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节律在听觉言语理解中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2-29

    摘要: 言语理解是听者接受外部语音输入并且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日常交流中,听觉言语理解受多尺度节律信息的影响,常见有韵律结构节律、语境节律、和说话者身体语言节律三方面外部节律。它们改变听者在言语理解中的音素判别、词汇感知以及言语可懂度等过程。内部节律表现为大脑内神经振荡,其能够表征外部言语输入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层级特征。外部节律性刺激与内部神经活动的神经夹带能够优化大脑对言语刺激的处理,并受到听者自上而下的认知过程的调节进一步增强目标言语的内在表征。我们认为它可能是实现内外节律相互联系并共同影响言语理解的关键机制。对内外节律及其联系机制的揭示能够为理解言语这种在多层级时间尺度上具有结构规律的复杂序列提供了一个研究窗口。

  • 儿童行为抑制性与心理障碍关联的认知神经过程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1-05

    摘要: 摘要 行为抑制型儿童相较于普通儿童更容易在童年中期和青春期出现心理障碍,具有更高的发展风险性。此类儿童比非抑制型儿童表现出更多的退缩动机、更长的预期过程与前注意过程、更少的注意控制、对负性信息更多的注意偏向、异常活跃的反应监控过程和更慢的习惯化过程。这些与心理障碍患者相似的认知神经过程是儿童行为抑制性与心理障碍间的重要联系途径,并能作为预测指标筛选有更高发展风险性的个体。除儿童本身的特质外,环境因素也能通过塑造认知神经过程,进而影响儿童的发展结果。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行为抑制性与心理障碍关联的认知神经过程差异。进而从个体特质和环境因素两方面寻找行为抑制型儿童发展的保护性因素。

  • 儿童行为抑制性与心理障碍关联的认知神经过程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2-24

    摘要: 行为抑制型儿童相较于普通儿童更容易在童年中期和青春期出现心理障碍,具有更高的发展风险性。此类儿童比非抑制型儿童表现出更多的退缩动机、更长的预期过程与前注意过程、更少的注意控制、对负性信息更多的注意偏向、异常活跃的反应监控过程和更慢的习惯化过程。这些相似的认知神经过程是儿童行为抑制性与心理障碍间的重要联系途径,并能作为预测指标筛选具有更高发展风险性的个体。除儿童本身的特质外,环境因素也可以通过塑造认知神经过程,进而影响儿童的发展结果。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行为抑制性与心理障碍关联的认知神经过程差异。进而从个体特质和环境因素两方面寻找行为抑制型儿童发展的保护性因素。

  • 社交焦虑注意偏向的动态变化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6-19

    摘要: 注意偏向是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个体症状维持的重要因素,其中注意警觉、注意回避、注意脱离困难三种注意模式得到了研究者最广泛的研究与讨论。随着研究深入,有研究者提出SAD个体的注意模式不是单一、静态模式,更有可能在不同注意模式间切换,表现为动态的过程。目前,依据相关研究结果和理论假设,证据均指向SAD个体的注意偏向具有随着焦虑水平提高和注意控制能力受损而动态变化的倾向,从注意警觉过渡到注意回避与注意脱离困难均如此。此观点还需研究进一步证实,并且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方式。

  • 节律在听觉言语理解中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言语理解是听者接受外部语音输入并且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日常交流中, 听觉言语理解受多尺度节律信息的影响, 常见有韵律结构节律、语境节律、和说话者身体语言节律三方面外部节律。它们改变听者在言语理解中的音素判别、词汇感知以及言语可懂度等过程。内部节律表现为大脑内神经振荡, 其能够表征外部言语输入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层级特征。外部节律性刺激与内部神经活动的神经夹带能够优化大脑对言语刺激的处理, 并受到听者自上而下的认知过程的调节进一步增强目标言语的内在表征。我们认为它可能是实现内外节律相互联系并共同影响言语理解的关键机制。对内外节律及其联系机制的揭示能够为理解言语这种在多层级时间尺度上具有结构规律的复杂序列提供了一个研究窗口。

  • 满招损,谦受益: 个体心理与社会文化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1-30

    摘要: 谦虚是东西方文化下共同提倡的一种优秀品质和美德。已有研究发现,谦虚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属性,对个体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效应及其功能机制可以从认知、动机和规范三个角度进行归纳、分析:“自知之明”的认知机制、“社会润滑剂”的动机机制和“传统美德”的规范机制。未来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索谦虚的心理结构、分析谦虚功能体现的潜在边界条件、考察谦虚功能的神经基础。

  • 利他炫耀中的预测偏差: 助人者低估来自旁观者的社会评价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31

    摘要: 助人者在决定是否主动展示自己的利他行为时常常面临困境,既希望获得他人赞赏,又害怕招致负面评价。对利他行为的炫耀是否真的会遭到负面评价?助人者对社会评价的预测准确吗?本研究通过7个实验(N = 1362),揭示了利他炫耀中的预测偏差及其潜在机制:对于利他炫耀行为,助人者会低估来自旁观者的社会评价;感知到的利他动机在这一过程中起中介作用。这一发现有助于深化对利他炫耀行为及其社会评价的理解,为鼓励助人者主动传播利他行为并进而在社会层面增强利他氛围提供依据。

  • 自我与他人视角的动态信息加工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8-05

    摘要: 为了实现流畅的社会互动,个体需要同时加工自我与他人视角下的信息,并能有效地区分二者。然而个体对自我与他人视角下的信息存在共享神经表征,那么大脑是如何在同时完成自我与他人视角信息加工的前提下又不至于混淆二者的呢?本文通过创新性的、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内隐视觉观点采择任务,发现对于自我视角和他人视角下的信息加工存在频率约为1Hz的行为振荡现象,并且二者存在180左右的相位差。这一结果说明在有他人在场的社会情景中,自我视角与他人视角下的信息加工是一种具有周期性的交替优势的过程。

  • 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心理学测量的探索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19

    摘要: 君子人格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思想)中的理想的人格特质,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但鲜有实证研究。通过经典文本的理论分析与心理测量的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论述编制初测条目,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总样本量=1916),对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的内在结构进行了探索,并编制了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测量工具。结果表明,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包含了智仁勇、恭而有礼、喻义怀德、有所不为、持己无争5个因素。此外还考察了其与大五人格、中国人价值观、自我和谐、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亲社会倾向等效标变量的相关关系。

  • 君子不忧不惧:君子人格与心理健康——自我控制与真实性的链式中介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1-14

    摘要: 基于儒学经典命题提出君子人格通过自我控制与真实性的链式中介对心理健康产生正向效应的假设,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总样本量为1169)。结果表明,君子人格正向预测同时测量的心理健康(研究一)和6个月后测量的自尊、核心自我评价、情感平衡,负向预测心理症状(研究四);君子人格正向预测自我控制特质(研究一)和自我控制决策(研究三和四),受到情境模拟操纵的自我控制提升心理健康与真实性(研究二),受到回忆启动操纵的真实性提升心理健康(研究三);链式中介作用也得到了同时和跨时间点测量、统计控制和实验控制等多方法结果的支持。君子人格水平较高的人,更易自我控制,由此感到自己的行为与真实自我更加一致与贯通,因此具有更积极的心理状态。

  • 孝的多维心理结构:取向之异与古今之变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0-11-05

    摘要: 孝的内在结构具有多面性,但以往孝的量表存在信效度不高、掺入研究者主观意图、遗漏重要因素等弊端。研究通过经典文本改编和被试自由生成而编制条目,通过因素分析与效标分析等方法考察孝的结构(总样本量=1725),发现孝包含尊敬安乐父母、服从父母、和颜对待父母、守身不辱父母、陪伴父母、扬名以显父母、思慕父母、不干涉父母、劝谏父母,九因素结构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不同因素与效标变量(家庭自我概念、家庭弹性、父母教养方式、亲子边界不当、自立人格、服从倾向)具有不同的关联模式。这些发现反映出儒学论孝的敬慕之别、敬顺之变。此外讨论了不同因素的古今变迁。

  • 帮助情境中的预测偏差:成因与应对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理解帮助情境中社会性判断的特征对促成高效率和满意度的互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帮助与被帮助者因占据不同角色, 对帮助可能性,质量,心理感受和偏好方式等存在不对称的知觉, 进而在预测对方心理与行为时发生偏差, 可能阻碍合作的产生和亲社会行为的传递.此类偏差具有必然性, 受个体认知策略局限性和社会性因素的影响, 并可根据其成因有的放矢地应对.未来可以探讨帮助发生的媒介,双方的社会关系以及帮助的类型与偏差的关系.

  • 源于“反常”终于“常理”的禀赋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如果忽略收入影响和交易成本, 愿意为一样物品支付的价格应等于愿意出售的价格。而塞勒教授却发现,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反常”现象, 个体会对自己所拥有的物品赋予更高的价值, 造成“愿意支付价格”和“愿意出售价格”的不一致。塞勒利用预期理论中的损失厌恶对这些反常现象进行解释, 并将该现象称为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此后, 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该效应进行了探索和论证。文章详细梳理了禀赋效应的多种解释机制, 包括损失厌恶、心理所有权理论、偏差的认知过程以及进化的观点等, 论证了禀赋效应符合“常理”的原因, 同时也探讨了禀赋效应在商业销售策略和政府拆迁政策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 从动作模仿到社会认知:自我-他人控制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在社会互动中, 人们具有自动模仿他人动作的倾向。尽管这种自动模仿有利于个体理解他人动作的感受, 但有时也会与自身的动作意图产生冲突。因此我们需要将自身动作意图与他人动作进行区分并调控二者之间的冲突。这种能力被称为自我-他人控制(self-other control, SOC)。与动作模仿控制相同, 心理理论、观点采择和共情等更高级的社会认知同样涉及对自我和他人信息的加工。很多证据表明, SOC可能是一种领域普遍的(domain-general)加工机制, 即在动作模仿控制和其他社会认知中, 大脑对自我和他人双方信息的区分和冲突调控共用同一套SOC系统。最近一些研究发现, 相比于抑制自身优势反应的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 SOC是社会认知中一个更为关键的影响因素, 抑制控制对社会认知的作用受到SOC的调节。此外, SOC的领域普遍性提示我们, 未来可以通过简单的动作模仿控制训练, 来为社会认知受损个体(如孤独症和述情障碍者)进行康复训练。

  • 认知控制在第三方惩罚中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第三方惩罚是一种特殊的利他行为, 在维护社会规范和人类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有研究对遵守社会规范行为及其认知机制进行了大量探讨, 而第三方惩罚这一维护社会规范行为的认知加工过程, 尤其是认知控制在其中发挥的具体作用, 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1)借助不同技术方法来探究认知控制在第三方惩罚中的具体作用; (2)从发展的视角, 在认知控制发展的关键阶段来考察其作用随年龄的发展变化, 用以解释第三方惩罚这一利他行为的发展轨迹, 完善对第三方惩罚的认知基础的理解, 并构建第三方惩罚决策的心理模型。

  • 奏响长者的“生命质量”凯歌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健康老龄化”的探索中, 指标的定义至关重要。“生命质量”综合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维度指标, 优于“预期寿命”、“健康预期寿命”等传统概念, 其定义在发展中被广为接受, 强调个体自评的主观性、可塑性和多维度。促进积极心理因素的干预是改善老年生命质量的有效路径。老龄化过程虽必然伴随生理系统衰退, 但心理系统积极参与, 仍能为年长者奏响生命质量的凯歌。

  • 从动作模仿到社会认知:自我―他人控制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在社会互动中,人们具有自动模仿他人动作的倾向。尽管这种自动模仿有利于个体理解他人动作的感受,但有时也会与自身的动作意图产生冲突。因此我们需要将自身动作意图与他人动作进行区分并调控二者之间的冲突。这种能力被称为自我―他人控制(self-other control, SOC)。与动作模仿控制相同,心理理论、观点采择和共情等更高级的社会认知同样涉及对自我和他人信息的加工。很多证据表明,SOC 可能是一种领域普遍的(domain-general)加工机制,即在动作模仿控制和其他社会认知中,大脑对自我和他人双方信息的区分和冲突调控共用同一套 SOC 系统。最近一些研究发现,相比于抑制自身优势反应的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SOC 是社会认知中一个更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抑制控制对社会认知的作用受到 SOC 的调节。此外,SOC 的领域普遍性提示我们,未来可以通过简单的动作模仿控制训练,来为社会认知受损个体(如孤独症和述情障碍者)进行康复训练。

  • 高处不胜寒?领导工作场所孤独感的多层次双刃剑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在组织中, 由于存在权力和地位差异等因素, 领导者往往难以获得充分的人际关系满足, 孤独成为领导者这一群体的普遍体验。事实上, 领导者的工作场所孤独感不仅会对领导者自身产生一系列影响, 且还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 会给团队及其追随者带来后续影响。然而, 目前组织管理领域有关孤独感的文献主要集中于探讨员工的工作场所孤独感, 罕有研究考察领导工作场所孤独感究竟会造成何种影响。并且, 现有研究普遍只关注孤独感的消极效应, 缺乏对其潜在积极效应的挖掘。因此, 本文将通过3个子研究, 结合多层次、多理论、多研究方法的全景研究范式, 全面考察领导工作场所孤独感的双刃剑效应及其机制。本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和拓展工作场所孤独感的理论体系, 也能为企业发挥领导工作场所孤独感的积极作用与抑制其负面效应提供管理启示。

  • 学龄前儿童分配模式的传递效应:心理理论和共情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当他人对个体进行资源上的自私、公平或慷慨分配后, 个体倾向于以同样的分配方式对待第三个无关个体, 这一现象为资源分配模式的传递效应。研究考察自我绝对利益受到影响时这一效应在学龄前儿童中的表现以及其中可能的社会认知机制。118名4~6岁儿童被随机分到实验条件或对照条件中。实验条件下被试与匿名同伴合作完成拼图游戏后得到同伴分配的1个(自私)、3个(公平)或5个(慷慨)代币(共6个), 之后再作为分配者与另一匿名接受者完成同样的游戏; 而对照条件下被试只扮演分配者完成拼图和分配游戏。结果发现, 公平条件下公平分配比例与对照条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而自私条件下自私分配模式比例和慷慨条件下慷慨分配模式比例分别高于对照条件下相应比例; 在慷慨条件下传递者比非传递者拥有更强的二级心理理论与(认知)共情能力。这提示学龄前儿童会传递自私和慷慨分配模式, 心理理论和共情更强的学龄前儿童更有可能传递慷慨分配模式。

  • 自我与他人视角的动态信息加工:一项行为振荡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为了实现流畅的社会互动, 个体需要同时加工自我与他人视角下的信息, 并能有效地区分二者。然而个体对自我与他人视角下的信息存在共享神经表征, 那么大脑是如何在同时完成自我与他人视角信息加工的前提下又不至于混淆二者的呢?本文通过创新性的、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内隐视觉观点采择任务, 发现对于自我视角和他人视角下的信息加工存在频率约为1 Hz的行为振荡现象, 并且二者存在180°左右的相位差。这一结果说明在有他人在场的社会情景中, 自我视角与他人视角下的信息加工是一种具有周期性的交替优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