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远近端食物感官因素对食物健康性评估及健康食物选择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5

    摘要: 食物“色、香、味”等感官线索是影响人们食物健康性评估和健康食物选择的重要因素,但传统感官因素分类未能充分体现新技术环境下食物感官体验的多样性。在此背景下,可根据感觉器官检测距离(远端vs.近端)以及体验来源(直接vs.间接)将食物感官因素划分为四种类型:近端直接感官因素、近端间接感官因素、远端直接感官因素及远端间接感官因素。这四类感官因素经由不同心理机制对食物健康性评估及健康食物选择产生差异性影响。对于远端感官,直接和间接体验的感官因素均主要通过心理想象模拟及认知加工机制起作用,而对于近端感官,直接体验的感官因素主要通过生理唤醒与大脑奖赏、情绪与记忆产生影响,但间接体验的感官因素则依然需要通过心理想象模拟机制发挥作用。同时,感官加工特质、感官刺激暴露情景及间接体验情景会调节食物感官因素与心理机制间关系,而食物类型与个体特征会调节心理机制和食物健康性评估与健康食物选择间关系。最后,基于以上整合框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 面向科技文献的多维度学科交叉特性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摘要: [目的/意义]从多维度出发探究不同发展阶段下学科交叉融合的变化过程,有助于丰富学科交叉特性研究方法,挖掘出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核心技术及潜在方法,为交叉学科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文献计量与自然语言处理结合的方式,利用多样性、持久性、稳定性和亲和度指标进行粗粒度学科交叉特性分析。同时,,自动抽取文献中的技术/方法元素,并将结果映射到学科,识别学科相关研究方法与技术元素,进行细粒度学科交叉特性分析。最后融合粗粒度与细粒度分析,揭示领域内被交叉学科之间的潜在技术对。[结果/结论]以数字人文领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有效揭示领域内学科交叉的特性。

  • 人工智能时代短视频成瘾的原因及营销策略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短视频应用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作为全民性的娱乐、社交和资讯平台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一方面,人们惊叹于时代在技术上的飞跃,便捷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这也带来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短视频成瘾。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短视频成瘾的原因及其背后的营销策略。首先,通过文献回顾,本文揭示了短视频内容设计、算法推荐机制以及用户社交互动等因素如何影响用户的观看行为,进而导致成瘾现象。其次,本文详细分析了短视频平台运用的营销策略,包括精准定位、情感营销、社区建设等手段,并评估了这些策略对用户成瘾行为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减少短视频成瘾现象,促进健康的数字消费环境。

  • 基于PLUS土地利用模拟的阿克苏河流域NEP时空格局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是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的重要指标,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影响区域碳吸收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分析LUCC与NEP的变化趋势,对区域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阿克苏河流域 2000—2020 年 LUCC 与 MODIS 遥感数据估算区域内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年均固碳速率,借助PLUS模型模拟未来40 a的LUCC,预测未来40 a流域NEP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20 a流域内总NEP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136 Mt C·(10a)-1 ,林地平均固碳速率最高;(2)未来40 a阿克苏河流域总碳吸收量在不断上升。林地面积的增加是阿克苏河流域碳吸收量上升的主要途径,生态保护工程的积极性对流域内碳吸收量起到关键作用。

  • 1991—2020年新疆中小湖泊面积变化时空特征及趋势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湖泊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分析了1991—2020年间新疆地区74个中小湖泊的面积动态,对不同海拔和地理特征的湖泊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1991—2020年间,新疆湖泊总面积从167.98 km2增加至400.51 km2,尤以山区湖泊面积增长最为显著。月度尺度分析山区湖泊面积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统计分析显示,新疆不同海拔的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各异。新疆山区湖泊面积显著扩大,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是年均温度上升。在平原湖泊区域,人类活动(特别是灌溉)是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气候因素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 甘肃兴隆山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土壤氮素矿化对温度的响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土壤氮素矿化是土壤中氮素循环的关键过程,而温度是影响土壤氮素矿化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研究温度变化对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的影响,对于明确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素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甘肃兴隆山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好气培养法,研究不同演替阶段群落[(草地、灌丛林、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青杄-白桦林(Picea wilsonii-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和青杄林(Picea wilsonii forest)]在不同温度(15 ℃、25 ℃和35 ℃)下的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结果表明:(1)除草地的0~20 cm土层外,其余演替阶段群落土壤氮素矿化速率随着温度(15~35 ℃)的增加而增大,且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土壤氮素累积矿化量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2)随着演替的正向推进,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土壤氮素矿化速率与累积矿化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白桦林的土壤氮素矿化速率最大,分别均是草地、灌丛林、青杄-白桦林、青杄林的1.63倍、1.61倍、1.25倍、1.47倍;而青杄-白桦林的累积矿化量最高,分别是草地、灌丛林、白桦林、青杄林的0.68倍、0.72倍、0.84倍、0.97倍;(3)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氮素矿化速率与累积矿化量均呈降低趋势,以0~20 cm土层的最大;(4)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在15 ℃培养和25 ℃培养下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均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将为群落土壤的质量演变和土壤供氮能力的动态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 和田河流域水化学特征与地下水补给来源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研究和田河流域水化学与地下水补给特征,采用SPSS数理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解以及氢氧和14C同位素示踪等方法对不同地貌单元中的水体(井水、坑塘水和河水)进行了水化学组成特征、补给来源和转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各水体主要起源于南部海拔2000 m以上的中高山区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从山区到沙漠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具有较明显的分带特征。不同水体pH值均呈弱碱性,离子之间组分和TDS值差异较大,整体呈坑塘水>井水>河水规律。少数地下水样点中NO3-含量显著异常。(2)砾质平原区地下水大量接受地表河水的垂向脱节型补给。地下水TDS值小,更新速度快,以水岩溶滤控制作用为主,水化学类型多呈SO4·Cl–Ca·Mg型。(3)细土平原区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TDS)值变幅大,多为Cl·SO4–Na型。其中,河间地块内,靠近上游地下水接受地表水及邻区侧向径流补给,14C年龄小;中下游地区地下水氢氧同位素“氧漂移”现象普遍。分水岭处地下水14C年龄大,近河岸处年龄小,地下水与河水联系密切。河间地块两侧地下水分别沿东北、西北方向径流,最终排泄于外围沙漠区。研究结果可为和田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 土地利用变化下宁夏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可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然而以往的研究多关注历史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缺少对未来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的预测及其权衡协同关系的分析。因此,本研究以宁夏地区为例,采用 PLUS 模型模拟了未来自然情景、耕地保护情景以及生态保护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状况,并基于InVEST 模型量化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碳储存、土壤保持、产水以及粮食生产四种生态系统服务,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未来三种情景下的产水量较现状年份减少,土壤保持量和固碳量在生态保护情景下最大,分别为 7.98×107t 和 4.72×108t,粮食产量在耕地保护情景下最大,达到了1.52×107t;从全省尺度上来看,仅固碳和土壤保持服务之间表现出较高的协同关系,但在区域尺度和县区尺度下,产水和固碳服务之间的协同关系也较为显著。

  • 基于无人机高光谱影像的冬小麦叶片氮浓度遥感估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叶片氮浓度(LNC)是反应作物光合作用、营养状况和长势的重要指标,为精准高效地估测不同生育期冬小麦叶片氮浓度,以新冬22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搭载Pika L高光谱相机获取4个关键生育期冬小麦冠层反射率数据。基于波段优化算法和相关性分析筛选LNC敏感光谱指数,结合逐步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关键生育期冬小麦叶片氮浓度估测模型,并与单变量估测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波段优化算法筛选的组合光谱指数与LNC的相关性优于传统植被数,且达到极显著性相关;在单变量LNC估测模型中,组合光谱指数构建的模型精度优于传统植被指数,其中,扬花期差值光谱指数(DSI(R940、R968))建立的估测模型最好,R2为0.789;多变量估测模型精度均优于单变量估测模型,其中,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构建的LNC估算模型最好,孕穗期和扬花期拟合效果较优,模型决定系数均为0.923,均方根误差为0.082、0.084。本研究结果可以作为冬小LNC估测和长势监测的科学依据。

  • 基于SA-RSEI模型的盐池县生态质量演变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探究盐池县生态环境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和驱动因素,基于2000—2020年5期Landsat遥感数据,利用改进遥感指数(SA-RSEI),结合Sen+Mann-Kendall、Hurst指数分析盐池县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格局及变化趋势,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盐池县生态环境质量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盐池县SA-RSEI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盐池县生态环境质量在21 a间呈先退化、后恢复的演变过程,空间分布格局由南部较差,北部良好逐渐转变为东南部良好,西北部较差;(3)21 a间盐池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缓慢退化趋势,但退化程度逐渐降低,生态环境改善程度在2020年后会逐渐增大。(4)沙度指数、降水、高程,以及GDP是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5)所有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均为增强效应,沙度指数、气温、降水以及高程与其他探测因子的交互作用起主导作用,且经济因素对SA-RSEI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 2000—2020年阿克苏河流域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及其对蒸散发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深入挖掘土地利用类型内部转换过程信息,衡量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对蒸散发的影响,准确评估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化规律对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强度分析模型揭示2000—2020年阿克苏河流域不同层次土地利用类型强度变化特征及对流域实际蒸散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时间间隔层次上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2000—2005年变化最为活跃。地类层次上耕地、建设用地、水域、林地面积增减变化表现较为活跃。转移层次上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来源于草地(占比54.31%)和未利用地(占比26.26%);(2)流域多年平均蒸散发为166.56 mm。年际波动较大,整体呈增加趋势,年增长率为3.68 mm·a-1。年内4—10月蒸散发占全年蒸散发的71.76%。实际蒸散发高值分布在山区林地和平原区耕地,低值区分布在山前荒漠区及绿洲与荒漠过渡带地区;(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阿克苏河流域实际蒸散发变化的驱动力为草地、耕地、未利用地的转化强度,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实际蒸散发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7,二者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 祖厉河干流近65 a径流变化及归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祖厉河干流会宁、郭城驿、靖远3个国家基本水文站1957—2021年实测的月、年径流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祖厉河流域不同时间尺度径流变化规律,进行了径流减少的归因分析。结果表明:(1)1957—2021年期间祖厉河干流径流量呈减少趋势,近30 a径流量减少52.9%。(2)会宁、郭城驿、靖远3个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分别在1992年、1984年、1994年发生了突变。(3)祖厉河干流3站径流量与降水量呈现相似的丰枯周期。分析结果表明,祖厉河干流实测年径流量减少主要受水土保持措施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次为降水减少等气候因素的影响,其中,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74.47%、25.53%。

  • 基于Sentinel-2的依连哈比尔尕冰川变化监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高分时序遥感对于监测冰川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2016—2022年Sentinel-2多时相卫星影像和D-UNet语义分割模型提取依连哈比尔尕冰川变化信息,并与时相相近的Landsat遥感数据的提取结果对比,比较Sentinel-2和Landsat在冰川制图的精度差异,在此基础上选择75条典型冰川分析近期研究区冰川总面积和冰川末端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Sentinel-2冰川制图总体精度为95.0%,相同条件下比Landsat-8提高5%~10%。(2)2016—2022年研究区冰川年平均面积退缩率为0.75%±0.69%,其中,海拔4600 m以下的区域为冰川面积减少的区域,海拔越低面积退缩率越大。(3)近 6 a 75 条典型冰川末端的平均高度上升了 17.75 m,长度平均退缩了11.39±2.36 m·a-1,其中,偏西、东北和南的退缩最为显著,分别为15.49±2.36 m·a-1、13.95±2.36 m·a-1和13.14±2.36 m·a-1,冰川末端退缩速率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 新疆西天山峡谷不同坡位野核桃冻害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严重的冻害影响核桃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植株死亡。采用样方法调查新疆西天山峡谷野核桃自然保护区不同坡位野核桃的冻害情况,分析了野核桃冻害的分布特征,树高、冠幅和坡位对野核桃冻害的影响。结果表明:(1) 野核桃总冻害率87.1%,其中,2级冻害株的比例最大(43.4%),其次为1级(22.5%)、3级(17.5%),4级最少(3.7%)。(2) 野核桃冻害株以坡中比例最大(46.5%),其次坡底(35.9%),坡顶最少(4.7%);未受冻害株以坡顶比例最大(7.4%),其次坡底(3.3%),坡中最少(2.2%)。(3) 6个树高级(H)冻害株的比例依次为:H1(43.4%)>H4(19.5%)>H6(17.0%)>H5(15.7%)>H3(4.3%)>H2(0.1%)。(4) 6个冠幅级(CW)冻害株的比例依次为:CW1(43.4%)>CW4(22.1%)>CW3(20.3%)>CW5(9.5%)>CW2(2.9%)>CW6(1.8%)。(5) 同一坡位不同树高级和冠幅级冻害株比例差异显著(P<0.05);1级和2级冻害株主要发生在坡中和坡底,3级和4级冻害株主要发生在坡中。(6) 冻害株与胸径呈显著相关(P<0.05),与冠幅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保护区的野核桃植株大部分遭受冻害,野核桃植株冻害等级比例在不同坡位、不同树高级和不同冠幅级之间差异较大。本研究结果为保护区的管理和野核桃冻害的预防提供科学参考。

  • 近20 a塔里木河流域人类活动及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变化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人类活动是区域生态风险加剧的重要因素,亟需探讨人类活动强度对景观生态风险影响。本文以塔里木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近20 a的5期土地利用、人口空间分布和夜间灯光数据,引入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以改进人类活动强度(HAI)评价体系,定量评价强人类活动下的流域景观生态风险(LER)时空变化,并结合Copula函数以及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模型,揭示LER与HAI的时空关联性。结果表明:(1)近20 a塔里木河流域HAI显著提高,强人类活动主要分布于水资源较丰富的绿洲区;流域人类活动强度呈增加趋势,低强度区面积占比减少17.88%、中高强度区面积占比增加3.57%。(2)塔里木河流域LER整体呈四周高、中部低的特征,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绿洲区;流域LER在2015年前呈加剧趋势,但2010年后加剧趋势减缓,2015年后改善趋势逐步显现。(3)近20 a HAI与LER呈正相关关系,人类活动对LER的正向效应不断增加;2010年后二者关系的增加趋势趋于平缓,正向效应出现由增到减的过渡阶段;空间上H-H聚集区呈增加趋势,分布格局由分散变为集中;2015年后,L-L和H-L 聚集区缓慢增加,L-H聚集区缓慢减少。研究结果可为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景观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 中国旱区GPP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明晰中国旱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及其变化机制,本研究根据 AI 指数划分了中国旱区范围,并基于 MODIS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数据集,结合气温、降水、饱和水气压差(VPD)、土壤含水量等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 等人类活动,探究了中国旱区 2001—2020 年植被固碳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旱区 GPP 20 a 间呈增长趋势,其中,64.72%的区域 GPP 呈显著增长趋势;(2)温度对 GPP 的影响最低,相对贡献率为 21.70%,降水和土壤含水量是 GPP 增长的主导因子,二者贡献率总和超过 55%。随干旱程度加剧,水分胁迫作用逐 渐增强。不同植被类型下,除混交林和高山植被外,降水是影响其他植被类型 GPP 变化最重要的气候因子;(3)土 壤类型及地貌类型的差异是影响 GPP 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水分、土地利用类型因素也有重要作用,任意两要素间 的交互作用解释力均大于单一要素的解释力,以土壤类型与其他各因子的交互作用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对深入理 解我国旱区生态系统碳汇演变特征及其对外界环境因子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 新疆绿洲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表征陆地碳循环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面对我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提升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是重要途径之一。新疆地域面积广阔、植被恢复潜力巨大,评估新疆生态系统碳固存现状,挖掘碳固存潜力,对积极响应并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结合土地利用数据、遥感数据以及气象(气温、降水和太阳辐射)数据,模拟2001—2020年新疆NPP,通过Sen-MK方法分析NPP的变化特征趋势,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NPP变化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影响关系,进一步采用2001年和2020年不同土地利用及植被情景,以及Miami模型模拟的纯气候情景下NPP的变化格局,最终获取新疆NPP的最大潜力及NPP的最大增量。结果表明:(1)2001—2020年间新疆NPP总体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2)在气候因素的影响中降水对新疆NPP产生的影响最大;(3)新疆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的NPP较大且耕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4)新疆整体NPP的增量潜力达79.43 g C·m-2。本研究可以为新疆实施生态恢复以及耕地保护措施等提供参考依据。

  • 拉萨河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强烈影响,进而威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高精度土地利 用数据,分析了拉萨河流域 2000—2020 年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时空演变特 征,并借助 PLUS 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别探索了土地利用变化和 ESV 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 2020 年拉萨河流域土地利用以草地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 85.23%。土地利用呈草地缩减,其余地类扩张的趋势。其 中,草地减少 2.45%,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分别扩张 199.72%、44.64%和 21.97%。(2)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受海 拔、年均地温、距湖泊和水库距离等因素影响,其中,海拔对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扩张的贡献度分别高达 0.18、0.11、0.28 和 0.13,坡度和年均地温对草地和未利用地变化的贡献度分别为 0.14 和 0.15。(3)2000—2020 年 流域 ESV 总体增加 1.14%(14.96×108 元),草地和气候调节分别为 ESV 贡献最突出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系统服务 类型,两者的贡献率分别为 87.13%和 25.50%。(4)流域 ESV 具有显著空间分异性,受 NDVI、海拔、年均风速和年 均气温等因子影响。其中,NDVI 的解释力高达 0.46,任意两两因子的交互均会增强 ESV 的分异性。研究结果可为拉 萨河流域及类似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 学习判断基于回想过程促进再认记忆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摘要: 研究发现进行学习判断会对记忆产生直接影响,称为学习判断的反应性效应,但目前关于学习判断尚不清晰。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学习判断对熟悉性和回想的影响。结果发现,行为结果上,实验1发现JOLs对回想过程产生了促进趋势,实验2发现JOLs对回想过程产生了促进,均未发现对熟悉性过程存在影响;脑电指标上,反映熟悉性过程的FN400波幅在JOL条件和no-JOL条件间无显著差异,反映回想过程的LPC波幅则在JOL条件下显著高于no-JOL条件,表明学习判断通过影响回想过程对记忆产生了促进效果。

  • Copositivity criteria of a class of fourth order 3-dimensional symmetric tensors

    分类: 数学 >> 控制和优化 提交时间: 2024-07-03

    摘要: In this paper, we mainly dicuss the analytic conditions of copositivity of a class of 4th order 3-dimensional symmetric tensors. For a 4th order 3-dimensional symmetric tensor with its entries $1$ or $-1$, an analytic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 is given for its strict copositivity with the help of the properties of strictly semi-positive tensors. And by means of usual maxi-min theory, a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 is established for copositivity of such a tensor also. Applying these conclusions to a general 4th order 3-dimensional symmetric tensor, the analytic conditions are successfully obtained for verifying the (strict) copositivity, and these conditions can be very easily parsed and vali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