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2023-11-29
  • Uncertainty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In-Vessel Phenomena under Severe Accident Mitigation Strategy Based on ISAA-SAUP Program

    分类: 物理学 >> 核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29

    摘要: The phenomenology involved in severe accidents (SA) in nuclear reactors is highly complex. Currently, integrated analysis programs used for severe accident analysis heavily rely on custom empirical parameters, which introduce considerable uncertainty. Therefore, in recent years, the field of severe accidents has shifted its focus toward applying uncertainty analysis methods to quantify uncertainty in safety assessment programs, known as best estimate plus uncertainty (BEPU). This approach aids in enhancing our comprehension of these programs and thei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This study concentrates on a third-generation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Gen-III PWR) equipped with advanced active and passive mitigation strategies. Through an Integrated Severe Accident Analysis Program (ISAA), numerical modeling and uncertainty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on severe accidents resulting from large break loss of coolant accidents (LBLOCA). Seventeen uncertainty parameters of the ISAA program were meticulously screened. Using Wilks' formula, the developed uncertainty program code, SAUP, was employed to carry out Latin hypercube sampling (LHS), while ISAA was employed to execute batch calculations.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then conducted on two figures of merit (FOMs), namely, hydrogen generation and the release of fission products (FP) within the pressure vessel. Uncertainty calculations revealed that hydrogen production and the fraction of fission product released exhibited a normal distribution, ranging from 182.784 kg to 329.581 kg and from 15.6% to 84.3%, respectively. The ratio of hydrogen production to reactor thermal power fell within the range of 0.0578 to 0.104. A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or uncertain input parameters, revealing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failure temperature of the cladding oxide layer, maximum melt flow rate, size of the particulate debris, and porosity of the debris with both hydrogen generation and the release of fission products.

  • 考虑实际工况的新能源多馈入系统运行广义短路比

    分类: 动力与电气工程 >> 电气工程 提交时间: 2023-11-29

    摘要: 随着新能源的发展,新能源多馈入系统的电压支撑强度逐渐降低,亟需强度评估方法。若考虑设备均在额定运行点,利用现有电网强度指标及临界值即可实现强度的准确量化;而设备实际运行工况各异且复杂多变,破坏了现有指标定义条件,导致现有方法失效。为此,本文聚焦于实际工况下的电压支撑强度量化问题,首先,发现了跟网型新能源设备动态特性与工况参数的映射关系;其次,基于特征子空间摄动理论,求解能够近似表征实际系统稳定性的等效单馈入系统,在此基础上定义了运行广义短路比,从而利用运行广义短路比和设备临界运行短路比严谨地量化实际工况下强度。此外,本文揭示了实际工况对强度的影响机理。最后,利用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 学龄前儿童24小时动作行为与抑制控制的关联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29

    摘要: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抑制控制发展的关键期,尽管以往研究发现身体活动会改善儿童的抑制控制能力,但该能力是如何受到24小时动作行为的综合影响尚存争议。因此,本研究采用相关问卷测量24小时动作行为,使用Fish flanker和Emotional flanker范式测量学前儿童的冷、热抑制控制,采用成分数据的等时替代模型,探究24小时动作行为与学龄前儿童冷、热抑制控制的关联。结果发现学龄前儿童24小时动作行为与其冷、热抑制控制存在显著性关联,且以牺牲久坐行为或低强度身体活动为代价增加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时间,或者牺牲久坐行为或低强度身体活动为代价增加睡眠时间与学龄前儿童冷、热抑制控制的积极变化有关。提示冷、热抑制控制的变化可以用学龄前儿童的日常24小时动作行为成分来解释,且这一变化因动作行为的不同组合而异。

  • 基于虚拟调试技术的加速器真空监控系统设计

    分类: 核科学技术 >> 粒子加速器 提交时间: 2023-11-29

    摘要: 加速器真空监控系统是加速器控制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对于维持加速器的正常运行起着重要作用。传统大型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发及研制过程高度依赖物理实体,整个系统的功能测试、性能验证全部集中在项目后期,导致控制系统开发周期较长、风险较高、后期现场调试时间紧张。为此,引入工业虚拟调试及虚拟机等技术,搭建了加速器真空监控系统的全层级虚拟仿真调试平台,在开发的早期阶段开始进行加速器空监控系统的并行协作式开发,全层级虚拟化调试及逻辑预演,最终通过现场配置将调试成果应用到现场,显著缩短现场调试的时间,降低对设备损耗、调试风险,提高项目的实施效率和工程设计的可靠性。

  • 基于边缘加速节点的直线加速器束流轨道参数预测技术研究

    分类: 核科学技术 >> 粒子加速器 分类: 电子与通信技术 >> 电子技术 提交时间: 2023-11-29

    摘要: 目前能源紧缺的国际背景下,核能发展为重要清洁能源,质子加速器成为处理核废料的重要设备。在加速器束流轨道校正过程中,需要束流轨道参数辅助计算。神经网络目前应用在工业界各个领域,可以实现准确率高的数据拟合预测。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智能计算节点的直线加速器束流轨道参数预测技术。该方法通过BPNN对过往数据学习,生成模型部署到边缘计算节点加速预测BPM位置参数,可以使用边缘计算节点加速校正束流位置。实验结果表明,FPGA硬件加速器作为边缘加速节点仿真推理速度达到55us,能效比相比较GPU和CPU分别是其23.13倍和553.15倍左右,预测结果误差平均0.5%,时延和精度达到预期目标。

  • 健康教练技术联合可穿戴设备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及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11-2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2型糖尿病(T2DM)已成为当前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负担,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智慧服务模式在T2DM患者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 探讨可穿戴设备联合健康教练技术在T2D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315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干预A组和干预B组,对照组实施基于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的常规管理措施;干预A组采用可穿戴设备进行常规管理;干预B组采用可穿戴设备联合健康教练技术进行管理。比较三组干预前及干预后3、6、9、12个月时的血糖、血脂控制状况及自我管理行为上的差异。结果 研究实施期间共失访15例,最终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共300例,三组各100例。三组在餐后2小时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发生次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2-DSCS)和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SDSCA)评分上干预方法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对低血糖发生例数、总胆固醇(TC)、HDL-C、2-DSCS和SDSCA评分主效应显著(P<0.05)。除低血糖发生次数之外,时间在各项指标上的主效应显著(P<0.05)。各组干预后 3、6、9、12个月时的HbA1c、空腹血糖(FBG)、2 hPG、TC水平低于同组干预前,2-DSCS评分及SDSCA评分高于同组干预前(P<0.05)。干预3个月后:干预B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低于干预A组和对照组;干预B组HDL-C水平、SDS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B组2 hPG、TC水平低于对照组;干预A组和干预B组的HDL-C水平、2-DSCS评分、SDSCA评分高于对照组;干预B组SDSCA评分高于干预A组(P<0.05)。干预9个月后:干预B组FBG、2 hPG、TC水平低于对照组;干预B组FBG、2 hPG水平低于干预A组;干预B组HDL-C水平、2-DSCS评分、SDSCA评分高于对照组;干预B组2-DSCS评分、SDSCA评分高于干预A组(P<0.05)。干预12个月后:干预B组FBG、2 hPG、HbA1c、TC、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干预B组FBG、2 hPG、HbA1c水平低于干预A组;干预B组的HDL-C水平、2-DSCS评分、SDSCA评分高于对照组和干预A组(P<0.05)。结论 可穿戴设备联合健康教练技术在改善T2DM患者糖脂综合控制状况、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具有短期及长期效果。

  • 2021年中国基层卫生和全科医学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报告:定性研究和混合方法研究部分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11-2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全科医学具有显著的跨学科领域特征,定性和混合方法研究均适用于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近年来我国相关学术论文发表数量稳步增长,但整体文献质量情况尚未经过系统评估。目的 探明全科医学与基层卫生领域发表的定性研究和混合方法研究文献的方法学质量。方法 于 2022 年 8 月2023 年 4 月,4 名研究人员采用质量评估项目(CASP)中的定性研究评价工具和混合方法评价工具(MMAT)分别对我国 2021 年全科医学与基层卫生领域发表的定性研究和混合方法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方法学质量评价。研究人员两两分组独立进行信息提取和质量评价。结果 共纳入 35 篇定性研究文献及 9 篇混合方法研究文献。定性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65.71%(23/35)的研究未充分考虑伦理学问题;94.29%(33/35)的研究未讨论招募参与者的问题;82.86%(29/35)的研究未充分考虑研究者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42.86%(15/35)的研究样本量 <20 人,且 25.71%(9/35)的研究未讨论资料饱和问题。混合方法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 88.89%(8/9)的研究未明确报告混合方法研究设计类型,且 88.89%(8/9)的研究未能有效整合研究的不同组成部分以共同回答研究问题。结论 我国近年发表的全科医学及基层卫生领域的此类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仍存在部分限制,尤其是在定性研究的伦理性、可靠性及信息饱和程度等方面和混合方法研究的整合方面受限严重,应进一步加强科研方法学的培训,并严格遵循科研设计和报告规范,以改善科研工作和所得证据的质量。

  • 1990—2019 年中国龋病的疾病负担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11-2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龋病是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影响着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分析其疾病负担现状及变化趋势能够为龋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目的 分析中国龋病的发病、患病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LD)现状及变化趋势,为我国制订龋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提取 2019 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中 19902019 年中国乳牙龋病和恒牙龋病的发病、患病和 YLD 数据,计算 19902019 年中国乳牙龋病和恒牙龋病的发病人次、患病人数和 YLD 人年数的变化百分比,并应用 Joinpoint 回归模型分析 19902019 年中国乳牙龋病和恒牙龋病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患病率和 YLD 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结果 与 1990 年相比,2019 年中国乳牙龋病的发病人次、患病人数和 YLD 人年数分别减少了 25.69%、28.74% 和 28.63%;恒牙龋病的发病人次、患病人数和 YLD 人年数分别增加了 17.41%、15.84% 和 15.07%。2019 年,在各年龄组中,5~9 岁儿童乳牙龋病发病率(118.96%)最高,1~4 岁儿童乳牙龋病患病率(53.08%)和 YLD 率(20.40/10 万)最高;20~24 岁成人恒牙龋病的发病率(62.30%)、患病率(32.19%)和 YLD 率(32.41/10 万)均最高。Joinpoint 回归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 年,中国乳牙龋病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APC=0.21%,95%CI=0.19%~0.22%)、患病率(AAPC=0.03%, 95%CI=0.01%~0.05%)和 YLD 率(AAPC=0.03%,95%CI=0.01%~0.05%)整体呈上升趋势;恒牙龋病的年龄标准化发 病 率(AAPC=-0.05%,95%CI=-0.05%~-0.04%)、 患 病 率(AAPC=-0.23%,95%CI=-0.32%~-0.14%) 和 YLD 率(AAPC=-0.22%,95%CI=-0.31%~-0.13%)整体呈下降趋势。结论 中国 19902019 年乳牙龋病疾病负担呈现出加重趋势,尽管恒牙龋病的疾病负担有所下降但依旧严峻,预防龋病不能仅仅局限于儿童,而应该包括所有年龄段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