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排序优先经验回放的竞争深度Q网络学习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18-12-13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为减少深度Q网络算法的训练时间,采用结合优先经验回放机制与竞争网络结构的DQN方法,针对Open AI Gym平台Cart Pole和Mountain Car两个经典控制问题进行研究,其中经验回放采用基于排序的机制,而竞争结构中采用深度神经网络。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DQN算法、基于竞争网络结构的DQN方法和基于优先经验回放的DQN方法,该方法具有更好的学习性能,训练时间最少。同时,详细分析了算法参数对于学习性能的影响,为实际运用该方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对卒中后疲劳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

    提交时间: 2022-08-23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疲劳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国内外研究显示,疲劳症状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病情的恢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可有效促进或抑制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加速神经可塑性,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疲劳症状。目的 系统评价非侵入脑刺激技术对卒中后疲劳患者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治疗卒中后疲劳患者的文献,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2年4月。结果 共纳入5篇文献,共331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治疗后,试验组疲劳严重程度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SMD=-1.60,95%(-1.87,-1.32),P<0.01];试验组简化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比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19,95%(0.90,1.47),P<0.01]。结论 NIBS技术对缓解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症状疗效显著,同时可以促进患者运动能力的恢复,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和样本量的限制,未来还需开展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RCT试验进行验证。

  • 基于16S rRNA测序分析奶牛体外发酵中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变化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通过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奶牛体外发酵瘤胃微生物区系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规律,为探究瘤胃微生物繁殖规律及完善体外发酵分析方法提供支持。试验使用体外产气法进行发酵。采集3头健康奶牛的新鲜瘤胃液,与人工唾液混合后,注入盛有发酵底物的发酵瓶,39 ℃水浴振荡培养,分别于0、6、12、24、48 h采集发酵液,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瘤胃细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所有的序列被鉴定为14个门和59个属。随着时间的变化,在门水平上,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黏胶球形菌门(Lentisphaerae)的相对丰度减少,纤维杆菌门、拟杆菌门在48 h时显著低于其他时间点(P<0.05),黏胶球形菌门在24 h时显著低于其他时间点(P<0.05)。而螺旋体门(Spirochaetae)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增加,螺旋体门在48 h时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05),变形菌门在12、24、48 h时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05);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属水平上,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增加,均在在48 h时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05);而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和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则减少,解琥珀酸菌属在24、48 h显著低于其他时间点(P<0.05),普雷沃氏菌属在48 h时显著低于其他时间点(P<0.05)。2)试验获得15 792个操作分类单位(OTU)并进行多样性分析,稀释曲线达到平台期;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表明菌群丰度具有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综上所述,奶牛瘤胃体外发酵过程中,瘤胃细菌主要的门以及属的相对丰度以及多样性均随时间推移发生改变,且因瘤胃细菌功能差异在发酵过程的变化更为显著。因此,在使用体外发酵法进行研究时,应充分考虑瘤胃细菌的功能差异与底物以及人工唾液的营养物质减少引起的发酵环境变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