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Thickness-dependent Phase Evolution and Bonding Strength of SiC ceramics Joints with active Ti Interlayer

    分类: 物理学 >> 凝聚态:结构、力学和热性能 提交时间: 2016-07-12

    摘要: A robust solid state diffusion joining technique for SiC ceramics was designed with thickness-controlled Ti interlayer formed by 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 method and joined by Electric Field-Assisted Sintering Technology. The interface reaction and phase revolution process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s, and was analyzed in term of equilibrium phase diagram and also concentration-dependent potential diagram of Ti-Si-C ternary system. Interestingly, on the same joining conditions (fixed temperature and annealing duration), the thickness of Ti interlayer determined the 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reactants of Si and C elements in the resultant joint layer, and the respective diffusion distance of Si and C into Ti interlayer dramatically differentiated during the short joining process (only 5 min). In the case of 100nm thickness Ti interlayer, the C concentration saturated quickly in the joint layer and benefited the formation of TiC phase and following Ti3SiC2 phase. When the Ti thickness increase to 1μm, Si atoms easily diffuse through the diluted Ti-C alloy (dense TiC phase not formed), and amount of Ti5Si3 brittle phase was preferential formed. When the thickness of Ti interlayer is 100nm, SiC ceramics were successfully joined at low temperature of 1000°C for 20min with a flexural strength of 168.2MPa which satisfies the application in corrosion environment. All above findings revealed the importance of diffusion kinetics of reactants on the final composition in the solid state reaction, especially in the joining technique for the covalent SiC ceramics. The well-controlled composition in the joint layer of SiC couples will find its application merits in the harsh service environments, such as nuclear cladding for accident-tolerant fuel (ATF) in the environment of steam corrosion, high neutron irradiation, high temperature, etc.).

  • 跨媒体分析与检索技术研究进展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网络 提交时间: 2016-05-03

    摘要: 在网络跨媒体应用迅速兴起,网络内容对网络用户影响日益深刻的背景下,本文介绍了跨媒体分析与检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包括如何提取网络跨媒体数据的多源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揭示海量跨媒体的语义多样性及数据关联和内在信息传播机制,内容涵盖以下几方面:首先,讨论网络跨媒体数据的跨平台、多模态和来源广泛等特性及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介绍跨媒体分析技术的特点和传统单一媒体分析的不同之处,以及跨媒体可能带来的科学和社会影响力;接下来,分别从跨媒体语义分析与理解、跨媒体关联建模和跨媒体社群分析等三个方面介绍跨媒体分析与检索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介绍中科院计算所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在跨媒体语义分析理解,跨媒体中热点事件和话题分析以及跨媒体用户行为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情况。

  • 基于直播视角的农业科普期刊传播策略研究——以《农村新技术》杂志为例

    分类: 数字出版 >> 新媒体 提交时间: 2023-10-08 合作期刊: 《中国传媒科技》

    摘要: 在融媒体大环境下,《农村新技术》杂志在网站、微信公众号、短信平台的基础上,注重与用户的互动,不断完善微信公众平台的"农村商城",加入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构建立体化传播平台,并将短视频和直播融入科普活动,打造交互式科普传播平台。文章探讨直播在《农村新技术》杂志融媒体传播中的应用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直播视角下科普期刊的传播策略。

  • 反生产工作行为:研究视角、内容与设计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反生产工作行为是指员工在职场故意损害组织及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研究者基于对管理学和心理学领域13本国际顶级期刊100篇文献的梳理, 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设计三个角度, 对反生产行为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述。文献回顾结果表明, 反生产工作行为的研究理论视角有特质取向、社会交换、社会认知和挫折−攻击理论, 表现出多视角且跨学科的特点; 研究内容基于情境维度与特质激活理论, 构建了人与情境互动的整合模型, 侧重于对反生产工作行为前因变量和调控方式的探讨; 研究设计多为定量研究, 量表选择具有较高一致性, 整体呈现规范化特点且更多的开始关注方法多样化和测量多元化。最后针对当前研究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和展望。

  • 黄精根际及药用部位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和生态功能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9-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寻找促进药用植物活性代谢产物合成的微生物,以黄精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态功能预测平台,测定根际土真菌、根茎和根内生真菌的􀀁ITS 序列,分析其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并预测根茎内生真菌的生态功能。结果表明:(1)测序得到􀀁1 023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根际、根茎和根真菌􀀁OTU 数分别为􀀁703、128 和􀀁141,三种部位真菌群落组成差异显著,根际土存在特有的真菌类群,即壶菌门。(2)根际土、根茎及根共有􀀁OTU 41 个,子囊菌门占共有真菌的􀀁58.15%,丰度最大。(3)根茎内生真菌被划分􀀁6 个生态功能群,包括未定义腐生菌、菌寄生真菌、动物病原菌、植物病原菌、丛枝菌根真菌和地衣共生真菌,37 个􀀁Undefined 种类(34.91%)在􀀁FUNGuild 数据库中没有参考信息。该文认为根茎中优势菌属􀀁Setophoma、新赤壳属等内生真菌可能与活性代谢产物密切相关,为黄精药用功能菌群的发掘提供数据参考。

  • 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也是全球科技产业竞争的关键领域。新发展格局下,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已经成为提升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文章描述了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分析了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特征与发展阶段,对比了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与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差距,并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腓肠肌羽状角的超声自动测量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 本文提出腓肠肌羽状角的一种基于超声射频信号的互相关自动测量方法。方法 本文采集正常人体腓肠肌与仿真腓肠肌体模的超声射频信号,重建超声图像,确定肌束的搜索起始点,采用互相关算法自动跟踪肌束膜和肌腱膜,绘出肌束线和肌腱膜线,计算两线之夹角,即为腓肠肌羽状角,并检验自动与手动两种测量方法的可重复性及一致性。结果 利用互相关自动测量方法可准确测量出体膜中仿真肌束羽状角,其测量值的均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小于1°。利用互相关自动测量方法与手动测量方法获得的正常人体腓肠肌羽状角分别为20.48°±0.47°与21.49°±1.79°,两种方法的变异系数CV值均小于3%,均方根误差均小于1°。Bland-Altman差值法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良好。结论 本文所提出的腓肠肌羽状角自动测量方法是基于超声射频信号的互相关算法,其测量结果与手动测量结果基本一致,在较严重的噪声情况下仍可跟踪腓肠肌的肌束走向,自动测量腓肠肌的羽状角。

  • 不同有机培肥模式下双季稻田碳汇效应与收益评估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本研究基于1981 年开展的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 研究了不同有机肥种类、用量和施用方式对稻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系统碳固定与净碳汇的影响, 并对各处理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 为实现农业低碳、高值、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所选取的有机肥处理包括: 不施肥对照(CK); 早稻施用绿肥紫云英15 t·hm2, 晚稻不施有机肥(M1); 早稻施用两倍绿肥紫云英30 t·hm2, 晚稻不施有机肥(M2); 早稻施用绿肥紫云英15 t·hm2和猪粪15 t·hm2, 晚稻不施有机肥(M3); 早稻施用绿肥紫云英15 t·hm2+晚稻施用猪粪15 t·hm2 和冬季稻草覆盖4 500 kg·hm2(M4); 长期施用化肥(NPK)等5 个处理。每5 年于晚稻收获后采集土样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 并测定每年的早晚季水稻产量与生物量, 用于估算系统收益与碳收支(5 年平均)。结果表明: 与不施肥对照相比, 各施肥处理水稻产量均显著提高(P<0.05), 增幅为30.88%~96.52%, 且随着施肥年限的增加, M4 处理增产作用最大。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红壤稻田土壤固碳能力, 且有机肥用量增加系统土壤固碳能力增强, M2、M3、M4处理土壤固碳量显著高于M1、NPK 和CK 处理; 稻田植株固碳量也显著提高(P<0.05), M4 和M3 最高, 双季稻植株固碳量为6.76~8.83 t(C)·hm2·a1。长期施用有机肥下稻田系统净碳汇显著增加, 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M1、M2、M3、M4、NPK)系统净碳汇增加1.43~3.93 t(C)·hm2·a1, 系统碳汇效应显著(P<0.05)。同一处理不同施肥年限由生产活动所引起的碳排放量保持不变, 系统净碳汇量差异主要表现在系统固碳量上, 其变化趋势与水稻产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降低了化肥投入, 稻田生态系统经济效益显著增加(P<0.05), 并以M4 处理最高, 达25 683.7 ¥·hm2·a1。综上结果表明: 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双季稻田碳汇效应与经济效益 (P<0.05), 绿肥紫云英与猪粪和秸秆配施稻田生态系统碳汇效益与经济效益较单施绿肥紫云英优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