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基于陆海统筹视角的海陆功能区划衔接策略研究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4-05-1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海陆交汇面是衔接陆域、海域功能区划的关键性空间枢纽,优化海陆交汇面自然生态功能、经济产业 功能、国土安全功能对于促进海陆功能区划衔接协调、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提升经 济社会环境效益、有效分配资源、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文章在厘清我国海陆交汇面发展现状及特征的基础 上,梳理了目前海陆功能区划衔接协调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进一步提出促进海陆功能区划衔接协调程度提 升的重点建设任务与发展路径。

  • “十五五”期间我国城市化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4-05-1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城市化地区是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十五五”期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将超 过70%,从此进入长时期高位城镇化水平阶段。城市化地区的战略定位将聚焦为科技创新资源高度集聚、新 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重点布局的县级行政区。在战略布局上,优化城市化地区范围,推进人口和经济向城 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集聚,加强超大、特大等城市郊区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 镇化建设。在功能提升上,按照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推进不同城市化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布局,强 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化地区的引领作用。在空间品质上,推进城市宜居性、智慧化和韧 性化建设。

  • 我国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区布局和近期区域指引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4-05-1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四大板块”总体战略叠加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力支撑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但也因 战略分割带来了资源浪费、区域发展不协调加剧等潜在风险。文章在归纳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形势的基础上, 从战略协同融合的视角,突出国土空间全覆盖、核心引领和重大战略指引,提出了综合功能区布局方案,将 我国划分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黄河下游地区及汾渭 谷地、黄河“几字弯”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十大片区,并探讨了不同片区的功能定位和 近期重点任务,以期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参考。

  • 新疆县域人力资源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第五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区域人力资源测算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地理探测器研究方法,分析了新疆县域人力资源时空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0年 新疆人力资源总量增加 54.89%,具有分散分布、空间差异增大的特征;人均人力资源水平提升 30.71%,地域差异主要体现为南、北疆差异,呈低值集聚-高值分散的特点。(2)剔除人力资源教育投入的积累性,20002010年新疆人力资源总量增加的县(市、区)主要集中在南疆,北疆、东疆以 减少为主,人均人力资源提升程度南疆明显高于北疆、东疆。(3)新疆人均人力资源时空分布差异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除教育因素外,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地方财政收入及从事卫生、社会保障人数因子的驱动较为显著。本研究结果可为新时期缩小新疆区域人力资 源发展差异提供参考。

  • “15 分钟生活圈”视角下住宅小区与公共服务 设施空间配置评价 ——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加大“15 分钟生活圈” 公共服务建设力度能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满意度。基于国家“15 分钟生活圈”建设要求使用高 德地图 POI 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缓冲区分析、栅格分析等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 间覆盖特征进行判断,对住宅小区与各类设施的空间匹配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1)不同 类型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特征有所差异,既与住宅小区的集聚分布有一定关联,又体现 了不同设施的属性特点。(2)不同类型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在住宅小区“15 分钟生活圈”的覆盖率 有一定的差异,以公交站点为代表的公共交通出行的覆盖率最高,便民商业设施中超市、果蔬店、 理发店等日常服务设施的覆盖率相对高于银行、电讯营业厅等设施,教育设施中幼儿园覆盖率最 高,其次为小学,中学的覆盖率相对较低。医疗设施服务覆盖率在各类型中差别不显著,卫生服务 中心、药店、诊所基本都能实现 95%的覆盖率。(3)不同类型基本公共服务与住宅空间配置达标率 存在较明显区域差异。在人口分布越密集的区域,便民商业、教育、医疗、交通 4 类公共服务设施均 达标的住宅小区比例越高,而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外围区域和新建城区医疗和便民商业设施的达 标率偏低。(4)乌鲁木齐市建设“15 分钟活动圈”应注重加强新建城区的公共服务配套,尤其是便民 商业和基层医疗设施,老城区应加强改造过程中公共服务的更新配套。

  • 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进展与走向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4-03-27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制度 体系的建设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文章利用2012 年以来中央相关部委出台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文 件和相关研究文献,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形成和演化特征,剖析了代表性创新制度的发展历 程,预估了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走向。结果表明,从政策维度上看,生态文明制度可归纳为四大 领域:绿色发展、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综合类。其中,绿色发展类制度文件数量最多;从政策权能上看, 发布单位以中央层面及多部委联合为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创新性生态文明制度大多都历经“探索—试点 试验—总结与推广”的发展过程,不同制度间联系紧密,相互支撑,构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 系。通过梳理发现,未来我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预期走向为:加强法律法规保障,强化制度间的高效 协同,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加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制度的评估和研究。

  • 我国农业地区“十五五”时期总体布局调整建议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4-05-1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要坚持“树立大食物观”和建设农业强国的指示精神,文 章以我国农业地区“十五五”时期总体布局调整为主题,在总结现有农产品主产区划定及粮食生产基地布局 变化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中央新要求对农业地区进行了细化分类、功能定位和布局调整思路拟定,提出了 包括8 个农产品主产区、3 个农产品次级产区和6 个农产品优势产区(即“8+3+6”) 的农业地区总体布局方 案,进而对农业地区功能提升和适宜开展的重大建设工程提出具体建议。

  •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评估与前景展望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4-05-1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主体功能区作为我国工业文明时期瞄准生态文明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可划分为2 个阶段。文章对党的 十八大以前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研制阶段,以及党的十八大后主体功能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基础制度阶段的特 征进行了梳理。对主体功能区战略思想深入人心、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分类发展成效 显著、主体功能区制度初步建立等成效问题进行了评估和总结。提出主体功能区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继 续发挥更大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主体功能区作为贯彻中国共产党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自上而 下实现现代空间治理的重大战略、布局方案和制度安排,应进一步强化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 任务、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战略基点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指向,拓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和国家安全 需要的新功能,依托空间治理体系健全更为精准的功能区发展指引和配套政策。

  •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的体制机制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4-03-27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我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已进入立足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改革的新阶段。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 研究国家公园分队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国家公园面积和功能均占主体、包括国家公园“小群”和“大群”的青 藏高原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方案。国家公园群要求突出群的整体管理,然而目前青藏高原现有自然保护地在 统筹管理方面仍存在问题——不仅表现在单个国家公园内部,也表现在国家公园之间,以及国家公园与其他 自然保护地之间。顺应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新要求,着眼国家公园群统筹管理面临的问题,提出未来应加快 建立跨省域的、国家主导的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管理体制,并同步完善国家公园创建、财政资金保障等有关 配套制度;应统筹生态保护和带动当地农牧民同步现代化的多元目标,要让参与管理运营的广大农牧民成为 国家公园群的持续受益者和积极拥护者。

  • 西北地区投入产出效率的综合测度与时空变化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2-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提高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投入产出效率,是推动生态文明建 设、促进高质量转型发展、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为此,构建了投入产出效率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 ME-DEA 模型、Mann-Kendall 趋势检验、空间变异系数等方法,对西北地 区 2000—2017 年投入产出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投入产出总 体效率由 0.883 波动上升至 0.975,始终在低水平范围内徘徊,而且整体呈不显著提高态势,仅 43.33%的地级行政单元呈显著提高态势。(2)社会经济效率由 0.984 波动上升至 1.079,由低水平过 渡至中等水平,整体呈显著提高态势,但仅 40.00%的地级行政单元呈显著提高态势。(3)资源环境 效率由 0.807 波动上升至 0.897,始终属于低水平,整体呈不显著提高态势,仅 31.67%的地级行政单 元呈显著提高态势。(4)投入产出总体效率长期呈现低水平和中水平广泛分布而中高和高水平零星分布格局,社会经济效率由低水平广泛分布向各类型基本均衡分布的格局演变,资源环境效率 呈现低水平和中水平占绝对主导而中高水平和高水平偶有出现格局。因此,西北地区应建立社会 经济与资源环境的良性交互耦合机制,重点补足资源环境效率短板,同时因地制宜施策,促进投入 产出效率均衡提升。

  • 中国重污染产业空间集聚及其环境效应:特征与启示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4-03-27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重污染产业是工业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了解中国重污染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影响因素、集聚机制及 其环境效应,可以识别潜在的污染风险区域,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文章梳理了中国1999—2021 年的工业经济数据,刻画了重污染产业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特征,发现:(1) 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是过去 20 多年重污染产业发展的高产值地区,而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四川则是未来重污染产业集聚 的潜在地区;(2) 生产成本(要素禀赋)、环境规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份额和产业结构是重污染产业发 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劳动力成本和重污染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倒U”关系;(3) 重污染产业发展存在区域 异质性,东部地区的“污染避难所”效应显著,中西部地区寻求低劳动成本、资源富集的区位导向性更加明 显;(4) 重污染产业的集聚显著增加了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重污染产业的集聚与环境污染存在明显的“倒 U”关系,而环境规制却没有发挥降污减排的有效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各地区应对重污染 产业集聚,以及降低潜在污染风险的规避措施和政策建议,以期能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提供参考。

  • 城市化地区实体与流空间演变及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4-03-27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城市化地区是美丽中国地理图景的重要空间载体,人地关系矛 盾最为突出,也是美丽中国建设难点。聚焦城市化地区的实体地域,基于大数据技术方法,厘清中国城市不 透水面的时空分布与分组演化特征,分析流空间视角下城市体系流动网络的结构特征,提出对新时期促进城 市化地区高质量发展途径的初步思考与政策建议。以人为核心建设人民城市、分级分类引导城市多样化发 展、绿色韧性健康的城市可持续模式、科技创新功能与智慧城市建设、常态化开展城市体检工作等,支撑中 国式城市化现代化与美丽中国目标实现。

  • 高寒草地沙化过程植被与土壤特征变化的 生态阈值估算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草地沙化是目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会对牧草生产与居民生活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关于草地沙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沙化过程植被特征与土壤性质的变化,选择何种敏感指标指示沙化过程以及如何量化沙化过程的生态阈值仍缺乏研究。本文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半干旱高寒草原区选择5种沙化梯度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沙化过程中植物、土壤及微生物特征的变化,并对沙化过程的生态阈值进行估算。结果显示,随着沙化程度的加深,群落盖度、地上和地下生物量表现出显著降低的趋势;土壤含水量呈现逐渐降低趋势,而土壤容重呈现逐渐升高趋势,极重度沙化草地的砾石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沙化梯度。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分析显示,表层土壤(0~10cm)全碳、全氮含量逐渐降低,极重度沙化碳氮比显著高于其他沙化梯度。草地沙化过程中植被的生态阈值发生在轻度—中度沙化梯度,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的生态阈值发生在中度—重度沙化梯度。从阈值估算来看,植物反应比土壤更加敏感,把植物群落特征变化作为指示草地沙化程度的指标更科学。同时,轻度到中度沙化梯度是沙化过程的关键时期,所以对沙化草地的早期防治至关重要。

  • 北方山区主要森林类型树木叶片氮、磷回收效率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养分回收是植物养分利用策略的重要驱动力, 可减少养分流失, 降低其对环境的依赖性, 对植物种群和群落稳定性、生态系统养分循环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文在收集北方山区(黄土高原、太行山区、 京北山区)天然林、人工林等各种森林成熟叶片和凋落物氮、磷养分含量等资料的基础上, 根据群落生活型和管理方式将各类森林进行归并, 对其养分回收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 各类森林植被通过成熟叶片和落叶中氮、磷含量计算得到的叶片氮、磷回收效率分别是24.5%~71.3%和18.1%~75.4%, 均值分别是45.5%和47.4%。北方山区天然林和人工林成熟叶片的平均氮含量分别是11.6 g·kg1 和21.6 g·kg1, 人工林成熟叶片氮含量显著高于天然林, 养分在人工林生长过程中可能基本处于消耗状态。不同地区天然林与人工林叶片磷含量存在差异: 太行山区天然林成熟叶片和枯落叶片磷含量显著高于人工林, 而京北山区人工林成熟叶片磷含量较高, 枯落叶片磷含量较低。灌木成熟和枯落叶片中氮含量显著高于乔木, 而两者间磷含量无显著差异; 灌木叶片氮回收效率高于乔木。通过3 个地区的比较发现, 京北山区树木叶片氮、磷回收效率分别是62.1%和67.8%, 高于其他两个地区。相关分析表明, 北方山区森林枯落叶片氮含量是影响叶片氮、磷回收效率的重要因子。通过对不同树种养分回收效率的比较发现, 针叶树种养分回收效率大于阔叶树种, 这说明在土壤养分贫瘠山区针叶树种的养分回收效率更高, 更能适应这种贫瘠的土壤环境。在山区进行人工建植时, 针叶树种高的养分利用效率应该被考虑进来。

  • 粮食单产视角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粮食安全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6-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粮食安全和粮食单产的重要性出发,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带内粮食单产的空间分异及演化特征,作为划分农牧业发展地域的依据,进而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控制单产分异的主导因子及其交互作用,藉此探讨提高带内粮食单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带内粮食单产呈现相对稳定的集聚分布态势,自然环境分异大势是其基础性控制因素,社会生产条件及其耦合水平则强化了粮食单产的空间分异特征。(2)单产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带内东北部平原地区和西南部河湟谷地,冷点区分布在中部水土流失区和丘陵地区,次热和次冷点区则围绕热、冷点形成圈层结构;依据该格局可将热点区划分为宜农区,将次热和次冷区划分为农牧耦合区,将冷点区划分为生态修复区,以因地制宜地促进带内农牧业协调发展。(3)20002020年带内粮食单产的增长模式从以劳动力为主导转变为以现代农业技术为主导,但出现了劳动力与耕地、现代农业技术之间过度解耦,以及各种现代农业技术之间的耦合性不足等问题,因而提出了以人-地-技耦合发展促进粮食单产健康增长、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建议。

  • “十五五”时期我国生态地区的战略格局与优化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4-05-1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自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以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空间持续扩张、植被覆盖显著增加,人口呈总量减 少、城镇人口增加双向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步提升、人地关系紧张状态 总体缓解。“十五五”时期,坚持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的功能定位,稳固生态系统供给、调节、 支持及文化服务规模;同时,更加注重其服务质量提升,形成更具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生态基底, 并兼容绿色化、低碳化的生态产品开发利用功能,形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包容性保护方式。 “十五五”时期,生态地区不仅是国土空间新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还将是国土空间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 优化建议:从战略格局层面,增强生态安全屏障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空间联系与供需互动,筑牢国家生态 安全屏障,优化重点生态功能区格局,整合自然保护地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分类提升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质量、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精细化分区管控 体系、协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重点,以高水平保护支撑生态地区高质量发展。

  •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冠层和林下层优势种叶功能性状响应异质生境的差异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植物可通过改变功能性状适应环境变化,不同类型的植物如何调整表型来适应环境一 直是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为探究南亚热带森林不同生长型植物对异质生境的生态响应机制, 该研究沿广东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0 hm2 样地的三条山体选取不同海拔和凹凸度的 27 个样方(20 m × 20 m)中的 5 种优势树种(包括 2 种冠层树种和 3 种林下层树种),测定 每株树的胸径及 8 种叶功能性状,包括 4 种结构性状(叶片厚度、长宽比、干物质含量和比 叶面积)和 4 种化学计量性状(δ13C、δ15N、叶片氮含量和叶片磷含量),以从叶功能性状角 度对比分析两种生长型的优势树种响应海拔和凹凸度等异质生境的差异。结果表明:(1) 各树种均存在若干叶功能性状与海拔呈显著相关关系;在凹凸度方面,仅有厚壳桂的比叶面 积与凹凸度呈现正相关,柏拉木的叶片氮含量与凹凸度呈负相关。(2)比叶面积、叶片厚度 与δ15N 等性状更普遍地对海拔因素存在响应,而叶长宽比和叶干物质含量响应程度较低。(3) 冠层与林下层优势种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和叶片氮含量在各类生境中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较冠层树种而言,林下层树种有着相对较低的叶片厚度、叶干物质含量和δ13C。同时,冠 层和林下层树种的叶功能性状对海拔和凹凸度的响应程度不同,林下层树种具有更多的功能 性状在不同类型生境下存在显著差异。综上结果说明,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层片 的优势树种(冠层和林下层优势树种)对异质生境的响应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在林下层 树种在异质生境中表型更易随环境变化以适应更多样的环境条件。另外,比叶面积、叶片厚 度与δ15N 等是指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响应异质生境的重要且有效的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