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吊钟花属植物核DNA 含量(2C-值)与倍性水平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植物核 DNA 含量(2C-值)与倍性水平是重要的植物学基本特征,是进行种群进化、物种分类和生态学等研究的有力证据。为确定中国吊钟花属(Enkianthus Lour.)各物种的核DNA 含量与倍性水平,并探究该属植物在种间、种内核 DNA 含量差异,该研究以 6 种中国吊钟花属植物共 23 个居群 60 个样品为试验材料,以水稻品种‘日本晴’(Oryza sativa L. spp. japonica ‘Nipponbare’)为内部参照,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该属植物核 DNA 含量。进而以二倍体植物齿缘吊钟花(Enkianthus serrulatus)为倍性参照推测其它种的染色体倍性,并采用染色体压片计数法验证倍性的准确性。结果显示:(1)该属植物核 DNA 含量介于1.77–5.62 pg 之间。(2)吊钟花组 4 个种:吊钟花(E. quinqueflorus)、齿缘吊钟花、晚花吊钟花(E. serotinus)、台湾吊钟花(E. perulatus)均为二倍体(2n=2x=22);总状花序组2 个种:灯笼树(E. chinensis)和毛叶吊钟花(E. deflexus)均存在四倍体和六倍体。(3)该属二倍体植物核 DNA 含量在种间、种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该研究为吊钟花属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引种 驯化、遗传育种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 低氮条件下饲粮能量水平对藏羊尿嘌呤衍生物排出量和瘤胃微生物氮产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氮条件下饲粮能量水平对藏羊尿嘌呤衍生物(PD)排出量和瘤胃微生物氮(MN)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藏羊冷季适宜的能氮补饲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试验选取5只1.5周岁、体重[(47.7±2.46) kg]且体况相近的健康去势公藏羊,采用4×4拉丁方设计(其中1只藏羊为重复),进行消化代谢试验。试验期内分别饲喂粗蛋白质(CP)含量[(6.97±0.05)%]相近而消化能(DE)水平不同的4种饲粮,其DE水平分别为8.21(低能饲粮)、9.33(中低能饲粮)、10.45(中高能饲粮)和11.57 MJ/kg(高能饲粮)。整个试验分为4期,每期21 d,包含15 d的预试期和6 d的正试期。结果显示:1)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升高,尿PD排出量和十二指肠PD吸收量均线性增加(P0.10)。2)总可消化养分(TDN)摄入量随饲粮能量水平的升高而线性增加(P0.10)。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升高,尿氮排出量线性降低(P<0.05),而尿嘌呤氮排出量和嘌呤氮指数(PNI)均线性增加(P<0.05)。同时,瘤胃MN产量及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MPS)也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升高而线性增加(P<0.05)。3)尿PD排出量、瘤胃MN产量与TDN摄入量存在较高的线性相关性,其模型方程分别为:尿PD排出量(mmol/d)=18.09TDN摄入量(kg/d)-1.11(R2=0.97);瘤胃MN产量(g/d)=18.32TDN摄入量(kg/d)-2.51(R2=0.97)。4)氮平衡(NB)与可消化能摄入量(DEI)之间存在较高的线性相关性,其模型方程为:NB(g/d)=8.38DEI(MJ/kg BW0.75)-3.58(R2=0.68)。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当饲粮CP含量为6.97%时,藏羊维持氮平衡的DE需要量为0.43 MJ/kg BW0.75;提高饲粮能量水平(DE水平:8.21~11.57 MJ/kg)可提高藏羊瘤胃MN的合成量,改善饲粮氮素利用效率,从而弥补饲粮氮素匮乏的限制。因此,在青藏高原冷季,可通过补饲能量物质来提高藏羊对氮素营养胁迫的适应力。

  • 基于地形因素的高寒草甸土壤温湿度和物种多样性与初级生产力关系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1-09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山地是高寒草甸的主要分布区,地形变化引起了土壤温湿度和物种的差异性分布,进而影响到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功能。为明晰高寒草甸山地环境因子(土壤温湿度)和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多度、均匀度、优势度)与初级生产力的关系,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缘马牙雪山支脉的高寒草甸山体为研究对象,选择阶地、阴坡、山脊和阳坡与3个海拔梯度段,调查了189个样方的植物群落组成和土壤温湿度。采用线性回归法分析土壤温湿度和物种多样性与初级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以山地高寒草甸整体为研究单元,初级生产力只随物种多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R2=0.07 P=0.01)。(2)坡向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因素不同,阴坡初级生产力与物种丰富度正线性相关;山脊初级生产力与土壤湿度正线性相关,也随物种丰富度增加而显著增加;阳坡初级生产力与物种多度正线性相关;阶地初级生产力随均匀度增加而显著增加,随优势度增加而显著降低。(3)只有低海拔区(2860-2910 m)初级生产力随物种多度和丰富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综上所述,山地高寒草甸土壤温湿度和物种多样性与初级生产力关系受坡向比海拔的影响更大,且物种多样性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大于土壤温湿度。建议山地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产和生态管理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坡向对植物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 饲粮氮水平对牦牛尿嘌呤衍生物排出量与瘤胃微生物氮产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讨牦牛尿中嘌呤衍生物(PD)排出量对饲粮氮水平的响应规律,并基于此估测了瘤胃微生物氮(MN)产量,以期为高寒牧区牦牛的科学饲养提供参考。选取4头体重[(192±12) kg]相近、年龄(3岁)相同的去势公牦牛,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将牦牛分为4组,各组饲粮氮水平分别是1.03%、1.95%、2.85%和3.76%,每组1头;试验分为4期,每期21 d,包含15 d的预试期和6 d的正试期。结果表明,牦牛尿中PD主要由尿囊素和尿酸组成,尿囊素/PD和尿酸/PD分别为0.69~0.76、0.23~0.30,黄嘌呤与次黄嘌呤的含量极少。当饲粮氮水平升高时,尿中PD、尿囊素、尿酸以及马尿酸排出量都均线性增加(P<0.05),而尿酸/PD和嘌呤氮指数(PNI)均线性降低(P<0.05)。瘤胃细菌嘌呤碱基(RNA当量)含量、瘤胃细菌氮含量以及瘤胃MN产量都随着饲粮氮水平升高而线性增加(P<0.05),但饲粮氮用于合成MN的效率[即瘤胃MN/食入氮(NI)]却线性降低(P<0.05)。基于尿中PD排出量(mmol/d)和瘤胃MN产量(g/d)与NI(g/d)之间良好的线性关系,构建了如下数学模型:PD=0.58NI+18.28,MN=0.18NI+22.18。综合得出,当牦牛饲粮氮水平为2.85%时,牦牛瘤胃MN产量最大,为42.60 g/d,而PNI以及饲粮氮用于合成MN的效率却在低氮(1.03%)条件下达到最高,这一结果揭示了牦牛对低氮饲粮中氮素营养高效利用的特点,解释了牦牛对青藏高原饲料营养匮乏的适应性的营养机理。

  • 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土丘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空间关联性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2-01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高原鼢鼠推土造丘行为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和生态功能有重要影响,研究高原鼢鼠土丘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可以揭示高原鼢鼠栖息地利用和选择规律,为合理控制鼠害及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于2014年8月在祁连山东段选取面积为140m×100m的高原鼢鼠栖息地,消除景观尺度取样带来的气候、地形和土壤的异质性,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高原鼢鼠土丘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揭示其与环境因子中土壤容重、土壤水分、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根系营养物质含量(可溶性糖、粗蛋白、粗脂肪)以及各功能群丰富度(禾本科、莎草科、杂类草)的空间关系。半方差函数及普通克里格插值表明,高原鼢鼠土丘存在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且呈现聚集分布,各环境因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异质性。交方差函数分析表明,高原鼢鼠分布虽与各环境因子在多种尺度下表现出复杂的空间关联性(正的或负的),但mantel检验发现土壤容重、莎草科丰富度与高原鼢鼠土丘分布呈现显著的负空间关联性,杂类草丰富度和根系粗脂肪含量与高原鼢鼠土丘分布存在显著正空间关联性。综上所述,高原鼢鼠主要栖息利用在土壤疏松、莎草科丰富度较低、杂类草较多和根系粗脂肪含量较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