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似物目标的快速行人检测算法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18-04-24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针对传统滑动窗口行人检测速度慢、无效窗口数量大和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基于似物目标的快速行人检测算法。该算法首先使用改进的二值化赋范梯度算法生成目标候选集,再利用提出的NDOG特征描述子计算目标特征。通过在INRIA和Caltech-USA两个行人数据库分析实验,证明该算法可有效减少待检测窗口数量,提高特征表示能力,且计算时间显著降低,使用线性支持向量机作为分类器可获得较高的行人检测率。

  • 基于深度学习的OFDM系统窄带干扰消除方法研究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19-04-01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针对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系统中的窄带干扰(narrowband interference,NBI)引起的性能下降,提出了两种基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的窄带干扰消除结构。在两种结构中,首先分别对接收信号进行预处理,然后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从时域上对经过预处理的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并获得干扰估计。最后将干扰估计量从接收信号中消去。仿真结果显示,两种结构可以有效学习出OFDM系统中的窄带干扰,并提升系统性能。

  • 低能核反应及相关核结构研究进展

    分类: 物理学 >> 核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04 合作期刊: 《核技术》

    摘要: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反应团队依托国内外的大科学装置,在重离子熔合-裂变机制、垒下熔合增强机制、奇特核反应机制、奇异结构和奇异衰变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本文对其中的代表性成果进行了简要回顾。主要包括:(1)系统调查了正Q值中子转移的耦合道效应,并提出了自洽的方法评估转移耦合的贡献,发现了异常的同位素效应;(2)提出了用高精度背角准弹散射方法抽取原子核的形变参数,确证了原子核存在十六极形变;(3)提出了用轻带电粒子的替代俘获反应方法,基于此方法给出了关键的239Pu(n,2n)反应截面;(4)系统考察了sd壳丰质子核奇异衰变谱学,发现了22Si的β缓发双质子衰变模式,并发现镜像核22Si/22O的β衰变中存在极大的同位旋不对称性,同时在26Si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强的同位旋混合态;(5)系统研究了奇特核体系在近垒能区的反应机制,首次给出了实验证据表明经典色散关系不适用于中子晕核6He+209Bi体系,并对质子滴线核8B和17F的反应机制进行了细致考察。本文也对将来基于重离子飞行时间谱仪和北京放射性束流线可能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 带状套作复光后不同大豆品种干物质积累模型与特征分析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了研究套作下高产类型大豆复光后的干物质积累特征, 本研究共采用14 个高、中、低产量水平的大豆为材料, 比较了不同大豆产量类型品种与玉米套作, 复光后的干物质积累特征差异。结果表明: 1)高产类 型大豆复光后干物质积累量为32.99 g·plant1, 较中、低产类型分别高26.82%和91.51%(两年均值)。2)不同产量类型大豆复光后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复光后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和平均干物质积累速率呈高产类型>中产类型>低产类型, 高产类型大豆最大干物重积累速率的时间大致在复光后41~42 d, 中低产类型则在复光后33~37 d; 高产类型大豆复光后干物质渐增期天数、积累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快增期和缓增期的积累速率和积累量均显著高于中、低产类型。3)产量与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时间、平均干物质积累速率、渐增期的持续时间及干物质增量、快增期平均积累速率及干物质增量、缓增期平均积累速率及干物质增量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表明, 套作下高产类型大豆复光后较强的干物质积累优势主要表现在复光后渐增期, 而复光后渐增期较强的干物质积累能力主要在于其较长的渐增期持续天数。

  • 套作大豆形态、光合特征对玉米荫蔽及光照恢复的响应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探寻大豆在荫蔽胁迫及光照恢复后的形态建成和光合生理的响应策略, 选用‘简阳九月黄’、‘江浦黑豆’和‘永胜黑豆’ 3 个大豆材料, 以单作和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 分析套作荫蔽及光照恢 复后大豆形态特征、光合速率、叶片解剖结构、光合色素含量等参数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 套作种植下, 大豆在第5 片复叶展开(V5)期明显受玉米荫蔽胁迫, 与单作大豆相比, 株高显著增加, 茎粗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显著降低; 其茎、叶和柄生物量分别是地上部生物量的58%、37%和6%, 而单作下分别为36%、50%和14%, 套作荫蔽下大豆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中心由叶片改变为茎秆。同时, 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绿素a 含量、叶绿素a/b 及净光合速率下降, 但叶绿素b 含量和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比值增加。玉米收获解除荫蔽胁迫后, 在大豆鼓粒期(R6), 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与单作的差异缩小,茎、叶和柄生物量为地上部生物量的41%、49%和10%; 叶片、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比V5 期(玉豆共生期)分别增加117%、99%和81%; 光合色素与单作相比差异不显著, 但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单作。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下的3 个大豆材料的单株产量差异较大, ‘简阳九月黄’、‘江浦黑豆’和‘永胜黑豆’的单株产量分别较单作下降33%、64%和40%。因此, 大豆能够通过形态、光合生理特征的可塑性来适应光环境, 但品种间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