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研究社会文化变迁的新视角——表征相似性分析:以老年人心理健康为例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摘要: 在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中,社会变迁研究主要使用单维度线性分析方法探索特定心理或行为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社会变迁的潜在因素,缺乏对多维变量内部结构变迁的关注,也难以比较不同尺度的社会变迁现象。本研究将介绍一种从模式角度进行社会变迁研究的方法表征相似性分析,并以1998~2018年间对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的纵向追踪数据与对应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测量为实例,演示如何构建多维度的表征相似性框架,依次介绍多变量单维模式分析(时间、空间、心理与意识空间(Mental space,简称意间))、多变量跨维度模式分析(意间-时间,意间-空间,意间-时间-空间)、跨尺度模式分析(地区-国家)、概念模式分析,以及表征相似性分析与传统方法的耦合分析,随后展望了表征相似性分析的拓展方向。

  • 面孔吸引力的整体表征及其动态性增强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1-13

    摘要: 面孔吸引力在重要社交决策(如,择偶、求职、社会交换等)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往有关面孔吸引力的研究多从进化角度来解释静态面孔的各种特征对面孔吸引力的影响,而较少关注静态面孔吸引力的认知表征。近年来对动态面孔吸引力的研究成为前沿热点,发现动态可以提高面孔吸引力,然而其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将采用行为实验,结合眼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探讨面孔吸引力的整体表征;并从整体加工、注意、生命力的角度来探讨动态增强面孔吸引力的机制。本研究将深化对面孔吸引力的理解、对人类欣赏美的高级智能的认识。此外,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在日常人际交互、人工智能等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密集追踪数据分析:模型及其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1-05-08

    摘要: 在心理学、教育学和临床医学等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个体内部的行为、心理、临床效果等随时间而产生的动态变化,重视针对个体的差异化建模。密集追踪是一种在短时间内对个体进行多个时间节点密集追踪测量的方法,更适合用于研究个体内部心理过程等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机制。近年来,密集追踪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但许多密集追踪的研究分析仍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方法。方法学领域已涌现出较多用于密集追踪数据分析的模型方法,较为主流的模型包括以动态结构方程模型(Dynamic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DSEM)为代表的自上而下的建模方法,以及以组迭代多模型估计(Group Iterative Multiple Model Estimation, GIMME)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建模方法。二者均可以方便地对密集追踪数据中的自回归及交叉滞后效应进行建模。

  • 小样本情况下错误先验信息对贝叶斯估计的影响:基于多层模型的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0-10-27

    摘要: 在心理学、教育学和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中,研究者常常会遇到存在嵌套结构的多层数据,如被试可能嵌套于社区、班级、诊所等。如果不考虑数据本身的嵌套结构,可能导致一些统计模型违反其独立性假设,从而对模型参数的估计产生较大的偏差。因此,研究者往往需要利用多层模型解决多层数据中非独立性观测可能带来的问题,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实际研究中多层数据常常出现水平1或水平2样本量偏小的情况。基于传统频率学派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Maximum Likelihood, ML)需要依赖大样本,在小样本下容易出现参数估计及模型收敛等方面的问题。贝叶斯估计在小样本的情况下往往具有更大的优势,但与此同时,也更容易受到先验信息主观设置的影响。为了探讨贝叶斯估计中错误先验信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本文基于多层模型,利用蒙特卡洛模拟,研究不同数据类型(因变量分别为连续正态分布数据、连续非正态数据与二分变量的数据)、样本量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的情况下,设有不同信息强度和偏差程度的先验信息对贝叶斯估计的影响。总体结果显示,贝叶斯估计中均值严重偏离真值的先验分布会对参数估计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ICC较大,以及群组样本量和先验分布方差较小的情况,且因变量为非正态分布或二分变量时,错误先验信息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本文对多层模型中错误先验信息对贝叶斯估计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希望为贝叶斯估计中先验分布的设置提供一定的理论补充及实证参考。

  • 动、静态视觉信息在真实世界视觉搜索中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4-24

    摘要: 真实环境中的视觉搜索是人和动物赖以生存的重要能力。目前的视觉搜索研究多使用静态的观察者和静止的二维搜索对象,侧重于探究注意在搜索中的作用;现有的视觉搜索理论模型主要概括了影响搜索的自上而下的注意因素,而将自下而上影响因素简单归结为影像显著性,然而在真实环境中,观察者或搜索对象是可以运动的,搜索时可利用的视觉信息包括动态光流和静态影像结构信息。已有的视觉识别研究发现这两种信息相结合可以使观察者准确持久地识别场景、事件和三维结构。在现有视觉搜索理论模型中引入两种视觉信息,还原真实环境中的搜索任务,并设计了实验,探究利用动、静态视觉信息的视觉搜索过程,从而完善现有的视觉搜索模型。我们认为充分利用环境信息可以提高搜索效率,且在视觉搜索训练和智能搜索设计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贝叶斯多组比较—渐近测量不变性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19-03-01

    摘要: 测量工具的测量不变性是在潜变量框架下进行多组比较的前提条件。贝叶斯渐近测量不变性方法基于贝叶斯思想的优良特性,通过为参数的跨组差异提供合适的先验分布,放宽了传统的多组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对跨组差异的严格限制。同时避免了传统方法容易导致模型拟合过差、修正过程繁琐及一类错误率上升等问题,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文章总结并介绍了渐近测量不变性方法的原理及优势,同时通过实例展示了该方法在Mplus软件中的具体分析过程。

  • 动、静态视觉信息在真实世界视觉搜索中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真实环境中的视觉搜索是人和动物赖以生存的重要能力。目前的视觉搜索研究多使用静态的观察者和静止的二维搜索对象, 侧重于探究注意在搜索中的作用; 现有的视觉搜索理论模型主要概括了影响搜索的自上而下的注意因素, 而将自下而上影响因素简单归结为影像显著性, 然而在真实环境中, 观察者或搜索对象是可以运动的, 搜索时可利用的视觉信息包括动态光流和静态影像结构信息。已有的视觉识别研究发现这两种信息相结合可以使观察者准确持久地识别场景、事件和三维结构。在现有视觉搜索理论模型中引入两种视觉信息可以较好还原真实环境中的搜索任务。我们提出研究构想和实验方案,探究利用动、静态视觉信息的视觉搜索过程, 从而完善现有的视觉搜索模型。我们认为充分利用环境信息可以提高搜索效率, 且在视觉搜索训练和智能搜索设计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面孔吸引力的整体表征及其动态性增强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面孔作为一种高级的视觉刺激,在人际交往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中,面孔吸引力更是影响着日常生活的重要社交决策,如择偶、交友、求职、社会交换等。长久以来,研究者们从面孔特征、社会信息和观察者因素等角度不断探索着人们对静态面孔吸引力的感知,且多从进化角度加以解释。但是,人们如何表征面孔吸引力以及其动态性增强机制仍未可知。本项目通过两个研究,分别从面孔吸引力的整体表征,以及面孔动态性通过影响整体加工、影响对整体信息和特征信息的注意、以及影响社会信息来增强吸引力,从这两个角度尝试回答这一问题。在研究1中,本项目从整体加工的角度探索了面孔吸引力的认知表征。研究1.1通过评分任务和适应范式探索高空间频率(更多局部特征)和低空间频率(更多整体特征)对面孔吸引力的影响,旨在从空间频率探讨面孔吸引力的整体表征。研究1.2通过操纵面孔对称性和面孔常态性探索面孔常态性在面孔对称性和面孔吸引力间的中介作用,探讨面孔吸引力的常态构型表征。研究1.3引入“三庭五眼”这一中国传统面孔审美理论,通过评分任务和适应范式研究“三庭五眼” 构型是否符合中国人对高吸引力中国面孔的表征,以此探讨面孔吸引力的整体表征。研究1.4通过评分任务和适应范式考察局部面孔遮挡是否促进整体面孔吸引力,以及这种促进作用是否由于人们通过局部特征“脑补”出了完整面孔。研究2从整体加工、注意和生命力的角度探讨面孔吸引力的动态性增强机制。研究2.1使用合成效应范式测量动态面孔吸引力的整体加工,探索动静态面孔的吸引力差异是否源于其整体加工程度的不同。研究2.2使用注意分散范式,并结合眼动技术,探讨人们对动静态面孔的注视模式是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能解释动态面孔吸引力的增强。研究2.3结合问卷法、实验法和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生命力这一社会因素对动静态面孔吸引力的影响。本项目探讨了面孔吸引力的认知表征以及其动态性增强机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人们对面孔吸引力的认知加工以及人类欣赏美这一高级智能。同时,本项目的结果对于日常人际交往和面孔吸引力相关算法的优化等方面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密集追踪数据分析:模型及其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在心理学、教育学和临床医学等领域,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个体内部的行为、心理、临床效果等随时间而产生的动态变化, 重视针对个体的差异化建模。密集追踪是一种在短时间内对个体进行多个时间节点密集追踪测量的方法, 更适合用于研究个体内部心理过程等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机制。近年来, 密集追踪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但许多密集追踪的研究分析仍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方法。方法学领域已涌现出较多用于密集追踪数据分析的模型方法, 较为主流的模型包括以动态结构方程模型(Dynamic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DSEM)为代表的自上而下的建模方法, 以及以组迭代多模型估计(Group Iterative Multiple Model Estimation, GIMME)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建模方法。二者均可以方便地对密集追踪数据中的自回归及交叉滞后效应进行建模。

  • 班级欺凌规范与欺凌行为:群体害怕与同辈压力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本文通过两个研究探讨了群体因素中的班级欺凌规范如何通过同辈压力、群体害怕影响欺凌行为的发生。研究1为实验研究, 被试为186名小学高年级学生(Mage = 11.36 ± 0.99岁)。结果表明在不同情境(欺凌/非欺凌)的启动下, 各变量得分均具有显著差异; 进一步分析仅发现同辈压力的中介作用边缘显著。研究2为相关研究, 943名小学高年级及初二学生(Mage = 12.00 ± 1.32岁)填写班级欺凌规范、同辈压力和欺凌行为问卷。HLM分析显示同辈压力在班级欺凌规范与欺凌行为起显著中介作用。

  • 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对疫情控制效果的影响及其计算心理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COVID-19疫情是一场重大的全球健康危机, 一些国家在控制COVID-19感染和死亡率上存在明显困难。我们提出, 个人主义的文化价值观不利于对疫情的控制。跨文化分析结果显示, 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正向预测COVID-19死亡数、每百万死亡数和死亡率, 独立自我建构负向预测疫情前期控制速度。演化博弈模型和跨文化实验进一步提示, 个人主义文化通过增强个体在疫情背景下的死亡恐惧, 增加个体违反疫情管控的流动性倾向, 从而降低了整体疫情控制的效率。我们的结果支持自然-行为-文化协同进化的理论模型, 提示文化对COVID-19病毒传播管控和死亡可能性的影响, 为各国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提供了重要科学参考。

  • 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及其研究现状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18-12-27

    摘要: 在心理学研究中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被广泛用于检验潜变量间的因果效应,其估计方法有频率学方法(如,极大似然估计)和贝叶斯方法两类。近年来由于贝叶斯统计的流行及其在结构方程建模中易于处理小样本、缺失数据及复杂模型等方面的优势,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发展迅速,但其在国内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不足。本文主要介绍了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基础和优良特性,及几类常用的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现状,旨在为应用研究者介绍新的研究工具。

  • 非符号数量表征和符号分数表征的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7-21

    摘要: 个体学习符号分数的一个关键是能对其数值形成准确表征。现有研究假设符号分数表征的认知基础是人类自婴幼儿期就具有的非符号数量表征(如表征两个集合各自的数量,或两个数量的比例)。其证据包括表征非符号数量(尤其是非符号数量比例关系)和表征符号分数在行为和大脑神经活动层面上都表现出相关性。然而要说明非符号数量表征是符号分数表征的认知基础,还需更多研究表明两者在数量概念上的独特相关和因果联系,并阐明符号分数表征形成的认知机制。

  • 注意过程中的行为振荡现象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0-23

    摘要: 行为振荡是个体心理加工过程的周期性动态变化在行为上的表现。通过高时间分辨率的行为采样方法,行为振荡研究为探索视觉注意的时间动态结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各种不同的注意任务中都发现存在行为振荡现象。大量行为振荡证据表明,注意过程存在两种主要的节律成分:反映注意抑制的α节律(8~13 Hz)和反映注意转移的θ节律(4~8 Hz)。这些结果有助于揭示注意的时间动态结构,也为序列搜索理论和平行搜索理论之间的争论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行为振荡的节律特征会受到一些潜在因素(如任务难度、线索有效性)的影响。行为振荡和神经振荡在某些任务中表现出相同的节律成分,提示两者涉及了相似的心理过程。后续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各种不同的注意控制过程以及多模态交互任务,深入探索其行为振荡特点,以更好地揭示注意的动态加工过程。

  • 刺激前alpha振荡对视知觉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1-14

    摘要: 人类对感觉阈限附近的视觉刺激的知觉不总是一致的。为探究这种视知觉不一致的现象及其神经机制,一些研究者关注刺激前脑内自发alpha神经振荡(8~13 Hz)对视知觉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刺激前alpha振荡能量的降低能提高被试的探测击中率,但不能提高知觉精确度;而刺激前alpha振荡的相位能预测被试能否成功探测刺激。刺激前alpha能量被认为调控了视皮层的基础活动强度;alpha能量的降低反映了皮层基础活动的增强,进而提高了对较弱刺激的探测率。刺激前alpha相位则被认为调控了皮层兴奋和抑制的时间;大脑在刺激呈现时的不同状态(兴奋/抑制)决定了最终的知觉结果。

  • 特征注意的全局性调制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1-08

    摘要: 特征注意(feature-based attention)是个体根据特定的特征维度或特征值分配视觉注意资源的能力。在注意焦点内,特征注意会增强对注意特征具有反应选择性的神经元活动,并抑制对干扰特征具有反应选择性的神经元活动。大量研究表明,特征注意的调制作用可以扩散到注意焦点以外,具有全局性的特点,但这种全局性调制作用是增强机制还是抑制机制仍然存在争议。这可能是由于两种机制在时间进程等属性上存在差异,在视觉信息加工中可能扮演着不同角色。相对而言,全局性抑制作用可能更易受实验设计和实验参数的影响。后续研究应该探究全局性抑制机制在什么条件下发挥作用,以及进一步对全局性的增强机制和抑制机制进行分离。

  • Lasso回归:从解释到预测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0-05-14

    摘要: 传统的最小二乘回归法关注于对当前数据集的准确估计,容易导致模型的过拟合,影响模型结论的可重复性。随着方法学领域的发展,涌现出的新兴统计工具可以弥补传统方法的局限,从过度关注回归系数值的解释转向提升研究结果的预测能力也愈加成为心理学领域重要的发展趋势。Lasso方法通过在模型估计中引入惩罚项的方式,可以获得更高的预测准确度和模型概化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处理过拟合和多重共线性问题,有助于心理学理论的构建和完善。

  • 特征注意的全局性调制作用——增强还是抑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特征注意(feature-based attention)是个体根据特定的特征维度或特征值分配视觉注意资源的能力。在注意焦点内, 特征注意会增强对注意特征具有反应选择性的神经元活动, 并抑制对干扰特征具有反应选择性的神经元活动。大量研究表明, 特征注意的调制作用可以扩散到注意焦点以外, 具有全局性的特点, 但这种全局性调制作用是增强机制还是抑制机制仍然存在争议。这可能是由于两种机制在时间进程等属性上存在差异, 在视觉信息加工中可能扮演着不同角色。相对而言, 全局性抑制作用可能更易受实验设计和实验参数的影响。后续研究应该探究全局性抑制机制在什么条件下发挥作用, 以及进一步对全局性的增强机制和抑制机制进行分离。

  • 刺激前alpha振荡对视知觉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人类对感觉阈限附近的视觉刺激的知觉不总是一致的。为探究这种视知觉不一致的现象及其神经机制, 一些研究者关注刺激前脑内自发alpha神经振荡(8~13 Hz)对视知觉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刺激前alpha振荡能量的降低能提高被试的探测击中率, 但不能提高知觉精确度; 而刺激前alpha振荡的相位能预测被试能否成功探测刺激。刺激前alpha能量被认为调控了视皮层的基础活动强度; alpha能量的降低反映了皮层基础活动的增强, 进而提高了对较弱刺激的探测率。刺激前alpha相位则被认为调控了皮层兴奋和抑制的时间; 大脑在刺激呈现时的不同状态(兴奋/抑制)决定了最终的知觉结果。

  • 注意过程中的行为振荡现象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行为振荡是个体心理加工过程的周期性动态变化在行为上的表现。通过高时间分辨率的行为采样方法, 行为振荡研究为探索视觉注意的时间动态结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各种不同的注意任务中都发现存在行为振荡现象。大量行为振荡证据表明, 注意过程存在两种主要的节律成分:反映注意抑制的α节律(8~13 Hz)和反映注意转移的θ节律(4~8 Hz)。这些结果有助于揭示注意的时间动态结构, 也为序列搜索理论和平行搜索理论之间的争论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行为振荡的节律特征会受到一些潜在因素(如任务难度、线索有效性)的影响。行为振荡和神经振荡在某些任务中表现出相同的节律成分, 提示两者涉及了相似的心理过程。后续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各种不同的注意控制过程以及多模态交互任务, 深入探索其行为振荡特点, 以更好地揭示注意的动态加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