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侵入细胞内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影响人牙周膜细胞的增殖及成骨分化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2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 探究活体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侵入人牙周膜细胞(HPDLCs)后,对细胞增殖性能及成骨向分化作用的影响。方法 将P. gingivalis与HPDLCs以感染复数(MOI)为10、100共培养90 min、8、24 h后,利用细胞侵袭实验比较不同时间及MOI值下,P. gingivalis对HPDLCs的侵袭效能。用CFDA-SE(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 succinimidyl ester, C29H19NO11)标记HPDLCs,加入P. gingivalis后共培养8、24、48、72 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性能的变化。将SYTO9标记的P. gingivalis与HPDLCs共培养24 h后,流式细胞荧光分选技术(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ing, FACS)分选出被感染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Runx2基因进行检测,并且对分选出的细胞进行矿化诱导,分别于7、14、21 d,进行茜素红染色检测HPDLCs矿化结节形成。结果 P. gingivalis与 HPDLCs共培养 90 min后,即可进入细胞内,共培养 24 h后,侵袭效能达到最大值。被 P.gingivalis感染后,细胞的Runx2基因表达明显下调,且其矿化结节的形成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侵袭进入HPDLCs内的活体P. gingivalis,未对细胞的增殖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可以明显抑制细胞的成骨分化作用,这可能是通过下调 Runx2的表达来实现的。

  • 老年胃癌患者术前衰弱与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相关性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4-02-1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衰弱与代谢综合征(MetS)均是常见的老年综合征,两者在发生风险、身体成分以及代谢机制等多个层面均具有潜在重要联系,可共同影响老年胃癌患者预后。明确区分两者特征及阐明内在联系有助于制定精准、针对性的术前管理措施。目的 比较老年胃癌患者术前衰弱与MetS在一般资料、血液检测及身体成分等临床指标的特征,并分析两者间相关性。方法 连续性纳入2021年8月2022年8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外病区因诊断为胃部恶性肿瘤入院的60~80周岁老年患者286例。根据衰弱及MetS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衰弱组45例,MetS组58例,衰弱+MetS组12例,正常组171例。比较4组患者临床指标特征。以衰弱作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胃癌患者MetS及其诊断指标与术前衰弱的相关性。结果 4组年龄、合并症、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gt3分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4组空腹血糖、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4组身高、体质量、腰围、BMI、脂肪含量、脂肪质量指数、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骨骼肌含量、骨骼肌质量指数、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肌肉率、脂肪肌肉比、肌脂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15,95%CI=1.046~1.190)、吸烟史(OR=2.156,95%CI=1.134~4.096)、NRS2002评分gt3分(OR=2.359,95%CI=1.159~4.802)、CRP(OR=1.038,95%CI=1.003~1.073)、中心性肥胖(OR=0.405,95%CI=0.183~0.896)是老年胃癌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Plt;0.05)。结论 衰弱组呈现高龄、炎症水平升高、营养风险增加等特征,并且伴随脂肪和肌肉成分整体下降的消瘦状态。MetS组以合并症增加、炎症水平升高、白蛋白升高、糖脂代谢指标异常以及脂肪和肌肉成分整体增加为特征,衰弱合并MetS组以合并症增加、空腹血糖及HDL-C异常为特征,并且仅脂肪相关成分升高,肌肉成分无明显变化。在本研究人群中,衰弱与MetS无显著关联。

  • 胃癌术后化疗患者消化道症状群核心症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4-02-05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胃癌术后化疗患者消化道症状多且相互作用,缺乏有效的干预靶点。近年来,网络分析成为研究识别干预靶点的热点。目的 构建胃癌术后患者化疗期间消化道症状网络,识别核心症状及分析核心症状的影响因素,为精准症状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 2022 年 312 月在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的4所三级甲等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苏州市中医院、无锡市中医院、徐州市中医院)肿瘤内外科病区的胃癌术后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安德森症状测评量表胃癌特异性模块评估胃癌术后化疗患者消化道症状及严重程度,评估患者的中医体质分类。通过 R 语言构建消化道症状网络,分析中心性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胃癌术后化疗患者消化道核心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电子问卷 362 份,有效问卷 355 份,有效回收率为98.1%。胃癌术后化疗患者消化道症状中发生率最高的为食欲下降(83.1%)、味觉改变(81.7%)、恶心(71.0%),严重程度排名前三为食欲下降(2.77 分)、味觉改变(2.50 分)、恶心(2.27 分)。网络分析显示,味觉改变的强度最大(rS=1.27),紧密中心性最高(rC=1.50);呕吐的中介中心性最大(rB=1.7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吸烟史、中医体质的胃癌术后化疗患者味觉改变症状严重程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基于苏北沿海地区农村上消化道癌机会性筛查分析的胃癌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06-0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近年来,我国各省市陆续开展了上消化道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目前苏北沿海地区有关上消化道癌筛查结果及胃癌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目的 基于苏北沿海地区农村人群上消化道癌机会性筛查结果,分析胃癌发病的影响因素,为制订相关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并接受胃镜筛查的农村上消化道癌高危人群 8 564 名作为调查对象。根据筛查结果按年龄(2岁)、性别 1:2 进行个体匹配,将调查对象分为胃癌组(183 例)和良性胃病组(366 例),收集调查对象的基线资料,并计算癌检出率和癌早诊率。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苏北沿海地区农村人群胃癌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检出上消化道肿瘤性病变患者 521 例,其中胃(包括贲门)癌患者 183 例,检出率为 2.14%(183/8 564);胃(包括贲门)癌早期患者 46 例,早诊率为 25.14%(46/183)。不同类别胃肿瘤性病变在不同性别、年龄上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胃(包括贲门)肿瘤性病变的检出率为 5.14%(195/3 795)高于女性的 2.05%(98/4 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0.807,P<0.001)。不同年龄组之间胃(包括贲门)肿瘤性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3.216,P<0.001);不同年龄组之间胃癌早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9.349,P<0.001),其中 40~49 岁组胃癌早诊率最高(37.50%), 80 岁组胃癌早诊率最低(10.53%)。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OR=4.001,95%CI(2.029,7.890),P<0.001〕、吸烟〔OR=3.710,95%CI(2.127,6.470),P<0.001〕、口味偏咸〔OR=1.777,95%CI(1.067,2.957),P=0.027〕、经常辛辣饮食〔OR=2.147,95%CI(1.297,3.556),P=0.003〕、偏食红肉〔OR=1.787,95%CI(1.018,3.139),P=0.043〕、经常食用剩菜〔OR=2.452,95%CI(1.538,3.912),P<0.001〕、不规律饮食〔OR=2.420,95%CI(1.420,4.124),P=0.001〕、幽门螺杆菌(Hp)检测阳性 / 既往阳性〔OR=3.785,95%CI(2.394,5.984),P<0.001〕为农村人群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经常体育锻炼〔OR=0.598,95%CI(0.359,0.996),P=0.048〕和经常食用新鲜水果〔OR=0.531,95%CI(0.328,0.860),P=0.010〕为农村人群胃癌发病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苏北沿海地区农村人群上消化道癌机会性筛查可显著提高上消化道癌的检出率,初中及以下学历、吸烟者、多种不良饮食习惯和 Hp 阳性 / 既往阳性为农村人群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着重提高本地区农村男性、高龄群体胃癌防范意识。

  • 胃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病理升级的相关因素分析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03-31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胃癌的早期诊断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目前,内镜下钳夹活检(EFB)是胃癌诊断的重要手段。然而,据相关研究显示,EFB 诊断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病理诊断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导致患者病情被低估。陕北地区目前此相关研究较少。 目的 统计陕北地区 5 所医院因胃黏膜病变经 ESD 后的病理升级率,并分析病理升级的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 2016-01-01 至 2021-12-30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延安市人民医院、榆林市第一医院、延安市中医院、子长市人民医院因胃黏膜病变行 ESD 治疗的患者,其术前均行 EFB。本研究将病理类型分为:慢性炎性改变(CIC)、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早期胃癌(EGC)及进展期胃癌。分析患者术前 EFB 诊断与 ESD 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将术后病理诊断发生升级者定义为病理升级。分别对 CIC、LGIN、HGINESD 术后病理升级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病理升级的相关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 241 例患者。术前 EFB 诊断与ESD术后病理诊断总体升级率为 31.5%(76/241)。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镜下分型〔 OR=0.134,95%CI (0.029,0.617)〕和表面溃疡〔 OR=3.595,95%CI(1.226,10.536)〕是 CIC 术后病理升级的影响因素(P60 岁、病灶为平坦型、病灶表面发红且取活检数目只有 1 块时,不排除术前病理被低估,必要时可行 ESD;病灶大小 >2 cm 时,术前活检诊断 HGIN 的病灶很可能为 EGC,建议行 ESD。

  • 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基于10年随访数据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4-02-27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局部进展期胃癌主要包括Ⅲ期胃癌,以综合治疗为主,患者术后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目的 探究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疗科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的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病理结果根据国际癌症联合会(UICC)和美国肿瘤联合会(AJCC)第八版胃癌TNM分期系统进行分期,明确诊断Ⅲ期胃癌。术后所有患者在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之后2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而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截止日期为2021-12-15。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究患者总生存时间(OS)和无病生存时间(DFS)的影响因素,列线图预测临床病理特征对预后的影响,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pTNM分期、年龄、转移淋巴结率(LNR)、胃切除方式患者生存差异。结果 共纳入行术后辅助放疗的Ⅲ期胃癌患者135例,中位随访时间10.48年。5年内复发70例,死亡62例,5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48.1%(65/135)、54.1%(73/135);10年内复发74例,死亡74例,10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均为45.2%。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不同pTNM分期、pT分期、LNR、癌结节、肿瘤位置、胃切除方式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0%,OS:HR=1.74,95%CI=1.03~2.94;DFS:HR=1.87,95%CI=1.73~1.02)、胃切除术方式(全胃切除术,OS:HR=2.07,95%CI=1.22~3.50;DFS:HR=2.02,95%CI=1.20~3.41)是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OS和D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年龄(≤40岁,HR=2.19,95%CI=1.06~4.53)是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另外,列线图表明年龄、pTNM分期、LNR、胃切除术方式对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预后有预测作用。胃癌术后患者复发情况:10例(7.4%)局部复发(放射野内吻合口和淋巴结的复发),35例(25.9%)患者出现腹、盆腔播散种植,37例(27.4%)患者出现了远处转移(包括肺、肝、骨、脑等脏器);部分患者发现了2种类型以上的复发。不同pTNM分期、年龄、LNR、胃切除方式的Ⅲ期胃癌患者术后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部分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复发或死亡主要在5年内。pTNM分期、LNR和胃切除方式是这类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 抗体药物偶联物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低表达胃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3-07-10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胃癌(GC)是极具异质性和侵袭性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传统化疗药物及曲妥珠单抗等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靶向药物在GC的治疗过程中仍然存在耐药性发生率高、毒副作用大、患者耐受差等缺点。因此,研发更为有效的抗GC药物势在必行。目前针对HER2的新型靶向药层出不穷,但在某些情况下无效或产生耐药,这与HER2在某些GC细胞中低表达有关,HER2低表达(HER2IHC1+或IHC2+/ISH-)约占全部类型的40%~60%,但在临床实践中,这类患者仍被报告为HER2阴性GC。因此准确检测HER2表达状态对于确定可能受益于曲妥珠单抗治疗的患者至关重要。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出现为HER2阳性GC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凭借其精准高效的抗肿瘤作用,有望在未来替代传统GC化学疗法。近期有研究发现ADC可能在HER2低表达GC中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相关临床研究正在评估其在HER2低表达GC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就靶向治疗时代ADC在HER2低表达GC患者中的应用和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讨论HER2靶向ADC在应用和研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