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融合能力提升问题研究

    分类: 数字出版 >> 新媒体 提交时间: 2023-10-08 合作期刊: 《中国传媒科技》

    摘要: 媒介融合是媒体在数字时代和崭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下,适应传媒市场形势,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作为新媒体电视新闻的编辑人员需要拥有比较专业的知识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具有灵活的创新思维和独特的多媒体科技,如此才能真正胜利多媒体工作,以此增强传媒企业的竞争力。

  • 基于外周血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表达特征对川崎病发生冠脉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06-14

    摘要: 摘要 目的 观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外周血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的表达特征并分析冠脉损伤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1年8月至2022年10月河北省儿童医院心内科收治的KD患儿50例,选择同期单纯发热患儿(除外KD)46例为发热对照(FC)组,54例正常体检患儿为正常对照(NC)组。检测三组患儿外周血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KD组与FC组及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组与无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组间差异性指标,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 1.KD组中IL-4、IL-6、IL-10、IL-5、IL-8水平高于FC组,IL-4、IL-6、IL-10、TNF-、IFN-、IL-1、IL-5、IL-12p70、IFN-、IL-8水平高于NC组;CAL组中IL-4、IL-1水平高于NCAL组,而IL-6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KD组CD4+T细胞和总B细胞高于FC组,而总T细胞和CD8+T细胞占比较低;KD组总B细胞高于NC组,而CD8+T细胞和NK细胞占比降低。CAL组NK细胞高于NCAL组,而CD8+T细胞占比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1)IL-6升高是K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及95%置信区间(95%CI)为1.071(1.019,1.126);(2)CD8+T细胞和NK细胞是CAL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及95%CI分别为0.750(0.611,0.921)、1.652(1.192,2.289),二者联合预测CAL的灵敏度为81.25%,特异度为94.12%,约登指数为0.75,AUC为0.901,95%CI为(0.783,0.967)。结论 IL-6升高是KD发生的高危因素,CD8+T细胞降低和NK细胞升高对KD患儿发生CAL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基于改进的LSTM复杂控制系统的故障预测

    分类: 动力与电气工程 >> 电气工程 提交时间: 2024-11-26

    摘要: 针对复杂控制系统故障特征提取困难,外部激励影响故障预测准确率等问题,本文以异步电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结合并行卷积神经网络(PCNN)的故障诊断方法。首先,通过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对信号进行降噪处理。其次,采用平均影响值算法(MIV)计算各特征量的重要程度和累计贡献率。最后,建立并行卷积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PCNN-LSTM)的异步电机故障诊断模型,通过将PCNN的特征提取能力与LSTM的时序信息记忆能力相结合,增强模型的故障预测的性能。实验结果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故障诊断准确率高,具有更好的鲁棒性。

  • 平衡装载约束下的车辆路径问题研究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19-05-10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针对车辆三维装载约束下的车辆路径问题(3L-VRP)进行研究,引进车辆的平衡装载约束,综合考虑传统的先进后出、局部支撑、脆弱性等约束,构建平衡装载约束下的车辆路径问题(BL-VRP)模型。针对模型中的平衡约束,提出一种接触面积的装载算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回溯遗传算法(B-GA)为骨架的多阶段算法框架,对车辆路径优化进行求解。研究结果表明,多阶段算法不仅在解决3L-VRP上好于目前已有算法,同时对BL-VRP表现优秀。提出的多阶段算法为解决BL-VRP问题提供一条参考思路,但在时效性上需要进一步完善。

  • 基于时间序列算法的多模式切换算法

    分类: 电子与通信技术 >> 电子技术 提交时间: 2024-11-25

    摘要: 芯片温度的上升将会导致电子设备寿命大大降低,故障无法及时发现使得可靠性降低。常用的解决办法是通过休眠使得芯片在空闲期间尽快降温,为了不影响设备使用,这些功能会被安排在系统空闲时运行。这些功能的运行伴随着的一些问题,如在休眠时的瞬间启动将造成系统功率较大波动使得电源模块寿命下降,在空闲期间进行故障诊断可能影响设备启动。因此,如何合理的利用空闲时间,如何在系统空闲期间合理的安排休眠以及故障诊断等模式成为了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针对反复工作的数据采集系统进行模式管理开展研究,工作模式包括正常工作模式、浅度休眠模式、深度休眠模式和自检模式。针对空闲时间长度的不同,设计了不同的模式管理方案。此外,设计了用于评估模式管理效果的指标,该指标为有效管理率,有效管理率为系统正确选择模式管理方案同时顺利执行对应模式的概率。基于空闲时间预测算法来实现模式管理,根据预测的空闲时间长度来选择合适的模式管理方案,对模式管理策略进行了测试,针对实验结果对模式管理策略进行了改进,通过将不同阈值和权值进行组合进行测试,找到了最佳的阈值和权值的组合使得有效管理率达到了90.34%。

  • 基于Doc2Vec的专利文件相似度检测方法的对比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7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专利相似度检测(Similarity Measurement)可从宏观上辅助制定国家创新战略规划,发现国内外的热点及应对其他国家的专利流氓,从微观上为专利发明人、专利审查员、专利权人提供辅助支撑。[方法/过程]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Doc2Vec专利相似度分析方法,基于未进行清洗的专利语料库,采用深度学习的Doc2Vec模型,随机挑选了专利,研究了专利相似度检测问题,并和传统的相似度检测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Doc2Vec模型和TF-IDF模型对于处理不做数据清洗的专利语料的结果有相近性,该方法对分析人员的专利领域知识要求较低,不需要对专利数据进行基于专利领域知识的数据清洗,同时可为专利侵权、专利查新提供新的智能工具支撑,降低研究门槛和工作量,提升研究效率。

  • 干旱-复水对樟子松幼苗生理特征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2-16

    摘要: 为揭示樟子松(Pinussylvestris var. mongolica)幼苗生理指标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响应特征,以2 a生樟子松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设置对照(80%)、轻度(40%)、中度(20%)、重度(10%)和极重度(5%)干旱5种水分处理,测定分析其干旱时和复水后水分、光合、叶绿素荧光、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指标变化。结果表明:(1)轻度干旱胁迫对樟子松幼苗生理状态影响较小,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达到最高值,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25.26%和38.8%,极重度干旱胁迫下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稳态光适应淬灭系数相比对照下降了94.76%、87.19%和72.35%,同时叶片丙二醛含量达到最高。(2)复水后樟子松幼苗叶绿素荧光、叶片脯氨酸含量基本恢复至对照水平,但极重度干旱胁迫后复水叶片光合指标平均仅恢复至对照的28.51%。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可溶性糖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复水后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综上所述,极重度干旱胁迫主要降低樟子松幼苗光合作用能力、破坏细胞膜稳定性,而适度干旱后复水可以提高植株水分利用和活性氧清除能力,进而提高植株抗旱性。研究结果可为樟子松人工林高效栽培、抚育管理和抗旱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 毛乌素沙地风沙土粒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揭示毛乌素沙地风沙土粒径分布特征,推测其影响因素,以毛乌素沙地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丘风沙土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衍射技术分析其粒度组成,并计算粒度参数,解析粒配曲线,研究结果表明:(1)毛乌素沙地风沙土优势粒径组为细砂,其平均体积含量约为29.89%~32.46%,不同类型沙丘无显著差异(P>0.05);少数粒径组分为粗砂、黏粒和极粗砂,其中流动沙丘与半固定、固定沙丘黏粒与粗砂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从半固定到固定沙丘,黏粒含量显著增加(P0.05),峰态显著变宽平(P<0.05),半固定沙丘偏态值与其他2种沙丘相比显著偏负(P<0.05)。(3)流动、半固定与固定沙丘跃移组分的粒径区间分别为44~435 μm、63~500 μm和31~354 μm,风沙运动在半固定沙丘中最为强烈。毛乌素沙地风沙土优势粒径组分含量主要受物源影响,少数粒径组分含量主要受沙丘流动性影响,风沙运动强度随沙丘的固定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

  • 微贮玉米秸秆对道寒杂交断奶羔羊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微贮玉米秸秆对道寒杂交断奶羔羊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微贮玉米秸秆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平均体重为(24.62±3.59) kg的道寒杂交断奶羔羊80只,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5组(每组16只),分别饲喂微贮玉米秸秆替代0(对照)、25%、50%、75%、100%青贮玉米秸秆的全混合日粮(TMR)。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在饲喂4 h后,瘤胃液pH除25%添加组较对照组稍有下降(P>0.05)外,50%、75%、100%添加组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1.39%(P>0.05)、4.16%(P0.05)、4.18%(P>0.05)、5.19%(P0.05);各添加组瘤胃液乙酸/丙酸均低于对照组,25%、50%、75%、100%添加组分别较对照组下降了12.44%(P0.05)、12.21%(P<0.05)、9.86%(P<0.05)。DGGE图谱分析得出,微贮玉米秸秆替代适量青贮玉米秸秆促进了瘤胃液纤维降解菌的增殖,抑制了蛋白质降解菌的增殖。综上可知,以微贮玉米秸秆替代75%青贮玉米秸秆配制TMR更有利于提高道寒杂交断奶羔羊的瘤胃发酵水平。

  • 35~50 kg道赛特×小尾寒羊杂交公羔矿物质需要量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35~50 kg道赛特×小尾寒羊杂交公羔钙、磷、钾、钠、镁的维持需要量和净生长需要量。选取(34.54±0.40) kg、6月龄道赛特×小尾寒羊杂交公羔25只分为5组,初期组,中期组,末期100%组、末期60%组、末期40%组(饲喂水平分别为100%、60%、40%),初期组、中期组、末期组分别在羔羊体重为35、43和50 kg时屠宰。测定动物体组织中的钙、磷、钾、钠、镁含量,建立数学模型对矿物质的维持需要量和净生长需要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道寒杂交公羔在35~50 kg体重阶段,钙、磷、钾、钠、镁的维持需要量分别为0.73、0.72、0.32、0.32、0.13 g/d,基于空腹体重(EBW)的净生长需要量分别为13.47~14.00 g/kg EBW、7.18~7.41 g/kg EBW、0.13~0.17 g/kg EBW、1.20~1.73 g/kg EBW、0.45~0.58 g/kg EBW。本研究得出了35~50 kg道赛特×小尾寒羊杂交公羔矿物质维持需要量和净生长需要量的模型。

  • 土壤微生物膜对沙生植物幼苗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揭示土壤微生物膜对沙生植物幼苗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影响,以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和沙打旺(Astragalus laxmannii)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菌剂施用方式(喷施、混施)和施用量(0、1、3、5、7 g·kg-1和10 g·kg-1)开展盆栽试验,比较分析土壤微生物膜形成后植物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特征。结果表明:(1)当菌剂施用量>3 g·kg-1时,固结层硬度、厚度和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5 g·kg-1时沙打旺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3 g·kg-1处理组之外,沙冬青Fv/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高于沙打旺。(4)土壤特性、光合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三者为部分中介模型,土壤特性的改变能直接影响沙冬青和沙打旺叶绿素荧光特性。土壤微生物膜使固结层硬度和厚度平均提高3.84%和152.85%,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平均增强93.37%、170.68%和256.03%。其通过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叶片气孔导度从而增强沙冬青和沙打旺光合效率和能力,使沙打旺和沙冬青净光合速率平均提高28.48%,Fv/Fm平均提高0.84%。

  • 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粒径分布特征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11-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揭示科尔沁沙地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对风沙土粒径分布特征的影响,以中龄、近熟 和成熟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为研究对象,以裸沙地风沙土为实验对照,采用激光衍射技术测定土壤样品粒度组成,计算分析土壤粒度参数特征,绘制土壤粒配曲线。结果显示:(1)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以砂粒为主,其次是粉粒,黏粒含量最少。随林龄的增长,土壤黏粒、粉粒含量呈增加趋势,砂粒含量呈减少趋势。裸沙地风沙土砂粒含量多高于同层林地土壤。(2)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质地较粗,分选性较差,偏度值多为正偏度,峰度值多为尖窄,0~10 cm和10~20 cm风沙土分形维数分别为2.18~2.43和1.98~2.17。裸沙地风沙土质地更粗,分选性更好,分形维数更小。(3)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均为双峰型。随林龄的增长,10~20 cm风沙土的土壤颗粒细化滞后于0~10 cm。林地悬移组分的含量高于裸沙地,裸沙地跃移组分的分选性高于林地。科尔沁沙地不同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粒径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科 尔沁沙地土地沙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 科尔沁沙地水盐处理对油莎豆农田土壤细菌群落及植株生理特性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揭示水盐处理下科尔沁沙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对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的影响。以吉林省前郭尔罗斯灌区油莎豆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水、盐双因素(水处理:50%、70%、100%标准灌溉定额;盐处理:无盐胁迫、轻度盐胁迫、中度盐胁迫)随机区组野外控制试验,构建土壤细菌分子生态网络筛选关键菌种,并研究揭示其与油莎豆生长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油莎豆农田土壤细菌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2.85%±3.80%)、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20.02%±3.21%)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18.85%±2.41%)。优势菌属为RB41属、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水盐环境对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无显著影响(P>0.05)。(2)100%标准灌溉定额灌溉处理细菌种间共存关系更强,50%标准灌溉定额灌溉处理细菌种间互作程度、连接紧密度最高。无盐胁迫细菌群落生态网络复杂度、互作程度最高,中度盐胁迫细菌物种之间的共存关系更强。(3)随灌溉量增加,关键菌群数量增加,中度盐胁迫关键菌群数量达到最大。水盐处理下油莎豆土壤关键菌种为红色杆菌属、RB41属、Dongia 属、类固醇杆菌属(Steroidobacter)、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鞘氨醇单胞菌属、溶杆菌属和Luteolibacter 属。(4)灌溉量变化对油莎豆株高、冠幅、分蘖数、地上干重、羧化酶、脯氨酸和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施盐量变化对油莎豆的株高、地上干重、脱落酸、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具有显著影响(P<0.05)。鞘氨醇单胞菌属、硝化螺旋菌属、溶杆菌属、Dongia 属、RB41属、类固醇杆菌属和Luteoli⁃bacter 属与油莎豆生长生理性状显著相关(P<0.05)。水盐环境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分子网络及关键菌种,关键菌种则与油莎豆生长生理特征具有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揭示水盐生境下油莎豆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生态功能,为油莎豆适应性种植和稳产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 儿童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遗传病因及死亡危险因素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3-08-16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扩张型心肌病(DCM)是儿童心源性猝死和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不同病因与DCM患儿的预后显著相关,但目前缺乏精准病因诊断及有效的危险分层方案。其中原发性DCM的占比最高且预后相对较差,特别是与遗传因素相关的患儿预后更差。因此基于遗传背景下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将有利于DCM患儿的精准预后评估及危险分层。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性DCM的遗传病因占比、遗传学特征及预后不良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7月2022年12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并完成基因检测的42例原发性DCM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的基因检测结果。出院后定期于河北省儿童医院心内科门诊随访。以患儿死亡时间或2022-12-31为随访终点,根据随访结局将患儿分为死亡组(9例)与存活组(33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儿的生存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患儿中位首诊年龄12(7,9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9,36)个月。死亡组患儿中位随访时长8(0,11)个月,存活组中位随访时长30(12,3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PT)杂合变异,致病分类为临床意义未明。绘制患儿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基因突变阴性患儿生存率高于基因突变阳性患儿(2=18.1,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因突变〔HR=23.91,95%CI=(1.80~317.21),P=0.016〕、心功能分级Ⅲ/Ⅳ级〔HR=11.29,95%CI(1.13~112.68),P=0.039〕为DCM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本研究38.1%的原发性DCM患儿与遗传病因相关,诊断后第1年内是DCM患儿死亡的高发期,基因突变阳性的患儿预后更差。存在致病基因突变、首诊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是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饲粮消化能和可消化粗蛋白质水平对燕山绒山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消化能(DE)和可消化粗蛋白质(DCP)水平对舍饲燕山绒山羊公羔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选择体况良好、体重为(16.17±1.90) kg的4月龄断奶燕山绒山羊公羔90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10只。试验采用3×3完全随机设计,DE设定低(11.6 MJ/kg)、中(12.8 MJ/kg)、高(14.0 MJ/kg)3个水平,DCP也设定低(8.5%)、中(9.5%)、高(10.5%)3个水平,共配制9种饲粮。每组试验羊随机饲喂1种饲粮,当试验羊平均体重达到20 kg时,每组选择4只进行消化代谢试验,预试期7 d,正试期3 d。结果显示:1)随着饲粮DE水平的升高,粪能显著降低(P0.05)。2)摄入氮和粪氮随饲粮DE水平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3)随着饲粮DE水平的升高,干物质、有机物、粗脂肪和钙的表观消化率逐渐提高,其中干物质、有机物的表观消化率表现为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随着饲粮DE水平的提高,燕山绒山羊的干物质、有机物、粗脂肪、钙、总能和氮的表观消化率持续提高;饲粮DCP水平显著影响了燕山绒山羊的摄入氮、消化氮和氮表观消化率;饲粮DE和DCP水平分别为14.0 MJ/kg和10.5%时燕山绒山羊的总能表观消化率、消化能、氮表观消化率最高,DE和DCP水平分别为12.8 MJ/kg和10.5%时燕山绒山羊的沉积氮最高。

  •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土壤和根内真菌泛化种和特化种结构与功能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探究樟子松林土壤和根内真菌泛化种和特化种群落结构、功能差异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旨在揭示影响樟子松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微生物学机制。以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天然林和人工林(24 a、35 a、44 a)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土壤和根内真菌泛化种和特化种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差异。结果表明:(1) 土壤和根内真菌泛化种共同保留169个OTU,土壤真菌特化种保留了603个OTU,根内真菌特化种保留了216个OTU;土壤真菌泛化种优势属为口蘑属Tricholoma和乳牛杆菌属Suillus,根内真菌泛化种优势属为口蘑属、乳牛肝菌属和Cadophora,土壤真菌特化种优势属为青霉属Penicillium,根内真菌特化种优势属为Acephala。(2) 土壤真菌泛化种共生营养型真菌占比28.49%~47.21%,优势生态功能群是外生菌根真菌,随林龄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土壤真菌特化种腐生营养型真菌占比17.01%~40.01%,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腐生营养型真菌相对丰度低于天然林,并且随林龄增加,腐生营养型真菌呈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根内真菌特化种共生营养型占比43.25%~54.45%,优势生态功能群是外生菌根真菌,随林龄增加呈增加趋势,天然林相对丰度高于人工林。(3) 樟子松天然林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人工林(P0.05);泛化种与土壤有机质、铵态氮和全钾显著相关(P<0.05);根内特化种除了与上述因子显著相关(P<0.05)还与土壤全氮显著相关(P<0.05);土壤特化种则与全钾、速效氮及硝态氮显著相关(P<0.05)。樟子松林真菌群落结构的驱动因子呈现显著的生态位分化特征,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土壤和根内真菌生态功能,为樟子松林的可持续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梨园河流域景观格局对地表水质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2-16

    摘要: 研究景观格局对内陆河水质的影响程度和机制对于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 以临泽县梨园河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格局数据及实测水质数据,采用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究了不同缓冲区下景观格局与水质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研究区水体总体符合Ⅱ类水质标准,除化学需氧量(CODCr)浓度均值处于Ⅲ类水质标准,溶解氧(DO)、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氨氮(NH3-N)浓度均值满足Ⅱ类水质标准;缓冲区景观组成均以耕地为主,建设用地次之;对景观指数进行分析发现人类活动在缓冲区内强弱不均,100 m缓冲区内人类干扰程度最大。耕地面积占比与DO、TP、电导率(EC)、溶解性固体(TDS)、TP和盐度呈显著正相关,建设 用地与TP和NH3-N呈显著正相关,最大斑块指数(LPI)、蔓延度指数(CONTAG)与水质指标呈正相关,斑块密度(PD)、边缘密度(ED)、景观形状指数(LSI)、香侬多样性指数(SHDI)与水质指标呈负相关;冗余分析显示景观构成和景观指数对水质指标变化的解释率均在300 m缓冲区内最高,确定了300 m缓冲区是景观格局对水质指标影响的最佳缓冲区尺度。因此,通过优化300 m缓冲区内景观结构可提升景观对污染物的截留吸附能力,达到改善梨园河流域水质效果。

  • 长白山苔原草本植物入侵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3-08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在对长白山高山苔原西坡样带内132个样方进行植被调查和土壤取样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冗余分析(RDA)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草本植物入侵苔原带程度与苔原土理化性质及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长白山苔原带西坡草本入侵程度区域差异明显,可分为5个不同的入侵等级;海拔、坡度、全钾含量、粘粒含量、有机质含量等10种土壤环境因子与草本植物入侵程度明显相关。RDA分析表明土壤环境因子能解释93%的植物物种多度信息,影响草本植物入侵的主要土壤因子是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和坡度;第一对典型变量说明有机质含量与牛皮杜鹃多度正相关,与大白花地榆多度负相关,粘粒含量则相反;第二对典型变量说明海拔、速效氮含量与笃斯越桔、长白老鹳草多度呈负相关。长白山苔原带西坡草本植物在空间分布上是离散的,呈斑块状。可见,草本植物入侵,对生境是有所选择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灌木多度呈正相关,说明在草本入侵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会减少;或者有机质含量减少的地方,灌木生长退化,草本由此开始侵入定植。

  • 一穴多株种植对夏玉米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6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增加种植密度是玉米高产的重要手段, 但是种植密度的持续增加也带来一系列问题, 其中高密群体 的郁闭问题已成为限制进一步增加种植密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为缓解夏玉米高密度群体的郁闭状况, 改善高密度种植下的玉米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 本试验在82 500 株·hm2 密度下设置了一穴1 株(P1)、一穴2 株(P2)和一穴3 株(P3)3 个处理, 分析了一穴多株对夏玉米各生育时期的叶面积、干物质、光合势、相对生长率、净同化率、作物生长速率、粒叶比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P1 相比, P2 和P3 吐丝期单株叶面积分别增加10.7%~21.9%和7.3%~16.7%, 吐丝后20 d 分别增加13.5%~21.9%和9.4%~12.7%; P2 和P3 吐丝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显著高于P1(P<0.05)。一穴多株种植提高了夏玉米6 叶展以后的光合势, P2 的提高幅度小于P3; P2、P3 吐丝后20 d 到成熟期相对生长率比P1 分别高30.4%~190.7%和33.9%~183.5%, 净同化率分别高16.1%~161.9%和30.7%~155.8%。采用一穴多株种植可以提高作物的生长速率、粒叶比和籽粒产量, P2 和P3分别比P1 增产5.8%~23.5%和4.9%~18.9%。粒重/叶面积、粒数/叶面积与籽粒产量呈显著直线正相关(R2=0.94,P<0.000 1 和R2=0.76, P<0.001)。可见, 在高密种植条件下, 采用一穴多株种植可以改善夏玉米群体质量、提高产量。本研究推荐高密度下一穴2 株种植方式。

  • 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下的土壤CO<sub>2</sub>排放通量昼间变化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4-26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采用时空替代法,在长白山北坡分别选取了红松针阔叶混交林演替序列的 5 个不同阶段:草地、灌木林( 幼龄林) 地、白桦 林地、阔叶杂木林地和红松阔叶林地,进行土壤 CO2 排放通量昼间变化野外同步观测研究,旨在揭示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下 的土壤呼吸 CO2 排放过程的差异,探究其与温度、湿度、土壤理化性质等环境因子的关系。 结果表明:(1) 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 段下的土壤 CO2 排放通量具有统一性,均为大气 CO2 的源,这种统一性确保了小的时段( 如昼间) 观测能通过换算,实现 CO2 排 放量的估算。 (2) CO2 排放通量的昼间排放都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型,峰值在 13:00—15:00 左右,草地和灌木林地的峰值大概在 13:00 左右,明显提前于白桦林地、阔叶杂木林地和红松阔叶林地(14:00—15:00 左右)。 红松阔叶林地的土壤呼吸有明显的滞 后性特征,峰值在 15:00 左右,比其他几个样地明显推迟。 (3) 土壤 CO2 排放通量平均值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草地(2.760 μmol m-2 s-1)、灌木林地(2.854 μmol m-2 s-1)、白桦林地(3.048 μmol m-2 s-1)、阔叶杂木林地(3.696 μmol m-2 s-1)、红松阔叶林地 (4.61 μmol m-2 s-1 )。 随着温带森林演替的正向进行,土壤 CO2 排放通量依次增大,次序为草地<灌木林地<白桦林地<阔叶杂木 林地<红松阔叶林地。 (4) 环境因子中,0—5 cm 土壤温度与土壤 CO2 排放通量相关系数最高,土壤温度监测对土壤 CO2 排放量 的估算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