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动态评价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从新疆春季融雪洪水发生的机理出发,选取雪深、高程、水系距离3个评价因子,结合历史灾情数据,利用客观性较高的信息量模型以及GIS技术对新疆春季融雪洪水灾害的危险性开展了定量评价,获取了新疆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区划图。利用动态致灾因子日正积温和日降水量,驱动静态新疆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区划,建立了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动态评价体系,在日尺度上对全疆春季融雪洪水的发生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表明:(1)新疆春季融雪洪水的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北疆的伊犁河谷、博州、中天山北坡、塔城北部和阿勒泰地区。(2)对新疆伊犁地区2005年3月中上旬的融雪洪水灾害进行动态评价检验发现,融雪洪水危险性动态评价结果精度较高,可应用到全疆的融雪洪水动态评价中。本研究可为新疆春季融雪洪水的防治和水资源管理提供支撑。

  • 双主相Nd-Fe-B/Ce-Fe-B周期多层膜磁性能的微磁学模拟研究

    分类: 材料科学 >> 电子、光学、磁材料 提交时间: 2022-10-26 合作期刊: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摘要: 为了提高永磁薄膜的磁性能以及提高Ce元素的利用率,基于微磁学理论,采用OOMMF软件对双主相Nd2Fe14B/ Ce2Fe14B周期多层膜的磁化反转过程进行了模拟,系统地研究了磁化反转过程中磁层厚度和多层膜层数对周期多层膜磁 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体系的剩磁、矫顽力、磁滞回线和磁化反转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以及磁体的矫顽力机制,为日后制备高含 量Ce的高性能磁体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当固定多层膜厚度和层数不变时,随着磁层厚度的增加,体系的矫顽力和最 大磁能积均逐渐减小;周期多层膜的矫顽力机制主要由成核主导;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平行取向的周期多层膜的矫顽力和 磁能积均优于垂直取向的周期多层膜;周期多层膜总厚度的增加会降低取向对矫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 双主相Nd-Fe-B/Ce-Fe-B磁体磁化反转机理的认识,为将来在实验中优化永磁薄膜的磁性能提供参考。

  • Sn掺杂ZrCoBi基Half-Heusler化合物的合成与热电性能研究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22-10-26 合作期刊: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摘要: 为了研究Sn掺杂对ZrCoBi化合物的结构和热电性能的影响,采用感应熔炼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了不同掺杂 浓度的ZrCoBi1-xSnx(x=0,0.05,0.10,0.15,0.20,0.25)系列样品,并对其物相结构和热电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实验 结果表明,合成的ZrCoBi基化合物均为标准的Half-Heusler相,Sn在ZrCoBi基体中的最大固溶度为20%。在相同温度 下,随着Bi位Sn掺杂浓度的增加,电导率增大,塞贝克系数先增后减,ZT 值不断增大。通过Sn/Bi的取代,ZrCoBi1-xSnx 的热导率有了明显的降低,在730 K附近,ZrCoBi0.80Sn0.20 样品的热导率达到最低值为2.56 Wcm-1K-1。由于功率因子 的增大及热导率的减小,在730 K附近,ZT 值由未掺杂的ZrCoBi样品的0.39增至最大为ZrCoBi0.20Sn0.80 样品的1.02。 Sn的掺杂引入了受主杂质,优化了载流子浓度,提高了电导率和功率因子。同时由于Sn、Bi原子间的尺寸与质量差异,增 强了点缺陷散射作用,进一步降低了热导率,从而整体上提高了ZT 值,改善了热电性能。

  • 颈静脉灌注精氨酸对泌乳中期奶牛泌乳性能和牛乳酪蛋白合成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颈静脉灌注精氨酸对泌乳中期奶牛泌乳性能和牛乳酪蛋白合成的影响。将6头体重、胎次、泌乳期、泌乳量和体况基本一致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2头):酪蛋白模式组(对照组)、精氨酸灌注组、丙氨酸等氮组(与精氨酸灌注组等氮),采用3×3复拉丁方试验设计,每期22 d(7 d灌注期+15 d间隔期),测定其泌乳性能、酪蛋白含量以及酪蛋白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灌注的第5天精氨酸灌注组的乳蛋白及乳中非脂固形物含量均显著高于酪蛋白模式组(P0.05);κ-酪蛋白含量则以精氨酸灌注组为最高,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精氨酸灌注组αs1-酪蛋白基因(CSN1S1)、αs2-酪蛋白基因(CSN1S2)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综上,灌注精氨酸提高了乳蛋白中α-酪蛋白和κ-酪蛋白含量,以及CSN1S1、CSN1S2在奶牛乳腺组织的表达量,有利于牛乳中乳蛋白率和乳品质的提高。

  • 六角结构金属中基面/柱面取向转变的孪晶路径及合金化效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7-11-21 合作期刊: 《金属学报》

    摘要: 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在不同六角结构金属中这种新的孪晶方式的形成过程,以及合金化对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六角结构金属中,形成这种基面/柱面的垂直界面需要不同的激发能,其中Mg的激发能最低,而Os最高;基面/柱面垂直界面的形成由“剪切变形”和“原子重排”两部分构成。在典型六角金属,如Mg中“原子重排”贡献了一个激发能的主要部分,而在Ti中,当“剪切变形”足够大时,随后的“原子重排”过程是一个能量下降的过程;合金化在Mg合金中主要影响纯“剪切变形”部分的激发能,而在Ti合金中主要影响“原子重排”部分的激发能;在一定的“剪切变形”或“原子重排”下,合金化对后续激发能的影响依赖于体系和合金元素。

  • 颈静脉灌注精氨酸对泌乳奶牛养分消化和氮利用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颈静脉灌注精氨酸对泌乳奶牛养分消化和氮利用的影响。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6头体重、胎次、泌乳期、泌乳量、体况基本一致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2头):酪蛋白模式组(颈静脉灌注酪蛋白模式的氨基酸混合物,对照组)、精氨酸组(颈静脉灌注精氨酸)、丙氨酸组(颈静脉灌注与精氨酸组等氮的丙氨酸);每试验期22 d,包括7 d的灌注期和15 d的间隔期。测定其尿、血清、乳中尿素氮浓度及养分表观消化率指标。结果表明:尿、血清中尿素氮浓度在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精氨酸组乳中尿素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和丙氨酸组(P<0.05);精氨酸组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皆显著高于丙氨酸组(P<0.05);乳蛋白氮产量以精氨酸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乳蛋白氮占摄入氮比例也以精氨酸组最高。综上,灌注精氨酸对泌乳中期奶牛氮的消化、利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提高乳蛋白氮产量及其占摄入氮比例。

  • 耐铜植物茵陈蒿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12-02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耐铜植物茵陈蒿根际的细菌16S rDNA基因V3-V4区片段进行了测序,研究了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并分析了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采样点Cu3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ACE指数、Chao1指数等均显著低于Cu1和Cu2,但Cu3的覆盖度高于Cu1。排名前10的优势细菌门总相对丰度均在95%以上,其中8个优势细菌门在3个采样点中是相同的,包括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Gemmatimonadetes(芽单胞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Verrucomicrobia(疣微菌门)、Planctomycetes(浮霉菌门)和Unclassified(未分类门)等。采样点Cu1中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两个采样点,而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未分类门则刚好相反,表明细菌对胁迫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明显差异。主坐标和冗余分析表明,3个采样点的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土壤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的变化关系密切,8个因子的特征值共解释了97.5%的总方差。其中,总铜、总磷、pH、有效磷和有机质为显著性因子,可以解释93.9%的群落变化,但影响不同采样点细菌群落的主导因子有所差异。

  • 颈静脉灌注精氨酸对泌乳中期奶牛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颈静脉灌注精氨酸对泌乳中期奶牛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采用3×3复式拉丁方试验设计,选择6头体重、胎次、泌乳期、泌乳量和体况基本一致的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2头),分别为酪蛋白组(对照组)、精氨酸组[灌注37.66 g/(L·d)]、丙氨酸组[与精氨酸组等氮,灌注77.24 g/(L·d)];每个试验期为22 d(7 d灌注+15 d间隔),在每个试验灌注期的最后1 d晨饲前采血,测定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结果表明:精氨酸组的奶牛血清中总蛋白、免疫球蛋白G(Ig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要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综上,灌注精氨酸能够通过提高血清总蛋白、IgG及IL-1、TNF-α的浓度,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强泌乳奶牛机体的免疫力和胎儿的被动免疫力。

  • 抗生素对仔猪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研究旨在从肠道微生物的角度探究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为今后绿色抗生素替代品添加剂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试验选用6头30日龄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公猪,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基础饲粮组(不添加抗生素)和抗生素组(基础饲粮中添加0.12%复合抗生素),每组3个重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为35 d。结果表明:抗生素组肠道微生物物种多样性较基础饲粮组更为丰富;抗生素组厚壁菌门(Firmicute)/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F/B)比例较高,因此添加抗生素有利于仔猪体内脂肪的贮存;从肠道微生物的角度考虑,抗生素可能是通过促进L7A_E11、Flexispira、粪球菌属(Coprococcus)等菌属,抑制光岗菌属(Mitsuokella)、巨球菌属(Megasphaera)、柔嫩菌属(Faecalibacterium)等菌属从而发挥预防疾病、提高成活率和促进生长的作用;使用PICRUSt进行功能预测,抗生素在脂类生物合成蛋白质、甲烷代谢、转运蛋白、转录因子、转录机制、RNA转运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等通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抗生素可以通过调节仔猪肠道微生物,加速仔猪体内脂肪的贮存,加速断奶仔猪对粗纤维的降解作用,促进短链脂肪酸的生成,从而发挥预防疾病、提高成活率和促进生长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