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图书馆微信标题精准营销策略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3-04-01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控制标题字符长度、运用特殊标点符号、进行标题数字化等微信运营策略已经被高校图书馆普遍应用,但却不能满足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微信精细化运营的需要。从实务操作层面,斟酌标题文本的文字、控制字符长度、使用特殊标点和区分数字标题的应用场景和环境变得尤为迫切。[方法/过程] 选取入围2018年4月15日-28日WCI榜单前50名的29所高校图书馆的524篇标题文本作为研究数据,为了提高数据的代表性与验证结论的可信性,增加对2019年11月榜单、2020年4月15日-28日榜单部分文本数据的分析,结合文本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调研对象访谈等方法,结合网络传播环境下把关人的理论要素,对微信标题文本的内容要素(文字、主题)和形式要素(数字、标点和长度)进行分析,寻找帮助图书馆微信文案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的方法,从而实现营销效果的提升。[结果/结论] 构建出一套适合高校图书馆特点的微信标题精准运营策略公式,即从内容本位出发,提取关键新闻要素,对关键新闻要素进行优先级排序,在关键新闻要素中寻找“小切口”突出标引,增加形式要素的技巧,营造持续稳定的新鲜感。

  • 铁死亡与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0-13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能与环境、基因易感性、肠道微生物群和免疫反应相关。铁死亡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铁依赖的脂质氢过氧化物累积所致的细胞死亡,受到包括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脂质修复系统的严密调控。研究表明,IBD患者受损的肠道可表现出铁沉积、GSH耗竭、GPx4失活和脂质过氧化(LPO)等铁死亡的基本特征。此外,操纵铁死亡的关键基因可以改变IBD的进展、严重程度甚至发病率。本文概述了铁死亡的基本机制,并就近年来铁死亡的相关信号通路在IBD中的研究展望予以综述,为未来临床IBD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 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人工智能(AI)是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但也为伦理道德规范和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文章在阐释当前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对人工智能伦理准则、治理原则和治理进路的一些共识,提出 了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指导理论,逐渐建设形成包含教育改革、伦理规范、技术支撑、法律规制、国际合作在内的多维度伦理治理体系等对策建议。

  • 太子河流域鱼类功能群结构与多样性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11-01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研究河岸带土地利用方式对河流生物群落的影响对河岸带管理和河流生态系统修复至关重要。研究了太子河河岸带的土地利用类型(森林用地、森林耕作用地、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和鱼类功能群的关系,结果表明:栖息地质量参数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内具有显著差异,森林用地区电导率、总溶解固体、淤泥和底质含沙量比例的平均值均较低,分别为(105.05 μs/cm、80.38 mg/L、65.00 mL和0%),底质类型以石块为主;耕作区的水深、流量和淤泥的平均值均是最高(186.83 m、80.11 m3 和5333.33 mL),底质类型以沙质和淤泥为主。太子河流域鱼类功能群划分为5种类型(18个亚类),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内具有差异显著,森林用地内的鱼食性、石块栖功能群、昆虫食性和黏性卵功能群的比例最高;森林耕作用地内的植食性和底层栖功能群的比例最高;耕地内的沙栖功能群、中下层栖功能群和筑巢产卵功能群的比例最高;城镇建设用地内的淤泥栖功能群、耐污种、中下层栖功能群和杂食性功能群的比例最高。研究显示,栖息地评价得分高、栖境复杂的区域其个体数量较高,而栖息地得分低、底质类型以淤泥为主的区域其个体数量较低。

  • 济南河流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多样性及时空动态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11-24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2014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济南地区24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和水环境理化因子进行了野外调查。利用多样性指数以及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门57种,分别为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环节动物门。春季、夏季和秋季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5种、35种和33种,春季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豆螺(Bithynia fuchsiana),夏季优势种为溪流摇蚊(Chironomus riparius)和豆螺(Bithynia fuchsiana),秋季优势种为喜盐摇蚊(Chironomus salinarius)和豆螺(Bithynia fuchsiana)。春季、夏季和秋季密度平均值为2.49×103、0.56×103、1.03×103 个体/m2;生物量平均值为495.59、137.26、109.45 g/m2;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37、1.33和1.17;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55、0.67和0.59。全地区共划分出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5类,春季收集者种类最多为20种,夏季刮食者种类最多为12种,秋季收集者与刮食者种类最多为11种,3个季节中收集者密度均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刮食者。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春季影响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总磷和总氮;夏季影响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pH和溶解氧;秋季影响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溶解氧和pH。

  • 济南河流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多样性及时空动态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11-10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2014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济南地区24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和水环境理化因子进行了野外调查。利用多样性指数以及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门57种,分别为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环节动物门。春季、夏季和秋季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5种、35种和33种,春季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豆螺(Bithynia fuchsiana),夏季优势种为溪流摇蚊(Chironomus riparius)和豆螺(Bithynia fuchsiana),秋季优势种为喜盐摇蚊(Chironomus salinarius)和豆螺(Bithynia fuchsiana)。春季、夏季和秋季密度平均值为2.49×103、0.56×103、1.03×103 个体/m2;生物量平均值为495.59、137.26、109.45 g/m2;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37、1.33和1.17;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55、0.67和0.59。全地区共划分出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5类,春季收集者种类最多为20种,夏季刮食者种类最多为12种,秋季收集者与刮食者种类最多为11种,3个季节中收集者密度均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刮食者。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春季影响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总磷和总氮;夏季影响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pH和溶解氧;秋季影响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溶解氧和pH。

  •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绿色实践——以山西省“大同蓝”为例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8-21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雾霾是我国大气污染的突出问题,也是全国许多省市遇到的共性难题。地方政府要稳妥处理公众需求及环境保护压力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大同市作为全国重要煤炭工业基地、山西转型综改的前沿阵地、资源型城市的典型区域,在全国树立了“大同蓝”的知名品牌。文章从理念、支撑、核心、措施、抓手、路径、保障、基础和途径9个方面对“大同蓝”的绿色转型和实践进行总结与归纳,希望能够为山西省及类似区域的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 建设“国家生态再开发实验区”的科学构想与政策建议——以山西省为例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7-17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文章提出了区域生态再开发的理念,并以典型区域山西省为例,分析了生态再开发理念在绿色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在山西省建设“国家生态再开发实验区”的科学构想,确定了山西省国家生态再开发实验区的战略定位,并从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和地方层面3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国家生态再开发实验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山西省及类似区域的生态再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 希拉穆仁草原近自然恢复状态下植被-土壤响应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3-08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通过对内蒙古阴山北麓围封区域草原近自然状态下植被群落特征及其土壤颗粒物理特性的研究,探讨草地群落与土壤颗粒物理特性在自然风蚀条件下的特征。结果表明:(1)草地全覆盖时以羊草、赖草为优势种,当草地盖度下降为40%以下时以指示草地退化的冷蒿为优势种;且随着植被盖度的降低,草地植物群落生物量呈降低趋势,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草地植被覆盖度对地表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有显著影响(P< 0.05),随着盖度的降低,其地表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呈显著降低趋势,地表土壤颗粒粗化明显;(3)在近自然状态下,草地植被覆盖较低时,地表0-1 cm土壤颗粒粗粒化现象尤为显著,粒度累计差异达到1 mm,垂直结构上表现为由3-5 cm、1-3 cm土层至0-1 cm土层,土壤颗粒粗粒化程度加重,粗颗粒粒度累积差异分别出现在0.1、0.25、1 mm;(4)在近自然状态下,随着草地植被盖度增加,表层土壤受植物遮蔽,得到有效保护,土壤颗粒逐渐细化,容重也缓慢下降。在近自然状态下,草地及土壤环境发生有层次且多样性的变化,草地植被的斑块状变化使得希拉穆仁围封区草原在近原始状态下出现自然风蚀现象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