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1-08-01
  • 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的注意解离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摘要: 注意解离是注意定向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在注意转移过程中对原来刺激进行注意分离的过程。自闭症个体注意解离的早期受损会直接影响其它重要功能的发展,尤其是唤醒调节和共同注意发展。采用间隙重叠范式的研究发现,自闭症个体注意解离能力是否异常还存在争议,被试年龄及取样、测量指标和刺激特征可能是影响的因素;其神经机制可能涉及额叶、顶叶、小脑和胼胝体等脑区。未来应从脑机制研究入手,综合考虑被试特征、研究方法和刺激特征对注意解离结果的影响,明确其在自闭症早期预测和识别中的作用。

  • 有氧运动对记忆的影响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摘要: 目的 探究有氧运动对记忆的影响。 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PubMed检索包含有氧运动和记忆为主题词的文献,并对其进行梳理。 结果 有氧运动可以加快工作记忆任务中的反应速度;在记忆编码前和记忆巩固阶段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提升情景记忆;高强度有氧运动可以促进内隐记忆。有氧运动可以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产生, 引起长时程增强, 激活海马等与记忆相关的脑区并促进神经元再生。 局限 未来可探究有氧运动开始和持续时间的影响、有氧运动强度和认知参与的影响、有氧运动对不同年龄性别群体的影响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中介作用, 从而深入揭示有氧运动对记忆的影响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 结论 从总体上看,有氧运动有助于提升记忆,但受到各种因素的调节。

  • 清至民国毛乌素沙地佟哈拉克泊复原及演变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干旱区湖泊是环境变迁中最为敏感的地理实体之一,因此一直是历史沙漠地理研究中的 重要载体。清代毛乌素沙地南缘的佟哈拉克泊又称清湖、青山湖,其定位及所纳河流今天仍有争 议。通过运用古今地名定位、史料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等方法,判断佟哈拉克泊 位于今天的靖边县宁条梁镇以北的平坦地带,所纳河流应为今天的红柳河,在清末以后逐渐消 亡。毛乌素沙地是人类活动改变自然环境的典型地区,佟哈拉克泊的消失跟小冰期气候背景下清 代禁留地放垦、伙盘地开发有很大关系。因此,佟哈拉克泊的复原与演变研究对于揭示人类活动 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 干旱区绿洲城市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以克拉玛依市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干旱区绿洲城市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准确了解生态环境时空变动情况具有重要意义。选择 典型的干旱绿洲城市克拉玛依市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 2001、2006、2011 年和 2016 年 4 个时期的遥 感影像,通过计算遥感生态指数表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从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等级划分、变动特 征及重心转移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遥感生态指数呈现波动性变化,整体水平不 高,均维持在0.35上下波动,其中主要以低、较低等级的生态指数为主。(2)研究区生态指数等级变 化主要表现为一个等级的变化,越级变化的较少,不同等级遥感生态指数区域面积在不同时间段 的变化量、动态度差异显著。(3)低生态指数到高遥感生态指数的生态位表现为明显的上升趋势, 生态位数值均较小,最大值仅 0.3677,不同等级生态指数生态位的提升还有很大空间。(4)不同等 级遥感生态指数的重心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移,其中高生态指数区域的空间移动性大,平均距 离为 42.60 km,低生态指数区域在空间上相对稳定。该研究探寻了人类活动过程中生态环境的时 空变动规律,对干旱区绿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巴基斯坦干旱特征及其风险评估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干旱深刻影响着巴基斯坦的水资源、粮食产量和社会经济格局,分析当地的干旱特征及其 风险对其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鲜有学者从长期视角分析整个巴基斯坦的干旱特征或评 估该地区的干旱灾害风险。通过采用 1982—2013 年第三代归一化植被指数(Global inventory mod⁃ elling and mapping studie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GIMMS NDVI3g)数据集构建植被状 态指数(Vegetation condition index,VCI),分析了 32 a 巴基斯坦干旱范围和频率;采用由干旱频率、 牲畜、土壤、作物、灌溉面积等资料表征的危险性、脆弱性、暴露度和防灾减灾能力对巴基斯坦干旱 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各月多年平均干旱范围存在差异,1 月和 9—12 月干 旱范围较大(面积比例大于 40%);5—8 月干旱范围较小(面积比例小于 30%);5—6 月受升温和降 水减少影响,干旱面积有上升趋势。(2)研究区 5—8 月干旱频率较低,西部山区林地、草地 9 月干旱 频率较高,东部平原 1 月和 9—12 月干旱频率较高。(3)巴基斯坦干旱风险空间格局主要由干旱频 率、作物产量、大牲畜比例、土壤持水能力决定,其中干旱频率对区域干旱风险的影响最大。在牲 畜比例和土壤持水性的分别作用下,巴基斯坦北部山区向平原过渡的地带和东南部自然植被覆盖 地区干旱风险较高;受灌溉影响,地形平坦的河谷地区干旱风险较低;北部山区自然植被覆盖度 高,干旱风险也较低。研究结果有益于巴基斯坦灾害风险管理

  • 祁连山国家公园森林地上碳密度遥感估算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准确、及时地绘制森林地上碳密度图是了解全球碳循环的必要条件。虽然星载激光雷达 (如 ICESat/GLAS)数据已被广泛用于估算大尺度的森林地上碳密度分布,但地形坡度对 GLAS 提取 冠层高度精度的影响往往限制了其在山区森林的应用。通过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研究区域,结合GLAS 数据、Landsat OL(IOperational land imagery)数据、样地调查数据,对祁连山地区进行区域性的森林地上碳密度估算。首先通过改进后的地形校正模型减小坡度对 GLAS 数据提取森林冠层高度 精度的影响,使得更多的 GLAS 数据可用于后续的研究;其次将所建立的不同类型森林地上生物量 估算模型与相关碳含量转换系数结合,得到 GLAS 激光光斑(脚印点)的森林地上碳密度;最后利用 非参数化算法最大熵(MaxEnt)模型得到祁连山国家公园 2018 年森林地上碳密度分布图。结果表 明:祁连山国家公园 2018 年平均森林地上碳密度为 40.72±6.72 t·hm-2,总蓄积量为 28.58±4.72 Tg, 海拔 2770~3770 m 区域的森林植被碳储量最大,且阴坡的碳储量明显高于阳坡。采用森林资源清 查数据独立验证估算结果的准确性,模型估测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 18.946 t·hm-2。本研究结果可以为监测区域乃至国家尺度的森林碳储量变化以及制定可持续的森林管理 措施提供依据。此外,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在山区森林碳储量估算方面也具有较大的潜力。

  • 蒙古高原草原火灾风险评价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草原火灾是牧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和生命安全。针对蒙古高原草原的 特点及成灾机理,以蒙古高原的草原区作为研究区,获取了 2000—2016 年各盟市的指标层数据,依 据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原理,从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 4 个方面选取 23 个评价指 标,建立了蒙古高原草原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地理 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制作了蒙古高原草原火灾风险分布图。结果表明:(1)通过主成分分析得 到 7 个主成分,缩减了指标个数,准确指出草原火灾风险要素来源。(2)蒙古高原草原火灾的高危 险区分布在蒙古国中部,呈向四周递减的趋势;高暴露区分布在内蒙古东北部地区;高脆弱区分布 在内蒙古北部以及蒙古国肯特省;高防灾减灾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和鄂尔多 斯市。(3)蒙古高原草原火灾风险从整体来看,内蒙古东北部风险高于西部地区,呈现自东向西递 减趋势;蒙古国呈现由中间向四周递减趋势。低风险、次低风险、中风险、次高风险和高风险区面 积占蒙古高原草原区面积比例分别为 4.88%、36.20%、28.37%、11.56%和 18.99%。根据中蒙各盟市 地理环境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防火策略,可以降低草原火灾风险性,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 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 近 30 a 台特玛湖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干旱区生态环境变化有明确的指示意义。基于台特玛湖地区 1988—2017 年 Landsat 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气象站观测数据,运用均值法、线性趋势分析法、 Pearson 相关性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分析了近 30 a 来台特玛湖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 植被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土地覆 被以草地为主,草地和耕地面积均呈下降趋势,林地呈上升趋势;植被 NDVI 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上 升趋势较缓;植被 NDVI 整体偏低,仅在台特玛湖湖区周围水分条件比较好的地区稍高;植被 NDVI 与气温和降水具有一定相关性;生态输水对该地区的植被状况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

  • 近 40 a 榆林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反映土地利用合理性和生态环境情况。以位于农牧业交错带的生 态环境脆弱区陕北榆林市为研究区,运用核密度分析法表达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采用土地利 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指数分析榆林市近 40 a 的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强度、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榆林市近 40 a 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面积 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和未利用地减少为主。东南部耕地密度等级降低,西南部呈现相反的 变化趋势;林地呈“多核心增长”;草地高密度核心位于北部,等级升高;建设用地高密度核心位于 西北部 6 个县区,增长幅度大。未利用地高密度核心为西北部毛乌素沙漠,斑块破碎化,沙地治理 效果显著。政策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影响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 原因。退耕还林还草使得人地矛盾得到改善,减缓了水土流失;毛乌素沙地治理成效显著。未来 发展需注重生态格局安全,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实现科学、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 中国北方地区尘卷风时空分布的数值模拟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尘卷风是沙尘气溶胶的重要来源,它可能对全球和区域环境、气候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获 得尘卷风起沙量的时空特征,通过利用尘卷风起沙参数化方案并将其耦合到 WRF(Weather re⁃ 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式中,模拟了中国北方尘卷风的日月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在 10:00—14:00(北京时),每日空间分布从东往西尘卷风逐渐出现且强度逐渐增强,然后在 14:00— 20:00,尘卷风区域从东逐渐向西收缩且强度逐渐减弱。月空间分布从 3 月起逐渐在塔克拉玛干沙 漠、库姆塔格沙漠和柴达木盆地出现了尘卷风中心,然后逐渐扩展到所有沙漠并在 6 月达到峰值。 7 月以后尘卷风出现区域与强度急剧下降,到 10 月已经没有尘卷风出现。(2)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巴 丹吉林沙漠的尘卷风日变化均呈单峰分布,从早晨 09:00 开始出现,到 14:00—15:00 达到峰值,之后 快速下降。其月变化趋势大体均呈单峰分布,从 3 月开始尘卷风出现并且强度增加,到 6 月达到峰 值,然后快速下降,9 月底尘卷风消失,巴丹吉林沙漠尘卷风波动幅度大于塔克拉玛干沙漠。(3)模 拟与观测的尘卷风日、月时间变化特征在细节上略有不同,但二者的趋势是大体一样,表明尘卷风 起沙参数化方案具有较高的适用性。这一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我们对沙尘气溶胶的来源、环境和气 候变化的深入理解。

  • 近 30 a 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浑善达克沙地作为中国北方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已被列入全国重点生态环境建设 地区,其沙漠化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 1985—2017 年浑善达克沙地 5 期 遥感影像数据,通过 eCognition 9.0 软件,采用面向对象计算机自动分类法,获取沙漠化指数,进行 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沙漠化驱动机制研究。结 果表明:近 30 a,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土地面积以 2002 年为转折点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 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由 42.1%减少到 20.9%后又增加到 32.1%,主要分布于东部地 区;中度沙漠化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由 20.6%增加到 39.0%,分布于中部地区;重度沙漠化土地由 30.3%减少到 22.6%,而极度沙漠化先增加后减少,由 7.0%增加到 16.0%后又减少到 6.3%,分布于 西部及以南逐渐往西北方向移动。沙漠化程度空间上形成由西向东逐渐减轻的趋势。浑善达克 沙地沙漠化发展过程受年末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载畜量、耕地面积等人为因素影响 较大,自然因素起到辅助作用。因此,沙漠化治理过程中,有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禁牧、休牧等 政策,合理开展治沙防沙工程,进一步改善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推动区域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 乌海至玛沁高速公路中卫段风沙环境特征及沙害防治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乌玛高速公路是《国家公路网规划》中内蒙古乌海至青海玛沁高速公路的简称,对宁夏自 治区沿黄经济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观测和实地考察,对乌玛高速公路腾格里沙漠段风 能环境、沙丘类型、地表沉积物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观测期间年平均风速 2.86 m·s-1,大于起沙风 年均风速为 6.23 m·s-1;起沙风以 5~9 m·s-1 为主,占比达 96.36%;主导风向为 NW-NNW 和 E-ESE。 沿公路自 NE 向 SW 方向,输沙势和最大可能输沙量呈减小趋势。公路两侧沙丘以流动沙丘为主, 沙丘类型包括格状沙丘和线性沙垄等。在风力作用下,格状沙丘主梁沿 NE-SW 延伸,沙丘高度自 NE 向 SW 方向呈增高趋势。公路沿线沙丘表层沉积物以中沙和细沙为主,分选性较好,偏度为正 偏或极正偏,中等和宽峰态分布。

  • 半干旱区煤化工高含盐废水自然蒸发规律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本研究提出了 1 种选定特定区域可以代表气象因素影响的蒸发模型(公式)的实验方法,通 过结合气象因子分析,将淡水的理论蒸发量与实际蒸发量进行对比,选定合理的蒸发模型,并结合 对不同溶解性总固体(TDS)含盐废水蒸发实验的结果对蒸发模型进行了改进,使其适用于含盐废 水蒸发量的计算,以此为企业在蒸发塘的建设阶段及运行、管理过程中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 在实验时段,蒸发与水面净辐射、气温呈正相关,与湿度呈负相关,与风速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从灰 色关联度来看,气象因子对蒸发的影响程度为:水面净辐射>气温>风速>湿度;实验时段童宏良公 式计算的淡水理论蒸发量为 205.76 mm,为最接近当地的实际蒸发量 205.51 mm,最能代表当地气 象因素对水面蒸发的影响;而相对蒸发率和反映溶液组成变化的 TDS 大致呈线性相关,R2 达 0.95, 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适宜当地估算含盐废水蒸发量的公式。本研究还从气温影响及溶液成分的角 度对相对蒸发率进行讨论,认为实验值与蒸发塘实际记录值的差距是由于气温引起溶液饱和度下 降导致的,而理论值与实验值的差距则是由于在计算时将含盐废水原液作为理想溶液,并未考虑 溶液中各组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因此,蒸发塘选址时应注意当地的气象因素,且在蒸发塘处 理含盐废水时,应及时对蒸发塘内的析出物进行处理,避免蒸发过程中 TDS 增大对蒸发的影响。

  • 石羊河上游地面人工增雨效果统计检验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深入了解石羊河上游的人工增雨效果,评估不同月份的人工增雨效果,利用统计方法对 2010—2019 年 4—10 月石羊河上游地区的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进行了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石羊 河上游 4—10 月平均绝对增雨量为 4.7 mm,检验结果通过 0.05 的显著性检验。春季(4—5 月)和秋 季(9—10 月)人工增雨效果明显好于夏季(6—8 月);4 月增雨效果最好,相对增雨率在 35%以上。 区域历史回归分析的结果介于序列分析和区域对比分析之间,相对客观。初步结果显示,人工增 雨使石羊河上游年降水增加 13.5%,人工增雨效果显著。

  • 克拉玛依夏秋季地面火箭增水作业效果的区域回归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 1990—2017 年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气象站、百口泉气象站及 1994—2017 年石化场 气象站 6—9 月月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学的区域回归分析法,将百口泉气象站作为对比站点,克拉玛 依区气象站和石化场气象站作为目标站点,对克拉玛依在 2015—2017 年夏秋季开展的地面火箭人 工增水作业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距作业点约 9 km 的石化场气象站作业效果好于距 作业点约 4 km 的克拉玛依区气象站,说明作业效果较好的区域应位于距作业点适当的距离处;(2)2016 年 7 月和 2015 年 7 月各作业了 13 次和 9 次,作业次数多的相对作业效果好些,作业效果与 月作业次数成正相关;(3)每次作业火箭弹数量 5—7 枚相对作业效果好些。因此,地面增水作业 效果好的位置应位于作业点下风方一定的距离处。每次人工增水作业的火箭弹用量应适当,作业 量太大会造成减少降水,作业量太少可能又达不到催化效果。通过对克拉玛依市近年来开展的夏 秋季地面火箭人工增水作业效果进行分析讨论,初步得出了地面火箭人工增水作业效果与作业方 法之间的关系,为更好地科学设计实施地面火箭人工增水作业提供了参考依据。

  • 咸海流域陆地水储量时空变化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采用 2002—2016 年 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重力卫星 JPL-RL06M 数据分析咸海流域陆地水储量变化(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 change, TWSC)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 CRU TS4.03 气象数据、GLDAS-Noah 地表蒸散发数据和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探究气候变化与人类活 动对陆地水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2—2016 年咸海流域陆地水储量变化呈现-3.20 mm·a-1 下降趋势,春、夏季陆地水储量呈盈余态势,秋、冬季呈现亏损状态;水储量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中 部和东部盈余,周边亏损的特征。(2)2002—2016 年咸海流域降水量呈-1.14 mm·a-1 下降趋势,地 表温度呈 0.11 ℃·a-1 上升趋势;相比气温,水储量变化与降水量相关性更强。(3)2000—2015 年,咸 海流域耕地面积小幅增加 1.65×104 km2,水域面积减少;农作物耗水和灌溉需水的增加加剧了咸海 流域水量支出,咸海流域蒸散发呈 21.63×108 m3·a-1 增加态势,在空间上与陆地水储量变化的相关 系数最高达 0.74,是影响陆地水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 艾比湖流域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稳定同位素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选取艾比湖流域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为研究对象,结合流域水文地质资料,利用野外调 查、室内试验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流域不同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 明:(1)艾比湖流域降水 δ2H 和 δ18O 变化范围分别为-148.2‰~-34.5‰和-20.16‰~1.20‰,流域大 气降水线斜率为 6.69。降水 δ18O 值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量在夏季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 系。(2)地表水 δ2H 和 δ18O 变化范围为-101.0‰~-17.0‰和-14.54‰~0.29‰,其中 8 月最大,其次为 5 月和 10 月。博尔塔拉河同位素值从上游到下游沿流程逐渐增加,而精河沿流程变化趋势不明显, 河水 δ18O 与气温存在正相关关系。(3)地下水 δ2H 和 δ18O 值的范围分别为-85.0‰~-65.5‰和 -12.18‰~-9.05‰,平均值分别为-75.5‰和-11.00‰。博尔塔拉河区地下水同位素值从上游到下 游沿流程逐渐增加,精河区沿流程变化趋势不明显。艾比湖流域水体稳定同位素的测定,为阐明 流域水文过程提供同位素证据,对变化环境下有效利用水资源,维护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基于微波辐射计的宁夏六盘山西侧大气水汽变化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采用隆德气象站 2 a 德制微波辐射计与同期 1 h 降水量资料,利用统计法分析了六盘山脉西 侧大气水汽含量以及云液态水含量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92 次不同降水性质、不同降水量级 的降水个例,得到降水前跃增时间的变化特征。剔除降水背景结果统计表明:(1)六盘山西侧大气 水汽含量和云液态水含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夏季是大气水汽含量最多的季节,平均为 23.44 mm,占年均水汽含量的 47.7%。(2)大气水汽含量和云液态水含量日变化呈一谷一峰分布,春、夏、 秋三季均在午后出现最大峰值,冬季在 11:00出现峰值;大气水汽含量低值区春、夏、秋季出现在日 出前后,冬季出现在 22:00。(3)87.0%的降水个例在降水发生之前大气水汽含量都在 12.00 mm 以 上,且其值随着降水的量级增大而增大。(4)降水前云液态水含量发生明显跃增现象,春、夏季表现 强,根据降水性质及降水量级不同,降水前跃增时间也不同。研究结论对把握人影作业时机具有 一定的参考价值。

  • 视觉观点采择中自我中心性偏差的抑制和归因之争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摘要: 自我中心性偏差是社交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其产生机制还存在争议。以往研究存在抑制性选择模型与流利性错误归因两种理论观点:前者认为对自身观点的抑制失败会导致自我中心性偏差;后者则认为错误地选择自身更为流畅的信息会导致自我中心性偏差。为整合上述争论,提出抑制-归因协同作用模型,认为抑制和归因两种加工或可共同导致自我中心性偏差。未来研究应借助精巧的研究范式和特殊被试群体,进一步验证该模型。

  • 吐鲁番迁站前后气温和风速差值精细化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选取吐鲁番新旧站 2017 年逐小时气温、风速对比观测资料计算小时差值并进行分级;同时 选择 1988—2018 年逐月平均气温、风速做 t 检验。结果表明:(1)吐鲁番新旧站气温和风速差值均 为偏态分布,多数为正且差值分布较分散,仅 40.7%的气温差值在-1 ℃<△T<1 ℃之间,32.1%的气 温差值在±2 ℃之外;46%的风速差值在-1 m·s-1<△S<1 m·s-1 之间,21.4%的风速差值在±2 m·s-1 之 外。(2)气温负差值多发生在白天 11:00—18:00,冷季 10 月—次年 5 月负差值略大,平均负差值最 低可达-1.5 ℃。气温正差值多发生在 18:00—次日 11:00 之间,差值较大值(△T≥2 ℃)主要发生在 暖季 4—11 月,逐时平均气温差值最高可达 5 ℃;正是因为暖季夜晚新旧站气温差值较大,造成 2016 年吐鲁番迁站时春、夏、秋季 3—11 月月平均气温出现断点(通过 P<0.01 的显著性 t 检验)。(3) 与同处干旱区的阿克苏站比较发现,下垫面及其观测环境对气温的影响是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 因。风速正差值△S≥1 m·s-1 多发生在暖季 3—9 月;风速差值较小值(-1 m·s-1<△S<1 m·s-1)在冷季(10—12 月和 1—3 月)比例较多。t 检验显示(P<0.01),2016 年迁站各月平均风速均出现了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