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冠层和林下层优势种叶功能性状响应异质生境的差异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植物可通过改变功能性状适应环境变化,不同类型的植物如何调整表型来适应环境一 直是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为探究南亚热带森林不同生长型植物对异质生境的生态响应机制, 该研究沿广东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0 hm2 样地的三条山体选取不同海拔和凹凸度的 27 个样方(20 m × 20 m)中的 5 种优势树种(包括 2 种冠层树种和 3 种林下层树种),测定 每株树的胸径及 8 种叶功能性状,包括 4 种结构性状(叶片厚度、长宽比、干物质含量和比 叶面积)和 4 种化学计量性状(δ13C、δ15N、叶片氮含量和叶片磷含量),以从叶功能性状角 度对比分析两种生长型的优势树种响应海拔和凹凸度等异质生境的差异。结果表明:(1) 各树种均存在若干叶功能性状与海拔呈显著相关关系;在凹凸度方面,仅有厚壳桂的比叶面 积与凹凸度呈现正相关,柏拉木的叶片氮含量与凹凸度呈负相关。(2)比叶面积、叶片厚度 与δ15N 等性状更普遍地对海拔因素存在响应,而叶长宽比和叶干物质含量响应程度较低。(3) 冠层与林下层优势种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和叶片氮含量在各类生境中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较冠层树种而言,林下层树种有着相对较低的叶片厚度、叶干物质含量和δ13C。同时,冠 层和林下层树种的叶功能性状对海拔和凹凸度的响应程度不同,林下层树种具有更多的功能 性状在不同类型生境下存在显著差异。综上结果说明,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层片 的优势树种(冠层和林下层优势树种)对异质生境的响应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在林下层 树种在异质生境中表型更易随环境变化以适应更多样的环境条件。另外,比叶面积、叶片厚 度与δ15N 等是指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响应异质生境的重要且有效的性状。

  •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荷木种群动态变化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4-2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荷木(Schima superba)是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中的优势种,其种群动态变化对于理解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构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 ha样地中荷木种群在2005~2017年间的动态变化,并从径级和生境两个方面分析了其死亡率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荷木种群个体数量从2005~2017年呈减少的态势。在径级方面,荷木的死亡率和相对生长率的变化在不同径级区间呈不同变化规律:径级在1~10 cm范围的荷木相对生长率大并迅速下降,死亡率上升且维持在较高水平;径级在10~50 cm范围的荷木随着径级增大,相对生长率减缓,然后下降,而死亡率不断下降;在50 cm以上的径级范围内,荷木相对生长率小、死亡率大。不同生境中,2010年各个生境死亡率相差不大,2015年高海拔生境(高坡、山脊、高谷)死亡率大于低海拔生境(低坡、低谷),2017年则为低海拔生境大于高海拔。荷木的死亡率与土壤中酸碱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有效钾、有效氮含量呈负相关关系。

  • 玻璃钢复合材料耐海水腐蚀性能及抗Cl-渗透寿命预测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31 合作期刊: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摘要: 采用70℃、3.5%(质量分数)的海盐溶液对不饱和聚酯玻璃钢及环氧乙烯基酯玻璃钢进行加速老化实验,研究了玻璃钢的耐海水腐蚀性能,并对2mm厚的玻璃钢防护层的抗Cl-渗透寿命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不饱和聚酯玻璃钢在海水中容易发生水解腐蚀,其抗Cl-渗透寿命约为30a;而环氧乙烯基酯玻璃钢的抗Cl-渗透寿命约为70a,具有更好的耐海水腐蚀性能。

  • 锻炼行为促进情绪健康的个体差异: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1-11-19

    摘要: 锻炼行为作为一种非药物的经济型干预手段,已被证实对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因素的存在,运动引起的情绪效应仍有多个不一致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在个体差异的框架下,从行为学水平梳理运动引起情绪效应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运动过程的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质、人格和情绪特质等对情绪效应的影响,并从这些个体因素所呈现出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差异角度,展望今后在考察个体差异时所应考虑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情绪干预的效果,对今后制定个性化的情绪健康促进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情绪障碍类疾病的预防和运动康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真红树和半红树植物叶片性状的比较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红树植物是一类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乔木、灌木或草本植物,根据其分布特征可分为真红树和半红树植物。为了探究两者对海岸潮间带高盐、高光和缺氧等环境的生态适应策略的异同,选取5 种真红树植物(卤蕨(Acrostichum aureum)、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candel))和4 种半红树植物(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黄槿 (Hibiscus tiliaceus)和杨叶肖槿(Thespesia populnea))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叶片解剖和功能性状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9 种红树植物叶片的共同特征表现为均具有角质层、叶肉具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气孔下陷等。不同之处在于:真红树植物叶片有蜡质层和内皮层、无表皮毛、气孔仅分布在下表皮;而半红树植物的叶片则较少有蜡质层、部分有表皮毛、无内皮层、气孔在上下表皮分布不完全一致。真红树植物的气孔密度和比叶面积显著小于半红树植物(P<0.05),而叶片厚度、含水量、比叶重和鲜干重则显著大于半红树植物(P<0.05)。以上结果说明,真红树植物的叶片性状使其在维持盐度平衡及贮水保水能力方面强于半红树植物,从而能更好地适应海岸潮间带高盐环境。

  • 八种红树植物幼苗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和抗氧化酶活性对光强的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我国南方海岸带生态恢复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然而,红树林群落的人工恢复和改造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进行红树种类的空间配置,这需要明确红树植物光适应的生理生态策略,为人工红树林群落的优化配置提供理论指导。该文选取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卤蕨(Acrostichum aureum)、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和黄槿(Hibiscus tiliaceus)为研究对象,通过遮荫控制试验,研究这8种红树植物一年生幼苗在不同光照强度(自然光强的100%、45%、30%、10%)下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随光照强度下降,木榄、老鼠簕和卤蕨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受到的影响较小,无瓣海桑、秋茄、桐花、银叶树和黄槿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则表现出下降趋势。(2)木榄、老鼠簕和卤蕨的SOD和APX等抗氧化酶活性在10%光照强度处理下的活性与对照并无显著差异,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银叶树和黄槿的抗氧化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以上结果说明,从对光照的生理适应角度来看,木榄、老鼠簕和卤蕨具有一定耐阴性,适宜种植在光照条件稍弱的林下;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银叶树和黄槿适宜作为中上层树种或在郁闭度较低的林下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