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王琪
  • 赣南地区居民膳食模式与血脂异常相关性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4-05-10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饮食与血脂异常密切相关,传统的营养流行病学关注单一的食物或食物类别,然而日常生活中并不是只消耗单一的营养素或食物。这使得区分个别饮食成分对血脂异常的影响变得更加困难。目前国内外尚无研究探讨赣南地区居民膳食模式与血脂异常之间的关联。目的 分析赣南地区≥ 35 岁居民膳食模式和血脂异常患病风险的关联,为制订防治血脂异常营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方法 于 2020 年 7—8 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赣南地区≥ 35 岁常住居民中选取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方法收集居民的基本情况(一般资料、行为习惯、疾病史等),检测空腹血糖和血脂水平,并分析比较不同特征居民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采用食物频率问卷简表进行膳食调查,并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膳食模式,将每类膳食模式按照因子得分的四分位数由低到高分为 Q1、Q2、Q3、Q4 四个亚组。使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膳食模式与血脂异常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赣南地区≥ 35 岁居民 1 508 名,血脂异常患病率为 36.07%(544/1508)。饮水量充足、无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的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更高(P<0.05)。通过因子分析共提取出赣南地区 4 种膳食模式,分别为碳水 - 蔬菜 - 水产品类、粗粮 - 水果 - 奶类、禽畜肉 - 腌制品类和蛋类 - 豆制品类。调整混杂因素后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 Q1 水平,赣南地区蛋类 - 豆制品类膳食模式 Q2、Q3 水平居民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更低(Q2:OR=0.648,95%CI=0.478~0.879,P=0.005;Q3:OR=0.616,95%CI=0.454~0.836,P=0.002),结论 赣南地区≥ 35 岁居民血脂异常的患病率较高,高水平蛋类 - 豆制品类膳食模式可降低居民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应倡导赣南地区居民合理膳食,可适当增加蛋类和豆制品的摄入。

  • 黔中喀斯特次生林群落结构动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0-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喀斯特地区群落结构动态研究,是生态重建和石漠化治理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黔中普定县6 块永久监测样地在􀀁2013 年、2015 年和􀀁2019 年的监测资料,分析􀀁7 年间喀斯特次生林重要值、物种消长结构、物种多样性、径级结构和垂直结构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朴树(Celtis sinensis)等乔木种的优势度增大,更新率较高,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杭子梢(Campylotropis macrocarpa)和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等先锋种的重要值减少,且死亡率较高。(2)物种多样性指数各年间无显著差异,物种丰富度和􀀁Margalef 丰富度指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基本稳定,均匀度指数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其在􀀁2013 年和􀀁2019 年之间差异显著。(3)径级和树高结构呈“倒􀀁J 型”和“左偏正态”分布,各年间差异不显著,乔木层大径级(DBH≥10 cm)个体数增加,但高大乔木(H≥9 m)个体数和种数减少,灌木层中火棘、杭子梢和小冻绿树(Rhamnus rosthornii)等灌木种在􀀁0 m≤H<3 m 和􀀁0 cm≤DBH<2.5 cm 的个体数减少,而刺楸、朴树等乔木种个体数增加。喀斯特次生林的自然演替过程较缓慢且复杂多样,层次结构不明显,群落总体􀀁处于演替进􀀁展􀀁的􀀁中前期,群落更新良好,􀀁将进一步以􀀁乔木占优势的方向发展。

  • 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形成及营养调控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建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在长期的进化与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微生态平衡。肠道微生物在宿主动物的生长发育、器官功能、营养代谢、机体免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微生物区系的形成与动态平衡受到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特别是不同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对猪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着重探讨了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形成特点和主要营养素对其调控的影响。

  • 动物肌肉生长发育相关microRNAs的表达模式和调控机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MicroRNAs(miRNA)是生物体内自然存在的一种非编码小RNA,能够靶向调控众多基因的表达,进而参与多种生命活动的调节。动物肌肉组织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诸多调控因子的精密控制。本文综述了miRNA特别是一些肌特异性miRNA在动物肌肉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和调控机制。

  • 饲粮菊糖添加水平对肉仔鸡盲肠、直肠菌群结构及主要菌群数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菊糖添加水平对肉仔鸡盲肠和直肠菌群结构和主要菌群数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设计,选用300只1日龄爱拔益加肉仔鸡,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5组肉仔鸡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0.5、1.5、2.5和5.0 g/kg菊糖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6周。采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定量PCR(qPCR)技术对42日龄肉仔鸡盲肠和直肠菌群结构及主要菌群数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饲粮菊糖添加水平对肉仔鸡盲肠和直肠菌群丰富度、盲肠菌群香农指数以及直肠菌群均匀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降低了盲肠菌群均匀度和直肠菌群香农指数(P<0.05)。PCR-DGGE图谱上部分优势条带序列分析表明,饲粮添加菊糖促进了肉仔鸡盲肠和直肠厚壁菌门(Firmicutes)中产粪甾醇真细菌(Eubacterium co-prostanoligenes)、肠单胞球菌(Intestinimonas sp.)和盲肠肠球菌(Enterococcus cecorum)等细菌的增殖。2)饲粮菊糖添加显著影响了肉仔鸡盲肠、直肠总细菌和大肠杆菌数量(P<0.05)。二次曲线分析显示,当菊糖添加水平分别为2.71和2.66 g/kg时,盲肠总细菌和大肠杆菌数量最少;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1.5、2.5、5.0 g/kg菊糖显著降低了盲肠乳酸菌数量(P<0.05),饲粮添加0.5 g/kg菊糖显著增加了直肠乳酸菌数量(P<0.05);饲粮添加5.0 g/kg菊糖时肉仔鸡盲肠、直肠双歧杆菌数量及直肠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均为最高,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有利于改善肉仔鸡肠道菌群结构和促进有益菌增殖的菊糖添加水平为2.5~5.0 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