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中国危重症住院患者急性肾损伤的流行病学分析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2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 明确中国危重症住院患者中急性肾损伤(AKI)的流行病学现状,包括AKI的发生率、临床特征、院内预后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全国9家地区性中心医院2013年间所有成人危重症住院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及血肌酐检验资料,AKI诊断及分期采用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2012年提出的AKI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所有纳入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合并症、AKI分期、院内预后、危险因素等指标。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的危重症患者共14305人,其中4298人(30.04%)发生AKI,AKI 1、2、3期患者分别为2240(52.1%)、845(19.7%)及1213(28.2%)。AKI患者死亡716 人,院内死亡率为16.7%,死亡风险优势比为7.59(95% CI 6.54~8.79, P<0.001)。随着AKI分期升高,患者住院天数延长、日均住院花费增多、死亡率升高(P值均小于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慢性肾脏病(CKD)(OR=5.45, 95% CI: 4.71~6.32, P<0.001),肾外器官衰竭(OR=12.57,95% CI: 11.24~14.07, P<0.001),休克(OR=2.44, 95% CI: 2.01~2.96, P<0.001),心脏手术(OR=5.96, 95% CI: 5.16~6.87, P<0.001)等是危重症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血肌酐变化符合KDIGO诊断标准的AKI人群中,仅有5.4%的患者出院有“AKI”诊断。结论 危重症患者中AKI发生率高,预后差。AKI分期与院内预后相关,CKD、肾外器官衰竭、休克、心脏手术是危重症住院患者AKI主要的危险因素。住院期间多数AKI被漏诊,我们应提高对住院患者尤其是危重症患者AKI的重视。

  • 分解代谢及炎症状态的生物标志物变化趋势对老年患者慢性危重症的早期预测价值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5-02-24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慢性危重症(CCI)社会负担重。在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逐渐增加,但基于中国老年人的相关研究并不充分。反应代谢及炎症状态的指标可能有助于CCI的早期预测。目的 探讨分解代谢及炎症指标的变化趋势,初探重症监护室(ICU)老年患者发生CCI的早期预测因素。方法 本研究分析了2018—2020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ICU住院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记录,临床评分包括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 Ⅱ)评分,实验室数据包括血尿素氮与肌酐比值(UCR)、24小时尿尿素氮(UUN)、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第7天UCR/第3天UCR比值(UCRR7/3)、第7天UUN/第3天UUN比值(UUNR7/3)等及其变化趋势。将患者分为CCI组(定义为持续器官功能障碍≥14 d)或快速恢复(RAP)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ICU老年患者发生CCI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影响因素的预测价值。并记录随访90 d时死亡率及住院率。结果 共纳入115例患者,其中40例为CCI。CCI组患者的感染比例、ICU住院第1天APACHE Ⅱ评分、ICU住院第7天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ICU住院第1天淋巴细胞计数(LY)、UCR,ICU住院第3天UCR、ICU住院第7天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NLR、C反应蛋白(CRP)、UCR、UUN以及UCRR7/3、UUNR7/3均高于RAP组,ICU住院第1天NLR、ICU住院第7天血红蛋白(Hb)、LY、白蛋白(Alb)低于RAP组(P<0.05)。CCI组患者死亡率及继续住院率高于RAP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U住院第7天Hb(OR=0.942,95%CI=0.906~0.979,P=0.003)、NLR(OR=1.208,95%CI=1.025~1.423,P=0.024)、CRP(OR=1.034,95%CI=1.011~1.057,P=0.003)及UCRR7/3(OR=32.418,95%CI=2.412~435.736,P=0.009)、UUNR7/3(OR=22.889,95%CI=2.421~216.372,P=0.006)是ICU老年患者发生CCI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UCRR7/3、UUNR7/3、CRP、Hb和NLR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7、0.868、0.808、0.808和0.814。上述5个因素联合预测ICU老年患者发生CCI的AUC为0.962(95%CI=0.932~0.992),最佳截断值为0.59,灵敏度为85.0%,特异度为96.0%。结论 ICU老年患者住院第7天Hb、NLR、CRP及UCRR7/3、UUNR7/3是CCI的早期预测因素,建立上述5个因素联合预测模型可能有助于提早预警老年CCI的发生。

  • 产酸丙酸杆菌耐酸菌株的选育及其应用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11-21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为了解除微生物发酵生产丙酸过程中代谢产物(丙酸)对菌体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实验室保藏的产酸丙酸杆菌(耐30g/L丙酸)为出发菌株P-0,通过丙酸压力筛选获得了一株耐10g/L丙酸的产酸性能良好的菌株P-10,降低了发酵过程中丙酸对菌体生长的抑制作用。菌株P-10做摇瓶发酵,发酵周期168h,丙酸浓度为49.66 g/L,产酸速率为0.30g/L·h,较出发菌株P-0提高了53.04%;7L发酵罐实验表明,菌株P-10发酵周期168h,丙酸浓度为55.63g/L,产酸速率0.33g/L·h。同时对菌株P-10做二次接种实验,结果表明,84h为二次接种最适时间段,且84h进行二次接种时,丙酸浓度提高了17.77%,二次接种实验不但有利于有机酸的积累,而且可以提高菌株的产酸能力和耐酸能力;经过选育的菌株P-10具有优良的产酸稳定性,有利于菌种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同时对后续的发酵分离耦合具有重要意义。

  • 产酸丙酸杆菌耐酸菌株的选育及其应用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11-21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为了解除微生物发酵生产丙酸过程中代谢产物(丙酸)对菌体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实验室保藏的产酸丙酸杆菌(耐30g/L丙酸)为出发菌株P-0,通过丙酸压力筛选获得了一株耐10g/L丙酸的产酸性能良好的菌株P-10,降低了发酵过程中丙酸对菌体生长的抑制作用。菌株P-10做摇瓶发酵,发酵周期168h,丙酸浓度为49.66 g/L,产酸速率为0.30g/L·h,较出发菌株P-0提高了53.04%;7L发酵罐实验表明,菌株P-10发酵周期168h,丙酸浓度为55.63g/L,产酸速率0.33g/L·h。同时对菌株P-10做二次接种实验,结果表明,84h为二次接种最适时间段,且84h进行二次接种时,丙酸浓度提高了17.77%,二次接种实验不但有利于有机酸的积累,而且可以提高菌株的产酸能力和耐酸能力;经过选育的菌株P-10具有优良的产酸稳定性,有利于菌种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同时对后续的发酵分离耦合具有重要意义。

  • 产酸丙酸杆菌耐酸菌株的选育及其应用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07-24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为了解除微生物发酵生产丙酸过程中代谢产物(丙酸)对菌体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实验室保藏的产酸丙酸杆菌(耐30g/L丙酸)为出发菌株P-0,通过丙酸压力筛选获得了一株耐10g/L丙酸的产酸性能良好的菌株P-10,降低了发酵过程中丙酸对菌体生长的抑制作用。菌株P-10做摇瓶发酵,发酵周期168h,丙酸浓度为49.66 g/L,产酸速率为0.30g/L·h,较出发菌株P-0提高了53.04%;7L发酵罐实验表明,菌株P-10发酵周期168h,丙酸浓度为55.63g/L,产酸速率0.33g/L·h。同时对菌株P-10做二次接种实验,结果表明,84h为二次接种最适时间段,且84h进行二次接种时,丙酸浓度提高了17.77%,二次接种实验不但有利于有机酸的积累,而且可以提高菌株的产酸能力和耐酸能力;经过选育的菌株P-10具有优良的产酸稳定性,有利于菌种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同时对后续的发酵分离耦合具有重要意义。

  • 深度学习方法下GEDI数据的天然云杉林地上生物量反演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森林作为陆地最大碳库,对人类的生活与发展至关重要,精准掌握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并对其进行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下研究热点。本文以天山山脉的天然云杉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面实测数据、直升机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以及全球生态系统动态调查激光雷达(Global Ecosystem Dynamics Investigation,GEDI)数据,构建多源融合数据框架,通过使用AutoKeras框架下的深度学习算法,实现GEDI数据的多个相对高度百分位数(RelativeHeight Percentile,RH)与其光斑内地上生物量的回归模型预测,验证GEDI数据在较大范围的地上生物量反演方面的可行性,主要结论如下:(1)GEDI数据用于森林地上生物量估测研究具有较高可行性,通过自动化深度学习算法,训练集、验证集、整体数据的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分别为0.69、0.63和0.67,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分为3.73 mg·hm-2、4.22 mg·hm-2和3.89 mg·hm-2,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2)直升机激光雷达作为GEDI数据估算地上生物量的中间技术,整个研究区内的单木识别准确率高于0.75。最终本次研究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定量化描述研究区单木基础结构参数的同时,验证GEDI数据在获取森林地上生物量方面的潜力,也为相近区域大面积的森林碳源汇、生物量、蓄积量估算、森林管理与经营、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个项目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基础数据支撑作用。

  • 亚麻芥种子油体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07-24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油体是植物种子内储藏脂肪的亚细胞单位,其内部为三酰甘油(TAG),外部由单层磷脂和油体蛋白组成。这种稳定的结构可以使油体抵抗环境的压力,便于应用到食品及制药工业中。本研究对比碱法、水法、Tris-HCl法、Tricine法四种油体提取方法,对亚麻芥油体采取梯度离心法,制备亚麻芥油体。并对不同pH值、温度、NaCl浓度条件下油体稳定性做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四种方法所提取的油体大小均在0.5-1 μm之间;相较于水法、Tricine法,碱法所回收油体被破坏,Tris-HCl法提取油体大小均一,提取率达17%。同时,油体在4 ≤ pH ≤ 7条件下,油体稳定性破坏。8≤ pH ≤ 10时;油体均匀分散,稳定分布。经过不同温度及NaCl浓度处理的油体均呈上浮状态,稳定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