在抗菌、消炎和畜牧生产中的应用进行总结,旨在为开发辣木提取物作为天然功能性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基础。

  • 辣木在动物饲料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辣木是一种有特种经济价值的热带落叶乔木,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广、栽培简便、抗逆性强的优势,而且辣木营养价值高,叶片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高达27%,氨基酸组成合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元素和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饲料资源。为此,本文就辣木的生物学特性和营养水平进行介绍,并综述其作为饲料资源对动物生长发育、产品品质的影响,以及在动物养殖上的保健作用,旨在为辣木作为新型饲料资源的推广与应用提供参考。

  • 叙事医学在基层医疗中的实践——基于全科医生视角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05-05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全科医学提供的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保障。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我国基层医疗情况从机构的数量、全科医生的数量及门诊人次数均较十年前大幅提升。全科医生作为全科医学的实施主体,在以患者为中心、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方面与叙事医学理念不谋而合,叙事医学是由具有叙事能力的临床工作者所实践的医学,目前在我国存在理论强、实践弱的情况。本文在全科医生视角下,以平行病历的形式展现叙事医学在基层医疗中的实践对全科医生的积极影响。

  • 基于COSMIN指南对癌症复发恐惧评估工具的系统评价

    分类: 物理学 >> 普通物理:统计和量子力学,量子信息等 提交时间: 2022-11-22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目前国内外可用于评估癌症复发恐惧的量表种类较多,且主要为自我报告量表,尚缺乏对此类量表的测量学特性进行系统的评价,为评估工具的选择带来了困难。目的 系统评价癌症患者癌症复发恐惧评估工具的测量学特性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为医护人员选择更合适的评估工具提供参考。方法 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检索与癌症复发恐惧量表测量学特性评价相关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9月10日。2名研究者各自进行资料数据提取。同时采用基于共识选择健康测量工具的标准(COSMIN)系统评价指南对纳入评估工具进行评价,最终形成推荐意见。结果 共纳入24项研究,涉及6个癌症复发恐惧工具:恐惧癌症复发量表(FCRI)、癌症患者恐惧疾病进展量表(FOPQ)、7条目癌症复发恐惧量表(FCR-7)、癌症复发恐惧单项量表(FCR-1)、癌症担忧量表(CWS)、幸存者担忧评估问卷(ASC)。就量表的测量特性质量而言,除FCR-1和FCR-7内容效度为不充分,CWS为未报告以外,其余量表为不确定;除ASC量表结构效度为充分,FCR-1为未报告以外,其余量表均为模糊;内部一致性中,FCR-1为不确定,ASC量表为不充分以外,其余量表均为充分;稳定性方面,FCR-1及CWS为不确定,ASC为未报告,其它量表为充分;效标效度方面,ASC量表为未报告以外,其余量表均为不充分;跨文化效度方面,FCRI及ASC为不确定,其余量表均未报告。最终,FCRI、FOPQ、FCR7、FCR1、CWS均为B级推荐,ASC为C级推荐。结论 与其他5个量表相比较而言,FCRI的各个测量学特性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评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暂时被推荐使用,但其他测量学特性仍有待验证。

  • GA3 浸种处理对五种晚花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晚花杜鹃(late flower Rhododendron )是一类花期较晚的杜鹃品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被广泛应用于庭院种植和园林绿化。随着旅游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发和利用晚花杜鹃资源显得非常迫切。自然条件下晚花杜鹃萌发率相对较低,因此为提高晚花杜鹃萌发率,探究不同浓度赤霉素(GA3)处理对五种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该研究以五种晚花杜鹃(小白杜鹃、大白杜鹃、桃叶杜鹃、长蕊杜鹃和九龙山杜鹃)为实验材料,通过不同浓度(0,300,400,500,600,700 mg·L-1 )的GA3 对五种晚花杜鹃种子进行24 h 浸种处理,测定其发芽指数、发芽势、发芽率以及成苗率等指标,分别确定五种杜鹃种子萌发的最适GA3浓度,并对相同处理下五种杜鹃种子的萌发率和成苗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A3 浸种对五种晚花杜鹃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在适当GA3 浓度下五种杜鹃种子的发芽指数、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显著高于对照,萌发时滞、萌发高峰期和持续萌发时间均较对照相对缩短。其中,大白、桃叶和九龙山杜鹃种子在GA3 浓度为600 mg·L-1 处理时各项萌发指标相对较好,长蕊杜鹃以GA3 为700 mg·L-1 浸种处理萌发效果相对较好,小白杜鹃以GA3 浓度为400mg·L-1 和700 mg·L-1 处理最好。因此,在杜鹃的栽培中,可以采用赤霉素GA3 处理法提高种子发芽率,缩短萌发时间

  • 堇菜叶片草酸钙晶体与水分维持的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重,干旱强度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加,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和作物产量。喀斯特为典型的干旱和高钙生境,植物叶片富集大量的草酸钙晶体,而该晶体与植物的耐旱性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该文以喀斯特适生植物堇菜(Viola verecumda)为材料,土壤进行自然干旱,分析堇菜叶片的草酸钙晶体变化特征与水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土壤自然干旱条件下,堇菜主要通过细胞内束缚水的游离,维持细胞内水分平衡;而在干旱后期,叶片通过关闭气孔,将部分自由水转变为束缚水,防止水分流失。此外,草酸钙晶体的数量与束缚水含量具有极其显著的强正相关线性回归关系(r=0.825 3,P<0.000 1),意味着草酸钙晶体担当主要的束缚水物质。因此,堇菜植物在耐旱过程中可能协调草酸钙晶体和气孔的生理行为忍耐干旱胁迫。

  • 氮肥施用对岩溶区石灰土种植火龙果品质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2-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岩溶区石灰土条件下火龙果的氮肥施用水平对其果实品质的影响,模拟岩溶 区石灰土土壤环境开展盆栽试验,以“台湾大红”火龙果为实验材料,在磷(P)和钾(K)分别为 0.216、0.324 kg 基础上,设置4 种施氮水平(CK、T1、T2、T3),测定21 个果实品质指 标,比较不同施氮水平的火龙果品质差异,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1 个外观品质指标进 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施氮可提高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 蛋白质含量及膳食纤维含量,高氮处理(T3)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随施氮量增加,果实 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 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而固酸比随施氮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高 氮水平明显提高了果实的纵横径、果形指数及单果重。(2)施氮处理降低了火龙果果实N 含量,提高了P 含量,各处理间的N、P 含量差异显著;果实K 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 提高;施氮增加了果实B 含量,降低了果实Cu 含量;不同处理果实Mn、Fe、Ca、Mg 含 量高低排序为T3>T1>CK>T2;Zn 含量随施氮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3)高氮水平 处理的主成分综合评价得分最高,说明选择桂林岩溶区棕色石灰土种植火龙果时,再辅以一 定量的P、K 肥基础上,高氮处理更有利于提高火龙果品质,在实际生产中需根据种植园的 土壤肥力状况进行适当调整。

  • 基于转录组的不同火龙果品种抗性差异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不同的品种抗性不同,为进一步探究不同火龙果品种之间的抗性差异,为后续火龙果 抗性育种提供参考,该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 2000 测序平台对‘普通白肉’(BR)和‘厄瓜 多尔黄龙’(EY)两个品种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参考GO Ontology、KEGG 等公共数据 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类与富集分析。结果显示:(1) BR 与EY 共有14 248 个差 异基因,其中5 446 个基因上调,8 802 个基因下调。(2) 相关GO 功能分析表明这些差异 基因主要参与酶催化活性、细胞组分、代谢过程等,其中参与氧化还原酶活性的349 个差异 基因在BR 中表达量上调。(3)KEGG 通路分析显示,大部分差异基因富集在新陈代谢、 生物合成等,其中参与角质、木栓质和蜡质生物合成的差异基因有12 个,如CYP86 与CER1 等。参与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差异基因在BR 中较EY 表达量上调,且显著富集,表明BR 与 EY 在生长发育、细胞代谢过程差异显著。参与角质、木栓质和蜡质生物合成的差异基因在 BR 中表达量上调,此类基因在BR 中具有较高的表达量且显著富集,表明BR 可能具有较 强的抗旱和抗病能力。

  • 刺梨GL2同源基因的克隆、系谱树和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3-1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刺梨的果刺给水果采摘和食品加工带来不便。本文从刺梨果实中克隆得到与果刺发育形成相关的基因RrGL2,为研究果刺的形成和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石蜡切片观察刺梨果实的果刺细胞学发育过程。以刺梨‘贵农5号’的cDNA为模板,通过RACE克隆获得刺梨中与拟南芥表皮毛形成GL2的同源基因RrGL2,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分析。刺结构在花芽形成早期基部内的细胞首先不断分裂,向外继续发育,中部的细胞变细、变长形成“针”状结构,顶部的细胞逐渐木质化使刺变硬,形成果刺。通过RACE扩增得到RrGL2的cDNA全长2 292bp,编码763aa氨基酸。RrGL2具有Homeodomain同源结构域和StAR磷脂酰胆碱转移蛋白的结构域,RrGL2与其他物种编码的GL2氨基酸同源性高度相似,并且系谱树分析揭示刺梨RrGL2和草莓属亚种的GL2密切相关。最后,qRT-PCR分析表明,RrGL2在茎和果实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其他组织,在花后7周果刺中的表达最高,是3周和5周果刺中的7.87倍和2.10倍。RrGL2的功能与果刺的形成发育密切相关,该研究为刺梨中刺形成的分子机制和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空间结构参数分布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3-14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基于武夷山9.6hm2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调查资料,采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等空间结构参数分析其群落乔木层内部空间结构特征,阐述群落结构的形成与维持机制。结果表明,该样地乔木层以随机分布为主,聚集分布为辅;树种混交度也极高,具有很强的物种异质性;树种的优劣程度参差不齐,整体处于中庸的生长状态。样地呈强度混交的轻度聚集分布格局。前10位优势树种均呈集聚分布,且它们的树种混交程度都极高。木荷、甜槠等喜阳植物在乔木上层占有一定的生长优势;随着林内微环境的不断改变,赤楠、格药柃等喜阴植物开始在乔木下层广布繁殖,并占据有利地位,这不仅提高了该区域的物种混交程度,还大大增加了该生境中的物种多样性,有助于群落形成较为稳定的动态结构。同时,该样地当前以中、幼龄树木居多,暂未有建群种出现,可能正处于演替中后期。只有角尺度和混交度这两个参数间存在着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当一个样地内的树种混交程度越高,物种多样性越大,其空间分布也就越密集,反之亦然。

  • 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和18F-FDG-PET/CT融合显像鉴别孤立性肺结节的对比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99Tcm-MIBI 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和18F-FDG-PET/CT融合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鉴别诊断效率,为中小城市医疗机构寻找一种较为廉价的鉴别SPN诊断才了法。方法对39例SPN患者行,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46例SPN患者行’gF-FDG-PET/CT融合显像。对两种显像结果进行定性及半定量分析。并根据最终诊断结果,对比分析两种显像方法对 SPN的鉴别诊断效率。结果39例SPN患者行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13例为恶性SPN,26例良性SPN。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定性分析对SPN良恶性鉴别诊断灵敏度92.31 % 12/13)、特异性88.46%( 23/26)、准确性89.74%}35/39>、阳性预测值80%(12/15)、阴性预测值95.83%(23/24) 46例SPN患者行18F-FDG-PET/CT融合显像,29例为恶性SPN,17例良性SPN。18F-FDG-PET/CT融合显像对SPN良恶性鉴别诊断灵敏度96.55 %(28/29)、特异性76.47%( 13/17)、准确性89.13%(41/46)、阳性预测值87.50%(28/32)、阴性预测值92.86%(13/14)。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和18F-FDG-PET/CT融合显像鉴别SPN的灵敏度(χ2=0.356 P=0.55)、特异性(χ2=1.084, P=0.298)、准确性(χ2=0.008, P=0.927)、阳性预测值(χ2=0.453, P=0.501)和阴性预测值(χ2=0.157, P=0.692)均无统计学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以99Tcm-MIBI早期摄取比值EUR≥1.474为鉴别SPN良恶性界值,灵敏度100%,特异性76.90%;以99Tcm-MIBI延迟摄取比值(DUR) ≥1.38为鉴别SPN良恶性界值,灵敏度100%,特异性76.90%;以18F-FDG最大标准摄取比值(SUVmax) ≥ 2.40为鉴别SPN良恶性界值,灵敏度96.60%,特异性76.50%。EUR,DUR与SUVmax的ROC界值诊断灵敏度(Fisher精确检验P值分别为1.0和1.0)、特异性(Fisher精确检验P值分别为1.0和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和18F-FDG-PET/CT融合显像对SPN的鉴别诊断效率相似,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可作为中小城市中低收入SPN患者较为实用的早期鉴别诊断方法。

  • 濒危喀斯特专性植物蚬木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8-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蚬木(Excentrodendron tonkinensis)是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建群种、喀斯特专性树种,属国家 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IUCN 濒危植物,具有极高的生态经济价值。但目前对蚬木的潜在适生区在 全球变化背景下如何变动及其关键驱动因子仍缺乏了解,影响了蚬木的科学保护和利用。为此,本 研究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分析未来气候变化情景(SSP1-2.6 and SSP5-8.5)下蚬木在中国的潜 在地理分布变化,并测试了喀斯特地质背景分布对喀斯特专性植物适生区预测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在加入喀斯特地质背景数据的情况下,适生区预测模型的 AUC 平均值为 0.997,具有较好的预 测效果,模型预测结果严格局限于喀斯特区域,与蚬木喀斯特专性植物的特性相符;(2)根据模型 的拟合结果,喀斯特地质背景分布、最暖季降水量(800~950 mm)、最冷月最低温(7~11 ℃)为限 制蚬木分布的关键因子;(3)未来随着温度升高,蚬木潜在适生区面积在喀斯特区持续扩张,总体 上呈现出向高纬度迁移的趋势;桂西南和滇东南的部分区域存在较大面积的稳定生境。以上研究表 明,在预测蚬木等喀斯特专性植物的潜在地理分布时,必须考虑喀斯特地质背景的分布范围;如果 未来持续升温,其潜在适生区将向高纬度地区扩张,濒危程度可能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不明显;桂西 南和滇东南部分区域是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蚬木保育和利用的适宜区。

  • 桂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12-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土壤种子库作为地上植被遗传信息库,对植被自然演替更新以及生态修复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 选取恭城瑶族自治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三种典型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群落的土壤种子库结构、 多样性及其对土壤养分特征的响应,以期为该地区石漠化治理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 共计监测到幼苗3 648 株,隶属于33 科51 属55 种,其中1、2 年生草本20 种,多年生草本21 种,藤本5 种、灌木3 种、乔木6 种;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种子库平均密度为:三华李经济林(22 493 粒/m2)>青冈次 生林(1 033 粒/ m2)>金竹灌丛(793 粒/m2)。(2)土壤种子库植物生活型方面,三华李经济林主要分布一 年生恶性杂草,青冈次生林和金竹灌丛则以多年生草本为主,木本植物占比较少;不同植被类型中土壤种 子库物种多样性和相似性总体较低,同时与地上群落物种组成也有着较低的相似性。(3)研究区域的土壤 元素存在高氮低磷的现象,其中磷元素成为金竹灌丛和青冈次生林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综合来看,恭城 县石漠化地区植物群落具备一定乡土种质资源,但总体表现出较低的物种多样性,亟需在自然封育的基础 上人工引入乡土树种以加速植被正向演替,同时要注重养分管理特别是磷元素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