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钟艾霖
  • 基于医疗服务半径的中医类医疗机构空间配置及优化研究: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4-02-1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随着中国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编码,基层中医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推动中西医融合和优质医疗资源全民覆盖的保障。基层医疗机构布局和服务能力不均衡,导致城市乡镇地区普遍存在医疗资源供需错位问题。目的 了解我国乡镇中医药服务开展状况,科学评价基层中医药诊疗的覆盖范围和服务可及性,为优化基层中医药服务空间资源配置提供新思路并据此提出优化策略。方法 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点状地理空间数据,引入医疗服务半径概念来计算步行模式下不同层级中医类医疗机构的诊疗范围。采用空间核密度指数、空间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揭示中医类医疗服务供需能力的空间公平性。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中医类医疗资源布局优化类型及措施。结果 截至2022年增城区共计医疗机构699家,其中带有病床的中医类医疗机构18家,不同乡镇、街道的中医类医疗机构床位分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中滩镇床位数/千人口为14.31张,在所有街道中排在第一位。永宁街道床位数/千人口排在末位,仅为0.89张。增城区中医类医疗机构呈现出明显的双中心格局,中新镇中部、派潭镇北部和石滩镇西南部居民的中医药服务可获得性较弱。不同乡镇的中医药服务供给能力差别较大,中医类医疗机构空间分布同城镇居民的整体空间聚集程度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吻合,不同乡镇间的中医药服务半径存在差异。结论 中医药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中国传统医学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应当采取更为科学的策略将中医药服务同城市发展和居民需求紧密结合,积极采取增加设施点、资源转移和下沉相结合、跨区域的中医药信息化联合诊疗的差异化策略,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和中西医并重的战略。

  • 广州市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知信行及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4-01-11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随着疾病谱的转变和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中医在疾病预防、保健、康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需要进一步推动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大力发扬中医药在人民健康维护和促进上独特作用,而目前社区居民中医治未病理念普及教育情况尚不明确。目的 了解广州市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总体知晓情况、信任度及采用行为情况,探讨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服务信任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2022年48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结合地理位置(广州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郊区)、经济等因素选择广州市4个行政区域12个街道的652位社区居民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基本信息、对中医治未病知晓情况、获取中医治未病知识的途径、对中医治未病的信任度、服务需求和利用情况。对广州市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服务信任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52位社区居民中,67.79%(442/652)了解中医治未病,77.91%(508/652)信任中医治未病服务,69.63%(454/652)的社区居民曾接受过中医传统理疗,仅有6.59%(43/652)的社区居民过去一年接受中医治未病的服务次数超过4次。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广州市社区居民中医治未病服务信任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2=9.218)、户口性质(2=19.356)、婚姻状况(2=2.490)、职业(2=17.889)、医疗保险付费方式(2=13.51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户口性质(非农业、农业转居民、非农业转居民)是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服务信任度的影响因素(OR=2.646、5.593、10.502)。结论 广州市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总体认知程度(67.79%)及信任度(77.91%)相对较高,但实际服务的接受次数不足,存在知、信、行分离现象。非农业转居民户口的社区居民信任度较高,农业户口的信任度较低。应在开展中医治未病理念普及和服务工作中,充分利用居民偏好的形式,并针对特定群体加大宣传力度,以促进社区居民培养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