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努力:成本还是?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努力(Effort)与奖赏系统关系密切。当前关于努力在奖赏加工中的作用存在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努力是一种成本还是一种奖赏?理论模型包括:其一, 努力是一种成本, 会降低奖赏的价值, 相应的理论解释包括内部成本模型、机会成本模型及信号模型等; 其二, 努力能够提升奖赏的价值, 相应的理论解释包括认知失调和努力的合理化模型、习得性勤奋理论及认知需求理论等。这两种观点均得到了来自于动物学、行为学、电生理学以及神经影像学等证据的支持。未来研究需要对努力准确定义, 从时间进程角度对努力的理论进行整合, 进一步考察努力的相关影响因素。

  • 反馈负波及其近10年理论解释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个体决策后的反馈对随后的结果监控和行为调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事件相关脑电位研究发现, 反馈负波(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 FRN)是与决策后反馈加工过程紧密相关的脑电成分。近10年来关于FRN的理论解释, 在最初经典的强化学习理论和情绪动机假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反应-结果的预测模型、奖赏正波理论以及积极情绪启动模型。未来的研究应该立足于大样本, 采用互补的研究手段和多样的分析技术来探讨FRN的心理意义; 同时考虑将FRN作为奖赏加工的脑电指标, 研究社会互动情境下的人类行为。

  • 反馈相关负波:一种抑郁症的生物标记物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反馈相关负波(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 FRN)是一种反映个体奖赏敏感性的脑电成分; 而抑郁症患者的特征之一是奖赏敏感性的减弱。大量横向研究发现了重度抑郁症患者(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及有患抑郁症风险群体的FRN异常; 另外, 纵向研究发现FRN的异常能够预测青春期抑郁发作及抑郁症状发展, 压力、睡眠等因素在其中起调节作用。这提示FRN可能在对抑郁症的诊断及分型、抑郁高危群体的筛查及干预等方面具有潜在价值。目前关于FRN的心理功能依然存在一些争议,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明确FRN的功能和测量方法, 并探明抑郁症的异质性和共病对FRN的作用, 也应关注老年人群体中FRN与抑郁症的关系。

  • 对工作记忆提取准确性的促进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24

    摘要: 根据任务需要准确提取工作记忆表征对提高认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工作记忆提取准确性的调节因素及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因素为切入点,在工作记忆提取阶段呈现奖赏线索,分别采用单次提取(实验1)与连续提取任务(实验2)考察工作记忆提取过程的奖赏调节机制。考察工作记忆提取过程的奖赏调节机制。实验1和2分别采用单次提取和连续提取任务。本研究发现:(1)奖赏可以直接促进工作记忆提取准确性;(2)奖赏促进作用的机制是对工作记忆资源的再分配;(3)奖赏促进作用受提取顺序和个体工作记忆能力差异的影响。这些发现揭示了工作记忆提取阶段的奖赏调节机制,为促进认知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 外在对陈述性记忆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学习和记忆是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如何取得好的学习和记忆效果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关注的重点。近年来, 许多研究揭示奖赏可以促进记忆效果, 奖赏对记忆的影响逐渐成为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热点研究课题。大脑的中脑多巴胺奖赏系统与海马记忆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均有关联。奖赏通过编码和巩固阶段以不同机制对记忆效果产生作用:在记忆编码阶段, 奖赏会激活奖赏系统、注意控制系统, 将更多认知资源分配给奖赏相关信息, 从而促进奖赏信息的记忆效果; 在记忆巩固阶段, 奖赏会促进多巴胺释放, 作用于海马对奖赏相关信息的加工, 从而促进奖赏信息的记忆效果。未来研究可以关注奖赏对行为影响的复杂模式和内在奖赏对学习记忆的影响等方面。

  • 外在对陈述性记忆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7-15

    摘要: 学习和记忆是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如何取得好的学习和记忆效果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关注的重点。近年来,许多研究揭示奖赏可以促进记忆效果,奖赏对记忆的影响逐渐成为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热点研究课题。大脑的中脑多巴胺奖赏系统与海马记忆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均有关联。奖赏通过编码和巩固阶段以不同机制对记忆效果产生作用:在记忆编码阶段,奖赏会激活奖赏系统、注意控制系统,将更多认知资源分配给奖赏相关信息,从而促进奖赏信息的记忆效果;在记忆巩固阶段,奖赏会促进多巴胺释放,作用于海马对奖赏相关信息的加工,从而促进奖赏信息的记忆效果。未来研究可以关注奖赏对行为影响的复杂模式和内在奖赏对学习记忆的影响等方面。

  • 经前期综合征与进程失调——来自脑电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1-10

    摘要: 研究表明,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s, PMS)女性的情绪平衡性存在问题,而现有研究多从负性情绪上升的角度考察PMS的发病机制,而对其正性情绪缺损的关注不足。鉴于正性情绪与奖赏进程密切相关,本研究试图从奖赏进程失调的角度考察PMS女性与健康女性的差异以及该差异是否存在阶段特异性的问题,以期从正性情绪缺损的角度揭示其发病机制。具体而言,分别选取PMS女性与健康女性23名和22名,考察两组被试在黄体晚期(即经前期)和卵泡早期(即经后期)正性情绪以及完成赌博任务时的脑电数据时域和频域的差异。主观问卷结果显示,PMS女性的愉快和平静情绪低于健康女性,并且情绪平衡性也低于健康女性,但无明显的阶段特异性。时域分析结果显示,PMS组在经前期收到奖赏反馈后奖赏正波(reward positivity, RewP)的波幅和差异波(即奖赏条件和惩罚条件下的差值)的波幅均低于健康女性,进一步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对于PMS组来说,经前期奖赏条件下的RewP波幅和差异波波幅与经前期的情绪平衡性显著正相关。频域分析的结果则发现PMS组在经前期奖赏条件下的θ频段(4~7Hz, 250~400ms)能量低于健康组。研究表明,PMS女性在经前期的奖赏加工进程存在异常,表现为对奖赏反馈的预期增强,而在收到奖赏反馈后又出现了钝化反应,且奖赏进程的失调与情绪平衡性相关。本研究为理解PMS女性奖赏进程失调的动态加工时程和神经震荡特征及其与情绪平衡性的关系提供了初步的神经生理证据。

  • 通过增强信号监测提升认知控制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认知控制是动态的、过程性的认知调控, 涉及监测和控制两个过程。先前研究表明奖赏可以提升认知控制, 但是奖赏是通过增强信号监测来提升认知控制的, 还是作用于控制过程来提升认知控制的, 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本研究中, 我们设计了三个实验来调查这一问题。实验一采用Stop-Signal任务验证奖赏是否能提升认知控制; 实验二通过改变反应规则将Stop-Signal任务信号监测加工分离出来, 探讨实验一中奖赏的提升作用是否来源于奖赏对信号监测的增强; 实验三通过操纵注意资源损耗分析, 考察注意资源分配对信号监测的促进作用。实验一结果显示, 个体能更快的根据奖赏信息做出抑制反应。实验二结果表明, 在信号监测任务中, 个体能更加快速的监测到与当前抑制状态相冲突且和奖赏相关的反应信号, 据此可认为奖赏通过增强对相关信号的监测, 有助于个体更早地启动奖赏刺激信号所对应的反应, 更高效地控制冲突。实验三结果说明, 当任务难度增大, 注意资源损耗, 奖赏相关信号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仍优于无奖赏信号, 说明注意资源的分配可以调节相关信号的监测速度。总体来看, 本研究通过一系列实验表明, 以目标为导向的行为发生过程中, 奖赏能有效提升认知控制效率, 其关键机制在于通过注意资源分配增强相关信号的监测。

  • 攻击行为的愉悦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2-04

    摘要: 攻击可使个体产生正性情绪,即攻击行为具有愉悦效应。这既直接反映在个体对攻击行为的情绪体验上,也在一些人格特质与攻击行为的关联中有所体现,还得到了与攻击有关的神经影像学研究的支持。对立过程理论与攻击的强化模型从个体变化和群体演变两种不同的视角解释了这一效应的心理成因。该效应会使个体的攻击行为模式得到巩固,这进一步丰富了攻击行为的元理论框架。上述分析表明对高攻击倾向的人群进行干预时应慎重使用宣泄疗法,并提示攻击行为与成瘾行为在心理成因上可能存在相似性。未来应改进情绪测量工具,厘清攻击时情绪的动态变化;还应深入探究攻击愉悦效应的影响因素,并着力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

  • 攻击行为的愉悦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攻击可使个体产生正性情绪,即攻击行为具有愉悦效应。这既直接反映在个体对攻击行为的情绪体验上,也在一些人格特质与攻击行为的关联中有所体现,还得到了与攻击有关的神经影像学研究的支持。对立过程理论与攻击强化模型从个体变化和群体演变两种不同的视角解释了这一效应的心理成因。该效应会使个体的攻击行为模式得到巩固,这进一步丰富了攻击行为的元理论框架。上述分析表明对高攻击倾向的人群进行干预时应慎重使用宣泄疗法,并提示攻击行为与成瘾行为在心理成因上可能存在相似性。未来应改进情绪测量工具,厘清攻击时情绪的动态变化;还应深入探究攻击愉悦效应的影响因素,并着力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

  • 自上而下的目标调节联结干扰子 的注意定向和脱离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近年来传统的注意控制理论已经无法解释部分注意控制现象, 有研究者提出将奖赏联结/价值驱动的注意捕获作为一种新的注意引导源。奖赏联结的注意捕获是否会受到自上而下的目标定势的调节已成为该领域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研究采用空间线索范式的变式, 探讨了奖赏联结干扰子与目标的相关性对奖赏联结注意捕获中的定向和脱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 当学习阶段习得的奖赏联结干扰子在测验阶段与目标相关时(实验1), 有奖干扰子相对于无奖干扰子具有优先的注意定向和延迟脱离; 而学习阶段习得的奖赏联结干扰子在测验阶段与目标无关时(实验2), 有奖干扰子和无奖干扰子在注意定向和脱离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 奖赏联结的注意捕获并不是完全自动化的, 自上而下的目标定势能够调节其注意定向和脱离的成分, 支持奖赏联结的注意捕获与自上而下的目标定势交互引导视觉注意的观点。

  • 攻击行为的愉悦效应

    提交时间: 2023-03-20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攻击可使个体产生正性情绪,即攻击行为具有愉悦效应。这既直接反映在个体对攻击行为的情绪体验上,也在一些人格特质与攻击行为的关联中有所体现,还得到了与攻击有关的神经影像学研究的支持。对立过程理论与攻击强化模型从个体变化和群体演变两种不同的视角解释了这一效应的心理成因。该效应会使个体的攻击行为模式得到巩固,这进一步丰富了攻击行为的元理论框架。上述分析表明对高攻击倾向的人群进行干预时应慎重使用宣泄疗法,并提示攻击行为与成瘾行为在心理成因上可能存在相似性。未来应改进情绪测量工具,厘清攻击时情绪的动态变化;还应深入探究攻击愉悦效应的影响因素,并着力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

  • 啮齿动物主动母性行为动态改变的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主动母性行为是雌性哺乳动物在哺乳期内有效照料幼崽的一种动机行为, 对幼崽的生存和行为发展有重要影响。证据显示, 啮齿动物的主动母性行为会经历从产后早期的发动和维持到晚期衰退的动态改变, 反映了雌鼠对幼崽奖赏价值阶段性变化的适应; 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分娩激素事件开启下丘脑内侧视前区(MPOA)-中脑腹侧被盖(VTA)-伏隔核(NA)-腹侧苍白球(VP)通路, 还需要杏仁核基底外侧核(BLA)和内侧前额皮层(MPFC)等脑区对上述通路进行实时调节。哺乳期主动母性行为动态改变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 可以加深对行为进化和早期发展的认识, 也对人类母亲产后抑郁等临床问题的干预有借鉴意义。本文首先利用条件化位置偏好(CPP)任务的行为学证据分析幼崽奖赏价值与主动母性行为动态改变的关系; 然后系统阐述调控这一动态改变的神经机制; 最后对未来需要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或方向进行探讨。

  • 自主选择偏好:表现、机制与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3-19

    摘要: 自主选择偏好指当面临自主选择或委托他人选择时,人们总是偏好自主选择,即使为此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自主选择偏好可能有过度自信、控制幻觉和模糊厌恶的原因,但更多可能源于自主选择本身承载了某种内在价值。奖赏系统(纹状体、内侧前额叶)的神经活动是其关键的神经基础,同时也受认知调控系统的调节。未来研究应在社会情景下揭示自主选择偏好的作用机制和调控因素,并探索它在群体间的平衡机制,以增进个体幸福和群体利益。

  • 物质成瘾者和行为成瘾者在纹状体和前额叶脑区激活的异同:基于任务类型的元分析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5

    摘要: 虽然物质成瘾者和行为成瘾者在抑制控制、线索渴求诱导和奖赏加工等任务上均表现出异常模式,但尚不清楚两者神经机制的相似性和特异性。本研究使用激活似然估计(activation likelihood estimation, ALE)分别计算物质成瘾者和行为成瘾者在抑制控制、成瘾物刺激加工和奖赏加工等不同任务下脑激活模式的相似性和特异性。结果发现:(1)在抑制控制相关任务中,物质成瘾者背外侧前额皮层激活降低,行为成瘾者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激活增加。(2)在奖赏加工相关任务中,物质成瘾者和行为成瘾者额下回激活均增加,物质成瘾者纹状体激活强于行为成瘾者。研究结果表明,在冲动系统上,物质成瘾者和行为成瘾者激活异常;在反思系统上,物质成瘾者反应受损,行为成瘾者补偿性激活。

  • 心理韧性及其神经机制:来自非人类动物模型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对不幸、逆境或挫折等压力情形的有效适应。以非人类动物为模型的心理韧性研究一般改称心理韧性为“抗逆力”, 本文也将沿用“抗逆力”来区分不同物种的韧性研究。近年来采用非人类动物模型对抗逆力神经机制的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 内侧前额叶、海马、奖赏环路等脑区及其投射均参与调控抗逆力的表现, 操控其神经环路的影响与所面对的压力形式有关, 并且高抗动物拥有特异性适应机制。鉴于人类研究的伦理及实验手段等原因, 抗逆力的研究将为人类的韧性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 预测误差对项目和联结记忆影响的分离:元记忆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选取奖赏预测误差(reward prediction error, RPE)效价和凸显性为自变量, 通过3个实验考察RPE对项目和联结记忆影响的差异及其元记忆机制。被试在对图片的奖赏猜测-奖赏反馈中形成RPE, 且需要同时记忆图片(项目)以及图片-奖赏联结, 最后进行记忆测试。结果表明, (1)联结记忆成绩存在RPE正效价和低凸显性优势, 其信心判断准确性在RPE正效价时更高, 而项目记忆成绩存在RPE负效价和高凸显性优势; (2)在编码过程中, RPE正效价和低凸显性提高了个体的瞳孔变化均值和峰值; RPE低凸显性增加了分值注视时间, 缩短了图片注视时间; (3)增加RPE水平后, RPE对项目和联结记忆成绩的分离影响仍稳定存在。这些结果表明, RPE对项目和联结记忆的影响存在分离, 编码阶段中, 个体以RPE效价和凸显性为线索, 通过元记忆控制对项目和联结记忆加工中的认知资源进行差异性分配; 提取阶段中, RPE正效价提高了对联结记忆提取的元记忆监测水平。

  • 编码后影响基于议程的学习:预期和结果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基于ABR模型考察奖赏预期和奖赏结果对不同难度词对记忆与元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限时学习条件下, 奖赏结果促进不同难度词对记忆成绩和学习判断, 奖赏预期仅提高简单词对的记忆成绩。(2)自定步调学习条件下, 定时学习判断时奖赏结果仅影响学习判断; 奖赏预期促进高难度词对的学习时间分配, 从而提高记忆成绩和学习判断。(3)在自定步调学习时, 奖赏预期超越难度成为影响学习时间分配的因素。以上结果表明, 个体会综合奖赏预期、奖赏结果和难度构建学习议程, 足够大的奖赏预期会超越难度成为议程构建的主导因素。但奖赏预期和奖赏结果对记忆成绩、学习时间分配和学习判断的影响受学习条件调节。

  • 预测误差对项目和联结记忆影响的分离:元记忆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1-08

    摘要: 选取奖赏预测误差(reward prediction error, RPE)效价和凸显性为自变量,通过3个实验考察RPE对项目和联结记忆影响的差异及其元记忆机制。被试在对图片的奖赏猜测-奖赏反馈中形成RPE,且需要同时记忆图片(项目)以及图片-奖赏联结,最后进行记忆测试。结果表明,(1)联结记忆成绩存在RPE正效价和低凸显性优势,其信心判断准确性在RPE正效价时更高,而项目记忆成绩存在RPE负效价和高凸显性优势;(2)在编码过程中,RPE正效价和低凸显性提高了个体的瞳孔变化均值和峰值;RPE低凸显性增加了分值注视时间,缩短了图片注视时间;(3)增加RPE水平后,RPE对项目和联结记忆成绩的分离影响仍稳定存在。这些结果表明,RPE对项目和联结记忆的影响存在分离,编码阶段中,个体以RPE效价和凸显性为线索,通过元记忆控制对项目和联结记忆加工中的认知资源进行差异性分配;提取阶段中,RPE正效价提高了对联结记忆提取的元记忆监测水平。

  • 音乐愉悦体验的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0-10-22

    摘要: 愉悦情绪体验是音乐活动中最普遍的心理现象。通过系统回顾相关的神经科学研究,认为音乐愉悦体验与大脑奖赏系统的活动有关,并涉及伏隔核与听觉皮层等其他脑区的交互。在这个过程中,多巴胺的传递与音乐愉悦体验存在因果联系。基于预期视角,奖赏预测误差和音乐信息理论模型可以解释音乐愉悦体验的产生机制。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检验伏隔核及各皮层在音乐愉悦体验中的功能,并整合不同的预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