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拟氮沉降对温带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4-11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森林土壤酶作为土壤中最活跃组分,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其活性能快速反映氮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变化。 以 北京地带性植被辽东栎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模拟氮沉降方法,原位设计低氮(50 kg N hm-2 a-1 ,N50)、高氮(150 kg N hm-2 a-1 , N150)两个施氮水平,每个施氮水平设置NaNO3、(NH4)2SO4、NH4NO3 3个不同的施氮类型,另设置空白对照(0kgNhm-2 a-1, N0)。 从时间格局上研究不同氮素化学形态和剂量对温带森林土壤 6 种酶(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多 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氮形态和水平的交互作用下,NH4 NO3 ⁃N 处理的脲酶活性显著高出 NO-3 ⁃N 处理的 24.20%(N50),NH+4 ⁃N 处理对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显著高出 NO-3 ⁃N 处理的 13.82%(N150);在 NH+4 ⁃N 和 NH4 NO3⁃N 处理中,N50 水平下的脲酶活性分别高出 N0 处理的 38.90%和 24.20%,差异显著。 对无氮形态和水平交互作用的酶活性分析 得出,不同的施氮水平,对碱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的酶活性有显著促进作用,碱性磷酸酶活性在 N50 和 N150 处理下分别比 N0 高 20.2%和 11.5%,N50 和 N150 处理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分别比 N0 处理高 64.3%和 41.8%,差异显著(P<0.05); NH+4 ⁃N 处理对 β⁃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不同的施氮形态,对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酶 活性无显著影响。 6 种酶活性均呈现了显著的时间变化,氮添加对森林土壤酶活性的时间分异规律没有显著影响。 此外,土壤 微生物量碳、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与酶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 以上结果表明,氮添加通过改变森林土壤的环境因子, 影响了土壤中的水解酶和氧化酶活性,进而改变了土壤有机碳库和养分循环。

  • 面向有效载荷高速数据流的数据处理方法

    分类: 地球科学 >> 空间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7-03-10

    摘要: 针对卫星有效载荷数传数据传输速度快、实时处理难等特点,提出一种面向有效载荷高速数据流的实时数据处理方法。该方法借鉴MapReduce的多线程并行模式,采用hash算法与归并排序算法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数据处理吞吐率,实现实时处理;采用基于XTCE(XML Telemetry & Command Exchange)数据模型的参数解析算法,实现通用性。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满足有效载荷对数据处理的实时性和正确性的要求。

  • 黄河上游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采用2000—2015年MODIS1M NDVI数据计算黄河上游年最大植被覆盖度 (FVC),了解空间分布状况及变化特征;同时,采用了一种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地理探测器模型,考虑非气候类环境因素、气候类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使用相应的代理变量对黄河上游FVC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做定量研究。研究表明:① 黄河上游FVC总体上以改善为主,空间分布特征变化不大;② 单因子方面,降水量(q值0.669)是该地区FVC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他因子的影响作用存在区域差异;③ 降水分别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交互作用(q值0.777、0.775)对研究区FVC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在一定高程、降水条件下才得以体现;④ 总体上,气候类环境因素>非气候类环境因素>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在与降水等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能够更充分地解释FVC空间分布;⑤ 对研究区的生态恢复应重点放在降水的充分利用和土地利用方式改进等方面。

  • 太阳闪烁下深空信道建模与电波传播特性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空间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6-05-04

    摘要: 当深空通信路径距太阳较近时,受太阳闪烁等电磁活动的影响,无线电波会受到严重干扰,导致传输误码率增高甚至通信中断.为了保持飞行器与地面或飞行器之间的正常通信,对深空信道传输特性进行研究.包括信号的幅度统计特性、信道的相干时间和相干带宽、太阳闪烁相对于地面多径及电离层闪烁的主要区别等,并建立了太阳闪烁下的深空信道模型,提出了一种选择进入非频率选择性慢衰落信道时间最久的信号带宽选择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日张角特别是较小日张角下,使用该方法选出的信号带宽比使用其他信号带宽拥有更低的误码率.

  • 日本血吸虫主要虫卵抗原Sjp40在感染新西兰白兔肝脏中的表达与免疫定位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观察Sjp40在感染新西兰白兔肝脏沉积虫卵及其肉芽肿病变形成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免疫定位。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蝴感染新西兰白兔,收集未感染组、29 dpi组和45 dpi组肝脏,Trizol法提取各组肝脏总RNA,以日本血吸虫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为内参,Taqman探针qRT-PCR检测Sjp40 mRNA的表达;提取各组肝脏总蛋白,以硫酸钱盐析法和Protein G免疫亲和柱层析法纯化的抗Sjp40-McAb 9G7和抗弓形虫tSAGl-McAb Y3A8(对照抗体),western blot检测Sjp40蛋白的表达;制备肝脏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肝脏虫卵肉芽肿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以免疫荧光技术进行Sjp40在肝脏沉积虫卵及其肉芽肿组织中的定位。结果日本血吸虫感染兔呈急性肝肉芽肿病变期的45 dpi肝脏沉积虫卵中Sjp40 mRNA水平显著高于29 dpi尚未形成虫卵肉芽肿结节的肝脏沉积的未成熟虫卵(P<0.05), westernbblot证实了Sjp40蛋白在29 dpi和45 dpi兔肝脏中的表达。免疫荧光显示:Sjp40在29 dpi兔肝脏中定位于未成熟虫卵内,而45 dpi可见感染兔肝脏中沉积大量成簇内含毛蝴的成熟虫卵及其周围肉芽肿组织均有明显荧光。结论Sjp40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兔肝脏沉积虫卵中的转录水平随虫卵发育成熟而显著增加,在感染兔急性肉芽肿病变期(45dpi)呈现由虫卵向其周围肉芽肿组织扩散现象,提示该分子在血吸虫肉芽肿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