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基于16S rRNA测序分析奶牛体外发酵中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变化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通过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奶牛体外发酵瘤胃微生物区系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规律,为探究瘤胃微生物繁殖规律及完善体外发酵分析方法提供支持。试验使用体外产气法进行发酵。采集3头健康奶牛的新鲜瘤胃液,与人工唾液混合后,注入盛有发酵底物的发酵瓶,39 ℃水浴振荡培养,分别于0、6、12、24、48 h采集发酵液,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瘤胃细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所有的序列被鉴定为14个门和59个属。随着时间的变化,在门水平上,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黏胶球形菌门(Lentisphaerae)的相对丰度减少,纤维杆菌门、拟杆菌门在48 h时显著低于其他时间点(P<0.05),黏胶球形菌门在24 h时显著低于其他时间点(P<0.05)。而螺旋体门(Spirochaetae)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增加,螺旋体门在48 h时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05),变形菌门在12、24、48 h时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05);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属水平上,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增加,均在在48 h时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05);而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和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则减少,解琥珀酸菌属在24、48 h显著低于其他时间点(P<0.05),普雷沃氏菌属在48 h时显著低于其他时间点(P<0.05)。2)试验获得15 792个操作分类单位(OTU)并进行多样性分析,稀释曲线达到平台期;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表明菌群丰度具有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综上所述,奶牛瘤胃体外发酵过程中,瘤胃细菌主要的门以及属的相对丰度以及多样性均随时间推移发生改变,且因瘤胃细菌功能差异在发酵过程的变化更为显著。因此,在使用体外发酵法进行研究时,应充分考虑瘤胃细菌的功能差异与底物以及人工唾液的营养物质减少引起的发酵环境变化的关系。

  • 茶皂素对奶牛瘤胃发酵及瘤胃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茶皂素对奶牛瘤胃微发酵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用12头健康状况良好,体重相近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均饲喂基础饲粮,各组分别灌服0(对照)、20、30、40 g/d茶皂素,茶皂素与水混匀灌服,进行预试期14 d,正试期35 d的饲养试验。正试期期间每隔7 d,在晨饲前1 h用口腔采样器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指标,用qRT-PCR法测定瘤胃微生物含量。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茶皂素显著降低了瘤胃液pH(30、40 g/d组)、氨态氮的浓度(20、30、40 g/d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茶皂素各组的瘤胃液原虫、溶纤维丁酸弧菌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补饲茶皂素改善了奶牛瘤胃发酵模式,并显著影响了奶牛瘤胃微生物区系,30 g/d的剂量对奶牛较为适宜。

  • 早期瘤胃发育及其调控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反刍动物瘤胃中存在着大量微生物,为动物维持和生产提供所需能量和营养。通过调节瘤胃微生物区系可提高瘤胃对饲料的利用效率和减少代谢副产物的排放,从而最终提高反刍动物养殖的整体经济效益,同时减少养殖对环境的污染。近年来研究表明,瘤胃微生物区系对幼龄动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发育极为重要。本文旨在综述反刍动物早期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发育及调控效果,为早期瘤胃微生物区系调控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饲粮中燕麦干草含量对绵羊瘤胃液pH及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为了研究饲粮燕麦干草含量对绵羊瘤胃液pH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9只体况和体重[(70.32±2.14) kg]相近、装有永久性瘘管的德国美利奴与蒙古羊杂种公羊,采用3×3拉丁方设计,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各组分别采用全株玉米青贮、全株玉米青贮+燕麦干草(1:1)(混合组)、燕麦干草3种粗饲料。饲粮精粗比34.50∶65.50。进行3期饲养试验,每期20 d,15 d预试期,5 d采样期。采集饲喂前(0 h)和饲喂后1、3、5和7 h的瘤胃液,测定pH,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微生物相对含量。结果表明:1)全株玉米青贮组的瘤胃液pH在1、5 h均显著低于燕麦干草组(P<0.05),3 h极显著低于混合组(P<0.01);2)混合组和燕麦干草组瘤胃液真菌的相对含量在0 h均极显著高于全株玉米青贮组(P<0.01),燕麦干草组在5 h真菌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全株玉米青贮组(P<0.05);3)混合组原虫的相对含量在1、5 h显著低于全株玉米青贮组(P<0.05);4)饲喂后5 h,混合组和燕麦干草组的纤维分解菌相对含量均较高,其中燕麦干草组黄色瘤胃球菌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全株玉米青贮组(P<0.05),白色瘤胃球菌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的相对含量极显著高于全株玉米青贮组(P<0.01)。综上所述,在精粗比为34.50∶65.50的饲粮中采用全株玉米青贮+燕麦干草(1:1)的粗饲料,有利于维持绵羊瘤胃内环境的稳态及瘤胃微生物的生长,白色瘤胃球菌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为优势菌。

  • 茄子与香蕉轮作配施生物有机肥对连作蕉园土壤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连作现象在香蕉生产上非常普遍, 而长期连作会导致严重的连作障碍。本文针对香蕉连作障碍, 选择连 作香蕉13 年的地块, 采用常规方法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轮作茄子配施生物有机肥对高发枯萎病连作蕉园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土壤化学性状以及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连作香蕉相比, 轮作茄子处理可显著降低可培养尖孢镰刀菌数量, 使其数量从种植初的104 cfu·g1(干土)下降到103 cfu·g1(干土), 同时提高了土壤pH, 增加了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含量。无论是轮作还是连作种植模式, 与配施普通有机肥相比, 配施生物有机肥对可培养尖孢镰刀菌、真菌和细菌数量影响均不显著; 但在轮作模式下, 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的细菌数量与真菌数量比值(B/F, 381.2)显著高于配施普通有机肥处理(270.3)。PCR-DGGE 分析结果表明, 轮作茄子配施生物有机肥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增加了细菌丰度、稳定性和多样性, 其中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指数, 3.22)较连作香蕉配施普通有机肥处理(2.89)显著增加。以上结果表明, 茄子与香蕉轮作有利于连作蕉园土壤的微生态环境, 同时轮作配施生物有机肥效果更优。

  • 低淀粉饲粮条件下不同瘤胃降解淀粉水平对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玉米作为淀粉来源的低淀粉饲粮条件下不同瘤胃降解淀粉(RDS)水平对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以3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各组分别以不同RDS水平饲粮作为发酵底物,体外产气法测定培养48 h时产气量和瘤胃发酵参数以及24 h时瘤胃微生物区系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RDS水平的提高,体外培养48 h时产气量、潜在产气部分和产气速率呈线性升高(P0.05);3)随着饲粮RDS水平提高,体外培养24 h时培养液中白色瘤胃球菌和嗜淀粉瘤胃杆菌的相对数量呈线性升高(P0.05)。综合考虑,低淀粉饲粮条件下提高RDS水平有利于瘤胃发酵。

  • 生防链霉菌配施棉秆炭对连作棉田土壤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 长期连作能引起棉花土壤微生态的失衡、土传病害加重、进而导致产量和品质的下降, 影响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连作棉田土壤为研究对象, 进行室内培养试验, 在施用生防放线菌黄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flavotricini)的基础上添加不同量的棉秆炭[0 g·kg1(CK)、25.0 g·kg1、50.0 g·kg1、100.0 g·kg1], 采用微生物计数和16S rDNA 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 研究两者配施对连作棉田土壤中生防菌数量、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影响, 为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 (1)生防放线菌配施棉秆炭对连作棉田土壤中微生物区系有显著的影响。与单施生防放线菌菌剂的处理相比, 两者配施显著增加了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 其中配施25.0 g·kg1 棉秆炭处理使土壤中细菌/真菌数量比(B/F)、放线菌/真菌数量比(A/F)分别增加了5 271.2%和30.8%(P<0.05)。(2)土壤中生防放线菌数量随着棉秆炭施用量增加而显著增加, 配施100.0 g·kg1 棉秆炭处理显著增加了2672.8%(P<0.05)。棉秆炭具有作为生防放线菌良好载体的潜力。(3)生防放线菌配施棉秆炭也改变了土壤中优势微生物的数量和比例, 尤其提高了细菌中芽孢杆菌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 100.0 g·kg1 棉秆炭与菌剂配施使土壤中链霉菌的数量及比例显著高于对照, 但降低了小单孢菌数量; 增加了真菌中米曲梅、黑曲霉和木霉的数量, 但使其所占比例降低。由此可以看出, 生防放线菌配施棉秆炭能提高连作棉田土壤中生防放线菌的数量, 增强生防菌制剂的防病促生作用, 改善连作棉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防控棉花连作障碍上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及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培养法研究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分为6组,以500 g精粗比为40∶60的全混合日粮为发酵底物,各组分别添加0(对照)、0.1、0.2、0.3、0.4、0.5 g/kg的葡萄籽原花青素。体外发酵24 h后,读取产气量及测定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添加0.4和0.5 g/kg的葡萄籽原花青素显著降低了发酵液丁酸和异戊酸的含量(P<0.05),而添加0.2 g/kg的葡萄籽原花青素显著提高了发酵液异丁酸的含量(P<0.05);2)添加不同水平的葡萄籽原花青素均显著提高了发酵液pH(P<0.05);3)添加不同水平的葡萄籽原花青素有减少体外发酵产气量的作用,其中0.3 g/kg组效果显著(P<0.05),而0.2 g/kg组显著降低了甲烷产量(P<0.05);4)葡萄籽原花青素能显著降低了发酵液中的原虫(0.2、0.3、0.4、0.5 g/kg组)、甲烷菌(0.1、0.2、0.4、0.5 g/kg组)、溶纤维丁酸弧菌(0.2、0.3、0.4、0.5 g/kg组)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含量(0.1、0.3、0.4、0.5 g/kg组)(P<0.05)。由此可见,在奶牛瘤胃体外发酵液中添加葡萄籽原花青素改善了瘤胃发酵模式,显著影响了瘤胃微生物区系,显著降低了甲烷产量,0.2 g/kg的添加水平较为适宜。

  • 地顶孢霉培养物对奶牛粗饲料瘤胃降解参数和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地顶孢霉培养物(ATC)对奶牛粗饲料瘤胃降解参数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650 kg左右,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荷斯坦奶牛3头,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分别添加15(低剂量组)和30 g/(d·头)ATC的试验饲粮(高剂量组);试验共3期,每期27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12 d。测定羊草、玉米青贮、苜蓿的瘤胃降解参数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能够显著提高玉米青贮干物质的有效降解率和慢速降解部分的降解速率(P0.05)。2)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显著提高了瘤胃中原虫数量及黄色瘤胃球菌、白色瘤胃球菌和普雷沃氏菌的相对含量(P<0.05),试验组显著提高了反刍兽新月单胞菌的相对含量(P<0.05),但高剂量组显著降低了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的相对含量(P<0.05)。因此,本试验条件下,ATC能够调节奶牛部分瘤胃微生物的菌群数量并提高粗饲料的瘤胃降解率,其中以30 g/(d·头)添加量为宜。

  • 干玉米纤维饲料与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干玉米纤维饲料(DCGF)与羊草组合替代饲粮中的部分苜蓿干草对奶牛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以奶牛饲粮为发酵底物,采用DCGF与羊草组合后分别等比替代底物中0、5.00%、10.50%、17.50%、22.90%的苜蓿干草,其中DCGF在底物中比例分别为0、3.00%、7.00%、11.00%和15.00%,分别命名为0DCGF、3DCGF、7DCGF、11DCGF、15DCGF组。测定体外发酵24 h的发酵参数、微生物区系及48 h的产气参数。结果表明:1)DCGF与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体外发酵产气量、潜在产气量和产气速率影响显著(P0.05)。综上所述,利用DCGF与羊草组合替代奶牛饲粮中部分苜蓿干草有利于体外瘤胃发酵,其中替代17.50%和22.90%苜蓿干草的体外发酵效果较好,此时饲粮中DCGF的比例分别为11.00%和15.00%。

  • 高精料饲粮条件下反刍动物瘤胃适应机制的解析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饲喂高能、高淀粉饲粮是集约化生产中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常用策略,但高精料饲粮易引起一系列的营养代谢疾病,其中以瘤胃酸中毒最为常见。反刍动物瘤胃不仅具有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瘤胃上皮亦是重要的免疫屏障,故瘤胃健康对反刍动物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反刍动物采食高精料饲粮时其瘤胃组织形态、瘤胃上皮适应分子机制和瘤胃微生物区系3个方面的变化进行阐述,以期为高精料饲粮条件下瘤胃适应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 枯草芽孢杆菌对肉仔鸡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菌群数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肠道形态和菌群数量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体重相近的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公雏320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5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组)、20 mg/kg硫酸黏杆菌素(Colistin sulfate,CS组)和5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10 mg/kg硫酸黏杆菌素(BS+CS组)。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BS组、CS组能显著提高42日龄肉仔鸡体重(P0.05)。2)各试验组肉仔鸡的屠宰性能未见显著变化(P>0.05)。3)与对照组相比,BS组可显著提高肉仔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5);4)与对照组相比,BS组、CS组、BS+CS组均能显著提高肉仔鸡42日龄时盲肠乳酸杆菌数量(P<0.05),BS组和BS+CS组可显著提高42日龄时盲肠中乳酸菌/大肠杆菌(P<0.05)。可见,枯草芽孢杆菌可改善肉仔鸡肠道形态,增加肠道中乳酸杆菌数量,促进肉仔鸡生长。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枯草芽孢杆菌效果优于硫酸黏杆菌素,但联合使用效果不佳。

  • 枯草芽孢杆菌联合苜蓿多糖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液指标及粪和肠道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及其与苜蓿多糖联用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液指标及粪和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并观察枯草芽孢杆菌联合苜蓿多糖相较于枯草芽孢杆菌单独使用是否具有更优的效果。试验选用288只27周龄健康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2~4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107 CFU/g枯草芽孢杆菌、1.0×107 CFU/g枯草芽孢杆菌+250 mg/kg苜蓿多糖、1.0×107 CFU/g枯草芽孢杆菌+4 000 mg/kg苜蓿多糖,试验期为24周。结果表明:1)各组间采食量、蛋重、只产蛋量及死淘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3、4组第9~16周的产蛋率显著提高(P0.05),但显著提高第1、2、4、12周蛋黄颜色(P<0.05)。3)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及其与苜蓿多糖联合使用对第2、3、4、12、16、20周血清葡萄糖和第2、3、8、12、20周血清尿素含量有显著改善作用(P<0.05),且3组第2、3、4、8周和4组第3、4、8、20周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2组(P<0.05);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及其与苜蓿多糖联合使用显著提高血液白细胞、淋巴细胞、中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目(P<0.05),3组第1、3、4、8、12周和4组3周中间细胞数目显著高于2组(P<0.05),3组第1、3、4、8周和4组第1、3、8周组中性粒细胞数目显著高于2组(P<0.05);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及其与苜蓿多糖联合使用显著提高了第3、16、24周血小板数目(P<0.05)。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及其与苜蓿多糖联合使用显著提高血清第16周免疫球蛋白A、第1和4周免疫球蛋白G和第2、4、8周免疫球蛋白M含量(P<0.05),且3、4组优于试验2组(P<0.05)。4)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及其与苜蓿多糖联合使用显著降低了粪中大肠杆菌数量和盲肠大肠杆菌/乳酸菌值(P<0.05),显著提高了空肠、回肠和盲肠双歧杆菌数量(P<0.05)。综上,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及其与苜蓿多糖联合使用能够改善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降低粪和盲肠大肠杆菌数量,增加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且联合使用效果在改善血清生化指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方面较单独使用枯草芽孢杆菌有一定优势。

  • 饲粮中添加苜蓿草粉对生长猪结肠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苜蓿草粉来源的不可溶性纤维对生长猪结肠微生物区系及其发酵代谢产物的影响。试验选用24头(24.8±0.7) kg的杜×长×大去势公猪,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含0(对照组)、5%、10%和15%苜蓿草粉的饲粮,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28 d后屠宰取样,测定血清脂肪酸组成、结肠食糜短链脂肪酸浓度及微生物组成。结果发现:饲喂苜蓿草粉显著降低了生长猪的料重比(P0.05);结肠微生物菌群16S rDNA V3区测序结果表明,苜蓿草粉对猪结肠微生物区系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增加了结肠食糜中总短链脂肪酸、乙酸和丁酸的浓度(P<0.05);随着饲粮中苜蓿草粉含量的增加,血清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结果提示:苜蓿草粉来源的不可溶性纤维不影响结肠微生物菌群结构,但增强了结肠微生物的发酵活动和短链脂肪酸的产生,具有调节猪机体脂肪酸组成的作用。

  • 饲粮中短期内单独及混合添加高水平燕麦β-葡聚糖和微晶纤维素对小鼠生长性能、器官指数和粪便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短期内单独及混合添加高水平燕麦β-葡聚糖和微晶纤维素(MCC)对小鼠生长性能、器官指数、粪便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选取36只健康的体重为(17.95±0.95) g的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组),饲粮不含燕麦β-葡聚糖和微晶纤维素;葡聚糖组(G组),饲粮含28%燕麦β-葡聚糖;MCC组(M组),饲粮含20%MCC;混合组(GM组),饲粮含14%燕麦β-葡聚糖和10%MCC。试验期为21 d。结果显示:1)各组小鼠全期(第1~21天)平均日增重(ADG)差异不显著(P>0.05),而全期平均日采食量(ADFI)则差异显著(P0.05),各纤维添加组(G组、M组、GM组)与CON组小鼠附睾脂肪垫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但G组和M组小鼠附睾脂肪垫指数均显著低于GM组(P<0.05)。3)试验第4天和第7天,G组小鼠粪便细菌香农-威纳指数显著低于CON组(P<0.05)。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图谱聚类分析显示,试验第13天、第17天时,各组小鼠粪便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明显,各组样品在进化树上各自聚类。由此可见,在小鼠饲粮中短期单独或混合添加高水平燕麦β-葡聚糖和MCC均可降低小鼠的ADFI,但不影响小鼠的ADG和脾脏指数;燕麦β-葡聚糖和MCC混合添加比单独添加更能促进小鼠附睾脂肪的沉积;高水平燕麦β-葡聚糖可降低小鼠粪便细菌的多样性;燕麦β-葡聚糖和MCC的添加均可改变小鼠粪便微生物区系,暗示小鼠后肠可能存在特异性利用这2种纤维的核心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