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视觉统计概要表征的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2-03

    摘要: 尽管感觉登记是容量无限的,但不意味着视觉系统无需高效地处理我们日常面对的海量的视觉信息,统计概要表征便是一种高效的信息加工过程,当呈现由多个视觉刺激构成的集合,视觉系统可以快速提取集合的平均属性等统计概要信息。统计概要表征是理解神经计算过程的重要心理过程。目前有很多研究揭示了这一过程的某些认知机制,如自动性加工机制,不同水平或特征间的特异性或通用性的机制。然而仅有少量研究关注其神经机制,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采用神经科学技术手段直接考察统计概要表征的神经机制。

  • 社会交互情境对主动控制感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1-30

    摘要: 主动控制感是人们与环境交互过程中产生的控制自己动作并借此控制外界事物的体验,它可以延伸到社会交互中其他主体的动作及其动作引起的结果上。大量社会交互背景下的研究表明,主动控制感受到旁观、竞争、合作和层级式交互等社会交互情境的影响。相关的神经机制研究表明大脑的额-顶网络,包括初级运动皮层、角回、脑岛、颞顶联合区、内侧前额叶皮层、楔前叶等脑区对于社会交互中的主动控制感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社会交互情境影响主动控制感的认知和神经机制,考察多模态刺激对社会交互中主动控制感的影响,并关注社会交互中主动控制感对认知过程和行为反应的调节作用。

  • 对威胁刺激的碰撞时间估计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09

    摘要: 对靠近运动刺激的碰撞时间(time-to-collision, TTC)估计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为了解释个体如何进行TTC估计,研究者提出了结构主义理论、生态光学理论和tau理论等,也考察了影响TTC估计的部分因素。近年的研究通过比较个体对威胁刺激和非威胁刺激的TTC估计,考察了刺激的情绪相关属性对TTC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自然非威胁刺激(如兔子等图片),个体会低估自然威胁刺激(如蛇等图片)的TTC,但这种TTC的低估在社会威胁刺激(如愤怒面孔图片)上有时很小甚至不显著。个体低估TTC可能存在三种原因:(1)个体对威胁刺激具有特异性反应;(2)威胁刺激具有较高的情绪唤醒度;(3)个体对威胁刺激具有心理距离更近和运动速度更快的知觉偏差。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考察在社会威胁刺激上表现出的TTC低估效应不稳定的原因;探索威胁刺激TTC估计中的自主生理反应和神经机制;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威胁刺激TTC估计的研究;在实验设计中考虑性别和人格特质等个体因素的影响。

  • 同步与否:婴儿基本面部表情识别的发展特点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面部表情是通过眼部、口部等肌肉动作传递出来的情绪信号。婴儿对面部表情的正确识别是婴儿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情绪认知的发展。婴儿对基本面部表情识别的发展具有非同步性的特点:对正性效价表情的识别早于负性效价表情, 2个月大的婴儿能辨别出正性效价表情, 4~6个月大时能辨别出不同的负性效价表情; 情绪感知能力的发展早于情绪理解能力, 7个月大的婴儿已初步具备情绪感知能力, 12个月大的婴儿还不能准确区分不同的负性效价表情所表达的情绪意义。婴儿识别表情受到环境和认知因素的双重影响, 反映了基本情绪的激活到情绪图式的形成过程。

  • 可操作物体识别过程中的两种操作动作表征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 视觉背侧通路中的背侧−背侧通路和腹侧−背侧通路分别表征与物体相关的抓握和使用动作, 形成结构性和功能性操作动作表征。这两种操作动作表征在神经基础、激活条件、时间进程, 以及与长时记忆的联系方面都存在差异, 并且共同参与到可操作物体的识别过程中。关于结构性和功能性操作动作表征的研究不仅证明了操作动作信息对于可操作物体识别的重要性, 而且对于深入研究物体如何在大脑中表征具有重要意义。

  • 对威胁刺激的碰撞时间估计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对靠近运动刺激的碰撞时间(time-to-collision, TTC)估计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为了解释个体如何进行TTC估计, 研究者提出了结构主义理论、生态光学理论和tau理论等, 也考察了影响TTC估计的部分因素。近年的研究通过比较个体对威胁刺激和非威胁刺激的TTC估计, 考察了刺激的情绪相关属性对TTC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 相比于自然非威胁刺激(如兔子等图片), 个体会低估自然威胁刺激(如蛇等图片)的TTC, 但这种TTC的低估在社会威胁刺激(如愤怒面孔图片)上有时很小甚至不显著。个体低估TTC可能存在三种原因:(1)个体对威胁刺激具有特异性反应; (2)威胁刺激具有较高的情绪唤醒度; (3)个体对威胁刺激具有心理距离更近和运动速度更快的知觉偏差。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考察在社会威胁刺激上表现出的TTC低估效应不稳定的原因; 探索威胁刺激TTC估计中的自主生理反应和神经机制;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威胁刺激TTC估计的研究; 在实验设计中考虑性别和人格特质等个体因素的影响。

  • 主动控制感在大脑表征中的时空标记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主动控制感是主动动作过程中产生的控制自身动作, 进而控制外部环境的主观体验。构成动作主动控制感的核心要素是主观意图与结果反馈。本研究试图通过操控这两个核心要素的不同属性, 借助脑磁图等技术, 探寻主动控制感在大脑额-顶为主的脑网络中前-后馈的作用方式及时空特异性标记, 并建构新的认知神经理论模型。这将有利于理解人类动作的产生及后效、为相关精神类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加客观的参照标准。

  • 不忘初心守正出新——试论个体的信念形成与改变的心理过程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8-21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理想信念的形成和改变与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文章分析了不忘初心的内涵与作用,个体的信念形成与改变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守正与出新的辩证统一关系,期冀能对党的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有所启示。

  • 触觉二维图像识别中2D-3D空间信息转换的认知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2-21

    摘要: 可触摸的触觉二维图像是视觉障碍人群获取图像信息的重要方式。目前大多数触觉二维图像都是直接由视觉二维图像转化为的可触摸线条图。在视觉二维图像中,通常运用透视和视角等视觉原理将三维空间关系转换为二维平面关系。视觉系统经过长期大量知觉学习,习得了这种二维到三维的映射关系。但是触觉识别二维图像时,触觉系统如何建立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映射,目前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影响触觉识别二维图像中二维-三维空间信息转换的视觉因素主要有透视、视角、遮挡、纹理梯度和镂空,直接将视觉二维图像转化为的触觉二维图像时,图像中包含的上述视觉因素通常会干扰触觉识别。结合已有研究,试图提出双表象加工模型来解释触摸二维图像时二维到三维空间信息转换的认知机制。该模型认为触觉识别二维图像依赖于两个表象系统的整合,即物体表象系统(涉及物体的大小、形状和纹理)与空间表象系统(涉及物体的空间关系、透视和视角)。两种表象系统的信息最终进行整合,在物体表象和空间表象成功匹配的基础上建立二维图像与三维空间之间的映射,通达长时记忆中的三维物体表征。双表象加工模型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触知觉的认知机制,也将为触觉二维图像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儿童期创伤与共情的关系:一项三水平元分析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本研究运用三水平元分析技术系统探讨儿童期创伤与共情的关系及其调节因素。通过文献检索与筛选, 获得46项研究和352个效应量, 共包含23039名被试。元分析结果发现, 儿童期创伤与共情存在显著负相关(r = 0.076)。儿童期创伤类型存在调节作用, 躯体忽视(r = 0.095)与情感忽视(r = 0.128)均与共情显著负相关, 而躯体虐待(r = 0.005)、情感虐待(r = 0.051)和性虐待(r = 0.058)均与共情相关不显著。共情成分存在调节作用, 在认知共情中, 儿童期创伤与观点采择(r = 0.127)显著负相关, 而与幻想(r = 0.044)相关不显著; 在情感共情中, 儿童期创伤与共情关注(r = 0.148)显著负相关, 而与个人痛苦(r = 0.153)显著正相关。本研究首次系统比较了不同类型儿童期创伤与共情的关系以及儿童期创伤在共情各成分上的效应, 并提出了培养共情的建议。

  • 价值导向的注意刷新及其机制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人们能够优先处理工作记忆中更有价值的信息, 可能是因为人们在工作记忆维持阶段优先刷新了这些信息。那么, 人们是如何优先刷新这些信息的呢?本文通过价值导向的记忆范式操纵信息的价值, 结合点探测任务(实验1和实验2)和空白屏范式(实验3)考察了价值导向的注意刷新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高价值项目的记忆成绩优于低价值项目; (2)不论项目是同时还是继时呈现, 相比低价值项目, 高价值项目对应位置的点探测反应时显著更快; (3)相比低价值项目, 被试在高价值项目对应位置的注视频率显著更高。上述结果表明, 价值能够引导注意刷新; 价值导向的注意刷新可能是通过增加高价值信息的刷新频率来实现的。

  • 触觉二维图像识别中2D-3D空间信息转换的认知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可触摸的触觉二维图像是视觉障碍人群获取图像信息的重要方式。目前大多数触觉二维图像都是直接由视觉二维图像转化为的可触摸线条图。在视觉二维图像中, 通常运用透视和视角等视觉原理将三维空间关系转换为二维平面关系。视觉系统经过长期大量知觉学习, 习得了这种二维到三维的映射关系。但是触觉识别二维图像时, 触觉系统如何建立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映射, 目前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影响触觉识别二维图像中二维-三维空间信息转换的视觉因素主要有透视、视角、遮挡、纹理梯度和镂空, 直接将视觉二维图像转化为的触觉二维图像时, 图像中包含的上述视觉因素通常会干扰触觉识别。结合已有研究, 试图提出“双表象加工模型”来解释触摸二维图像时二维到三维空间信息转换的认知机制。该模型认为触觉识别二维图像依赖于两个表象系统的整合, 即物体表象系统(涉及物体的大小、形状和纹理)与空间表象系统(涉及物体的空间关系、透视和视角)。两种表象系统的信息最终进行整合, 在物体表象和空间表象成功匹配的基础上建立二维图像与三维空间之间的映射, 通达长时记忆中的三维物体表征。双表象加工模型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触知觉的认知机制, 也将为触觉二维图像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心安国安心治国治——把握时代心理脉搏提升国家凝聚力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1-26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把握社会大变迁背景下中国人的心理变化特点,增强国家认同,打牢提升国家凝聚力的心理基础,对于维护国家团结与稳定以及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简要论述国家凝聚力及其核心成分国家认同的含义,以及国家认同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然后扼要介绍了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带来的中国人的主要心理变化;最后,展望如何立足于中国人当下主要心理特点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增强国家认同,提升国家凝聚力

  • 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6-14

    摘要: 本文通过四个实验考察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这一影响存在的条件及其机制。实验1考察羞耻情绪对欺骗的影响,结果发现羞耻组的欺骗倾向和欺骗行为显著低于控制组。实验2将羞耻分为道德失范和能力不足两种情景,考察羞耻对欺骗产生影响的条件,结果发现,道德失范羞耻组的欺骗行为显著低于能力不足羞耻组和控制组。实验3a考察道德失范所引发的羞耻对自我控制资源的影响,结果发现,羞耻情绪诱发组的自我控制任务成绩显著高于未诱发组。实验3b考察自我控制资源在羞耻影响欺骗行为中的作用,结果发现,自我控制资源在羞耻情绪影响欺骗的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可能表明,当个体的羞耻由道德失范而诱发时,会遏制其欺骗行为的产生;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机制可能是:感受到羞耻的个体,为恢复和保护受损的道德自我,通过调集更多自我控制资源的方法影响欺骗行为的出现。

  • PEAK关系训练系统:孤独症语言障碍康复的新方法

    分类: 心理学 >> 医学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4-29

    摘要: PEAK(Promoting the Emergence of Advanced Knowledge,促进高阶知识涌现)关系训练系统是全球首个同时整合了斯金纳的《言语行为》和后斯金纳主义的“关系框架理论”, 促进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患者的语言、学习、社交等核心技能发展的语言行为评估训练系统。截至2018年底,PEAK关系训练系统由以下4个模块组成:直接训练模块、泛化模块、等价关系模块、功能转化模块。每一模块依据难易程度分别设置了184个目标能力的评估方法及训练课程。已发表的多项实证研究表明,PEAK关系训练系统打破了《语言行为里程碑评估及安置程序》(Verbal Behavior Milestones and Placement Program, VB-MAPP) 对ASD患者进行里程碑评估时出现的“天花板效应”,有望比VB-MAPP提供更全面、高阶的语言行为评估体系,使ASD患者的语言、学习、社交能力的提升范围从低龄(18个月)拓展至成年(18岁)。此外,PEAK关系训练系统表现出的评估工具的信效度良好、多项效果研究显著、实践中易操作等特性,使其不仅适用于专业人员教学,未来在ASD患者家庭干预模式中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动作的主动控制感与因果关系的主动控制感:主动动作时间压缩效应的产生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2-17

    摘要: 主动动作的时间压缩效应指主动动作到动作结果之间存在时间上的主观压缩。基于动作的主动控制感和因果关系的主动控制感是该效应的两种理论解释。本文首先分别介绍动作的主动控制感和因果关系的主动控制感,并从行为和脑机制角度提供相应的证据解释时间压缩效应的机制。同时,本文提出了在主动动作时间压缩效应中动作的主动控制感与因果关系的主动控制感之间可能存在的序列加工和平行加工的关系。

  • 美感对西方绘画无意识加工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03-22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采用连续闪烁抑制范式(Continuous Flash Suppression, CFS), 通过比较不同美感的图片的突破抑制时间, 考察了美感对西方绘画无意识加工的影响。实验1使用黑白噪音图片, 通过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考察了高、中、低三种美感等级的彩色西方绘画的突破抑制时间。结果发现, 美感高和美感中等的西方绘画比美感低的西方绘画能更快突破噪音图片的抑制进入意识。实验2考察在彩色噪音图片的抑制下, 美感是否依然影响彩色西方绘画突破抑制的时间。结果发现, 美感不影响西方绘画突破抑制时间, 且突破抑制时间显著长于实验1。这些结果表明美感对西方绘画无意识加工的影响受到双眼竞争的眼间抑制过程的限制, 只有在黑白噪音图抑制的情况下, 美感会影响西方绘画进入意识的速度。与黑白噪音图片相比, 彩色噪音图片可能对颜色信息的抑制更强, 干扰了美感对西方绘画无意识加工的影响。

  • 基于动态线索感知生命性的认知神经机制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从运动的客体中感知生命性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传达生命性的动态线索可分为具有生物运动模式和表现意图的运动两类, 二者所包含的一些特定运动特征是其引发生命性知觉的关键。现有理论假说分别从视觉信息加工和社会认知的角度解释了上述现象的认知机制。基于两类动态线索的生命性感知与皮层下和皮层上多个脑区的活动有关, 这些脑区可能构成了一个涉及基本的生命信号探测以及高级的意图理解和推理功能的脑网络。未来研究需从认知、行为遗传及神经等层面系统揭示两类动态线索在生命性知觉中的作用及其交互机制, 阐明上述脑网络的组织和连接方式及各个节点的具体功能; 同时探究基于动态线索感知生命性的计算原理及将生命性感知异常作为社会认知障碍标志物的可能性, 以推动其在人工智能与心理疾患识别等领域的应用。

  • 基于动态线索感知生命性的认知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16

    摘要: 从运动的客体中感知生命性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传达生命性的动态线索可分为具有生物运动模式和表现意图的运动两类,二者所包含的一些特定运动特征是其引发生命性知觉的关键。现有理论假说分别从视觉信息加工和社会认知的角度解释了上述现象的认知机制。基于两类动态线索的生命性感知与皮层下和皮层上多个脑区的活动有关,这些脑区可能构成了一个涉及基本的生命信号探测以及高级的意图理解和推理功能的脑网络。未来研究需从认知、行为遗传及神经等层面系统揭示两类动态线索在生命性知觉中的作用及其交互机制,阐明上述脑网络的组织和连接方式及各个节点的具体功能;同时探究基于动态线索感知生命性的计算原理及将生命性感知异常作为社会认知障碍标志物的可能性,以推动其在人工智能与心理疾患识别等领域的应用。

  • 触觉二维图像识别的认知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触觉二维图像可以辅助视觉受损人群, 将视觉信息转化为触觉信息, 从而感知外部世界。触觉二维图像的识别可能是通过触觉信息在大脑中进行“视觉转化”的方式而完成, 并且会受到图形的几何特征、视角与透视、视觉经验、视觉表象能力、触觉探索过程、训练以及年龄的影响。探索触觉二维图像识别的认知神经机制, 对于触觉二维图像设计的改进和可用性的提高, 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