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自引研究综述:科学评价与科学交流中的质疑、求证与创新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自引本是科学交流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在科学评价问题上却陷入了长久的争议。自引研究综述有助于增进学者们对自引的认识和了解,理清对自引的偏见与误解,启发更多人对自引做持续的关注与思索。[方法/过程]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系统调研分析,客观描述自引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梳理其学术脉络和演化轨迹,归纳主要成果和思想,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预测未来研究重点与方向。[结果/结论]自引研究经历了长期的质疑和反复的求证,至今并无定论,分歧源于研究视角的差异。自引研究亟需新的突破,重心将从单纯的计量与统计分析转向数据背后规律和机理的深度挖掘与解析,自引在考察学术传承和知识扩散方面的功能也将被进一步发掘。

  • 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3-0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包括文化形式认同、文化规范认同、文化价值认同三个层次。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实现伟大复兴的文化心理基础。文化认同的本质是价值认同,对于文化认同的理论解释主要有发展心理学的个体发展观、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认同理论、跨文化心理学的文化适应观以及政治心理学领域的意识形态观。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表现为群际分化与多元化、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回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强化、现代性色彩及全球化意识相伴随。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看,健全中国人的自我认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双文化认同整合、凸显“中国人”的身份角色是当代中国人文化认同健康发展的可行路径。

  • 3~8岁儿童对群体认知的社会性线索偏好及发展特点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基于社会分类的直觉理论和群体实体性的观点, 本研究建构了物质性和社会性线索类型。两个子研究结合量化和质化方法, 从社会分类视角探索了3~8岁儿童对群体认知线索的偏好及其发展。研究发现, 3~8岁儿童总体上存在社会性线索偏好, 但其稳定性受到了研究选取的线索样例影响。儿童的社会性线索偏好随年龄增长而提升, 自5~6岁开始更为突出和稳定。上述结果既说明了物质性和社会性线索框架的有效性, 又在引导儿童的积极社会互动方面具有实践价值。

  • 3~8岁儿童对群体认知的社会性线索偏好及发展特点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17

    摘要: 基于社会分类的直觉理论和群体实体性的观点,本研究建构了物质性和社会性线索类型。两个子研究结合量化和质化方法,从社会分类视角探索了3~8岁儿童对群体认知线索的偏好及其发展。研究发现,3~8岁儿童总体上存在社会性线索偏好,但其稳定性受到了研究选取的线索样例影响。儿童的社会性线索偏好随年龄增长而提升,自5~6岁开始更为突出和稳定。上述结果既说明了物质性和社会性线索框架的有效性,又在引导儿童的积极社会互动方面具有实践价值。

  • 老年刻板印象威胁及其研究操纵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 老年刻板印象威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同于种族或民族、性别等刻板印象威胁, 老年刻板印象威胁表现出累积性、共通性与连续性等特征。目前关于老年刻板印象威胁的研究多集中于认知老化尤其是记忆老化上, 关注老年刻板印象威胁对老年司机和老年员工的消极影响。消除与降低老年刻板印象威胁的消极效应可以从认知改变、群体认同、代际接触、老龄自我实现和个性化以及媒体宣传等五个方面来进行。在实验室研究中, 老年刻板印象威胁有外显与内隐两种不同的操纵形式。未来可以从扩展研究领域、细化“年龄”差异、比较整体效应大小和性别差异、侧重积极效应以及加强本土化检验和跨文化比较研究等方面来深化。

  • 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政策体系构建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已纳入国家大数据战略。本文旨在针对国家大数据战略,提出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的政策体系。[方法/过程] 采用循证政策研究方法,构建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的政策体系。[结果/结论] 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的政策体系分为基础设施层、数据管理层和政府治理层三个层次。基础设施层包括数据及其元数据政策、IT技术政策(包括社交媒体政策)、数据中心政策、数据平台标准指南、具备互操作性的系统政策、数据存储仓库规范等;数据管理层有数据创建与汇集政策、数据处理政策、数据归档与保存政策、数据开放和共享政策、数据获取与利用政策;政府治理层由数据安全政策、数据权益政策、公众参与政策、数据能力政策、组织支持政策、资金投入政策等构成。该体系为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供了政策框架,为后续政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方向。

  • 国内开放政府数据政策研究述评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7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政策是开放政府数据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要素。对开放政府数据政策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为我国开放政府数据政策制定提供政策方案,同时为深入开展政策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南。[方法/过程]采用文献调研法,对开放政府数据政策相关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研究进行全面评价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开放政府数据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放数据政策环境研究、开放数据政策制定和执行三个方面。现有研究的局限具体表现在:注重国外经验性研究,对我国政策的研究较少;研究较为零碎和抽象,缺乏系统性和具体性。未来应就开放数据政策内容体系特别是数据资产管理政策、政策执行的协调机制、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以及现有政策的适应性等进行深入研究。

  • 群体认同对群际敏感效应及其行为表现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通过实验研究了群际互动中个体对不同来源身份的消极群体评价的情绪反应及群体认同的调节作用, 并从情绪-行为反应的连续性视角探索群际敏感效应的行为表现及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相比内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 外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更能引起消极情绪反应; (2)群体认同对群际敏感效应起调节作用, 高群体认同者对来自外群体消极评价的情绪反应更加负面, 而低群体认同者这种趋势并不明显; (3)高群体认同者在经历外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内群体积极行为, 且消极情绪反应对此起中介作用。研究扩展了群际敏感效应的适用范围, 并为探讨其内部机制和后续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群体认同对群际敏感效应及其行为表现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5-16

    摘要: 研究考察群际互动中个体对不同来源身份的消极群体评价的情绪反应,以及群体认同的调节作用,并从情绪-行为反应的连续性视角探索群际敏感效应的行为表现及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相比内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外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更能引起消极情绪反应;(2)群体认同对群际敏感效应起调节作用,高群体认同者对来自外群体消极评价的情绪反应更加负面,而低群体认同者这种趋势并不明显;(3)高群体认同者在经历外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内群体积极行为,且消极情绪反应对此起中介作用。研究扩展了群际敏感效应的适用范围,并为探讨其内部机制和后续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群际评价中热情与能力关系的情境演变:评价意图与结果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09-0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情境影响社会认知, 在群际评价时热情和能力两个维度的关系如何随着情境而变化?本文采用“遥远星球范式”对此进行了系列实验研究, 分别基于热情和能力的单维和双维信息呈现视角, 检验竞争与合作两种情境下成功和失败的结果对群体热情与能力感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对外群体的热情和能力感知中, 由热情维度推断能力时两者存在正向关系; 由能力维度推断热情时则存在负向关系。(2)评价意图对外群体成员热情和能力评价的影响与具体情境无关。人们对外群体成员的热情和能力评价在得知互动意图时均呈现 “趋中”平衡的趋势。(3)成败结果对外群体成员热情和能力评价的影响受到情境的制约。竞争情境中热情和能力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反向演变趋势, 而合作情境中热情和能力表现出“同消同长”的同向演变趋势。

  • 社会分类的特性,维度及心理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社会分类是个体基于共享相似性将人群分为不同类别的一种主观心理过程, 具有自动化,灵活性和潜在模糊性等特性.社会分类的维度既包括性别,年龄和种族等自然线索, 也包括语言,职业和社会身份等重要社会线索.在社会分类过程中, 不同维度往往具有相对重要性, 表现为优势维度效应; 不同维度相互之间也会发生作用, 产生交叉分类效应, 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这种交叉分类效应进行了解释.未来研究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和技术从分类主体,分类目标,分类情境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多角度探讨社会分类的心理加工机制, 构建更具整合性的社会分类理论模型.

  • 面孔识别的自我群体偏向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面孔认知研究表明, 人们识别和再认自己所属群体(如种族、性别、年龄)面孔的成绩显著好于识别其他群体面孔的成绩。近年来围绕面孔识别的这种自我群体偏向进行了实验研究, 研究者提出了知觉经验说和社会认知论两种理论来解释其认知加工机制, 而类别化-个性化模型和双路径模型则是将两种理论分别加以整合提出的新解释。研究者还对面孔识别自我群体偏向的神经机制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评价者、评价对象和评价任务等因素对自我群体偏向的影响。提升面孔识别自我群体偏向研究的生态效度, 构建整合性理论模型以及加强跨文化和本土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 匹配记忆效应:姓名-面孔刻板印象一致性对再认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3-04

    摘要: 根据刻板印象激活的两阶段模型,通过2个研究3个实验分别考察了典型性别线索、典型刻板印象内容(热情和能力)的姓名-面孔刻板印象一致与不一致两种情形对记忆再认的影响。研究1采用“学习-再认”实验范式,选取典型性别姓名与面孔进行一致与不一致配对,发现实验中姓名与面孔的性别特质一致时,被试对相应两两配对的再认准确率高。研究2分别通过两个实验采用相同再认范式,分别进行典型热情、能力的姓名与面孔一致与不一致呈现,表明在热情、能力指标上刻板印象一致时再认效率更高。结果表明,当姓名-面孔刻板印象一致时,二者配对的记忆单元的再认准确率更高,反应时更低。本研究证实了姓名-面孔刻板印象的再认存在“匹配记忆效应”,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刻板印象领域和记忆再认领域的研究。

  • 性别化名字对个体印象评价及人际交往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名字在个体印象评价和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合刻板印象内容模型, 从刻板印象维护视角出发, 通过3个研究考察了性别化名字的热情能力感知, 基于此探究性别化名字对不同性别个体的印象评价及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发现:(1)人们对男性化名字的能力评价高于女性化名字, 对女性化名字的热情评价高于男性化名字; (2)性别化名字影响男性的能力评价和女性的热情评价; (3)性别化名字影响人们对女性的交友偏好, 热情评价在其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性别化名字影响人们和男性的共事偏好, 能力评价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性别化名字影响印象评价的模式, 并为理解人际交往中名字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性别化名字对个体印象评价及人际交往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2-23

    摘要: 名字在个体印象评价和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合刻板印象内容模型,从刻板印象维护视角出发,通过三个研究考察了性别化名字的热情能力感知,基于此探究性别化名字对不同性别个体的印象评价及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发现:(1)人们对男性化名字的能力评价高于女性化名字,对女性化名字的热情评价高于男性化名字;(2)性别化名字影响男性的能力评价和女性的热情评价;(3)性别化名字影响人们对女性的交友偏好,热情评价在其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性别化名字影响人们和男性的共事偏好,能力评价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性别化名字影响印象评价的模式,并为理解人际交往中名字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涟漪效应”与“心理台风眼效应”:不同程度COVID-19疫情地区民众风险认知与焦虑的双视角检验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在因防控COVID-19疫情武汉“封城”后的一个半月内, 对全国34个省(区市)4833名民众的风险认知与焦虑进行了当事人视角和旁观者视角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基于当事人视角时, 不同程度疫情地区民众的风险认知和焦虑存在类似“涟漪效应”的趋势, 疫情严重地区大于其他地区; (2)基于旁观者视角, 民众对武汉居民的焦虑和对所需心理咨询工作者和医生数量的评估存在“心理台风眼效应”; (3)基于旁观者视角, 在风险认知上, 低风险地区民众对武汉居民的评估显著低于高、中高及中风险地区的评估, 部分支持“涟漪效应”; 研究还发现了“边缘带效应”和“心理可控阈限”的存在。本研究一方面为“心理台风眼效应”研究的“当事人与旁观者”视角知觉差异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直接证据, 另一方面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心理依据。

  • 西装还是裙子?服装性别刻板印象的情境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2-30

    摘要: 本研究通过三个系列研究分别基于行动者和观察者视角考察了服装性别刻板印象的情境效应。结果发现:(1)人们对穿着反服装性别刻板男性的热情和能力评价均显著低于服装性别刻板者;而对反服装性别刻板女性的热情评价不存在明显差异,对其能力评价更高。(2)基于观察者视角:无论热情还是能力需要情境,人们均对符合服装性别刻板男性目标的热情和能力评价更高;而在能力需求情境,对于符合服装性别刻板的女性热情评价更高,而对反服装性别刻板的女性能力评价更高。(3)基于行动者视角:无论在热情需求还是能力需求情境,男性均表现出对符合性别刻板服装的偏好;在能力需求情境下,女性更倾向于选择反性别刻板服装;进一步,在能力需求情境下,选择反性别刻板的女性对自己的能力评价显著高于热情;在交友需求情境选择反性别刻板服装的男性对自己的热情评价显著高于能力。这些结果将传统以“人”为对象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拓展到与人关联的服装领域,一方面丰富了性别刻板印象维护的抵制行为功能模型;另一方面对于人际交往领域中采用服装进行不同场景的印象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 性别偏格对青少年同伴评价的影响及动态演化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性别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成分和社会分类的重要维度。性别偏格是指个体表现出与其出生性别的社会性别规范不相符或不一致的心理现象。近年来性别偏格现象在青少年中日益凸显, 以往研究表明性别偏格的青少年会面临同伴关系等社会适应问题的挑战, 但忽略了性别偏格影响青少年同伴评价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动态演变过程。针对这些不足, 本研究遵循现象-解释-预测的逻辑思路, 聚焦性别偏格对同伴评价的影响及演化心理机制这一科学问题。总体研究目标是以性别偏格的属性(不同程度/类型)为切入点, 探讨性别偏格对同伴评价影响及其路径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动态演化, 为改变对性别偏格者的消极同伴评价提供可能的干预途径。

  • 人如其食:食物性别刻板印象及对人物评价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食物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具有性别文化意义。两个研究分别探索了外显与内隐食物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及其对人物评价的影响。研究1采用提名法、自我报告法和语义启动范式检验外显和内隐食物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 结果表明被试均持“男性偏好男性化食物, 女性偏好女性化食物”的外显食物性别刻板印象, 女性被试持有内隐食物性别刻板印象。研究2采用情境实验法和内隐关系评估程序进一步测量被试对食物性别刻板不一致目标人物在热情和能力维度上的评价, 结果发现人们对食物性别刻板不一致男性在热情维度的内隐评价更加积极。

  • 内隐关系评估程序(IRAP):测量原理及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内隐关系评估程序(Implicit Relational Assessment Procedure, 简称IRAP)是基于关系结构理论直接测量社会认知、信念或态度的新内隐测量方法, 具备一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并与其它相关测量方法的适用性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的理论模型为IRAP的不同效应提供了解释。IRAP最初应用于临床诊断性研究, 新近已扩展到自我、社会认知、群体和态度等研究领域。进一步验证不同形式IRAP的信效度、探究IRAP的心理机制及产生的心理效应、在不同领域发挥IRAP的方法优势等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