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历史建筑的材料病理诊断、修复与监测前沿技术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7-17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20世纪中期,历史建筑保护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的科学保护观念随之普及开来。对于历史建筑保护,应遵循由历史建筑保护相关国际宪章衍生而来的规范化流程:现场病害勘察与诊断基础上的方案设计,实验评估后的保护修复与实施,修复后的持续监测、评估与维护。近年来,为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在历史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工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章就我国在历史建筑的材料病理诊断、修复与监测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进行回顾总结,并探讨在科学保护与修复历史建筑的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困难与矛盾,希望通过对历史建筑的科学保护,为传承我国的千年古文明作出贡献。

  • 贵州野生兰科植物就地现状及空缺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9-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兰科(Orchidaceae)植物是植物界中最进化、种类最丰富的类群之一,有较高的环境要求和较强的生态系统依存性,加上很多兰科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各地采挖频繁,受威胁十分严重,已成为保护植物中的“旗舰”类群。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和近年来课题组野外调查数据,分析贵州省野生兰科植物的地理分布状况、就地保护现状与保护空缺,以期为该地区野生兰科植物科学合理的保护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贵州省野生兰科植物共“累计筛选法”共鉴别出保护贡献率较高的前

  • 欧盟数据官制度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欧盟数据保护新规(GDPR)中的数据保护官(DPO)制度颇受关注。追溯DPO制度演进路径,剖析DPO的设置与具体职责,考察欧盟DPO制度实施与影响,不止关乎中国企业对欧贸易,更是我国相关规则体系构建的重要参考。[方法/过程]通过梳理GDPR中有关DPO的条款及相关过程文本,发现在GDPR规定的3种情形下,数据控制者/处理者应设置数据保护官。DPO的职责包括对数据控制者相关工作人员的告知和建议、监督数据处理的合规性、联络数据主体、同监管机构合作、数据处理活动的记录与归档、培训以及保密等。[结果/结论]设置DPO对于确保数据控制者的合规、减轻监管机构负担影响深远。欧盟DPO制度对中国企业/机构的启示在于:应按GDPR的规定设置DPO,并设计完整的数据保护监督流程;对中国数据保护监督及机制建设的启示包括:明确规定数据控制者应设置数据保护专门岗位和专业人员、对不合规的数据控制者给予相应的责任追究和惩罚、加强数据监管机构的建设。

  • 东北黑土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相对于世界其他黑土区由于犁耕、秸秆翻埋耕作而引起的土壤退化,我国东北黑土区以旋耕、秸秆离田、秸秆田间焚烧为主的常规耕作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更为严峻。以秸秆覆盖还田少/免耕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黑土保护与利用最为重要的一种技术。文章简述了保护性耕作的由来、定义、国外成熟的技术模式及其在我国推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 15 年来以中国科学院为核心的科研团队,联合吉林省农业部门、高校、地方农业科学院等相关单位,攻克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东北黑土地实施的难关,研发高性能免耕播种机和条带耕作机,以及秸秆覆盖还田宽窄行免耕、条带耕作、垄作少耕等技术,总结形成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并进行示范推广的历程。同时,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应用后的效果进行了展望。

  • 欧盟Natura 2000自然地网络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4-03-27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欧盟Natura 2000 自然保护地网络覆盖欧盟近19%的陆地与10%的海洋,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升区 域社会经济福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全球最成功的跨国自然保护地网络。其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5 个 方面:(1) 通过区域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促进成员国依法履约、推动自然保护地网络建设;(2) 在欧盟 决议流程基础上,建立了多元主体全过程参与的决策执行机制,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多方参与的积极性; (3) 基于全域视角推动战略规划,提高了保护地网络的连通性和空间布局的合理性;(4) 统筹区域发展目 标,开发多元资金渠道,以资金申请考核制度促进保护地管理计划的科学制定与有效执行;(5) 标准化记录 保护地数据并公开共享,助力科学研究及管理模式创新。这些经验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合作治理路径和模式的 选择、中国引领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和优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贵州省国家重点野生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特征及优先区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本研究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指示物种,结合贵州各县(市、区)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统计信息,基于GIS技术,分析贵州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特征;应用Dobson算法筛选识别贵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优先区,并利用全省已建自然保护区信息评价分析所筛选的保护优先区的保护现状。结果表明:(1)在贵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分布上,总体来说全省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环省界区域往内陆延伸的物种丰富度明显呈减少趋势。(2)在75%和10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保护水平上,筛选识别出了荔波县等4个和17个县域为保护优先区,其中分别有1个和9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优先区内涵盖的自然保护区面积低于5%,且涉及的自然保护区中68.26%的面积是市/县级。(3)贵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较丰富的区域和全省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与所筛选识别的保护优先区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4)贵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应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丰富的区域结合本研究筛选的保护优先区为重点,进行优先保护。

  • 关于我国植物迁地的思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随着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生物物种正在加速灭绝。植物迁地保护是植 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然而,有关植物迁地保护、 珍稀濒危植物的概念和范围、以及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目标等问题仍存在争议。该文论述了 植物迁地保护的概念和我国珍稀濒危植物界定范围,讨论了最新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高等植物卷)中受威胁种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之间的关系、以 及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任务和目标,剖析了当前我国植物迁地保护有效性、迁地保护物种的 信息档案记录、以及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建议。该 文可为我国植物迁地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 重视知识产权加快标准化战略布局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十四五”伊始,我国进一步推进社会经济向高质量纵深发展,明确知识产权相关各项工作由追求数量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其中,如何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深入研究。标准作为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属于协商一致的公共权力的范畴;从保护个体或团队的创新成果为目标的知识产权角度来说,标准的运用和实施必将成为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保护的重要工具,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提供一致性支撑保障,确保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责权一致、运转高效的工作规则,进一步帮助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和潜力,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保驾护航。

  • 大数据时代劳动者权益

    分类: 法学 >> 法律职业伦理 提交时间: 2024-01-23

    摘要: none

  •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新尝试——以社区为主体的渠楠小区管理模式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目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通过建立自 然保护区来进行。保护小区作为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是联通动植物破 碎化的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手段。该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对以 社区为主体的渠楠保护小区的组织架构、制度建设、日常工作以及初步成效等进行了系统的 整理和分析。结果发现,渠楠保护小区以“自建、自筹、自管、自受益”为指导思想进行建 设,采取“平等议事、民主协商”为主的方式进行管理,得到了当地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拥护, 并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外界的承认和支持。保护小区的成立、建设和发展,不仅提高了社区居 民的保护意识、提高了周边动植物种群数量及多样性,还改善了渠楠社区的生活环境,丰富 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该文还探 讨了以社区为主体的保护小区建设中存在的隐患,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为我国生物多样 性保护及其他保护小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 湖北省国家重点野生植物分布与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基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2021 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在文献研读、标本查阅、野外调查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整理出新版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 生植物名录,编制县域(市辖区)地理分布图,并从科学研究情况、受威胁现状和保护现状 等方面,介绍了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湖北省现有国家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5 种,其中一级11 种,二级144 种。(2)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 物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于鄂西和鄂西南,以神农架林区和利川市最多。(3) 研究较多的物种为具有经济价值的物种、旗舰物种和区域代表性物种。此外,有超过1/3 的 物种(55 个)基本无研究涉及。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研究集中在遗传多样性与 遗传结构、全球变化条件下未来分布预测和谱系地理等方面。(4)参照《中国生物多样性 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包含9 个极危物种、30 个濒危物种、 41 个易危物种和19 个近危物种。受威胁因素主要为直接采挖或砍伐、生境退化或丧失和物 种内在因素。(5)目前湖北省有137 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占比88%)全部或部分位 于自然保护地之内,其余18 种(占比12%)全部位于自然保护地之外。目前湖北省共引种 栽培了93 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其他62 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尚无迁地保护记录。此外, 仅有极少的物种有野外回归实践。(6)目前,湖北省有7 个野生植物(其中5 个为湖北特 有种)虽然分布范围局限,且受内因和人为干扰的影响,但是尚未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 植物名录。此外,该文指出当前湖北省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研究和保护中的薄弱环节和 空缺,提出针对性的保护策略和研究建议。

  • 鄂西南国家级自然区群——苔藓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鄂西南地区密集分布有后河、木林子、七姊妹山和星斗山四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共同形成了一个珍稀动植物大体相近,互相补充的保护区群。同时,该区域丰富的地貌类型和水气资源为苔藓植物营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整理相结合的方法,对鄂西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内的苔藓植物丰富度和组成特征进行分析,并与渝东南、湘西北的苔藓植物多样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鄂西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共有苔藓植物77 科 197 属 601 种,物种数分别占中国和湖北苔藓总数的 19.89%和 71.46%。其中,中国特有种 27 种,仅含一种的科有 15 科,仅含一种的属有 91 属。另外,鄂西南国家级保护区群内的各保护区之间的苔藓物种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与互补性,符合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同时,鄂西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苔藓植物区系类型全面,物种数量也显著高于同处武陵山区的渝东南、湘西北等地区。因此,鄂西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不但有效地保护了大型珍稀濒危动植物,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苔藓植物类群,是苔藓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场所。

  • 加强畜禽遗传资源推动我国畜牧种业发展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畜禽遗传资源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的生物资源之一,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化畜禽遗传资源不但要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和多样化的畜产品,同时也为促进地方农民增收、资源持续利用、生态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作出贡献。文章阐述了我国当前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理论依据、技术方法,以及现状与发展趋势,并针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进而为推动我国建设畜牧“种业强国”提供参考。

  • 新疆荒漠类型特征及其利用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1-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新疆荒漠具有分布广泛、成因复杂、类型多样等特点。利用新疆数字地貌图结合Landsat卫星TM数据与GIS制图技术,通过长期野外调查结合有关资料编制荒漠类型图,获得荒漠类型面积数据,据此探讨荒漠分布规律、结构特征、形成演变,并提出利用和保护荒漠的建议。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新疆荒漠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与垂直地带性分布的规律及非地带性分布特点,荒漠多分布于干旱程度较高的南疆和东部吐鲁番及哈密地区,东部荒漠占新疆面积的45.86 %,占东部区域面积的91.77 %。(2)荒漠分布广,面积大,总面积达1 31.3 104 km2,占新疆面积的80.55 %。荒漠类型面积最大的是沙漠为42.7104 km2,占荒漠面积32.49 %,泥漠面积仅10 638.5104 km2,占0.81 %。(3)荒漠类型复杂多样,成因各异,有沙漠、砾漠、盐漠等11种类型,分别主要由气候、地貌、地表物质组成、人为作用等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所形成。(4)受自然环境变化与人为作用,荒漠类型之间、荒漠类型与其它地物之间可发生演变。(5)各种荒漠类型的要素特征不同,宜合理利用荒漠资源,划分荒漠环境退化敏感区,保护荒漠环境,针对不同荒漠类型采取适应保护措施,以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

  • 变电站接地网的防腐方法研究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1-14 合作期刊: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摘要: 摘要:为了提高变电站接地网的使用寿命,利用埋片失重法及电化学法计算接地网试片的腐蚀速率,对比分析了缓蚀剂、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法及缓蚀剂-牺牲阳极阴极保护三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分别采用1%钼酸钠、2%六偏磷酸钠和4%硅酸钠作为缓蚀剂,Q235钢接地网在土壤中的缓蚀效果均较好,接地网试片的腐蚀速率均减小至0.12mm/a,保护度能达到70%左右;采用六偏磷酸钠-钼酸钠的复配缓蚀剂,Q235钢的腐蚀速率从0.4667mm/a减小至0.0873mm/a,保护度达到81.3%;采用镁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技术,Q235钢的腐蚀速率从0.2671mm/a 减小至0.0639mm/a,保护度为76.1%;采用缓蚀剂-牺牲阳极法联合保护,Q235钢的腐蚀速率从0.3342mm/a减小至0.0260mm/a,保护度可达92.2%。

  • 新疆卡拉麦里山自然区社区牧民野生动物意识调查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通过到冬牧点与牧民面对面访谈,调查新疆卡拉麦里山(简称卡山)自然保护区越冬渡春牧业现况及其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冬牧点牧民保护荒漠有蹄类野生动物意识、冬季放牧与野生动物的竞争、生态补偿等方面。结果表明:① 目前,卡山自然保护区社区牧民收入稳中增加者均占各乡(镇)总数的96.67%以上,但传统畜牧业依然是主要的经济来源;② 卡山自然保护区牧民保护荒漠有蹄类野生动物意识较高,认为雪灾和旱灾是影响荒漠有蹄类野生动物生存的主要因素;③ 卡山自然保护区受访牧民普遍感觉冬牧点周围荒漠有蹄类野生动物活动数量、范围等都开始增加,并对野生动物和家畜共存持认可态度;④ 社区牧民愿意定居、限牧乃至禁牧,但需要建立并实施生态补偿和安置补助政策。当地政府应与我部门联合,依托国家和自治区在退牧乃至禁牧等方面的生态补偿和奖补政策,积极推进卡山自然保护区荒漠有蹄类野生动物有效保护和社区牧民经济来源多元化。

  • 数据影响评估制度:欧盟立法与中国方案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3-04-01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引入的数据保护影响评估(DPIA)制度给数据控制者提出新的要求。通过解析GDPR中DPIA制度的相关规定,研究其立法思路和核心理念,可以为我国相关立法工作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通过查阅和梳理以GDPR为代表的欧盟数据保护领域的法律文件,归纳DPIA制度的出台背景和演化过程,深入剖析DPIA制度的数据保护模式、适用情形、基本流程和执行过程等主要内容。[结果/结论] DPIA制度能够应对愈加复杂多变的数据安全风险环境,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参考意义。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应确立DPIA制度,具体内容包括DPIA的规制对象、适用情形以及数据控制者的事先咨询义务,并提出数据风险评估模型。

  • 版权印:一种高效的互联网版权流通工具

    分类: 数字出版 >> 新媒体 提交时间: 2023-10-08 合作期刊: 《中国传媒科技》

    摘要: 针对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版权流通不畅和版权保护不力的现状,创造性提出了版权印这一集"版权保护、快速授权、版权监测、维权和解"等服务于一体的互联网快速授权服务平台,实现了内容与版权一起流通,达到了"所见即可用、即用即授权"的应用效果。

  • 加快构建西北地区生态新格局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文章在深刻认识构建西北地区生态保护格局的重大意义基础上,系统归纳了西北地区生态保护的成效以及面临的新问题、新趋势,研究提出了“两域(流域)—六区(核心生态功能区)—多点(关键生态点位)”三位一体的生态保护总体空间布局,并从围绕六大核心生态功能区实施保护修复重点任务,开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建设、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提升、生态保护机制改革创新三大重点行动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构建西北地区生态保护新格局的关键路径,以期为我国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更多西北贡献。

  •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利用黑土地中的关键支撑作用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黑土地是地球上珍贵的土壤资源,是我国非常宝贵的重要资源禀赋。向科技创新要方法、要答案,是黑土地保护利用的不二选择。科学技术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探索实践依靠科技创新保护利用黑土地的发展路径;强化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支撑黑土地保护利用的体系化能力;集成优势科研力量和各方创新资源,加快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科技创新。未来,科学技术部还将自觉肩负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努力为用好养好黑土地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