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差异及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随着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碳排放及其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我国30个省区2000—2015年终端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分析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特征和时空差异,并通过STIRPAT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相结合的方法从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两个视角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人口规模、人均GDP、能源强度以及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量产生正向的驱动作用,即每提升1%,碳排放量将分别增加1.046 9%、0.938 6%、0.722 6%、0.411 6%,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具有负向的驱动效应。对于碳排放强度而言,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均产生负向的抑制作用。从区域层面来看,通过经济水平分组,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个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城市化水平分组表现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碳排放量也随之降低。通过研究,可为我国合理制定CO2减排的区域差异化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 银川市湿地景观演变及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1990—2019年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银川市湿地景观信息,通过景观指数、冗余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研究区湿地景观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银川市湿地面积由1990年的264.86 km2减少到2019年的241.32 km2,减少了23.54 km2。与1990年相比,2019年的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57 km2,人工湿地面积增加了10.03 km2。(2)1990—2019年间,银川市湿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下降、聚集程度降低、形状逐渐不规则化、多样性与异质性增加。(3)选取12个驱动因素指标进行冗余分析,社会经济因素是湿地景观演变的主导因素,非农业人口数、水产品产量、第二产业产值与建成区面积对湿地景观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降水量、气温等自然因素作用相对较弱。研究结果可为银川市的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 “双碳”目标下新疆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分异及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新疆粮食生产潜力巨大,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供给区。双碳目标下测算新疆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对于新疆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及粮食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将非期望产出粮食生产碳排放纳入粮食GTFP测度框架,基于SBM-GML模型对新疆14个地州市20002020年的粮食GTFP进行测算;并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和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对新疆各地区的粮食GTFP进行时空演进态势分析;最后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甄别出影响新疆粮食GTFP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新疆粮食GTFP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7%,主要受益于粮食绿色技术效率(GEC)变化,掣肘于粮食绿色技术进步(GTC)。(2)新疆粮食GTFP的增长存在区域异质性,从三大区域划分视角来看,北疆>东疆>南疆。(3)时间上地区差距大致呈先缩小后增大的变化进程,空间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此外,粮食种植结构的变化显著促进了新疆粮食GTFP的增长,而城镇化水平和农村用电量则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

  • 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差异及关键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是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旅游专业化水平为研究对象,从区域经济、创新能力、生产要素、旅游服务、制度政策5个维度构建驱动因素指标体系,基于2008—2020年黄河流域61地市的面板数据,借助核密度估计、全局莫兰指数、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研究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差异和驱动因素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区域差异随时间扩大,部分年份存在右拖尾现象。(2)旅游专业化水平全局莫兰指数为正,存在空间集聚态势;局部空间集聚类型中“高-高”“低-低”“高-低”集聚区的范围扩大,“低-高”集聚区的范围缩小。从空间角度看,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差异亦扩大。(3)9个驱动因素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在时间上呈现出稳定型、递减型和递增型3种特征。(4)黄河流域上游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为区域经济、创新能力和旅游服务,中游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为区域经济、旅游服务和制度政策,下游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为创新能力、生产要素和制度政策。

  • 祁连山地区过去500 a 年代际旱涝事件演化 及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15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祁连山地区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年代际重大干旱事件对其植被、冻土等生态要素影响显著。根据前人所重建的干湿变化数据集,分析了祁连山地区过去500 a年代际旱涝事件的发生规律、演化趋势及可能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祁连山地区近几十年来气候呈现明显的湿润化趋势,且1951年之后的变湿趋势已超出了历史时期自然变率范围。(2)亚洲夏季降水数据集对研究区历史干湿状况代表性良好,该地区过去7次年代际干旱事件降水差异显著,其中严重程度最高的是1786—1796年干旱;4次年代际湿润事件持续时间差异显著,持续时间最长的是发生在1968—2009年长达42 a的湿润事件。(3)年代际旱涝事件受气候外强迫和海温内部变率综合影响,太平洋和大西洋年代际海温模态变化及二者位相组合是调节祁连山年代际旱涝事件的关键因子。太阳辐射与祁连山降水呈同相位变化,火山活动则主要影响年代际干旱事件。研究强调长时间背景对评估当前祁连山地区气候异常的重要性,并建议评估未来该地区发生重大旱涝事件风险时需综合考虑外强迫和海温内部变率的不确定性。

  • 甘肃省灰水足迹变化特征及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1-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灰水足迹的驱动因素,研究了甘肃省20112020年的灰水足迹变化。结果表 明:在这10 a间灰水足迹整体下降,下降了378.53 108 m3 ;最大降幅为81%。其中生活灰水足迹、农业灰水足迹、工 业灰水足迹占比为43%、38%、19%。种植业灰水足迹大于畜牧业灰水足迹。灰水足迹强度整体出现下降趋势,说 明水资源利用率逐年提高。从水污染程度和剩余灰水足迹来看,20112016年甘肃省水污染水平均大于1,水资源 污染比较严重。剩余灰水足迹从20172020年呈现为负值,说明水质呈现上升的趋势,水环境问题得到改善,水资 源持续性增加。从甘肃省灰水足迹的驱动因素来看,城镇化水平、人均GDP、第一、二、三产业产值、灰水足迹强度、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会促进灰水足迹的增加,影响系数分别为0.142、0.126、0.052、0.382、0.132、0.916、0.1。根据 影响系数的大小,可以去制定相关的政策,减少甘肃省的灰水足迹,从而减轻水环境压力。

  • 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的及发展对策研究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4-06-13 合作期刊: 《高校图书馆工作》

    摘要: 数字孪生技术触发了智慧城市发展的新变革和新路径,数字孪生城市正在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和 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载体。本文旨在提炼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的驱动因素,为我国数字孪生城市全要素发展路 径提供指导建议。通过文献研究法和网络调查法,分析国外9 个数字孪生城市/ 地区案例的建设经验,结合 内、外部驱动因素构建数字孪生城市“4+5”驱动因素模型。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应找准项目建设定位、加强顶 层统筹设计,以按需“孪生”为导向构建孪生协同体系,最后打造开放式数字孪生城市空间。

  • 中国西部地区归化植物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归化是外来植物越过一系列障碍成为入侵植物的基本前提,对归化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预防和管控植物入侵。基于文献报道和标本记录,对中国西部地区共 12 省 126 个地级市的归化植物进行统计,统计包含所有维管束植物,分析了植物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共有归化植物 826 种,分属 107 科 473 属,约占全国归化植物总数 1 099 种的 75.16%。时间上,根据回归拟合,15 世纪前,西部地区的归化植物累积增长平稳,随后呈 Logistic 模式增长,1936 年增长速率最大。目前,增长速度趋缓,但无意引入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时期。空间上,物种数及密度均呈自西北向东南、内陆向边境递增的趋势,且存在“强省会”现象。回归树分析表明,年降水量、国内生产总值、年均气温和耕地比例是西部地区归化植物分布格局的主要驱动因素。本研究丰富了西部地区归化植物的基础资料,有助于摸清西部地区外来植物入侵现状,并为其综合管控提供科学的依据。

  • 社区水平森林景观格局动态特征与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4-11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基于高分辨率SPOT-5影像、TM影像和农户调查数据,以及相关辅助数据,选取三峡库区典型森林大县石柱县三星乡石星村为样区,利用景观格局指数与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1994-2014年间的森林景观格局的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丰富人们对社区水平森林景观格局动态的理解和认识,为森林景观恢复和可持续经营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样区森林景观一直占据20年间景观基质的主导地位,空间分布上退化原始林主要集中分布在中东部低山、深丘区,次生林、退化林地和人工林呈镶嵌格局,分散于主要基质性景观中;②20年间样区森林景观整体呈先减少后增加的"U"型格局,表现为1994-2004年间的退化与2004-2014年间的恢复两个截然相反的过程,且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森林景观与水田、旱地、居民点、道路等接壤区;③2004-2014年间森林景观的演化趋势与1994-2004年间整体上呈反向趋势,空间格局上,这一阶段森林景观的恢复主要出现在1994-2004年间森林景观所发生退化的区域;④20年间样区森林景观在斑块水平上呈明显异质性分布,3个截面年份不同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的总排序均为退化林地 > 人工林 > 次生林 > 退化原始林,且退化原始林、次生林和退化林地的破碎度变化趋势相同,均为先增后减;⑤20年间样区森林景观在景观水平上的破碎度呈现先增强后减弱趋势,且2014年的破碎化程度恢复至低于1994年的水平,进一步说明在退化后的森林景观恢复过程中,生态完整性的恢复速度远低于破碎速度;⑥社会经济因素对20年间样区森林景观变化的影响最突出,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人口密度变化,先增后减的变化使生态压力随之增减,进而导致森林景观的退化与恢复。其次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特别是2004-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促进能源结构的转型,减少了对森林景观的依赖和干扰。空间距离对森林景观的影响具有稳定的持续作用,居民对森林景观的干扰多经由距离因素而实现。自然因素控制大地貌格局,中短时期内对森林景观变化影响不大,次生林和退化林地因处于适宜开发的边缘地带,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 “一带一路”沿线中国省份旅游信息流时空分布格局及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采用空间场强、二次指派程序(QAP)、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一带一路沿线中国省份旅游信息流空间分布格局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20122022年一带一路沿线中国省份旅游信息流总场强发展分为高速增长、减速增长与急速下降3个阶段。(2) 20122022年一带一路沿线中国省份旅游信息流集聚场强呈现东北、东南地区高集聚,西北、西南地区较低集聚的空间分布;扩散场强呈现以云南、西藏为中心,两地向外辐射,形成由西南向东北梯次下降的空间分布格局;总场强呈现多核心、多层级分布格局,新疆、云南、黑龙江、广东扮演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地区旅游信息流总场强引领角色。(3) 2012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中国省份旅游信息流受到推力-拉力-阻力3方面影响,电信业务总量、互联网宽带用户数、旅游业从业人数、住宿企业数量、企业法人单位数、政府对旅游业投资总额、旅游资源禀赋、空间距离是影响旅游信息流的重要因素。

  • 大学生健康信息回避行为的探析及理论模型建构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探索大学生健康信息回避行为的驱动因素,构建相关理论模型,既能为社会深入理解大学生健康信息回避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也能为优化大学生健康信息回避行为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过程]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收集28位在校大学生健康信息回避行为的相关数据,遵循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步骤,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对数据进行编码和分析,归纳出大学生健康信息回避行为的3个主要驱动因素,即心理因素、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包括9个子驱动因素,分别为负面情绪、维持乐观、认知冲突、行为改变、社会规范、任务驱动、信息负效用、信息隐私和信息疲劳,并构建健康信息回避行为驱动因素理论模型。[结果/结论]对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心理因素是大学生健康信息回避行为的内部驱动因素,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是外部驱动因素。其中,心理因素是大学生健康信息回避行为最重要的驱动因素,情境因素是重要的驱动因素,信息因素是最为关键的驱动因素。

  • 地方政府数字乡村政策创新的与组态路经 —基于我国31个省份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3-06-23

    摘要: [目的/意义]分析地方政府数字乡村政策创新内在逻辑,有助于把握数字乡村政策发展规律,为整体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现数字化治理、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优化建议。[方法/过程]将政策创新分解为议程设置和政策决策两个环节,整合外部压力、内部需求和资源支持,构建压力-需求-资源政策创新理论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分析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字乡村政策创新的驱动因素及作用差异。[结果/结论]地方政府的数字乡村政策创新呈现核心驱动、多元互促的特点,中央政策导向是构成地方政府高程度数字乡村政策创新的必要条件;压力、需求与资源多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上级行政导向、政策企业家推动、压力和需求整合三种驱动机制;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政策创新驱动路径存在明显差异,西部地区自主创新意识较弱。建议中央政府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地方政府政策创新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应根据区域发展和自身治理特色,探索适宜的行动规划与政策工具。

  • 海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揭示海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时空异质性的驱动机制,该文基于􀀁MOD17A3HGF 数据集,综合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利用变异系数、趋势分析、相关分析、Hurst 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探讨了􀀁2000—2020 年海河流域植被􀀁NPP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定量识别了驱动因素及其影响力。结果表明:(1)时间上,2000—2020 年期间海河流域植被􀀁NPP 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增速为􀀁1.73 Tg C·a-1,年均􀀁NPP 为􀀁326.75 g C·m-2·a-1,其中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地和农用地的􀀁NPP 多年均值分别为􀀁313.59、385.28、353.03、320.12 和􀀁295.22 g C·m-2·a-1。(2)空间上,NPP 高值区集中于西北部山区,低值区集中于东南部平原区;NPP 整体情况稳定,变异系数均值为􀀁0.17;未来变化趋势呈反持续性,NPP 可能下降。(3)NPP 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降水为主要气象因素;NPP 随着高程和坡度增加均呈“增加-减少”的变化趋势;耕地转草地使NPP 增量最大,为􀀁732.22×10-3 Tg C。(4)2000—2020 年期间,不同驱动因素影响力均值为􀀁0.2,其中排序依次为降水>高程>坡度>湿度>气温>日照时数>土地利用>风速。总体表明,研究期内海河流域植被NPP 整体呈好转趋势;不同植被类型生产力存在差异,最强为阔叶林、灌丛;影响􀀁NPP 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为降水、高程和坡度,人为因素的影响力低于自然因素。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海河流域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提供科学参考和决策依据。

  •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时空分异及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2-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载体。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基于 2000、2010、2020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综合运用转移矩阵、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系统分析了 20002020 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0 202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面积由268959.49 km2 增加到269471.62 km2,耕地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与林地、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垂直方向上,耕地变化主要发生于海拔1000~2000 m以及坡度0~5的地区。(2)2000202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耕地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北部的河谷平原及中西部的黄河谷地,地形较为复杂的高原边缘山区、丘陵沟壑区耕地分布较少。(3)20002020年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因素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空间分布的基础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和区域政策因素是耕地时空分异的重要推动因素。其中,年均气温、道路密度以及生态退耕政策、土地利用管控政策等对耕地时空分异的影响为正,坡度、经济密度对耕地时空分异的影响为负。

  • 1986—2015年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化及其研究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06-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本文以1986—2015年Landsat卫星影像为基础,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综合气候数据、人类活动数据建立模型,探讨30 a来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化过程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 1986—2015年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化总体呈逆转趋势,并以2000年为转折点分为两个发展阶段:1986—2000年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化面积维持在较高水平,尤其是高原西部、南部沙漠化较为严重;2001—2015年沙漠化面积在波动中逐渐减少,减少区域集中在高原东部、南部,但2012年以后高原西部沙漠化面积又有轻微增长趋势。② 年降水量与乡村人口数量是影响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化过程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其中降水量又与沙漠化关系最为密切,其他因素与沙漠化关系并不显著

  • 正念训练对冲动性不同要素的影响:基于双加工理论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正念是指对当下身心体验不带有评判地觉察。基于双加工理论, 以正念为核心的训练对个体冲动性不同要素均具有明显干预效果。一方面, 有助于降低因情感系统引发的冲动驱力:通过调整个体的奖赏评估与预期, 缓和诱发冲动的压力与负性情绪反应, 减弱自动化反应的联结和强度; 另一方面, 提升个体由认知控制系统调节的冲动控制力:增强个体的认知控制和行为抑制能力。由于冲动性驱动因素和控制因素二者加工时序的先后差异和作用方向对抗性特点, 正念训练促进两类要素的积极交互影响, 缩小冲动性“驱动”与“控制”力量之间的不平衡, 为个体更好地回应自身反应与外界刺激提供了有利缓冲, 是降低个体冲动性的有效干预手段。

  • 正念训练对冲动性不同要素的影响:基于双加工理论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8-24

    摘要: 正念是指对当下身心体验不带有评判地觉察。基于双加工理论,以正念为核心的训练对个体冲动性不同要素均具有明显干预效果。一方面,有助于降低因情感系统引发的冲动驱力:通过降低个体的奖赏评估与预期,缓和诱发冲动的压力与负性情绪的反应,减弱自动化反应的联结和强度;另一方面,提升个体由认知控制系统调节的冲动控制力:增强个体的认知控制和行为抑制能力。由于冲动性驱动因素和控制因素二者加工时序的先后差异和作用方向对抗性特点,正念训练促进两类要素的积极交互影响,缩小冲动性驱动与控制力量之间的不平衡,为个体更好地回应自身反应与外界刺激提供了有利缓冲,是降低个体冲动性的有效干预手段。

  •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异及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在多源数据的支撑下,基于敏感性-恢复力-压力模型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分析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前后(1997年和2021年)陕北黄土高原不同行政区、不同生态功能区和不同坡度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规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性明显改善,生态脆弱性指数均值从41.74下降至32.96,减幅21.0%;生态脆弱性等级也整体下降,已由中脆弱和低脆弱性占主导转化为低脆弱性占主导的格局。生态脆弱性存在明显地带性分布特征,从南到北生态脆弱性等级逐步提高。(2) 19972021年,51.2%的区域生态脆弱性有所改善,以中脆弱改善到低脆弱为主;4.6%的区域生态脆弱性有所增加,以一般脆弱增加至低脆弱、低脆弱增加至中脆弱为主。铜川市、延安市和榆林市辖区内生态脆弱性指数和等级均在下降,其中铜川市生态脆弱性最低,榆林市最高。3个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性指数和等级均在显著下降,降幅表现为:退耕还林区>风沙区>黄桥林区。(3) 符合退耕条件的区域,高等级脆弱性大幅转化为低等级脆弱性,生态脆弱性得到明显改善,工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4) 剖析驱动机制可以发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驱动力各占83.1%和16.9%,说明生态恢复工程是区域生态脆弱性显著改善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生态恢复工程成效评估和生态可持续性修复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

  • 石羊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3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CASA 模型(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拟石羊河流域20002020 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流域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稳定性和未来变化趋势,并从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3个方面探讨对NPP的变化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石羊河流域植被NPP多年平均值为291.01 g Cm-2a-1,呈不显著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2)2000年以来植被NPP呈增加趋势的区域占总面积的86.4%,其中极显著增加和显著增加的区域分别占6.7%和10.1%。(3)NPP变化在中等波动以上(变异系数Cv0.25)的区域所占比例为50.4%。(4)从未来变化趋势看,石羊河流域植被NPP恢复的持续性较弱,呈增加并反持续的地区所占比例达到57.1%。(5)流域的植被NPP变化与气温、降水均成正相关,对气温的响应更为敏感。NPP随海拔高度和坡度增加呈现增大后减小趋势,近年来流域实施的一系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对植被NPP的增加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 内蒙古地表冻融指数动态变化与分析

    分类: 物理学 >> 普通物理:统计和量子力学,量子信息等 提交时间: 2023-01-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内蒙古 45 个气象站点 19802019 年日均地表温度数据、结合中国第一代全球陆面再分析产品 (CRA)数据以及NDVI数据,利用趋势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对内蒙古近40 a地表冻融指数时空变 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 SFI(地表冻结指数)年均值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自西南向东北递增 的规律,STI(地表融化指数)则反之,纬度是影响地表冻融指数空间分布的关键因子。研究期间SFI和STI分别呈现 出显著下降和上升趋势,多年变化范围分别为956.1~1848.3 ℃d和3717.6~4442.3 ℃d,变化率分别为-156.4 ℃d (10a)-1和152.4 ℃d(10a)-1;与季节冻土区相比,多年冻土区的冻融指数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加敏感。(2) 研究区 近40 a土壤表层含水量、降水量、NDVI呈增加趋势,雪深呈减少趋势,但年际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差异性,多年 冻土区呈暖干化发展趋势,季节冻土区呈暖湿化发展趋势。(3) 地表冻融指数与影响因素以负相关关系为主,SFI与 影响因素在多年冻土区大部呈正相关关系,在季节冻土区大部呈负相关关系,STI则反之。内蒙古地表冻融指数变 化受影响因素共同驱动,0.4 m土壤含水量是影响SFI变化的主导因素,NDVI是影响STI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结 果可为内蒙古冻土退化、农牧业生产等提供科学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