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的行为谱与行为层级模型构建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3-04-01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通过梳理现阶段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行为研究成果,结合信息生成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建立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的行为谱,从而构建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行为层级模型,以发现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在面对不同事件类型时可能产生的一种或多种参与行为,为社交媒体平台建立基于用户参与行为的用户画像侧写、识别其对某一类型话题活跃度和参与度以及预测用户参与行为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过程]以主流社交媒体平台结构功能为基础,以灵长类动物行为谱制定过程为依据,应用观察实验法,通过邀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双观察员形式发现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平台时产生的参与行为,构建包括8个类别、21个特定参与行为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的行为谱。[结果/结论]以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的行为谱为核心,以认知努力量为衡量单位,构建结构为主动参与行为和被动参与行为、积极参与行为和消极参与行为、深度参与行为与浅表参与行为的三因素两水平层级模型。

  •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与分析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识别和分析影响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促进在线医疗社区的知识贡献行为和提升在线医疗社区活跃度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过程]从信息生态视角构建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行为的影响因素体系,运用DEMATEL方法对影响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行为的因素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结论]通过对所有影响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进行排序,识别影响在线医疗社区知识贡献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其中原因度因素主要有患者的自我效能、国家对在线医疗的政策法律法规和社区平台的易用性,中心度因素主要有医生提升医疗效率需求、患者对社区的感知一致性,并据此提出相应的促进知识贡献行为的建议和对策。

  • 基于遗传算法的空间网格划分匿名算法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19-01-28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隐私泄露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based services,LBS)进一步发展的原因。针对当LBS用户发送查询时,用户的个人隐私可能会泄露给攻击者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空间网格划分的隐私保护算法(简称GAGP)。算法包括两个方法,地图分割算法和假名生成法。地图分割算法利用遗传算法给每个网格赋权值,再通过使用邻接网格扩展的方法,保证每个划分区域的查询频率基本相等。假名生成法是用户在每次发送查询时使用假名来应对长期统计的攻击方式。通过实验证明所提算法与其他三种算法相比结果较好,所以提出的方案能够有效的保护用户的隐私。

  • 网络舆情推文的热度测度模型构建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数据获取是网络舆情研究的第一个阶段,在大量数据面前,构建网络舆情推文热度测度模型能够快速筛选出能为网络舆情研究所用的数据。[方法/过程]借鉴信息论中平均自信息量的定义,使用层次分析法与Haker News排名算法构建网络舆情热度测度模型。[结果/结论]通过在微博抓取数据,计算得出针对该数据集的热度阈值,验证该热度测度模型的准确度。事实证明,网络舆情推文热度测度模型能够很好地完成推文热度的计算,并且能够达到较高的计算准确率。

  • 网络舆情衍进指数构建与实证分析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提出和构建网络舆情衍进指数,以描述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常衍生出新的子话题的现象,对于舆情预警、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方法/过程]以文本聚类结果和文本聚类有效性为依据,提出网络舆情衍进的判别标准和舆情衍进指数的构建过程,并以教科书老赖这一事件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所构建的舆情衍进速率指数可以用于描述舆情衍进。在突发期阶段话题舆情衍进指数最高,此后逐渐下降,这一阶段的舆情衍进最为剧烈,子话题的出现呈现爆发性增长;舆情衍进指数在舆情蔓延期内出现阶梯式下降,此后保持为负值,舆情的子话题开始逐渐减少,舆情内容本身由发散转为收敛;进入消散期后,子话题数量趋于稳定。作为舆情衍进速率的测度和舆情衍进的判别方式,舆情衍进指数为舆情监管和舆情预警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 高分辨质谱-互联网-数据科学三元融合技术构建农药残留侦测技术平台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8-01-09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研究建立了基于高分辨质谱-互联网-数据科学三元融合技术(简称"三元融合技术")的农药残留侦测技术平台,包括网络联盟实验室、侦测结果数据库和5个基础数据库、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网络联盟实验室在其客户端将农药残留的检测原始数量按统一模板通过网络上报至采集系统;采集系统对数据获取、信息补充、衍生物合并、毒性分析,然后参照多国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进行污染等级判定形成结果记录,存入检测结果数据库;数据智能分析系统根据用户的条件设定,读取数据,并根据统计分析模型进行各项统计分析,生成图表,得出综合结论,然后将分析结果返回网络联盟实验室的客户端。从而实现了20-30分钟自动生成图文并茂的农药残留侦测报告,并可实现"一键下载",其工作效能是传统方法不可能实现的。农药残留侦测数据平台实现了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实时检测和数据的及时采集、管理和智能分析,并在短时间内自动生成相关农药残留检测报告,从而为农药残留追根溯源、风险安全评估、农药的科学管理与使用,提供实时在线服务。这是实现农药的科学施用,农产品农药残留安全监管,落实民众"舌尖上安全"的一个有效快捷的好工具。

  • 秸秆还田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分布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研究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稳定性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为东北旱作区作物生产及秸秆还田制度提供参考。田间试验始于2015年,设置旋耕秸秆还田(RT)、旋耕秸秆不还田(CK1)、翻耕秸秆还田(PT)及翻耕秸秆不还田(CK2) 4个处理,分别对2017年收获后土壤的样品不同粒级团聚体质量分数、稳定性、有机碳(SOC)分布以及近3 a的玉米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提高土壤表层各粒径团聚体的SOC含量,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在0~10 cm土层中,相同耕作措施下,RT处理SOC含量比CK1处理的提高13.90%[WTBX](P<0.05),[WTBZ]PT处理比CK2处理提高9.29%[WTBX](P<0.05)。[WTBZ]不同耕作措施下,RT处理与PT处理相比,大团聚体质量提高22.05%,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WTBX]MWD[WTBZ])提高7.78%,粉+黏团聚体含量降低16.81%[WTBX](P<0.05)。[WTBZ]比较不同年份玉米产量发现,降水量不同产量不同,2017年降水量低于2016年,2017年各处理产量均低于2016年,但处理间降幅不同,RT和PT处理降幅(8.57%、9.72%)低于CK1和CK2处理(10.84%、12.13%),说明秸秆还田处理有稳产作用,其中RT处理趋势较明显。因此,在东北春玉米旱作区秸秆全层还田条件下,旋耕秸秆还田促进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提高土壤SOC含量,可为玉米生产在不同降水年份提供稳产保障。

  • 总产程超过 24 小时产妇的高危因素及母婴结局分析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07-25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规范的产程管理对保障母婴安全非常重要。随着新产程模式的发布,现已不再强调滞产的概念,在新产程模式下,要求尽量减少产程干预,因此总产程 >24 h 的产妇数量较前增多。目的 分析总产程 >24 h 产妇的高危因素及母婴结局,探讨在新产程模式下的产程管理。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 2022 年 112 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产检并分娩的产妇临床资料,选择总产程延长的单胎头位初产妇 40 例为观察组(总产程 >24 h),同期住院分娩的产程正常的单胎头位初产妇 95 例为对照组(总产程 24 h),比较两组产妇的年龄、BMI、分娩孕周、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新生儿体质量、产程情况、镇痛分娩率、分娩干预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产妇总产程 >24 h 的高危因素。比较两组母婴结局情况:是否有产时发热、羊水污染、会阴侧切、阴道助产、宫颈裂伤、产后出血、人工剥离胎盘等,是否有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是否转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结果 两组产妇年龄、BMI、分娩孕周、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时长均长于对照组,分娩镇痛率及分娩干预率均高于对照组(P24 h 的影响因素(P>0.05)。两组产妇产后出血、人工剥离胎盘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时发热、羊水污染、会阴侧切、阴道助产、宫颈裂伤及胎儿窘迫、新生儿转 NICU 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24 h 的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分娩镇痛率及分娩干预率显著提高。总产程 >24 h 不会导致产妇产后出血、人工剥离胎盘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升高,但会增加产妇产时发热、羊水污染、会阴侧切、阴道助产、宫颈裂伤及胎儿窘迫、新生儿转 NICU 的概率。妇产科医生应重视总产程延长导致的母婴不良结局,个体化管理产程。