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期创伤后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HPA轴系统多基因的调节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1

    摘要: 童年期的不良经历似乎增加了个体对压力刺激的敏感性,从而可能影响其终身的社会适应。许多研究表明,HPA轴系统基因可能在调节环境因素与社会适应之间发挥作用。然而,过去单个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存在争议。本研究针对青少年样本(14.15 ± 0.63岁; N = 700),采用多位点遗传谱评分(multilocus genetic profile scores, MGPS)计算HPA轴系统多基因得分,利用纵向数据探究其与童年期创伤和亲子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预测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包括抑郁症状、亲社会行为和自伤行为)。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包括抑郁症状和亲社会行为)是遗传(HPA轴系统MGPS)、远端环境(童年期创伤)和近端环境(亲子关系)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遗传风险评分的增加,童年期创伤和亲子关系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增加,这意味着遭受过童年期创伤的个体,亲子关系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会更加显著,符合差别易感性模型。行为学实验进一步揭示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潜在机制。

  • 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与社会适应:压力的中介作用与心理社会资源的调节作用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累积风险观的观点, 考察了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因素对社会适应的累积效应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651名农村儿童进行入户调查, 1年后实施追踪。以前后测中一直处于留守状态的285名儿童为分析对象, 其他样本作为对照组仅参加社会适应比较。结果显示:(1)与非留守儿童相比, 留守儿童的前测、后测社会适应得分均较低; 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与即时/延时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式均为线性模式; (2)控制性别、年龄的作用后, 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对社会适应的即时/延时预测作用均显著( = 0.42/0.23, ps < 0.001)。即时预测中, 压力起部分中介作用, 心理社会资源对后半条中介路径有调节效应, 随着资源水平提高, 压力的中介能力降低; 延时预测中, 后测压力起部分中介作用, 心理社会资源对中介模型中的主效应及前半条中介路径同时有调节作用, 随着资源水平提升, 延时主效应及后测压力的中介效应同时减弱, 至高分组时两类效应均不显著。可见, 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是留守儿童低社会适应的重要近端环境因素, 且部分通过诱发压力来实现; 心理社会资源对其社会适应有重要保护作用。

  • 儿童精细动作技能与数学能力的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01

    摘要: 儿童精细动作技能与数学能力的关系在既有研究中存在分歧,为明确两者间的整体关联强度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整合分析。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共计纳入34篇文献,42个效应量,总样本量为78527人。出版偏倚检验显示,本研究所纳入元分析的文献不存在出版偏倚;异质性检验发现,选取随机效应模型较为合适。结果表明,精细动作技能与数学能力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 0.27, 95%CI为[0.23,0.32]);两者的关系受到文化背景和精细动作技能测量工具的调节,但不受儿童年龄和性别的调节。该结果提示教育者需要对早期儿童基础动作技能的发展予以重视,采取有效的精细动作技能的训练方式,提高儿童的精细动作水平,以推动其数学能力的发展。

  • 人声加工的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人声是人类听觉环境中最熟知和重要的声音, 传递着大量社会相关信息。与视觉人脸加工类似, 大脑对人声也有着特异性加工。研究者使用电生理、脑成像等手段找到了对人声有特异性反应的脑区, 即颞叶人声加工区(TVA), 并发现非人类动物也有类似的特异性加工区域。人声加工主要涉及言语、情绪和身份信息的加工, 分别对应于三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神经通路。研究者提出了双通路模型、多阶段模型和整合模型分别对人声的言语、情绪和身份加工进行解释。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讨论人声加工的特异性能否由特定声学特征的选择性加工来解释, 并深入探究特殊人群(如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声加工的神经机制。

  • 时间信息加工与信息加工时间特性双视角下的重要时间参数及其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时间既是人类信息加工的对象, 也是(非时间)信息加工的制约因素。数十毫秒至数秒之间的时间加工与人类日常生活关联紧密, 譬如主观计时、演奏及言语等活动。根据以往文献分析可知, 在该时间区域内, 20~ 60 ms、1/3~1 s、2~3 s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时间参数, 但是支持这些参数的证据尚存分歧。首先从“时间信息加工”和“信息加工的时间特性”的视角介绍时间参数的基本观点及其提出背景, 然后基于“时间信息加工”视角从行为学研究、脑损伤研究、神经药理学研究, 脑电研究、脑成像研究、经颅磁刺激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研究等领域介评了1/3~1 s和2~3 s分界区域的证据, 接着基于“信息加工的时间特性”视角从时序知觉阈限研究、感觉运动同步研究、主观节奏研究、言语行为研究、知觉逆转研究、返回抑制研究及失匹配负波研究等领域介评了20~60 ms和2~3 s时间窗口的证据。未来研究既要注意构建基于分界区域与时间窗口的更强解释力的理论假说, 也要厘清分界区域与时间窗口的联系与区别。

  • 特质性自我构念与内外群体疼痛共情的关系: 来自事件相关电位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以往研究发现暂时的自我构念启动会调节对他人的疼痛共情。本研究旨在探究稳定的特质性自我构念与内、外群体疼痛共情的关系。实验采用启动范式对内、外群体进行区分, 被试的任务是认真观看并判断图片的人物是否感到了疼痛, 同时记录他们的EEG数据。结果显示:在N2成分上出现了明显的内群体效应, 即观看内群体疼痛图片比内群体非疼痛图片会诱发更大的N2波幅, 而观看外群体疼痛和外群体非疼痛图片诱发的N2波幅没有显著差异, 这表明内、外群体因素会影响疼痛共情中的早期情绪分享过程。在P3成分上, 在内、外群体启动条件下, 疼痛图片比非疼痛图片都要诱发更大的P3波幅。更重要的是, 自我构念分数(互依型减独立型分数)与内、外群体疼痛共情(疼痛减非疼痛条件)诱发的P3波幅都呈正相关关系, 但两者的相关系数没有显著差异, 这表明特质性自我构念与疼痛共情中的晚期认知评价过程密切相关, 而且这种相关程度在内、外群体条件间是相似的。

  • 亲子关系和父母教育卷入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挫败感和人生意义感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动机?意志整合模型, 采用问卷法以930名青少年(年龄 = 15.24 ± 1.66岁)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 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从家长与孩子双视角分析孩子体验到的亲子关系和父母教育卷入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1)相比低亲子关系?低教育卷入一致的个体, 高亲子关系?高教育卷入的青少年有着更低水平的挫败感, 且相比于低亲子关系?高教育卷入的青少年, 有着高亲子关系?低教育卷入的个体表现出更低水平的挫败感; (2)挫败感在亲子关系?教育卷入与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3)人生意义感调节该中介模型后半段, 即挫败感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随着人生意义感的增加, 挫败感对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逐渐减小。研究从家庭关系中家长与孩子双视角, 揭示了挫败感和人生意义感的中介与调节作用, 为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发生机制提供更多解释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