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发展心理学
  • 资源获取方式与群体身份影响儿童第三方干预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24

    摘要: 本研究考察群体身份对3~8岁儿童公平维护行为的影响,以及资源获取方式对此的调节作用。实验1利用重新分配资源的不公平博弈发现,无论资源是通过合作还是非合作的方式获取,群体身份都不影响作为当事人的儿童的不公平厌恶。实验2利用排除自身利益干扰的第三方干预博弈发现,当资源是通过非合作的方式获取时,儿童更多地干预外群体间的自私分配,但对内群体做出的自私分配更包容,表现出内群体偏袒;当资源是通过合作方式获取时,儿童对内群体对外群体的慷慨分配干预较多,但对属于同一群体的个体间的慷慨分配干预较少,表现出更一般的内群体偏好。这说明面对他人间的不公平分配,儿童的第三方干预受群体身份及资源获取方式的交互影响。

  • 社交机器人对3~5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24

    摘要: 本研究考察社交机器人对3岁和5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1通过操纵观察者(人类、社交机器人、无)这一变量,探讨其对3岁和5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观察者条件下,5岁儿童分享贴纸数量显著多于3岁儿童。对3岁儿童来说,人类和机器人观察者条件下分享贴纸数量显著多于无观察者条件,人类和机器人观察者条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实验2操纵社交机器人心理能动性(有、无、控制组),结果发现3岁儿童在有心理能动性的机器人观察条件下比其他两种观察条件下分享更多的贴纸,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本研究表明3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会受到机器人心理能动性的影响,这为人机互动领域的未来应用和研究提供了一定视角和依据。

  • 6个月婴儿社会评价的个体差异初探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23

    摘要: 2007年Hamlin等人在《自然》上发表的研究表明6个月婴儿具备社会评价能力,对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帮助”和“阻碍”行为产生不同反应,并对帮助者表现出偏好。此后,不断有学者对此结果的可复制性提出质疑。本研究采用Hamlin等人(2007)经典的“帮助者—阻碍者”选择范式和预期违背范式,考察了我国婴儿(月龄6.32±0.34;共179名,其中女孩86名)在社会评价任务中的选择偏好和注视时长,及其与婴儿气质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预期违背任务中,当第三方接近“阻碍者”时婴儿的注视时长显著高于当第三方接近“帮助者”时的注视时长;但在行为选择任务中,婴儿并未表现出Hamlin等人报告的帮助者偏好。然而,在气质的外向性维度上得分更高的婴儿越有可能在手动选择任务中选择“帮助者”。上述结果说明,6个月婴儿可能已经具备社会评价能力,能够理解行为并推断他人评价,但是这种能力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婴儿的气质有关。

  • 中国儿童-青少年社会情绪图片库的建立和初步验证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23

    摘要: 尽管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情绪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目前还缺少专用于诱发其社会情绪的图片库。本研究通过两个研究来建立一个适合用于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情绪诱发的中国社会情绪图片库。研究1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情绪来源进行了探讨,发现其情绪主要源于人际交互的社会场景。基于研究1,研究2搜集了对应社会场景的情绪图片,并通过实验法评估了所搜集社会情绪图片的唤醒度、效价、动机。研究2发现,积极、中性和消极社会情绪图片不仅在各维度的评分上差异显著,而且在各维度内都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以上发现表明,该库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是诱发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情绪的可靠工具。

  • 视觉运动整合能力与阅读关系的发展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28

    摘要: 视觉运动整合(Visual-motor Integration, VMI)是指个体视知觉与精细运动的整合与协调。大量研究证据表明,VMI能力与阅读密切相关,但相关程度受到年龄的调节。在不同书写系统中,VMI能力与阅读的相关性随年龄增长呈现不同发展趋势:在字母文字中,相关程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但直到中学时期仍然显著;在汉语中,相关程度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在小学高年级(9岁及以上)才表现出显著相关。鉴于已有研究尚有不足,未来研究还需:1)多角度衡量VMI能力,包括面向过程和基于结果的评估;2)确定VMI能力是否是支持阅读发展的必要基础;3)阐明这种相关性及其发展背后的认知和神经机制。

  • 父母情感温暖、自我控制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多基因的调节作用及父母差异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15

    摘要: 本研究构建 “环境×多基因—内表型—行为”理论框架,对880名中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追踪研究,考察了自我控制在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进一步地,采用多基因累加分数的研究范式,探讨多巴胺系统、血清素系统和催产素系统基因 (COMT 基因rs6269 、HTR2A基因 rs6313、OXTR 基因rs53576、OXTR 基因rs2254295 和OXTR 基因rs2254298)如何调节该中介机制,并检验其中的父母差异。结果显示:(1) 控制亲社会行为基线水平后,父母情感温暖不仅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还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2) 多基因累加分数与父母情感温暖的交互作用不能直接预测亲社会行为,而是通过自我控制影响亲社会行为,且该机制不存在父母差异。在多基因累加分数较高的青少年群体中,父母情感温暖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控制,进而影响亲社会行为;而在多基因累加分数较低的青少年群体中,该中介作用路径不显著。研究结果阐明父母情感温暖对青少年自我控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如何因多基因累加分数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有助于深化对亲社会行为发生机制的认识。

  • 婴儿对情绪信息的加工:认知发展特征及脑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14

    摘要: 语音韵律和面孔表情所传达的情绪性信息是人类解读他人情绪并进行人际互动的基础。探究婴儿对这两种载体所传达情绪信息的感知、辨别及评估,有利于加深对婴儿认知发展特征和脑机制的理解。本文系统回顾了婴儿情绪研究,发现颞叶和额叶皮层在婴儿情绪性语音和面孔表情加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婴儿的情绪加工涉及大脑双侧半球,但已初步展现出了与成人类似的右半球优势。婴儿在出生后一周内即可分辨情绪信息,并表现出对正性情绪的加工偏向。婴儿在6月龄左右对情绪的加工偏向逐渐从正性向负性转变。12月龄时,婴儿的负性情绪偏向基本稳定,且能够理解情绪性语音和面孔中的情绪涵义,并据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基于这些发现,我们提出了“情绪偏向发展理论”。此外,视-听跨感官模态信息对于婴儿对特定情绪的辨别和理解起到积极的作用。

  • 父母温暖与儿童晚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集体取向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29

    摘要: 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法和教师评价法对1033名四年级学生(49.5%女生, M年龄 = 10.28岁, SD = 0.69)进行为期三年的三次追踪调查, 旨在探讨父母温暖与儿童晚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儿童集体取向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 (1)父母温暖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直接预测关系因父母角色而异, 前测母亲温暖正向预测后测儿童亲社会行为, 前测儿童亲社会行为正向预测后测父亲温暖; (2)纳入儿童集体取向后, 前测父亲温暖和母亲温暖均正向预测后测儿童集体取向, 儿童集体取向与亲社会行为相互正向预测; (3)中介效应检验表明, T1的父亲温暖和母亲温暖均能够通过T2的儿童集体取向预测T3的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结果为理解文化价值观在父母教养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提供实证依据, 并为儿童价值观教育和亲社会行为干预带来一定启示。

  • 新冠疫情下的儿童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基于家庭风险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13

    摘要: 新冠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激增,但随着生活逐渐恢复,其影响仍在持续。新冠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屏幕使用时间过长、身体活动骤减、久坐时间增加、饮食单一、饮食不规律、晚睡更晚起等方面,本文构建疫情背景下儿童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家庭风险框架以解释健康危险行为变化的内在机制,这一框架结合生命史理论可为儿童青少年后疫情时代健康危险行为的持续提供解释。未来研究需长期追踪儿童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发展轨迹,并加强家庭风险、生命史理论与儿童青少年健康风险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为类似重大突发性事件、自然灾害等提供处理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的普遍解决思路。

  • 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拒绝敏感性和同伴疏离的链式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拒绝敏感性与同伴疏离在父母教养方式和网络成瘾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方法:调查对象选择的是福建省泉州市某一中学的初一、初二学生共373人。采用问 卷调查的方法,使用的调查工具包含《简式家庭教养方式量表》、《拒绝敏感性量表》、 《亲子同伴依恋量表》的同伴疏离维度和《陈氏网络成瘾量统计表》。利用SPSS25.0对回 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积极家庭教养方式与拒绝敏感性、同伴疏离、网络成瘾之间均呈现显著 的负相关关系。(2)消极家庭教养方式与拒绝敏感性、同伴疏离、网络成瘾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关系。(3)积极家庭教养方式、拒绝敏感性、同伴疏离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呈现出男生在父 母积极教养方式上的得分高于女生,女生在拒绝敏感性、同伴疏离上的得分高于男生。(4)拒绝敏感性和同伴疏离在消极家庭教养方式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5)拒绝敏感性和同伴疏离在积极家庭教养方式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青少年拒绝敏感性和同伴疏离在父母教养方式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 作用,即青少年的父母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则会降低青少年的拒绝敏感性,从而减少同 伴疏离的产生,最后减少网络成瘾的程度;父母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会提高青少年的 拒绝敏感性,增加同伴疏离现象的产生,最后提高其网络成瘾的程度。

  • 执行功能不同成分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数学能力关系中的作用:一项追踪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3

    摘要: 对185名二年级儿童进行历时20个月的两波次追踪,考察了二年级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二、三年级数学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预测作用,以及干扰抑制、反应抑制和工作记忆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二年级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仅对二年级时的三种数学能力具有直接预测作用。(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可以通过工作记忆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二年级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三年级的逻辑思维能力。这表明执行功能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数学能力关系中的作用会随执行功能成分类型、数学能力类型及测试时间点而发生变化。

  • 童年期创伤后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HPA轴系统多基因的调节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1

    摘要: 童年期的不良经历似乎增加了个体对压力刺激的敏感性,从而可能影响其终身的社会适应。许多研究表明,HPA轴系统基因可能在调节环境因素与社会适应之间发挥作用。然而,过去单个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存在争议。本研究针对青少年样本(14.15 ± 0.63岁; N = 700),采用多位点遗传谱评分(multilocus genetic profile scores, MGPS)计算HPA轴系统多基因得分,利用纵向数据探究其与童年期创伤和亲子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预测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包括抑郁症状、亲社会行为和自伤行为)。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包括抑郁症状和亲社会行为)是遗传(HPA轴系统MGPS)、远端环境(童年期创伤)和近端环境(亲子关系)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遗传风险评分的增加,童年期创伤和亲子关系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增加,这意味着遭受过童年期创伤的个体,亲子关系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会更加显著,符合差别易感性模型。行为学实验进一步揭示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潜在机制。

  • 无意识恐惧影响青少年焦虑的认知神经机制及其干预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9

    摘要: 焦虑症的患病率在青春期达到顶峰,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灵造成严重影响。当前对青少年焦虑发生发展的了解主要依赖于意识层面恐惧加工的相关工作,忽略了青少年前额叶功能和皮层自上而下的控制功能还不够成熟这一重要事实。因此,将这种自上而下的干预机制应用于青少年焦虑的临床治疗或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捕捉青少年自动的恐惧加工或许有助于明晰青少年焦虑的病理机制。本研究以健康、焦虑易感以及焦虑障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探究1)青少年无意识恐惧加工发生发展规律的认知神经机制及慢性应激激素的影响作用;2)无意识恐惧加工在青少年焦虑发展中的作用;3)青少年无意识恐惧的无创干预手段。本研究将为青少年焦虑的预防、识别及干预提供科学支撑,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 父母应对社会化如何影响儿童青少年适应:基于长时与实时时间轴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8

    摘要: 父母应对社会化是指父母向儿童青少年提供认知、情感和行为策略以应对压力的过程。实证研究从长时程发展时间轴、具体情境下的实时时间轴及不同时间轴的结合等角度探讨父母应对社会化的作用,揭示了父母应对社会化对于儿童青少年适应的独特效应。对于其中的心理机制,应对社会化过程理论模型探讨了儿童青少年应对过程在父母应对社会化与儿童青少年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教养×压力放大和差异效应模型考察了应对社会化作用过程的边界条件。本研究将此两种模型进行整合,并基于动态系统视角提出应对社会化动态过程理论模型,从长时程发展时间轴和具体情境下的实时时间轴两个层面、儿童个体和亲子二元两个水平完善父母应对社会化对儿童青少年适应的作用机制。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考察父母应对社会化作用效果的普遍性,深化探索父母应对社会化影响儿童青少年适应的机制,为父母应对社会化在家庭教育与临床干预领域的应用与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 亲子对话中父母教养行为与5~6岁儿童行为反应的动态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29

    摘要: 父母教养和儿童行为存在密不可分的双向作用,但少有研究在微观层面检验亲子互动进程中的儿童驱动效应与父母驱动效应。本研究考察了113对5~6岁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在冲突对话中的行为表现,基于贝叶斯统计构建动态结构方程模型,捕捉实时互动引发的父母教养行为和儿童行为反应的变化,并通过回归分析考察父母和儿童行为对对话结局的影响。结果发现:(1)儿童在15s间隔内的消极行为反应能够正向预测随后15s父母的非支持性教养行为;(2)儿童的积极行为反应对对话结局起主要预测作用,儿童行为反应的积极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冲突的建设性解决。这些结果从微观层面验证了儿童驱动效应,强调了儿童反应在亲子互动中的重要作用。

  • 相知在急难, 独好亦何益:二元互动视角下情境和自我关注对人际情绪调节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28

    摘要: 研究旨在考察影响人际情绪调节的关键因素。实验1采用情绪选择范式, 发现双方情绪一致时调节效果更好, 不一致时则优先调节负性情绪。同时, 策略匹配度仅在调节负性情绪时受到调节者情绪状态的影响。这可能是调节者分配部分认知资源于自我调节所致。因此, 实验2设置情绪一致情境的同时操纵调节者的注意资源, 发现仅在负性状态下, 关注自我组的人际调节效果更差, 策略匹配度更低。这就表明: (1)对负性事件的人际情绪调节效果优于正性事件。(2)人际情绪调节存在情绪一致性效应。(3)关注他人仅在调节负性情绪时能有效提高策略匹配度和调节效果。

  • 记忆辨别力受老化影响的认知神经机制及其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24

    摘要: 记忆辨别力是对相似的记忆经验进行准确辨别的能力,其依赖于名为模式分离的神经计算机制,在人类被试中,通常使用记忆相似性任务对其进行测量与研究。在老化过程中,老年人的记忆辨别力会出现十分明显的衰退,这种衰退与海马、内嗅皮层等内侧颞叶的结构和功能衰退以及其他新皮层结构和功能老化关系密切。由于记忆辨别力高度依赖于内侧颞叶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因此,它能够反映出认知障碍发展早期的异常脑结构和功能变化,使得记忆相似性任务具备了应用于认知障碍早期识别的巨大潜力。未来研究需要采用更精细的成像技术单独考察海马齿状回和CA3亚区在记忆辨别中的作用及其老化的影响,并更多关注前额叶等新皮层结构老化影响记忆辨别力的神经机制,同时也需要建立大样本前瞻队列来验证记忆相似性任务在认知障碍早期识别中的有效性。

  • “一个连续过程”与“三个阶段”:抑郁青少年情绪失调的原因探析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10

    摘要: 当前抑郁逐渐低龄化使得青少年的情绪失调问题备受关注。情绪调节能力作为情绪稳定的关键因素,能够帮助青少年对自身情绪状态进行有效管理;而调节情绪的动态性和多阶段加工过程等特性则是情绪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研究有利于系统地阐明抑郁青少年情绪失调的特征及原因。扩展过程模型将情绪调节过程分为识别、选择和执行三个阶段,强调阶段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还原了情绪调节的动态过程。基于该模型对抑郁青少年在情绪调节三阶段的特征进行梳理,结果发现其在各阶段均存在缺陷。考虑到三阶段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为了明确抑郁青少年情绪失调是哪一阶段的受损或中断对后续阶段产生了影响、影响的程度如何以及采用指导性的干预是否可以改变这种影响,未来研究可以通过1)脑电技术与漂移扩散模型相结合的方式还原情绪调节的动态变化过程;2)更为全面地研究不同抑郁症状水平青少年的特点;3)关注情绪反应性异常的双重性,更为系统地揭示抑郁青少年情绪失调的原因,以此来探究抑郁青少年情绪失调的干预路径和举措。

  • 贫困经历下稀缺心态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2-26

    摘要: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全面有效地衡量脱贫后的生活环境、准确掌握贫困经历及其变化对儿童发展的负面影响和内在机制成为当下的重要科学议题。考虑到儿童成长过程中贫困条件的交叠累积性反应,有更多潜在的贫困从属条件需要重视,且儿童在经历贫困后如何加工理解相关信息对其发展有重要影响。本研究聚焦我国有贫困经历的学龄儿童,以稀缺理论为切入点,旨在构建适用于当前背景的多维贫困模型,并从注意模式和神经活动解释稀缺心态影响贫困儿童执行功能的作用机制,为有贫困经历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新的干预视角,更好助力我国乡村儿童的健康发展。

  • 青少年手机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基于多元宇宙样分析和密集追踪方法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1-20

    摘要: 为探究手机压力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1基于 74182名青少年样本,采用多元宇宙样分析检验了 手机压力 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稳健性关系;研究 2对507名青少年采取为期35天的密集追踪测查,探究了手机压力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机制。研究 1发现 50%以上青少年报告对手机有过压力感受且手机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负向关联是稳健的,这值得研究者和社会的关注。研究 2发现反刍和消极情绪的强度/波动性在手机压力和心理健康间起到中介作用, 且二者对积极和消极心理健康维度的作用机制有一定差异 。 研究首次扩展了数字化时代背景下 压力 -认知 /情绪 理论和媒体使用 -数字化压力 -心理健康 模型的广度和深度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供 了新的视角和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