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沉积相关候选基因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是评价肉品质的重要因素,对风味、嫩度、纹理等肉类感官品质起着重要作用,而IMF的沉积主要受脂肪摄取、合成、分解3条代谢途径的调控。本文综述了影响IMF沉积的相关候选基因,初步揭示了影响脂肪代谢的机理,旨在为今后调控IMF沉积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甘薯渣替代白酒糟对育肥牛沉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甘薯渣替代白酒糟对育肥牛肌内脂肪(IMF)沉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30头西杂阉公育肥牛(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A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B组和C组分别用甘薯渣替代基础饲粮中50%和100%的白酒糟,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1)C组的平均日增重和IMF含量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2)C组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低于A组(P<0.05)。3)C组背最长肌脂肪酸合成酶(FAS)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激素敏感脂肪酶(HSL)和肉碱转移酶-1(CPT-1)活性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B组背最长肌FAS和ACC活性显著低于A组(P<0.05),HSL和CPT-1活性显著高于A组(P<0.05)。4)C组背最长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FAS、ACC和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HSL和CPT-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B组背最长肌SREBP-1、FAS、ACC和PPARγ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A组(P<0.05),HSL和CPT-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A组(P<0.05)。由此可见,提高甘薯渣替代白酒糟比例,可下调育肥牛背最长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SREBP-1、FAS、ACC和PPARγ)表达以及上调脂肪分解相关基因(HSL和CPT-1)表达,减少背最长肌IMF沉积。

  • 沙棘果渣对育肥羔羊生长性能、器官指数、血清生化指标和酸组分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沙棘果渣对育肥羔羊生长性能、器官指数、血清生化指标和肌内脂肪酸组分的影响。选取24只3月龄杜泊×小尾寒羊杂交公羔[(25±1) kg],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羊。各组分别饲喂含有0(对照)、10%、20%和30%沙棘果渣的试验饲粮。试验期50 d。结果表明:1)10%和20%水平组羔羊的宰前活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30%水平组(P<0.05),10%水平组羔羊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0%水平组羔羊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0%水平组羔羊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30%水平组羔羊的肝脏、脾脏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网胃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10%、20%和30%水平组羔羊的大肠和小肠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30%水平组羔羊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0%、20%和30%水平组羔羊的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0%、20%和30%水平组羔羊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水平组羔羊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肌酐(CRE)和尿素氮(U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10%、20%和30%水平组羔羊的背最长肌中亚油酸、反油酸、花生四烯酸、总多不饱和脂肪酸(ΣMUFA)和总不饱和脂肪酸(ΣUFA)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油酸、总饱和脂肪酸(ΣSFA)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ΣPUFA)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育肥羔羊饲粮中添加沙棘果渣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和生长性能的提高,适宜添加水平为10%~20%。

  • 饲粮直链/支链淀粉比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肠道食糜菌群数量与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以及含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直链/支链淀粉比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肠道食糜菌群数量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以及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选取24头平均体重为(61.67±2.01) kg的健康“杜×长×大”生长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分别饲喂直链/支链淀粉比为0.26(LD组)、0.37(CD组)、0.47(MD组)和0.98(HD组)的试验饲粮。试验至猪平均体重达120 kg时结束。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直链/支链淀粉比的增加,饲粮总能、粗灰分、粗脂肪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线性降低(P<0.05)。与LD组相比,MD和HD组饲粮总能、粗灰分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HD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也显著降低(P<0.05);与CD组相比,HD组饲粮总能、粗灰分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2)HD组育肥猪回肠食糜pH显著低于LD、CD和MD组(P<0.05)。3)随着饲粮直链/支链淀粉比的增加,盲肠食糜丁酸浓度及结肠食糜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呈显著的线性增加(P<0.05),盲肠食糜丙酸浓度有线性和二次曲线变化的趋势(0.05≤P≤0.10),结肠食糜乙酸浓度有线性增加的趋势(0.05≤P≤0.10)。与LD和CD组相比,HD组育肥猪盲肠食糜丙酸和丁酸浓度显著提高(P<0.05);与LD组相比,HD组育肥猪结肠食糜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提高(P<0.05)。4)盲肠食糜双歧杆菌数量随饲粮直链/支链淀粉比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和二次曲线变化(P<0.05)。MD和HD组育肥猪盲肠食糜总细菌数量显著高于LD组(P<0.05);HD组盲肠食糜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与HD组相比,LD组育肥猪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LD、CD和MD组背最长肌中GPR43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增加饲粮直链/支链淀粉比可降低育肥猪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改变后肠食糜菌群组成,增加后肠食糜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以及影响肌内脂肪沉积。因此,适宜的饲粮直链/支链淀粉比有利于改善育肥猪肠道健康和猪肉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