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神经介入联合局部使用地塞米松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分子影像学杂志》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介人联合局部使用地塞米松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 )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人选60例AIS患者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及单纯介人组(C组),每组各20例。比较3组术后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相对表观弥散系数、内分泌及并发症例数等。结果A组术后1月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B及C组(p0.05);3组间术后并发症例数构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神经介人联合局部使用地塞米松治疗可减轻AIS患者脑水肿并降低脑梗死体积,且不影响神经内分泌、不增加患者发生并发症风险,有助于改善AIS患者的预后。

  • 仿生消化法评定猪饲料营养价值的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基于体外酶法的仿生消化技术评定猪饲料的营养价值已被丹麦、荷兰、法国等发达国家所认同,但该技术仍未脱离传统方法以水解活性无法重复的胰液素为模拟消化液酶源,以“三角瓶+摇床”为全手工测试工具的研究思路。因此,在酶法的创新上,模拟消化液制备的生物学背景与标准化,以及建立规范化的体外模拟消化工具一直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与难点。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猪模拟消化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介绍。

  • 饲粮粗纤维水平与采食时间对生长猪肠道食糜通过速度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纤维水平和采食时间对生长猪肠道各段食糜通过速度的影响,为体外模拟消化过程的设置提供生理学依据。试验采用2´2完全随机设计,饲粮粗纤维水平分别为3.39%和5.56%,采食时间分别08:00和16:00。选择体重(21.90±1.62) kg的大×长二元杂交去势公猪24头,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随机选择其中2组在十二指肠安装T型套管,另2组在回肠末端安装T型套管。测定饲粮中三氧化二铁在十二指肠、回肠末端及全消化道的出现与消失时间。结果表明:1)以食糜中指示剂颜色出现作为通过速度计时,饲粮粗纤维水平对食糜在十二指肠、回肠末端及全消化道的通过速度均有显著影响(P0.05),两者对食糜在十二指肠的通过速度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对全消化道通过速度有显著的交互效应(P<0.05)。与3.39%饲粮粗纤维水平相比,5.56%饲粮粗纤维水平使食糜的通过速度显著加快(P<0.05),08:00采食的食糜通过速度显著快于16:00采食的食糜通过速度(P<0.05)。由此可见,5.56%饲粮粗纤维水平能够提高食糜在猪消化道各段的通过速度;08:00采食的食糜通过速度高于16:00采食的食糜通过速度。

  • 仿生消化法测定猪饲料原料还原糖释放量的重复性和可加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建立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模拟猪饲料原料消化后还原糖释放量的测定方法,为饲料养分生物学效价的评估提供参考。还原糖释放量与饲粮上样量的线性关系研究以玉米-豆粕型饲粮(75%玉米+25%豆粕)为研究对象,上样量设0.2、0.4、0.6、0.8和1.0 g 5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根消化管;方法的重复性检验以玉米-豆粕饲粮、大麦、花生粕和米糠为研究对象,每个样品设3个批次,每个批次4个重复;方法的可加性检验设19个处理,其中处理1~7分别为玉米、大麦、高粱、大豆粕、花生粕、棉籽粕和米糠饲粮,处理8~19为2种或2种以上饲料原料按不同比例组合制备的12种饲粮,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根消化管,在仿生消化系统中模拟猪消化后测定各处理的还原糖释放量。结果表明:饲粮上样量在0.2~0.8 g时,还原糖总释放量与上样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R2=0.999 2),还原糖相对释放量在559.56~582.70 mg/g DM变化,变异系数为1.66%,而上样量为1.0 g时,还原糖相对释放量比上样量为0.2~0.8 g时的平均值下降5.37%;3个批次的大麦、花生粕、米糠和玉米-豆粕饲粮的还原糖释放量的批内变异系数、批间变异系数和总变异系数均不大于1.68%,批间最大相对偏差分别为0.68%、1.50%、1.39%和0.29%;12种饲粮还原糖释放量的实测值显著高于计算值(P<0.05),而还原糖释放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线性回归模型与y=x相重合(截距P=0.480 5;斜率P=0.514 1)。由此得出,当饲粮上样量在0.2~0.8 g时,上样量与还原糖释放量呈显著线性关系;仿生消化法测定饲料中还原糖释放量的重复性和可加性满足定量分析的基本要求。

  • 不同实验室间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消化条件与酶水解物能值测定再现性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讨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SDS-2)消化条件及测定结果在不同实验室间的再现性。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共4个实验室处理。将玉米、大豆粕粉碎过60目筛后,分发至4个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选用1台SDS-2,每台SDS-2设定2个仿生消化组测定其缓冲液流速、消化液流速、清洗液流速。通过温度传感器分别测定酶促反应室、缓冲液控温室、消化液储存室温度的变化曲线,通过电磁传感器测定混合频率的变化曲线。根据SDS-2操作技术规程,测定玉米及大豆粕的酶水解物能值。结果表明:1)不同实验室间小肠和大肠消化液流速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室内同一台SDS-2的2个仿生消化组间的胃、小肠、大肠缓冲液流速和清洗液流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豆粕干物质消化率的实验室内、实验室间变异系数以及总变异系数分别为1.30%、2.23%和2.52%,酶水解物能值对应变异系数分别为0.89%、1.43%和1.64%,且实验室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可见,实验室间SDS-2小肠液、大肠液流速的差异并不导致饲料酶水解物能值测定结果的差异。各实验室SDS-2开机运行60 min以上可以达到一致的消化条件。实验室间玉米酶水解物能值测定的再现性高于大豆粕,2个饲料酶水解物能值的实验室总变异系数都可控制在1.64%以内,具有满意的再现性,达到定量分析要求。

  • 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有效能值估测模型中定标样品选择方法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讨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有效能值估测模型中定标样品的选择原则。从23个玉米DDGS样品(定义为全样品库)中按酶水解物能值(EHGE)相差0.21 MJ/kg左右的梯度选择9个定标玉米DDGS样品,定义为选择性样品库;将剩余的14个玉米DDGS样品定义为非选择性样品库。然后,比较选择性样品库与非选择性样品库化学成分含量及变异的差异,以及通过全样品库和选择性样品库分别建立其化学成分对EHGE之间的回归模型,比较根据回归模型计算得到的非选择性样品库EHGE的差异。结果表明,选择性样品库和非选择性样品库的玉米DDGS在粗蛋白质(CP)、粗灰分(Ash)、粗脂肪(EE)、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及EHGE平均值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P、Ash、EE、CF、ADF、NDF含量及EHGE的变异方差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玉米DDGS有效能值的估测建模中,以EHGE作为定标样品的选择依据是可行的。

  • Mn1.2Fe0.8P0.76Ge0.24磁制冷材料相变过程与性能关系的研究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1-04 合作期刊: 《金属学报》

    摘要: 本文利用机械合金化(MA)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制备了Mn1.2Fe0.8P0.76Ge0.24磁制冷材料,并采用SEM观察烧结样品的显微组织,利用中子衍射、超导量子干涉磁强计(SQUI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及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其相变过程及磁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烧结样品显微组织均匀致密,Mn1.2Fe0.8P0.76Ge0.24化合物具有六方Fe2P型晶体结构。外加磁场和温度的变化都可以引起材料的磁热相变,即顺磁相与铁磁相之间的可逆一级相变。材料的磁熵变与相转变的程度有密切关系,随着外加磁场的增大或温度的降低,合金由顺磁相向铁磁相转变,从而使材料磁熵变增大,分析发现材料的磁熵变大小与相转变过程中发生转变的相变百分比是直接对应的,温度诱导相变与磁场诱导相变所得结果一致。

  • 洱海蓝藻爆发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7-29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湖泊生态环境对区域气候变化和流域人类活动十分敏感。随着流域的持续开发,洱海作为云贵高原第二大淡水湖泊面临着严重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质恶化和生态功能的衰退,其中蓝藻水华问题尤为突出。针对湖泊现代监测数据存在时间序列较短、连续监测记录缺乏、监测位点不完全一致等问题,应用沉积物记录开展色素等多指标分析和环境变化重建研究,并对洱海湖区南、中、北3个湖盆的沉积物记录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洱海富营养化与蓝藻爆发的历史与变化特征,并识别藻类响应模式的空间异同。沉积物色素记录结果表明,洱海蓝藻生物量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呈现由南至北,先后增加、最后呈现蓝藻水华全湖性持续爆发的模式。进一步的简约模型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和营养盐富集是洱海蓝藻生物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此外相对较浅的南部湖盆还受到水位波动、水动力减弱、水生植物演化的综合影响。因此,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控制水体营养盐输入、合理调控湖泊水位、提高水体透明度并恢复水生植物是控制洱海蓝藻水华爆发和进行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

  • 鸡内源总能的变异及其对饲料原料代谢能值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试验鸡不同季节、不同批次间内源总能的变异及其对饲料原料真代谢能值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分春季、夏季和秋季3季共计12个批次测定鸡内源总能及其对饲料原料[玉米、玉米干酒糟(DDGS)、木薯干和木薯渣]真代谢能值的影响,每个批次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鸡。将各季节内各批次内源总能的平均值作为该季节内源总能,并根据不同季节的内源总能分别计算其对4种饲料原料真代谢能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12个测定批次间48 h内源总能差异显著(P0.05),因此,可将测定季节内各个批次间48 h内源总能数据合并,将其平均值作为该季48 h内源总能。2)对比3个季节间的48 h内源总能,秋季48 h内源总能(67.97 kJ/只)极显著低于春季(83.07 kJ/只)和夏季(79.90 kJ/只)(P0.05)。3)季节内48 h内源总能与48 h内源干物质排泄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P<0.01)。4)在玉米、玉米DDGS、木薯干及木薯渣4种饲料原料中,不同季节48 h内源总能的最大变化量分别占饲料总能排泄量的7.36%~8.38%、2.68%~2.94%、7.92%~10.86%和3.53%~3.96%,不同季节48 h内源总能的变异引起饲料原料真代谢能值的变化范围为0.28~0.36 kJ/g。由此可见,鸡内源总能在季节间存在一定的变异,但是该变异对饲料原料真代谢能值的计算并无显著影响。

  • 饲粮蛋白质水平及纤维来源对生长猪盲肠液特性的影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蛋白质水平与纤维来源对生长猪盲肠液消化酶活性及水解能力的影响,为生长猪大肠消化液的模拟提供参考。试验一考察饲粮的蛋白质水平(饲粮1和饲粮2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9.03%和13.96%)对生长猪盲肠液组成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将12头在盲肠安装瘘管的生长猪按体重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预试期5 d,试验期10 d。试验二在试验一结束并经过10 d恢复期后考察饲粮的纤维来源(饲粮3:玉米-大豆皮饲粮;饲粮4:玉米-麦麸饲粮)对生长猪盲肠液组成的影响,试验设计同试验一。试验三在试验一和试验二获得猪盲肠食糜的基础上考察盲肠液的来源与底物对还原糖释放量的影响。采用4×8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盲肠液来源设4个处理,分别为试验猪饲喂饲粮1、饲粮2、饲粮3和饲粮4后收集的盲肠液;底物为8个处理包括饲粮1~饲粮4,2个玉米-豆粕饲粮(饲粮5和饲粮6)和饲喂饲粮5和饲粮6后获得的回肠冻干食糜。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1根消化管。结果表明:1)高蛋白质饲粮(饲粮1)与低蛋白质饲粮(饲粮2)相比显著降低猪盲肠食糜干物质含量(P≤0.05),饲粮蛋白质水平对盲肠液pH以及纤维素酶、木聚糖酶、葡聚糖酶、淀粉酶、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纤维来源对猪盲肠食糜干物质含量、pH以及纤维素酶、木聚糖酶、葡聚糖酶、淀粉酶、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3)盲肠液来源和底物对还原糖释放量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且两者对还原糖释放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盲肠液中水解酶活性高,饲粮纤维含量低,则盲肠液体外消化后还原糖释放量多。盲肠液中木聚糖酶、葡聚糖酶、中性蛋白酶及淀粉酶活性影响了对饲粮的消化能力,而木聚糖酶与淀粉酶活性影响了对回肠末端食糜的消化能力。由此表明,饲粮营养水平虽然对生长猪盲肠液中6种水解酶活性影响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但多种水解酶微小的差异叠加后引起了水解能力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