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基于引导滤波的多图谱医学图像分割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 为了有效的利用图谱的先验信息和待分割图像的灰度信息,并在融合标号图像的过程中校正配准引起的误差,得到光滑、准确的分割结果,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引导滤波的多图谱医学图像分割方法。方法 本文将多图谱配准与引导滤波相结合。该方法包含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多图谱配准,通过配准将图谱中存储的形状先验信息映射到待分割图像;第二部为标号融合,利用配准的相似性作为权重,将形变后的标号图像融合在一起;第三部分为引导滤波,利用引导滤波引入待分割图像的灰度信息,可以校正配准引起的误差;最后通过阈值处理,得到最终的分割结果。结果 对15例脑部MR图像数据中的海马体进行分割实验,左、右海马体分别达到了86%及87.4%的分割精度,与传统的标号融合算法相比,平均分割精度提升了2.4%。结论 本文方法结合多配谱配准与引导滤波的优势,提高了海马的分割精度,并得到光滑有效的分割精度。

  • 基于二级控制器和线性模型的自适应带宽分配算法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18-05-18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针对虚拟化网络中存在的带宽分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二级控制器系统的自适应带宽分配算法。该控制器系统由包含VN子控制器的一组SP控制器和InP控制器构成;首先把每个VN在每个控制间隔的特性用一个线性模型来局部近似,以得到其过去、当前的带宽分配以及过去包时延性能之间的关系,然后基于物理链路容量的限制,系统对每个VN所请求的带宽作出响应并进行动态调整,以达到灵活的分布式自治控制,并保证为每个VN分配合理的带宽。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不仅能够在多个VN之间合理、动态地分配可用链路容量,而且能够提高总带宽的利用率和分配的公平性,满足每个VN的QoS需求。

  • 基于多权重概率图谱的脑部图像分割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 探讨有效地利用图谱的先验信息和待分割图像的灰度与结构信息,得到光滑、准确的分割结果的脑部图像分割方法。方法 利用配准的局部相似性测度、标号图像的距离场、待分割图像的自相似性计算多权重概率图谱,然后对多权重概率图谱进行阈值处理得到最终的分割结果。通过配准的相似性测度加权,保证概率图谱计算的准确性;利用标号图像的距离场加权,引入图谱标号图像提供的位置先验信息;经过待分割图像的自相似性加权,引入了待分割图像提供的灰度与结构信息。结果 对大量脑部MR图像中的海马进行分割实验,并与国际上主流的分割算法进行了比较,对左海马的分割精度提高到87%,对右海马的分割精度提高到87.5%。结论 基于多权重概率图谱的脑部图像分割能有效的提高分割精度。

  • 氮肥运筹对麦后直播棉产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研究氮肥运筹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以期制定适宜的氮肥运筹策略。以早熟棉品种 ‘中棉所50’为试验材料, 采用裂区设计, 研究施氮量[0 kg(N)·hm2、75 kg(N)·hm2、150 kg(N)·hm2、225 kg(N)·hm2和300 kg(N)·hm2]和施用次数(1 次和2 次)对麦后直播棉生物量、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氮量为0~150 kg(N)·hm2 时, 皮棉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 施氮量150 kg(N)·hm2 以上时, 皮棉产量增加不显著; 两次施肥皮棉产量显著高于一次施肥。施氮量与施用次数互作显著, 施氮量150 kg(N)·hm2、分两次施用时, 皮棉产量达到较高水平。生物量、氮素累积量随施氮量、施用次数增加呈增加趋势, 但生殖器官氮素分配系数呈相反变化。氮素表观利用率(NARE)、氮素农学利用率(NAE)及氮素生产效率(NPE)在施氮量75 kg(N)·hm2以上时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 NARE 和NAE 随施用次数增加而增加, NPE 则反之。施氮量和施氮次数互作分析显示, NARE 和NAE 以氮肥2 次施用而NPE 以1 次施用、施氮量为75~150 kg(N)·hm2 时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 生物量、皮棉产量与氮素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 与氮素分配系数相关性不显著; 皮棉产量与氮素利用率相关性均不显著。综上, 本试验条件下, 麦后直播棉施氮量为150 kg(N)·hm2 且分两次施用, 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并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

  • 祁连山北坡青海云杉林下苔藓层对土壤水分空间差异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4-26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苔藓层是青海云杉林(Picea crassifolia forest)下的一个重要层片,它通过截持降水和减少土壤蒸发,对土壤水分产生影响。 以祁连山北坡排露沟小流域的一个阴坡(海拔 2700 m,植被为青海云杉林)作为样坡,于 2010—2012 年生长季对青海云杉林下 有、无苔藓层覆盖地点的土壤水分进行对比观测。 结果表明在祁连山青海云杉林下,苔藓层覆盖能减少土壤水分的空间差异。 主要表现为:(1)无苔藓覆盖各观测点土壤含水量极差达 62.2 mm,空间变异系数(CV)为 17.3%;有苔藓层覆盖观测点土壤含 水量空间变异系数为 2.3%,仅为无苔藓覆盖地点的 1/ 7.5,空间差异极显著(sig. <0.001)。 (2)在持续无雨、小雨后和连阴雨天 气下,有苔藓覆盖地点土壤含水量空间差异均显著小于无苔藓覆盖地点(sig. <0.05)。 在持续无雨的情况下,无苔藓层覆盖各 观测点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系数平均值为 19.8%,有苔藓覆盖地点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系数平均值为 6.6%,仅为无苔藓覆盖 地点的1/3。 小雨后,无苔藓覆盖各观测点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系数平均值为15.2%,有苔藓覆盖地点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系数 平均为5.1%,为无苔藓覆盖地点的1/3。 连阴雨后,无苔藓覆盖各观测点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系数平均为15.4%,有苔藓覆盖 地点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系数平均为4.6%,为无苔藓覆盖地点的1/3.3。 (3)持续无雨的情况下,苔藓层减小土壤水分空间差异 的作用主要反映在土壤表层 0—15 cm,对深层的作用不显著。 而小雨和连阴雨后,苔藓层对 15—80 cm 深层土壤影响显著,而 表层 0—15 cm 没有明显规律。

  •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和小叶杨人工林碳密度特征及其与林龄的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6-05-03

    摘要: 榆树(Ulmus pumila)疏林是浑善达克沙地的地带性隐域植被, 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是该区域主要的防风固沙造林树种。本文通过测定两种森林生态系统乔木层(叶、枝、干、根)、草本层(地上植被和地下根系)和土壤层(0-100cm)的碳含量, 比较了两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 并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 阐明了乔木层、土壤层和总碳密度随林龄增加的变化特征, 估算了两种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速率。结果表明, 榆树疏林乔木层和土壤层平均碳含量都低于小叶杨人工林, 榆树疏林生态系统总碳密度是小叶杨人工林的1/2。两种森林生态系统的总碳密度中, 乔木层碳密度和土壤层碳密度总占比达到98%以上;土壤层与植被层碳密度的比值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 过熟林时该比值分别为1.66 (榆树疏林)和1.87 (小叶杨人工林);榆树疏林和小叶杨人工林的乔木层、土壤层和生态系统的总碳密度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 其中乔木层碳密度与林龄以及榆树疏林总碳密度与林龄均呈现出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小叶杨人工林乔木层的固碳速率约为榆树疏林的5倍, 榆树疏林生态系统和小叶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总固碳速率分别为0.81 Mg C hm–2 a–1和5.35 Mg C hm–2 a–1。本研究结果有利于估算沙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为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增加碳汇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 中国典型沙漠区主要优势植被的稳定修复途径与可持续经营技术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通过对中国典型沙漠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主要优势植被的系统研究和综合分析,揭示了优势植被的逆境适应特征和稳定修复途径,提出了植被可持续管理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根系与地下潜水或土壤毛管水保持连通。保持合理的生态用水和维持稳定的地下水位对于区域优势木本植物的修复和保育具有重要意义。(2)地下水、融雪、降雨形成的浅层土壤水是梭梭的主要水源。充分利用好降水季节变化和梭梭更新的自然规律,形成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措施,对梭梭的修复和保育具有重要意义。(3)封育保护对于沙漠(地)优势植被的稳定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将为干旱区荒漠-绿洲过渡带优势植被修复和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 内蒙古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6-05-03

    摘要: 内蒙古森林面积居全国第一, 林木蓄积量居第五, 准确估算该区域森林碳储量对于评估中国森林碳储量以及制定森林资源管理措施均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内蒙古森林资源野外样方调查和室内分析, 评估了内蒙古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 估算了内蒙古森林生态系统不同林型和不同碳库(乔木、灌木、草本、凋落物和土壤碳库)的碳密度大小, 揭示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内蒙古森林碳储量大小及空间格局。结果表明: 1)内蒙古森林植被层碳储量为787.8 Tg C, 乔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和灌木层分别占植被层总碳储量的93.5%、3.0%、2.7%和0.8%。内蒙古森林植被层平均碳密度为40.4 t?hm–2, 其中, 乔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和灌木层的碳密度分别为35.6 t?hm–2、2.9 t?hm–2、1.2 t?hm–2和0.6 t?hm–2。2)内蒙古森林土壤层(0–100 cm)碳储量为2449.6 Tg C, 其中0–30 cm的土壤碳储量最高, 占总碳储量的79.8%。0–10 cm、10–20 cm和20–30 cm的土壤碳储量分别占0–30 cm土壤碳储量的38.8%、34.1%和27.1%。内蒙古森林土壤平均碳密度为144.4 t?hm–2。黑桦(Betula davurica)林土壤碳密度最高, 云杉(Picea asperata)林最小。土壤碳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内蒙古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3237.4 Tg C, 植被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分别占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24.3%和75.7%。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总碳储量最高, 其次为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夏栎(Quercus robur)林、黑桦(Betula davurica)林、榆树(Ulmus pumila)疏林和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内蒙古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84.5 t?hm–2。土壤碳密度与植被碳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 内蒙古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总体上为东部地区高, 西部地区低的趋势。分别在降水量充沛的东部地区和降水偏少的中西部地区, 有针对性地开展森林保护区建设和人工造林, 可显著提升区域的碳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