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18-10-2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干旱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自然灾害,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的农业生产。本研究以河南省为例,利用MODIS产品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数据,构建表征区域干旱特征的植被供水指数(VSWIN、VSWIE),并与河南省16个国家级气象站点数据计算的2000—2016年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VSWIE比VSWIN更适用于河南省干旱的研究;3个月和12个月尺度的SPI值与VSWI的相关性较高;从时间上看,河南省发生干旱频率较高,春旱和夏旱发生频率分别为0.33和0.30,总体干旱趋势更加明显,其中春旱最严重的是2000年,夏旱最严重的是2014年;从空间上来看,豫北和豫西地区比豫南干旱程度严重。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文献与数据学报》
摘要: [目的/意义]王凤生《河南永城县捕蝗事宜》(简称《捕蝗事宜》)长期被众多书目漏录。文章关于该书现状与价值的揭示,有利于引起学界的重视。[方法/过程]基于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发现该书现存于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等机构所藏的王氏《宋州从政录》中。[结果/结论]根据陈仅《捕蝗汇编》引文推测,《捕蝗事宜》被辑入《宋州从政录》之前很可能已经单独刊行。该书以捕蝗技术为核心,涉及人力组织、器械准备、踏勘稽查、及时报告、设厂购买、价格设置、与毗连府县合作等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科技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基于2014 年中央提出的农业发展“三个导向”要求, 本文构建了由土地流转、资源配置、信息服务、产业管理“四大组织”构成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组织体系评价模型, 以河南省18 个市为基本单元, 对服务组 织体系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 并探讨了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组织体系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进入Ⅰ、Ⅱ类地区的只有3 个市(郑州、济源、漯河), 其余15 个市集中在Ⅲ、Ⅳ、Ⅴ、Ⅵ类地区。空间分布有一定规律, 豫西整体水平较高, 洛阳、济源、焦作、三门峡都在Ⅱ或Ⅲ类地区; 其次为豫中, 郑州、漯河分别进入Ⅰ、Ⅱ类地区, 但许昌、平顶山均在Ⅴ类地区; 再次为豫北, 鹤壁进入Ⅲ类地区, 新乡、安阳、濮阳却停留在Ⅳ、Ⅴ类地区; 然后为豫南, 南阳、信阳、驻马店都处于Ⅴ类地区; 最后为豫东, 商丘、周口均为Ⅵ类地区, 开封也只进入Ⅳ类地区。研究表明, 河南省应构建完善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组织体系, 引导农地规模化流转, 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保障农产品质量数量安全, 这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基于2014 年中央提出的农业发展“三个导向”要求, 本文构建了由土地流转、资源配置、信息服务、产业管理“四大组织”构成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组织体系评价模型, 以河南省18 个市为基本单元, 对服务组 织体系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 并探讨了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组织体系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进入Ⅰ、Ⅱ类地区的只有3 个市(郑州、济源、漯河), 其余15 个市集中在Ⅲ、Ⅳ、Ⅴ、Ⅵ类地区。空间分布有一定规律, 豫西整体水平较高, 洛阳、济源、焦作、三门峡都在Ⅱ或Ⅲ类地区; 其次为豫中, 郑州、漯河分别进入Ⅰ、Ⅱ类地区, 但许昌、平顶山均在Ⅴ类地区; 再次为豫北, 鹤壁进入Ⅲ类地区, 新乡、安阳、濮阳却停留在Ⅳ、Ⅴ类地区; 然后为豫南, 南阳、信阳、驻马店都处于Ⅴ类地区; 最后为豫东, 商丘、周口均为Ⅵ类地区, 开封也只进入Ⅳ类地区。研究表明, 河南省应构建完善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组织体系, 引导农地规模化流转, 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保障农产品质量数量安全, 这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8-0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对反映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时空差异或变化的β多样性及其组分开展研究,有 助于提高对群落结构及其维持机制的理解和认识。森林草本层是森林群落和森林生态系统 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对林下草本层植物群落β多样性已有一些相关研究,但关于β多样性 的组分(如物种周转和嵌套组分)的相对比例、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等方面仍缺乏统一 认识。该研究基于河南省168 个自然林样地草本层植物群落调查数据资料,通过Jaccard 相异性指数、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河南省自然林草本层植物群落β多样性格局,并量化空 间距离、环境因素和物种丰富度等影响因素对其β多样性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1)河 南省的自然林草本层植物群落总β多样性的Jaccard 相异性指数为0.94,主要来源于物种周 转组分(占总β多样性的96.8%)。(2)自然林草本层植物群落总β多样性及物种周转组分 随空间距离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而嵌套组分随空间距离增加呈显著减少趋势。(3)Mantel 检验显示空间距离、环境因素和物种丰富度对自然林草本层植物群落总β多样性均具有显 著影响,其中环境因素影响最大,空间距离影响次之,物种丰富度影响最小;方差分解结 果进一步显示空间距离、环境因素和物种丰富度共解释了总β多样性及其周转组分27.14%、 20.35%的变异,其中环境因素可以单独解释的变异最多(分别占总β多样性的10.62%和周 转组分的9.35%)。该研究有助于增强对自然林草本层植物组成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 认识,进而为森林植被保护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4-08-13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骨关节疾病是老年人群常见、多发的慢性疾病,其与更高的死亡率、更多的残疾、功能状态的下降和较低的生命质量显著相关,产生巨大的疾病负担。目前尚无河南省该病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 了解河南省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其实施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获取 2018 年河南省≥ 18 岁常住居民人口学特征、既往疾病史、身体活动及身体指标等,本研究纳入 1 055 名≥ 60 岁人为研究对象。运用基于复杂抽样构建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河南省不同特征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8 年河南省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患病率(加权后)为 28.13%(95%CI=28.10%~28.15%)。其中女性、城市、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或高脂血症、无吸烟史、有打鼾史、中等强度活动的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患病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0.717,95%CI=0.550~0.933,P=0.013)是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的保护因素;超重或肥胖(OR=1.329,95%CI=1.050~1.684,P=0.018)、中心性肥胖(OR=1.305,95%CI=1.047~1.626,P=0.018)是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河南省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与性别、BMI 和中心性肥胖相关,应对老年人群中女性、超重或肥胖和中心性肥胖者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及综合干预。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06-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阐明新疆伊犁河南岸灌区不同滴灌应用年限下新开垦耕地土壤水分分布和土壤全氮及有机质分布,进一步了解干旱区荒地引水灌溉开垦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化,本文以伊犁河流域连续新开垦地区——伊犁河南岸灌区管理处为研究区,以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不同滴灌应用年限(1 a,2 a,3 a,4 a)以及未开垦荒地(CK)0~60 cm剖面土壤水分、全氮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揭示滴灌应用年限对滴灌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垦土地土壤含水率会随滴灌应用年限延长而增加,种植和灌溉会改善新开荒地的土壤水入渗条件,有利于耕作层水分调蓄;新垦土地各层土壤全氮会随滴灌应用年限增加而增加,且随深度增加分布趋势由开垦前先减少后增加变化为先增加后减少,在0~30 cm土层出现表聚现象;不同滴灌应用年限0~6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年限增加而增加,开垦种植增加了0~4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并在0~20 cm土层明显富集;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相关标准,研究区荒地开垦后土壤养分全氮及有机质均提高了一级;新开垦耕地灌溉1~4 a,冬小麦产量随滴灌应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养分及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地现行的灌溉制度及作物秸秆残留。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科学测度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外部性盈余/赤字, 论文基于耕地保护外部性多层次边界, 构建了省级边界和全国边界下典型区域耕地保护外部性盈余/赤字测度模型, 并以河南省18 个地市为研究区域展开实 证分析。结果表明: (1)同一边界下河南省各地市耕地保护外部性盈余/赤字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省级边界下,河南省耕地保护外部性盈余区和赤字区各有9 个地市, 整体表现为西北部处于赤字区, 东北部处于轻度盈余区, 西南部处于中高度盈余区。全国边界下, 随着人均粮食消费量标准的提高, 耕地保护外部性盈余区数量比重降低、赤字区数量比重加大。在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80 kg、400 kg、420 kg 和435 kg 标准下, 耕地保护外部性盈余区(地市)数量占比分别为88.89%、83.33%、77.78%和72.22%。(2)多层次作用边界下河南省各地市耕地保护外部性盈余/赤字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具体表现为: 同一地市从省级边界到全国边界下耕地保护外部性赤字减弱、盈余增强, 或由赤字区转变为盈余区。总之, 未来研究应依据不同作用边界下耕地保护外部性盈余/赤字的空间分布规律, 结合主体功能区划, 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体系, 科学界定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接受区和给付区, 制定科学的耕地保护区际经济补偿标准。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12-1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代谢综合征(MS)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目前多数研究关注 MS 及其组分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相关性,但 ALT、AST 与 MS 之间是否存在剂量 - 反应关系还需进一步探索。目的 探讨老年人 ALT、AST 与 MS 患病风险的关系,为 MS 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 2022 年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 18 个省辖市共 162 个乡镇(街道) 60 岁的居民进行健康体检。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利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及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 ALT、AST 与 MS 患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 112605 名研究对象,其中 MS 患病率为 18.6%(20 935/112 605),ALT 异常率为 5.4%(6 132/112 605),AST 异常率为 6.8%(7 661/112 605)。MS 者 ALT 水平高于非 MS 者,AST 水平低于非 MS 者(P0.05);AST 与 MS 患病风险均呈非线性剂量 - 反应关系(P 总趋势 <0.001,P 非线性 <0.001),曲线近似呈U形。结论 ALT、AST 可作为 MS 发生的重要预测因子,尤其是 ALT 水平的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