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动态高兴表情评价中的表征动量效应和参照依赖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0-10

    摘要: 已有的表情面孔研究大多使用静态面孔图片材料,对动态表情研究相对不足。然而,在生活中人们的表情往往是动态的。为了探究动态表情的情绪加工特点,本研究通过三个包含了动态和静态高兴表情图片材料的实验,考察了动态高兴表情的强度变化方向和总体平均表征对情绪三维度评价的影响。结果发现:总体平均表征越高的动态表情面孔会得到更高的唤醒度评分。以与动态表情最后一帧表情强度相同的静态表情为对比条件,从强到弱变化的动态表情会获得更低的效价评分和更高的优势度评分,而从弱到强变化的动态表情则获得更高的效价评分,即出现了表征动量效应。相对于从弱到强,从强到弱变化的动态表情所产生的知觉表征动量效应更大。此外,知觉者会基于实验中所见过的表情图片形成内部参照标准,进而影响当前表情图片的情绪评价,内部参照标准越低,目标表情图片所得情绪评分越高,反之亦然,表现出参照依赖效应。这些加工特征提示今后研究者采用表情材料进行研究时,需要注意动静差异以及材料间的影响。

  • 面孔-人格知觉中眼部线索及其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8-22

    摘要: 人们常常会基于他人面孔特征对其人格做出相应推论。在影响面孔-人格知觉的五官特征中,眼部特征最具复杂性。总体上,眼部线索可分为可变和不可变两大类。可变线索包括注视方向、眼睑开放程度与眼部区域的表情等;不可变线索包括眼睛大小、巩膜着色程度、虹膜颜色以及巩膜暴露指数等。从以上线索效应的潜在作用机制来看,可以将眼部线索分为三大类,即受病理因素影响的眼部线索、与特定群体相关的眼部线索和受主观意识或生理因素调控的眼部线索。此外,也进一步指出了未来研究还需加以考虑的其他眼部特征效应,以及待拓展深入的研究视角。

  • 触觉的情绪功能及其神经生理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18

    摘要: 触觉是个体探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感觉通道,其情绪功能在维系社会联结、促进人际沟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触觉的情绪功能一方面表现为通过触觉动作本身直接传递情绪信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增强注意和锐化社会评价的方式促进个体对跨通道情绪信息的加工。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触觉情绪信息由无髓鞘C纤维介导,经脊髓丘脑束通路投射于岛叶(头面部触觉情绪信息的传导路径尚不明确),并在杏仁核、内侧前额叶、后颞上沟等“社会脑”网络的核心区域被精细加工。未来还应对触觉情绪的人际依赖性、文化独特性、操作标准化,及其在神经水平上与感觉-辨识系统间的关联性与独立性做深入探究。

  • 自恋与攻击性关系的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16

    摘要: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共纳入原始文献121篇,含177个独立样本,参与者总数达73687名。元分析的结果显示,自恋与攻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二者关系受性别和自恋报告方式的调节,但不受攻击性报告方式和文化的调节。同时,不同类型的自恋与攻击性呈现出不同的相关程度,内隐自恋与攻击性的相关程度高于外显自恋,非适应性自恋与攻击性的相关程度高于适应性自恋。后续的研究应加强自恋测量的准确性,注重探讨不同类型自恋与不同类型攻击性的关系。

  • 睡眠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基于记忆重组的解释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01

    摘要: 睡眠通过影响记忆重组帮助创造性问题解决。其中,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主要帮助增强记忆间的新奇联系,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帮助规则提取、形成关系记忆和记忆整合。而睡眠影响创造性问题解决的程度会受睡眠结构变化、在睡眠期间操纵记忆、任务类型的影响。目前睡眠影响创造性问题解决的理论解释中,睡眠期间激活扩散程度增加已被较少关注,从系统和细胞层面进行解释成为主流,包括睡眠期间海马—新皮层的对话,突触缩减,以及重叠交替的记忆回放,睡眠通过上述机制促进记忆重组,进而帮助创造性问题解决。未来研究需通过转换需要创造性解决的问题类型拓展研究广度,基于情绪记忆和记忆表征间的跨模态迁移深化机制研究。

  • 基于眼动研究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预测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组以社交困难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 涵盖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症及分类不明确的广泛型精神发育障碍。ASD预测研究集中在神经生理学、遗传学及心理学领域。在心理学研究中, 眼动技术的运用使得相关测量更为细微、精确, 测量过程更严谨, 预测关系更可信。现有的眼动预测主要着眼于注视时间、首视点和扫视反应时指标的研究。这些研究揭示注视面部和眼睛时间短、注视眼睛时间随年龄增长递减、注视追随时间短、注视重复物理性刺激时间长、视觉搜索优势及注意解除困难均可以预测ASD。未来研究应强化眼动特征预测作用的追踪性考证, 加大与其它发展障碍的预测区分, 控制视觉接受能力对眼动行为的影响, 建立综合性预测体系。

  • 驾驶员为何对道路关键事件“视而不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机制的交互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驾驶员“视而不见”错误是指驾驶员的视线虽然指向道路上的危险目标, 却没有知觉到其存在, 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本文首先在注意计算框架内, 分别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加工机制探讨诱发驾驶员“视而不见”错误的主要因素, 该框架解释力不足的原因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实践经验和动机对驾驶员预期和注意定势的影响。由此提出注意计算框架扩展模型, 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交互作用机制对驾驶员“视而不见”错误提出综合解释。

  • 攻击性驾驶行为的综合模型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攻击性驾驶行为的综合模型(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driver aggression)将“挫折-攻击”模型与一般攻击性模型相结合, 提出个人因素与情境因素对心理过程具有交互作用, 阐明了认知评估、情绪唤醒对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影响机制。该模型能很好解释在道路冲突中, 驾驶员的攻击性持续升级的原因, 以及为什么在道路攻击性驾驶行为事件中, “肇事者”和“受害者”的角色模糊不清, 这有助于更好地确定攻击性驾驶行为对交通事故和道路安全的影响, 对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对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 基于气质视角的情绪调节与儿童问题行为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问题行为作为儿童期的异常行为妨碍儿童正常的社会适应, 通常包括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儿童情绪调节功能的异常被认为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关成因亦源于儿童自身的气质特征。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梳理的基础上, 从气质的四个维度出发(积极情感/接近、恐惧/行为抑制、愤怒/烦躁、努力控制)分析了情绪调节与常见调节策略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及相应的情绪调节训练干预。未来研究应结合儿童气质特征, 深入探讨气质各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儿童情绪调节以及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 并在纵向研究中加入神经生理相关技术, 考察三者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关系, 此外还应开展国内本土化研究, 开发适合我国问题行为儿童的实践干预方案, 促进儿童情绪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 敌意解释偏向与攻击的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敌意解释偏向是一种认知加工偏向, 指个体将模棱两可信息以敌意的方式进行解释的倾向, 它会对个体的攻击行为产生影响。攻击也会影响个体的敌意解释偏向:作为一种人格特质, 高攻击性使个体更容易产生敌意解释偏向; 作为一种行为反应, 攻击对敌意解释偏向具有发展和强化作用。敌意解释偏向和攻击之间可能存在循环关系。两者关系会受到性别、年龄以及人格特点等因素影响。未来研究需要改进敌意解释偏向与攻击的测量工具, 使测量更为直接、客观; 拓展两者不同亚类之间的交互研究, 以全面系统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深入探究情绪在敌意解释偏向与攻击行为关系中的作用; 整合信息加工过程, 探究它们的交互作用对攻击行为的影响等。

  • 食物线索注意偏向及其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与其他类型的刺激相比, 个体会优先注意食物相关刺激, 即对食物刺激的注意偏向。对影响食物线索注意偏向个体因素研究的分析发现:(1)在状态因素中, 饥饿以及与自我威胁有关的、唤起强度大的负性情绪对食物线索注意偏向有增强作用, 这在注意加工的早期和晚期都有体现; (2)在特质因素中, 行为研究发现, 相比于体重正常个体和非限制性饮食者, 超重/肥胖个体以及唤起节食目标的成功限制性饮食者没有更强的注意偏向, 但是, ERP研究发现, 在注意加工的早期阶段, 就出现了特质因素对食物线索注意偏向的影响; (3) fMRI研究发现, 对食物线索的注意过程伴随着脑岛、眶额叶皮层等与奖励相关的脑区及视觉注意网络的激活。未来研究需要:(1)从动态角度研究注意偏向, 进一步提高测量的信度; (2)使用专门的范式探究个体因素影响注意偏向的神经机制; (3)严格分离不同状态因素; (4)对被试进行严谨筛选和划分, 做好被试间的对比研究。

  • 语言加工过程中的观点采择及其认知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观点采择是指个体从他人或他人所处情境出发, 想象或推测他人观点与态度的心理过程。对相关研究综述发现: (1)观点采择是否存在自我中心偏向依然存在争论; (2)观点采择自我中心偏向不是始终存在的, 其原因可能是个体受到时间压力和特定类型任务的要求; (3)他人存在影响观点采择自我中心偏向, 并且这种影响是自动化的, 不受任务类型的影响; (4)观点采择的认知机制主要包括交互对齐、记忆提取和概率计算。未来研究需要: (1)整合已实现的计算模型; (2)进一步探究观点采择能力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3)探究观点采择中私有信息的作用; (4)提高观点采择研究的生态效度; (5)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汇聚性验证。

  • 睡眠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 基于记忆重组的解释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睡眠通过影响记忆重组帮助创造性问题解决。其中,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主要帮助增强记忆间的新奇联系, 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帮助规则提取、形成关系记忆和记忆整合。而睡眠影响创造性问题解决的程度会受睡眠结构变化、在睡眠期间操纵记忆、任务类型的影响。目前睡眠影响创造性问题解决的理论解释中, 睡眠期间激活扩散程度增加已被较少关注, 从系统和细胞层面进行解释成为主流, 包括睡眠期间海马-新皮层的对话, 突触缩减, 以及重叠交替的记忆回放, 睡眠通过上述机制促进记忆重组, 进而帮助创造性问题解决。未来研究需通过转换需要创造性解决的问题类型拓展研究广度, 基于情绪记忆和记忆表征间的跨模态迁移深化机制研究。

  • 情绪词类型效应:区分情绪标签词和情绪负载词的行为和神经活动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情绪标签词直接表达情绪状态, 而情绪负载词本身不表达情绪状态, 但能引发个体的情绪反应。通过对情绪标签词和情绪负载词的相关研究综述发现, 情绪标签词与情绪负载词的加工优势存在不一致的结果; 任务需求、语言类型和词汇特征是导致情绪词类型效应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情绪标签词与情绪负载词的加工差异可以通过语义表征的具身假说、密度假说进行解释。未来研究应深入考察情绪标签词与情绪负载词加工差异的原因; 考察两种词在句子和语篇水平的加工差异; 提供能够直接解释情绪词类型效应的理论假说; 对比中英双语者加工中文和英文情绪标签词和情绪负载词的差异; 采用神经成像技术继续探查情绪信息与语义信息加工的神经机制。

  • 面孔-人格知觉中眼部线索及其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人们常常会基于他人面孔特征对其人格做出相应推论。在影响面孔-人格知觉的五官特征中, 眼部特征最具复杂性。总体上, 眼部线索可分为可变和不可变两大类。可变线索包括注视方向、眼睑开放程度与眼部区域的表情等; 不可变线索包括眼睛大小、巩膜着色程度、虹膜颜色以及巩膜暴露指数等。从以上线索效应的潜在作用机制来看, 可以将眼部线索分为三大类, 即受病理因素影响的眼部线索、与特定群体相关的眼部线索和受主观意识或生理因素调控的眼部线索。此外, 也进一步指出了未来研究还需加以考虑的其他眼部特征效应, 以及待拓展深入的研究视角。

  • 工作记忆中“组块”概念的演化及理论模型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在Miller提出“神奇的数字7±2”之后, “块”被很多理论作为个体工作记忆加工过程中具有稳定结构并可用于衡量记忆容量的单位。但随着研究者对“组块”研究的深入, 他们对组块的定义也在发生着改变。与此同时, 不少研究发现个体的年龄阶段与其主要采用的组块层级相对应, 但尚不清楚组块层级的转换是否存在固定的年龄区间, 且对组块机制的解释仍存在分歧。因此本文针对组块定义的发展与演变、年龄阶段特征及其机制三方面展开综合讨论。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多探讨长时记忆在工作记忆组块运行机制中的作用, 完善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组块特征, 以及怎样发挥复述策略和“少即是多”原则在组块过程中的优势等问题。

  • 词汇共现频率视角下语义联想效应及其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词汇识别与记忆受到词汇之间语义联想关系的影响。鉴于自由联想方法建立词汇语义联想关系的局限性, 研究者们提出用共现联想法建立词汇之间的语义联想关系。本文对词汇共现频率视角下的语义联想效应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进行分析发现, 语义联想的丰富程度和关联程度影响词汇的加工; 与少语义联想词相比, 多语义联想词导致P200波幅增大和N400波幅减小; 语义联想加工涉及的脑区主要是额上回和左内侧颞叶区域。未来研究需要探讨自由联想法和共现联想法建立语义联想关系的差异, 基于共现联想法进一步地探究语义联想的行为规律和神经机制, 并从共现联想的角度开展汉语语义联想效应及神经机制的研究。

  • 触觉的情绪功能及其神经生理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触觉是个体探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感觉通道, 其情绪功能在维系社会联结、促进人际沟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触觉的情绪功能一方面表现为通过触觉动作本身直接传递情绪信息,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增强注意和锐化社会评价的方式促进个体对跨通道情绪信息的加工。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 触觉情绪信息由无髓鞘C纤维介导, 经脊髓丘脑束通路投射于岛叶(头面部触觉情绪信息的传导路径尚不明确), 并在杏仁核、内侧前额叶、后颞上沟等“社会脑”网络的核心区域被精细加工。未来还应对触觉情绪的人际依赖性、文化独特性、操作标准化, 及其在神经水平上与感觉-辨识系统间的关联性与独立性做深入探究。

  • 成熟对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Moffitt的反社会行为发展理论将反社会行为分为两种类型, 即终身型和青春期型, 其中, 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的频率更高, 它一般在青春期早期产生, 在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期早期结束, 青春期个体的发育成熟会对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产生影响。成熟包括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两方面, 生理成熟或心理成熟的单独影响和共同影响均从不同角度解释了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的产生、发展和停止:生理成熟对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具有发展和强化作用; 心理成熟对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具有减缓和削弱作用; 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交互作用减弱或强化了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 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之间的成熟差距抑制了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未来的研究还需就拓展不同类型成熟的研究、改进成熟度的计算方法、结合青少年成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干预等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 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情绪调节策略的脑网络分析:来自EEG和ERP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本文旨在对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常用情绪调节策略的自发脑网络特征及认知神经活动进行深入探讨。研究采集36名在校大学生的静息态和任务态脑电数据, 经过源定位和图论分析发现节点效率与两种情绪调节显著相关的脑区, 以及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研究结果表明, 在使用认知重评进行情绪调节时会激活前额叶皮质、前扣带回、顶叶、海马旁回和枕叶等多个脑区, 在使用表达抑制进行情绪调节时会激活前额叶皮质、顶叶、海马旁回、枕叶、颞叶和脑岛等多个脑区。因此, 这些脑区的节点效率或功能连接强度可能成为评估个体使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调节情绪效果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