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2019年中国和全球缺血性心脏病疾病负担变化趋势与发病预测分析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4-02-1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缺血性心脏病是全球公认死亡率最高且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致使我国居民的疾病负担不断加重。进行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及预测分析是医疗卫生政策关注的重要议题。目的比较分析 19902019 年中国与全球缺血性心脏病的疾病负担与风险因素,预测其变化趋势,为开展缺血性心脏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19 年全球疾病负担报告(GBD2019)数据库,采用 Joinpoint 对数线性模型分析 19902019 年中国和全球缺血性心脏病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并进行趋势检验,借助 R 4.3.0 进行 20202035 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疾病负担预测。结果19902019 年,我国缺血性心脏病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和标化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率均低于全球水平,但总体皆呈上升趋势,而全球均呈下降趋势。中国及全球缺血性心脏病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DALY 率多发于老年人群。20202035 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疾病负担预计整体呈下降态势(发病率、死亡率、DALY 率的年均增长率(AAPC)分别为- 0.400、- 1.167、- 1.318,P<0.001),中国和全球男性人群各指标的降幅均较女性更大。结论我国缺血性心脏病防治形势严峻,男性和老年人群的疾病负担尤为沉重;由伤残所致的疾病负担较重;高收缩压、高低密度脂蛋白是重要风险因素。未来应当关注我国缺血性心脏病的疾病负担增长趋势,重点加强男性及老年人群的预防干预。

  •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 TOPSIS 模型的我国各省份医疗水平评价

    分类: 物理学 >> 普通物理:统计和量子力学,量子信息等 提交时间: 2023-07-04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全国流行期间,我国医疗资源的空间集聚效应凸显,各省份医疗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目前,国内学者多运用定量方法对当前全国各省份医疗水平进行评价,应用综合方法评价全国各省份医疗水平者较少。目的 了解我国各省份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以期为医疗卫生事业决策者提供参考。方法 于 2022 年 11 月,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检索有关医疗水平评价的文献。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2022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为数据源,提取 / 计算各评价指标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 TOPSIS 模型,对我国 31 个省份(未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纳入统计范畴)的医疗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共检索出合格文献 6 篇,从医疗资源、医疗服务、医疗保障 3 个方面选取 13 个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构建评价体系。KMO 值为 0.733,Bartlett's 球形检验结果显示,2=346.908、P1.000 的标准可提取 4 个主成分,分别为医疗资源规模和医疗服务质量(F1)、医疗机构工作效率(F2)、传染病控制能力(F3)、其他因素(F4),4 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 84.012%。根据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建立各主成分线性模型后,基于4 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得到可用于评价医疗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Y=0.439 85Y1+0.158 54Y2+0.154 40Y3+0.087 34Y4。医疗水平综合得分位列前 3 位的省份分别为北京市(151.908 分)、上海市(124.379 分)、天津市(78.673 分)。TOPSIS 贴近度排名结果显示,北京市和上海市处于靠前水平(贴近度分别为 0.767、0.646),以贴近度 0.400 和 0.200为节点,可以将 31 个省份分为 3 个梯队,第一梯队有北京市、上海市和天津市 3 个省份,第二梯队有浙江省、四川省等 25 个省份,第三梯队包括河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3 个省份。结论 中国的医疗水平存在明显的省际发展不平衡问题,31 省份医疗水平分布整体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特征。政府应加大对河北省等医疗水平排名靠后省份的政策倾斜力度,发挥区域卫生规划的统筹协调作用,利用远程医疗和医疗大数据实行定点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