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近30 a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研究:脉络、热点及展望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以CNKI数据库为基础数据,运用CiteSpace和Origin软件计量统计核心期刊、核心学者的基础上,总结近30 a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研究的基本现状、演进脉络、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结果表明:(1) 黄河流域人地关系评价遵循初识-衍生-深化-耦合递进评价的轨迹,应用研究聚焦流域三生空间评估城市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人地系统与国土空间开发以及人地协调与高质量发展评价。(2) 以系统结构-系统评价-实际应用逻辑梳理研究热点,研究热点由可持续性现状评估向前向的驱动因子与作用机制,以及后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研究转变,研究方法从传统的耦合协调分析向立体式可视化的空间分析转变,研究数据趋于集传统数据、遥感数据及大数据为一体的综合应用。(3) 未来研究应在延伸研究领域重视开发工具构建综合集成性研究体系强化区域发展等方向进行优化与深入,以推动人地系统理论纵深发展,为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研究体系提供新视角。

  • 甘肃省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脱钩努力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5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LMDI模型解构了20102019年甘肃省13个细分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应,运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在此基础上,检验了各因素对脱钩做出的努力程度。结果表明:(1)20102019年甘肃省细分行业碳排放总量增加3843.13104 t,主要集中在石油制造业、化工制造业、钢铁制造业以及电力行业等高能耗行业;能源消费结构的高碳化特征显著,能源消费强度呈下降趋势。改善高能耗产业能源消费结构、推动高能耗产业转型升级是未来甘肃省碳减排的重点。(2)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产生增量效应,而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对碳排放产生减排效应,产业结构对部分行业产生减排效应。(3)各行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情况趋于向好,除电力行业仍为弱脱钩外,其他行业均由20102016年的负脱钩或弱脱钩转变为20162019年的强脱钩或衰退脱钩。(4)能源强度效应的脱钩努力最高,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效应的脱钩努力尽管较小但逐渐增强,人口规模效应的脱钩努力不明显。

  • 一种基于随机无迹σ变异的改进HHO算法及应用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22-05-10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针对传统哈里斯鹰优化算法(Harris Hawk Optimization Algorithm,HHO)求解精度低、迭代后期收敛慢以及易早熟收敛的不足,提出一种融合随机无迹σ变异的改进哈里斯鹰优化算法(Opposite-Support Harris Hawk Optimization Algorithm,OSHHO)。利用伪对立和伪反射学习机制加快HHO算法的寻优效率,提升全局收敛能力;提出能量因子非线性周期性调整机制均衡算法的全局搜索与局部开发能力;设计随机无迹变异机制使算法能够跳离局部极值点,进一步提高算法的寻优精度和收敛速度。在八个基准函数上测试了OSHHO算法的寻优性能。为了验证算法的实用性,利用改进哈里斯鹰优化算法OSHHO优化支持向量机模型(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关键参数,并将模型应用于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预测问题。随机选取若干天新冠肺炎疫情日增确认人数作为样本数据,利用训练好的SVM模型预测新冠肺炎疫情变化趋势。结果证实算法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更快的收敛速度。

  • 广义延拓法在GPS精密星历内插和外推中的应用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8-05-17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利用精密星历解算卫星坐标是实现GPS高精度差分定位的首要基础,受限于GPS精密星历的采样时间间隔,为了得到任意时刻的卫星坐标,需要对全球定位系统精密星历数据做内插和外推处理。分析卫星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后,采用广义延拓法对卫星的一段轨道构造以时间为坐标的内插和外推模型,在不引入较大位置误差的同时简化了卫星坐标的计算过程,并与拉格朗日插值法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广义延拓法内插时误差小于5cm,且在外推30min内仍然能维持精度,明显优于拉格朗日插值法。

  • 5G网络切片中基于离散粒子群和Kruskal算法的跨域虚拟网络映射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18-05-02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5G移动通信网将租用多个基础设施提供商的数据中心等资源共同合作构建网络切片,针对如何高效地进行跨域虚拟网络映射这一网络切片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一种两阶段的跨域映射策略DPSO-K。首先基于资源竞价统筹考虑节点资源和域间带宽资源,然后提出基于优化离散粒子群算法的跨域虚拟网络映射,可以有效提高寻优能力;对于开销相对较小的域内映射来说,提出一种基于Kruskal最小生成树的快速算法,旨在缩短切片实例化时间,减小业务上线速度。相比于传统先进行虚拟网络映射划分请求再统一映射链路的方法,该策略在划分请求中考虑域间带宽开销,在映射链路中关注重点链路的映射,采用集中管理、分布控制的方式实现物理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以更小的额外开销、更短的划分时间实现更高的接受率。

  • 政务B站号信息传播效果影响因素与实证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3-04-01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作为政府与青年群体沟通的重要平台,政务Bilibili账号的信息传播效果直接决定其沟通效率和效果。对政务Bilibili账号信息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沟通效果的提升。[方法/过程] 本研究基于共青团中央Bilibili账号的471个样本,采用内容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系统考察内容主题、视频类别、封面图类型、屏幕形式、字幕、组织形式、剪辑率和视频时长等因素对政务Bilibili账号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科技类、音乐类和时尚类主题的视频能够提升整体传播效果,科技类视频的贡献度最高;情景剧、实拍视频和监控视频都正向显著影响整体传播效果,实拍视频的贡献度最高。视频剪辑率、竖屏视频、字幕添加、合作创作等均能显著提高整体传播效果,竖屏在整体传播效果模型中的贡献度最大。视频时长和封面图的作用不显著。政务Bilibili账号运营应充分释放青年的爱国势能、创新视频形式、优化视频制作流程、创新组织形式。

  • 基于结构化图标的应急地图交互与协作模式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3-04-01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通过引入结构化图标来改善以往应急地图中的图标表征,旨在协调更为复杂的危机信息交互与协作。[方法/过程] 设计适用于危机情境下的结构化图标,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基于结构化图标的可视化交互与协作模式。[结果/结论] 首先,结构化图标的先设基底图标可以显化危机事件关联,改善信息搜索交互体验;其次,结构化图标可以动态表征危机信息的时空属性,增强信息认知,提升决策者协同决策能力。理论上,提出一种基于结构化图标的应急信息交互模式,丰富应急信息可视化理论和应急交互理论。实践上,优化基于图标的应急协同系统的设计,增强参与者与应急信息的互动,有助于决策者进行高效及时的应急协同决策。

  • 沿海滩涂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及其有效态影响因素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揭示沿海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自然、人为因素的关联, 以近年来围垦开发强度较大的江苏沿海某滩涂区为研究对象, 采用经典统计与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表层土壤主要重金属Pb、Cr、Cd、As 全量与有效态含量状况及其空间分布, 分析了沿海滩涂区土地利用方式对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探讨了重金属有效态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目前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土壤Pb、Cr、Cd、As 均呈累积趋势但基本都低于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值; 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Pb、Cr、Cd 全量与有效态含量, As 全量与有效态含量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较小; 研究区土壤Pb、Cr、Cd 全量与Pb、Cr 有效态含量具有明显的趋势效应, 且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全量与有效态含量的空间分布受大尺度的潮汐作用与小尺度的人为因素的共同控制; 土壤Pb、Cr、Cd 有效态含量与黏粒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pH 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 土壤As 有效态含量仅与土壤pH 显著正相关。本研究为沿海滩涂区土壤重金属源头减量、活性钝化、污染消减与风险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 spvB/spvC基因对沙门菌毒力及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 研究spvB/spvC基因对沙门菌毒力及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 野生型沙门菌(STM.211)、敲除spvB基因的沙门菌(STM.211-ΔspvB)、敲除spvC基因的沙门菌(STM.211-ΔspvC)、敲除spvB及spvC基因的沙门菌(STM.211-ΔspvB.spvC)和PBS组分别经腹腔注射0.2 mL10 5 CFU的STM.211、STM.211-ΔspvB、STM.211-ΔspvC、STM.211-ΔspvB.spvC感染BALB/c小鼠,观察小鼠精神状态、运动情况、腹泻、体质量、毛发改变等感染中毒症状,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IL-10、IL-12、IFN-γ水平;并分离小鼠肝、脾,观察靶器官大体观及显微镜下的病理改变。结果(1)STM.211、STM.211-ΔspvB和STM.211-ΔspvC组的中毒症状明显较PBS组严重,STM.211-ΔspvB.spvC组与PBS组间无明显差异;(2)STM.211组、STM.211-ΔspvB组、STM.211-ΔspvC组的IFN-γ和 IL-12分泌量均显著低于STM.211-ΔspvB.spvC组(P0.05)。结论(1)spvB/spvC基因缺失对沙门菌毒力影响不明显,但spvB.spvC基因共同缺失,使沙门菌毒力减弱; (2)spvB/spvC基因相对抑制TH1细胞因子IFN-γ和 IL-12的分泌,促进TH2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使免疫应答向TH2方向偏移,从而有利于病原菌抵抗和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加重感染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