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胡小勇
  • 成长心态效应的异质性及边界条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11

    摘要: 成长心态是一种相信个体的属性是可以发展的信念。这一信念常被视为是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的良方,以至于不同国家的教育部门积极推广成长心态干预项目,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心态模式革命。在此背景下,人格、社会和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凭借全 1 球范围内的大规模调查数据和双盲随机对照实验,在学术界兴起了一轮新的成长心态研究热潮,并推动该领域进入了跨学科、国际化与可推广的干预研究时代。然而,随着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研究者们发现成长心态的效应存在高度异质性。心态模式与情境交互论基于大量的实证证据指出,成长心态干预只有当个体具有脆弱性和环境拥有心理可供性的情况下,才可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些发现为干预措施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方向。未来研究需要在探索心理可供性与脆弱性发挥作用的机制基础上,设计针对不同人群的定制化干预方案,使其切实有效地起到促进个体发展和解决教育问题的作用。

  • 敬畏的亲社会效应:小我与真我的作用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敬畏是一种对浩瀚的刺激以及现有心理结构无法适应的刺激的情感反应。大量实证证据显示, 敬畏可以促进各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至于其中的心理机制, 小我假说认为, 诱发敬畏体验的浩瀚刺激会导致自我的渺小感, 推动个体的注意力从自我转移至他人, 进而促进了亲社会行为; 真我假说则认为, 敬畏有助于促进个体的注意力从日常的世俗关注向更大的精神存在转移, 激发了个体对其真实自我的追求, 进而促进了亲社会行为。小我与真我假说可以在大二框架下进行整合, 即敬畏在自我的能动维度(真我)和共生维度(小我)上通过两条平行的路径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未来研究需要更深入地探讨敬畏的亲社会效应的心理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促进捐赠等亲社会行为的干预措施, 以期为第三次分配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心理学方案。

  • 敬畏的亲社会效应:小我与真我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6-15

    摘要: 敬畏是一种对浩瀚的刺激以及现有心理结构无法适应的刺激的情感反应。大量实证证据显示,敬畏可以促进各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至于其中的心理机制,小我假说认为,诱发敬畏体验的浩瀚刺激会导致自我的渺小感,推动个体的注意力从自我转移至他人,进而促进了亲社会行为;真我假说则认为,敬畏有助于促进个体的注意力从日常的世俗关注向更大的精神存在转移,激发了个体对其真实自我的追求,进而促进了亲社会行为。小我与真我假说可以在大二框架下进行整合,即敬畏在自我的能动维度(真我)和共生维度(小我)上通过两条平行的路径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未来研究需要更深入地探讨敬畏的亲社会效应的心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促进捐赠等亲社会行为的干预措施,以期为第三次分配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心理学方案。

  • 社会本质主义对偏见的影响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社会本质主义是关于社会类别的直觉理论, 是对社会类别差异的一种生物性归因。大量研究显示社会本质主义助长了种族、性别与阶层偏见, 但也可以减少对肥胖、同性恋与罪犯的偏见。在种族、性别与阶层等被强加的社会类别中, 稳定性线索强, 社会本质主义导致人们认为该社会类别下的群体之间的差异难以改变, 折扣环境解释, 进而促进偏见; 在肥胖、同性恋与罪犯等个体选择的社会类别中, 可控性线索强, 社会本质主义导致人们认为该社会类别下的一些群体成员的污名身份是不可控的, 折扣个体选择的解释, 进而减少偏见。未来研究应关注导致不同后果的社会本质主义信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系统、持续、有效的干预措施, 为消除偏见, 减少群际冲突,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科学心理学方案。

  • 低社会经济地位与跨期决策:威胁视角下的心理转变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大量证据显示低社会经济地位者常做出“短视行为”, 如在教育上投资较少、有较多的债务和较少的储蓄等, 而这些行为又进一步恶化其不利处境。威胁感知引发心理转变, 使得低社会经济地位者将注意力聚焦在与稀缺相关的事情上, 并具体地、情境化地对事件进行表征, 同时倾向于采取快生命史策略, 进而导致短视决策行为发生。未来研究除了更深入地探讨低社会经济地位者行为决策陷阱的多层次多水平路径机制外, 应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开发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干预方案, 使其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科学的心理学路径。

  • 低社会经济地位影响自我调节的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自我调节是个体为了实现目标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在成就、人际交往和健康等各个领域发挥着作用, 被视为是人类成功和幸福的关键。然而, 大量研究发现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越低, 自我调节能力越差。为了提高低社会经济地位者的自我调节能力, 必须深入考察低社会经济地位影响自我调节的机制。神经科学为此提供了独特而重要的信息:低社会经济地位改变了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扣带回、腹内侧前额叶、杏仁核、海马体、腹侧纹状体的结构和功能, 进而影响了自我调节的各个成分(认知调节、情绪调节、行为调节)。未来研究除了对神经机制中每条因果链进行更严格地考察外, 还应将神经生物学与发展心理学联系起来深入揭示不同发展阶段低社会经济地位对自我调节的独特影响机制, 并关注低社会经济地位者在神经和行为层面特定反应的适应性, 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系统、持续、有效的干预方案。

  • “转换-坚持”对低阶层健康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低社会阶层是不良健康状况最可靠的社会决定因素之一。然而, 很少有人理解为什么同样处于低阶层, 有些个体却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者们发现“转换-坚持”策略这一心理因素能有效保护处于逆境中的低阶层者的健康, 使其免于受到疾病的侵扰。当个体面临持续或频繁的压力时, “转换-坚持”策略减轻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急性生理激活, 有效抑制了低阶层面临逆境时的生理应激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 阻止了致病过程的发展; 同时, 该策略还减少了低阶层者的不良健康行为, 进而对健康起到保护作用。未来研究应在深入探索核心机制基础上开发出有效的干预方案, 为解决我国相对贫困问题中的健康贫困提供新的路径。

  • 社会本质主义对偏见的影响及其机制

    提交时间: 2023-03-25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社会本质主义是关于社会类别的直觉理论, 是对社会类别差异的一种生物性归因。大量研究显示社会本质主义助长了种族、性别与阶层偏见, 但也可以减少对肥胖、同性恋与罪犯的偏见。在种族、性别与阶层等被强加的社会类别中, 稳定性线索强, 社会本质主义导致人们认为该社会类别下的群体之间的差异难以改变, 折扣环境解释, 进而促进偏见; 在肥胖、同性恋与罪犯等个体选择的社会类别中, 可控性线索强, 社会本质主义导致人们认为该社会类别下的一些群体成员的污名身份是不可控的, 折扣个体选择的解释, 进而减少偏见。未来研究应关注导致不同后果的社会本质主义信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系统、持续、有效的干预措施, 为消除偏见, 减少群际冲突,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科学心理学方案。

  • 社会本质主义对偏见的影响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1-04

    摘要: 社会本质主义是关于社会类别的直觉理论,是对社会类别差异的一种生物性归因。大量研究显示社会本质主义助长了种族、性别与阶层偏见,但也可以减少对肥胖、同性恋与罪犯的偏见。在种族、性别与阶层等被强加的社会类别中,稳定性线索强,社会本质主义导致人们认为该社会类别下的群体之间的差异难以改变,折扣环境解释,进而促进偏见;在肥胖、同性恋与罪犯等个体选择的社会类别中,可控性线索强,社会本质主义导致人们认为该社会类别下的一些群体成员的污名身份是不可控的,折扣个体选择的解释,进而减少偏见。未来研究应关注导致不同后果的社会本质主义信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系统、持续、有效的干预措施,为消除偏见,减少群际冲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科学心理学方案。

  • 低社会经济地位影响自我调节的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生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3-04

    摘要: 自我调节是个体为了实现目标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在成就、人际交往和健康等各个领域发挥着作用,被视为是人类成功和幸福的关键。然而,大量研究发现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越低,自我调节能力越差。为了提高低社会经济地位者的自我调节能力,必须深入考察低社会经济地位影响自我调节的机制。神经科学为此提供了独特而重要的信息:低社会经济地位改变了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扣带回、腹内侧前额叶、杏仁核、海马体、腹侧纹状体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了自我调节的各个成分(认知调节、情绪调节、行为调节)。未来研究除了对神经机制中每条因果链进行更严格地考察外,还应将神经生物学与发展心理学联系起来深入揭示不同发展阶段低社会经济地位对自我调节的独特影响机制,并关注低社会经济地位者在神经和行为层面特定反应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系统、持续、有效的干预方案。

  • 贫困与跨期决策:威胁视角下的心理转变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1-22

    摘要: 我国在消除绝对贫困之后,仍然面临艰巨的相对贫困问题。大量证据显示贫困者常做出短视行为,如在教育上投资较少、有较多的债务和较少的储蓄等,而这些行为又进一步加深贫困。威胁感知引发心理转变,使得贫困者将注意力聚焦在与稀缺相关的事情上,并具体地、情境化地对事件进行表征,同时倾向于采取快生命史策略,进而导致短视决策行为发生。未来研究除了更深入地探讨贫困行为决策陷阱的多层次多水平路径机制外,应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开发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干预方案,使其为相对贫困的长效治理提供科学的心理学路径。

  • “转换-坚持”对低阶层健康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生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2-17

    摘要: 低社会阶层是不良健康状况最可靠的社会决定因素之一。然而,很少有人理解为什么同样处于低阶层,有些个体却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们发现“转换-坚持”策略这一心理因素能有效保护处于逆境中的低阶层者的健康,使其免于受到疾病的侵扰。当个体面临持续或频繁的压力时,“转换-坚持”策略减轻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急性生理激活,有效抑制了低阶层面临逆境时的生理应激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阻止了致病过程的发展;同时,该策略还减少了低阶层者的不良健康行为,进而对健康起到保护作用。未来研究应在深入探索核心机制基础上开发出有效的干预方案,为解决我国相对贫困问题中的健康贫困提供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